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八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3)

1. 胃虛寒方七首

千金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寒,洒洒自急,腹中痛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浮腫,名曰胃虛冷也,又療胃虛冷,少氣口苦,身體無澤,補胃湯方。

防風,柏子仁,細辛,桂心,橘皮(各二兩),芎藭,吳茱萸,人參(各三兩),甘草(一兩炙)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物。

又補胃虛寒,身枯絕骨,諸節皆痛,人參散方。

人參,細辛,甘草(炙各六分),桂心,當歸(各七分),麥門冬(七分去心),乾薑(八分),遠志肉(四分),蜀椒(三分汗),吳茱萸(二分)

上十味為散,食後服方寸匕,溫清酒進之。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並出第十六卷中)

範汪療胃氣虛,不欲食,四肢重短氣,調和五臟,並療諸病調中湯方。

薤白(切一升),枳實(六枚炙),橘皮(三枚),大棗(十二枚),粳米(三合),香豉(六合)

上六味切,枳實橘皮棗,以水六升先煮薤,得四升,納諸藥,煮取一升半,適寒溫服,中分服之,良。(一方生薑四分出第二十一卷中)

刪繁療胃虛,苦飢寒痛,人參補虛湯方。

人參,當歸,茯苓,桔梗,芎藭,橘皮,厚朴(炙各三兩),桂心,甘草(炙各二兩),白朮(五兩),吳茱萸(二兩),大麥櫱(二升炒)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豬肉酢等物。(出第十一卷中)

又白朮八味等散方。(與前療同)

白朮,厚朴(炙),人參,吳茱萸,麥櫱(炒),茯苓,芎藭,橘皮(各三兩)

右藥搗篩為散,食前服方寸匕,暖酒進之,隨性服。忌桃李雀肉大酢。(出第四卷中)

延年補胃飲,主胃氣虛熱不能食,兼渴引飲方。

茯苓(四兩),人參(三兩),橘皮(二兩),生薑(三兩),薤白(切一升),豉(五合綿裹),糯米(二合)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六服,中間任食,一日令盡。忌酢物。(張文仲處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胃虛寒方七首

第一則

《千金方》提到,如果右手關脈浮弱,代表是陽氣虛弱,這與足陽明胃經有關。這種情況會出現小腿發冷而無法安睡、怕風怕冷、身體微微發抖並感到急躁、腹部疼痛、耳朵發出像鳴叫的聲音、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嘴唇乾燥、面部浮腫等症狀,這種情況稱為胃虛冷。另外,針對胃虛冷,會出現少氣無力、口中發苦、身體沒有光澤等症狀,可使用補胃湯來治療。

補胃湯的配方如下:

防風、柏子仁、細辛、桂心、橘皮,各二兩。 芎藭、吳茱萸、人參,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烤過)。

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溫服。服用期間忌食海藻、白菜、生蔥、生菜等食物。

第二則

另一個針對胃虛寒、身體乾枯、骨頭疼痛、各個關節都疼痛的方子,是人參散。

人參、細辛、甘草(炙烤過),各六分。 桂心、當歸,各七分。 麥門冬(去心),七分。 乾薑,八分。 遠志肉,四分。 蜀椒(去汗),三分。 吳茱萸,二分。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飯後服用一勺(方寸匕),用溫熱的清酒送服。服用期間忌食海藻、白菜、生蔥、生菜等食物。(此方出自第十六卷中)

第三則

范汪的方子,用於治療胃氣虛弱,食慾不佳,四肢沉重無力,呼吸短促,可以調和五臟,並治療各種疾病,稱為調中湯。

薤白(切碎),一升。 枳實(炙烤過),六枚。 橘皮,三枚。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 香豉,六合。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枳實、橘皮、大棗先用六升水煮,等到剩下四升時,加入薤白,煮到剩下一升半,稍微放涼後分兩次服用,效果很好。(另一個方子加入生薑四分,出自第二十一卷)

第四則

刪繁方,用於治療胃虛,感到飢餓、寒冷和疼痛,可使用人參補虛湯來治療。

人參、當歸、茯苓、桔梗、芎藭、橘皮、厚朴(炙烤過),各三兩。 桂心、甘草(炙烤過),各二兩。 白朮,五兩。 吳茱萸,二兩。 大麥芽(炒過),二升。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加入一斗二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海藻、白菜、桃子、李子、麻雀肉、生蔥、豬肉、醋等食物。(出自第十一卷)

第五則

還有一個白朮八味散,功效與人參補虛湯相似。

白朮、厚朴(炙烤過)、人參、吳茱萸、麥芽(炒過)、茯苓、芎藭、橘皮,各三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飯前服用一勺(方寸匕),用溫熱的酒送服,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量。服用期間忌食桃子、李子、麻雀肉、大量的醋等食物。(出自第四卷)

第六則

延年補胃飲,主要用於治療胃氣虛弱、有虛熱而吃不下東西,同時感到口渴想喝水。

茯苓,四兩。 人參,三兩。 橘皮,二兩。 生薑,三兩。 薤白(切碎),一升。 豆豉(用棉布包好),五合。 糯米,二合。

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分六次溫服,中間可以進食,一天內喝完。服用期間忌食醋類食物。(張文仲的方子,出自第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