《外臺秘要》~ 卷第二 (4)
卷第二 (4)
1. 傷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
病源此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致使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方。
青柏葉(三兩),乾薑(二兩切),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別絞取新出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之溫分再服,馬通是馬屎汁也。(一方有阿膠無艾)
又吐血下血黃土湯主之方
釜灶下黃焦土(半升綿裹),甘草(三兩炙),乾地黃(三兩),白朮(三兩),附子(三兩炮破),阿膠(三兩炙),黃芩(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豬肉桃李雀肉等物。(並出第十六卷中)
古今錄驗蒲黃湯,療傷寒溫病天行疫毒,及酒客熱傷中吐血不止,面黃乾嘔心煩方。
蒲黃,桑寄生,桔梗(一作栝蔞),犀角(屑),甘草(各二兩炙),葛根(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徐徐服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這些病症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受到邪熱侵襲,一開始在體表,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熱毒深入體內,積聚在五臟之中,內部產生瘀血,所以會吐血。(出自第八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記載,吐血不止的,可以用柏葉湯治療。藥方如下:
青柏葉(三兩)、乾薑(二兩,切)、艾(三把)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煮到剩下一升,去除藥渣,另外取一升新鮮的馬糞汁混合,一起煎煮到剩下一升,用棉布過濾後溫服,分兩次服用。馬糞汁就是馬的糞便汁液。(另一種藥方有阿膠,沒有艾)
另外,吐血又下血的,可以用黃土湯治療。藥方如下:
鍋灶底燒焦的黃土(半升,用棉布包好)、炙甘草(三兩)、乾地黃(三兩)、白朮(三兩)、炮製過的附子(三兩,敲碎)、炙阿膠(三兩)、黃芩(三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切好,用水八升煮六味藥材到剩二升,去除藥渣,放入阿膠融化,分三次服用。忌吃海藻、菘菜、蕪荑、豬肉、桃子、李子、麻雀肉等食物。(出自第十六卷中)
《古今錄驗》中記載的蒲黃湯,可以治療傷寒、溫病、流行性疫病以及喝酒的人因熱傷導致的吐血不止,面色發黃、乾嘔、心煩。藥方如下:
蒲黃、桑寄生、桔梗(或作栝樓)、犀角屑、炙甘草(各二兩)、葛根(三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好,用水七升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慢慢服用。忌吃海藻、菘菜、豬肉。(出自第三卷中)
2. 傷寒衄血方四首
病源傷寒病衄血者,此由五臟熱結所為也,心主血,肝藏血熱邪傷於心肝,故衄血也,衄者,鼻出血也,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隨氣行,所以從鼻出,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額上,脈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脈浮緊發熱,其身無汗,自衄者愈。(出第八卷中)
肘後療傷寒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
左顧牡蠣(十分熬),石膏(五分)
上二味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集驗千金並同出第二卷中)
小品芍藥地黃湯,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
芍藥(三分),地黃(半斤),丹皮(一兩),犀角屑(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二三服,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又茅花湯,療傷寒鼻衄不止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無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又麥門冬湯,療傷寒身熱衄血嘔逆主之方。
麥門冬,石膏,寒水石(各三兩),甘草(二兩),桂心(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傷寒衄血的四種治療方法
**病因:**傷寒引起的鼻出血,是因為體內五臟的熱邪積聚所導致。心臟主管血液,肝臟儲藏血液,當熱邪侵犯心肝,就會導致鼻出血。鼻出血就是指鼻子流血。肺主管氣息,開竅於鼻子,血液隨著氣息運行,所以會從鼻子流出。陽明病患者會口乾舌燥,只想漱口不想吞嚥,這通常是鼻出血的前兆。出現鼻出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額頭冒汗、脈搏急促而緊繃、眼神呆滯不能眨眼、失眠,就表示體內失血嚴重,更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發汗反而會引起寒顫發抖、脈搏浮緊、發燒,但是身上沒有汗,這種情況下,如果鼻血自己停止,就會痊癒。(出自第八卷中)
**肘後治療傷寒大病痊癒後因過度勞累而導致的鼻出血:**可以用牡蠣散或牡蠣丸。
牡蠣散和牡蠣丸的配方:
