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八 (18)
卷第八 (18)
1. 五噎方三首
病源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錄驗五噎丸,療胸中久寒嘔逆,逆氣膈,飲食不下,結氣不消,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隔,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唯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䀮䀮,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逆胸脅所致,療之方。
乾薑,蜀椒(汗),食茱萸,人參,桂心(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炮各四分),橘皮(六分)
上十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再,不知漸增。忌桃李雀肉大酢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酢物。(出第二十七卷中)
經心錄五噎丸,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
人參,半夏,桂心,防葵(一方用防風小草各二兩),附子(炮),細辛,甘草(炙各二兩),食茱萸(三合),紫菀,乾薑,芍藥,枳實(炙),烏頭(各六分炮)
上十三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五丸。忌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生蔥生菜。(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集驗噎塞不通方。
營實根(十二分)
上一味搗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五種噎塞的病因
所謂的「五噎」,分別是指:氣噎、憂噎、食噎、勞噎和思噎。雖然有五種名稱,但實際上都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三焦不通暢、津液運行受阻,以及憂愁、憤怒等情緒所引起的。這五種情況都會導致氣機阻塞不通,所以稱之為「噎」。
古今錄驗五噎丸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胸部長期受寒引起的嘔吐、氣逆、膈膜不適,導致飲食難以下嚥、氣結不散,以及氣噎、憂噎、勞噎、食噎和思噎等問題。
- 氣噎:會出現心悸、上下不通暢、打嗝不止、胸脅疼痛等症狀。
- 憂噎:在陰天時會感到身體厥冷,心下悸動,手腳冰冷。
- 勞噎:會感到胸部氣機不暢、脅下脹滿、胸悶,手腳冰冷難以溫暖。
- 食噎:不論吃多吃少,都感到胸部堵塞疼痛,呼吸困難。
- 思噎:會出現心悸、健忘、眼神呆滯等情況。
這些都是由憂愁、憤怒以及寒氣上逆至胸脅所引起的。以下是治療的藥方:
乾薑、蜀椒(炒過)、食茱萸、人參、桂心(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炮製過,各四分)、橘皮(六分)
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酒送服三丸,每天兩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逐漸增加用量。服藥期間忌食桃子、李子、麻雀肉、大量酸醋、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和酸性食物。
經心錄五噎丸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噎塞。
人參、半夏、桂心、防葵(或用防風小草,各二兩)、附子(炮製過)、細辛、甘草(炙過,各二兩)、食茱萸(三合)、紫菀、乾薑、芍藥、枳實(炙過)、烏頭(炮製過,各六分)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每天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增加至每次服用十五丸。服藥期間忌食羊肉、飴糖、海藻、菘菜、豬肉、生蔥和生菜。
集驗噎塞不通方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噎塞不通。
營實根(十二分)
將以上一味藥材搗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小匙,每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