- 煅燒過的牡蠣(十分量)
- 石膏(五分量)
將以上兩種藥材搗成粉末,每次用一小匙,用酒送服,一天三四次。也可以用蜂蜜將藥粉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酒送服十五顆。(出自《集驗方》和《千金方》第二卷)
**小品芍藥地黃湯,治療傷寒和溫病:**針對那些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體內有瘀血,以及鼻出血或吐血不止,體內殘留瘀血,面色發黃,大便呈黑色的患者,這個方子可以幫助消化瘀血。
芍藥地黃湯的配方:
- 芍藥(三分量)
- 生地黃(半斤量)
- 丹皮(一兩量)
- 犀角屑(一兩量)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煎煮,煮到剩四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兩三次。如果病人發熱嚴重,出現狂躁不安,可以加入黃芩二兩。如果病人脈象緩慢,腹部不脹滿,自己感覺脹滿的,則表示體內沒有熱,就不用加黃芩。
茅花湯,治療傷寒鼻出血不止:
- 茅花(一大把)
將茅花加入八升水煎煮,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很快就會痊癒。如果沒有茅花,可以用茅根代替。
麥門冬湯,治療傷寒身熱、鼻出血、嘔吐:
- 麥門冬(三兩量)
- 石膏(三兩量)
- 寒水石(三兩量)
- 甘草(二兩量)
- 桂心(一兩量)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煎煮,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3. 傷寒煩渴方九首
病源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病脈已解而反發煩者病新瘥又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即愈,少陰病脈微細而沉,但欲臥,汗出不煩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後,煩躁不得臥寐者死,發汗後下之,脈平而少煩,此新虛不勝穀氣故也,又傷寒渴者,由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石膏,粳米(各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小品同)
又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方。
豬苓(一兩去皮),茯苓(一兩),阿膠(一兩炙),滑石(一兩碎綿裹),澤瀉(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令烊銷,溫服七合,日三服。忌醋物。(千金翼同出第五卷中)
範汪栝蔞湯,主渴飲方。
栝蔞根(內黃脈少者三兩)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先以青淡竹瀝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先與病人飲之訖,須臾後乃服栝蔞湯,其銀汁須冷服。(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療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兩),龍膽(三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苦參(一兩),黃柏(二兩)栝蔞(一兩),黃連(二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七丸,飲下日三,不知稍增。忌豬肉冷水。(集驗同出第九卷中)
深師黃芩人參湯,療傷寒吐下後,內外有熱,煩渴不安方。
黃芩,人參,甘草,桂心,生薑(各二兩),大棗(十五枚擘破)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忌菘菜海藻生蔥等物。
又療傷寒除熱止渴欲飲水栝蔞根湯方。
黃芩(三兩),人參(二兩),桂心(二兩),大黃(二兩),栝蔞根(三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飲一升,須臾當下不下,復飲一升,得下止勿復飲,湯藥力勢歇,乃可食糜耳,一方用生薑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油膩等物。
又療傷寒下後,除熱止渴,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碎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盡服。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黃龍湯,療傷寒十餘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渴胸滿,心腹痛方。
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人參(三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嘔而渴,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服如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物。(出第三卷中此本張仲景傷寒論方)
又高堂丸,療傷寒苦渴,煩滿欲死,令極飲水法方。
大黃(二分),硝石(三分熬),釜底墨(一分),灶突中墨(一分),黃芩(一分),梁上塵(一分),灶中黃土(一分),麻黃(二分去節),胡洽用芒硝無黃土。
上八味篩末,蜜和如彈丸大取一丸著一盞水中,盡用服之,即自極飲水,汗出得熱除矣。一名黑奴丸,一名駐車丸,並療溫瘧神良。(並出第二卷中此方第一卷用小麥黑奴名黑奴丸)
白話文:
傷寒煩渴的九個處方
**病因:**這是由於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所導致,所以會感到發熱、煩躁和脹滿。少陰病患者會感到怕冷、身體蜷縮,但有時又會自己覺得煩躁,想要脫掉衣被,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如果病人的脈象已經恢復正常,卻又再次出現煩躁,這是因為病剛好轉,又勉強進食,導致脾胃功能還很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感到微微的煩躁,減少進食就能好轉。少陰病的脈象微細而沉,只想躺著休息,有出汗但不煩躁,或者有嘔吐感,如果腹瀉五六天後,出現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情況,就會有生命危險。發汗或瀉下後,如果脈象平穩但稍感煩躁,這是因為身體剛好轉,虛弱的身體無法承受食物的能量所導致。另外,傷寒引起的口渴,是由於熱氣進入臟腑,並蔓延到少陰經脈,少陰經脈對應腎臟,腎臟不喜歡乾燥,所以會感到口渴,並想喝水。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治療傷寒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不止,想喝大量水(一兩斗)的處方:白虎加人參湯。
- **藥材:**知母(24克),石膏,粳米(各1量杯),人參(12克),甘草(8克)
- **製法:**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入12杯水,先煮米至熟,去掉米,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餘6杯,去渣,溫服1杯,每日三次。
- **禁忌:**忌食海藻和菘菜。
另一個處方:若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則用豬苓湯。
- **藥材:**豬苓(4克,去皮),茯苓(4克),阿膠(4克,炙),滑石(4克,搗碎用布包),澤瀉(4克)
- **製法:**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4杯水,先煮前四味藥材至剩餘2杯,去渣,再加入阿膠使其融化,溫服7分杯,每日三次。
- **禁忌:**忌食醋類食物。
范汪的栝蔞湯,主要治療口渴。
- **藥材:**栝蔞根(脈象微弱者用12克)
- **製法:**將以上一味藥材切碎,加入5杯水,煮至剩餘1杯,分兩次服用。先用淡竹瀝1杯,加入2杯水,煮入2兩銀子,煮到水量減半後去掉銀子,先給病人喝,過一會兒再服栝蔞湯。銀汁要冷服。
《千金方》中治療傷寒後體內有熱、煩躁口渴的處方:青葙子丸。
- **藥材:**青葙子(20克),龍膽(12克),黃芩(4克),梔子仁(4克),苦參(4克),黃柏(8克),栝蔞(4克),黃連(8克)
- **製法:**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飯前服用,每次7丸,像梧桐子大小,用開水送服,每日三次。若效果不佳,可稍微增加藥量。
- **禁忌:**忌食豬肉和冷水。
深師的黃芩人參湯,治療傷寒嘔吐或瀉下後,體內外有熱,煩躁口渴不安。
- **藥材:**黃芩,人參,甘草,桂心,生薑(各8克),大棗(15枚,擘開)
- **製法:**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入8杯水,煮至剩餘3杯,分三次慢慢服用。
- **禁忌:**忌食菘菜、海藻、生蔥等物。
另一個治療傷寒,去除熱邪、止渴、想喝水的處方:栝蔞根湯。
- **藥材:**黃芩(12克),人參(8克),桂心(8克),大黃(8克),栝蔞根(12克),芒硝(8克),甘草(8克,炙)
- **製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入8杯水,煮至剩餘3杯,去渣,先喝1杯,如果過一會兒沒有瀉下,再喝1杯,瀉下後就不要再喝。藥力消失後,可以吃粥。另一個處方中加了2兩生薑。
- **禁忌:**忌食海藻、菘菜、生蔥和油膩食物。
另一個治療傷寒瀉下後,去除熱邪、止渴的處方:五味麥門冬湯。
- **藥材:**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搗碎)(各4克)
- **製法:**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成粉末,取約三指撮的藥粉,加入約1.2杯水,煮沸至剩餘約0.4杯,一次性服用。
- **禁忌:**忌食海藻和菘菜。
《古今錄驗》中的黃龍湯,治療傷寒十多天不見好轉,時冷時熱像瘧疾,口渴、胸悶、心腹痛。
- **藥材:**半夏(半升,洗),生薑(12克),人參(12克),柴胡(半斤),黃芩(12克),甘草(12克,炙),大棗(12枚,擘開)
- **製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入12杯水,煮至剩餘6杯,去渣,再煎至剩餘3杯,溫服1杯,每日三次。如果沒有嘔吐但口渴,去掉半夏,加入16克栝蔞根,服用方法同上。
- **禁忌:**忌食羊肉、麥芽糖、海藻、菘菜等物。
高堂丸,治療傷寒口渴嚴重、煩躁不安、瀕臨死亡,可以讓病人大量飲水的處方。
- **藥材:**大黃(0.8克),硝石(1.2克,熬製),鍋底墨(0.4克),灶突中墨(0.4克),黃芩(0.4克),梁上塵(0.4克),灶中黃土(0.4克),麻黃(0.8克,去節)。胡洽的方子中用芒硝,沒有黃土。
- **製法:**將以上八味藥材篩成粉末,用蜂蜜和成彈丸大小,每次取一丸放入一杯水中,讓病人全部服下,然後讓病人大量飲水,會出汗,熱邪就能去除。這個藥丸又名黑奴丸或駐車丸,治療溫瘧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