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八 (12)
卷第八 (12)
1. 脾胃弱不能食方三首
病源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食也,尺脈浮滑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時微下痢方。
白朮(八兩),神麯(末五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二兩),枳實(二兩炙)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有痛,加當歸二兩。忌熱面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
延年人參飲,主虛客熱,不能食,噁心方。
人參,麥門冬(去心),橘皮,白朮,厚朴(各二兩炙),茯苓(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蔣孝瑜處大效)
又厚朴湯,療不能食,腹內冷氣方。
厚朴(三兩炙),白朮,人參(各一兩),茯苓(三兩),生薑(五兩),橘皮(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蔣孝瑜處出第六卷中)
白話文:
病因是脾屬於臟,胃屬於腑,脾胃二氣互相為表裡。胃是容納水穀的場所,主要負責接受食物。脾氣如果能正常運化磨動消化,就能夠進食。現在脾胃二氣都虛弱,所以不能進食。如果寸口脈浮滑且跳動快速,代表食物無法消化,脾的運化功能也衰退。(出自第二十一卷中)
廣濟方治療脾胃氣虛弱導致無法進食,五臟內有寒冷,時常輕微腹瀉的藥方。
白朮(八兩),神麯(磨成粉五兩),甘草(炙過二兩),乾薑(二兩),枳實(炙過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空腹用溫酒服用,每次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二十顆。一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到三十顆。如果腹部有疼痛,加入當歸二兩。忌吃熱麵、海藻、菘菜、桃子、李子、麻雀肉等。(出自第一卷中)
延年人參飲,主要治療虛弱體質引起的虛熱,導致不能進食、噁心的藥方。
人參、麥門冬(去心)、橘皮、白朮、厚朴(各炙過二兩)、茯苓(四兩)、生薑(切片三兩)、甘草(炙過一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分為三次服用,一天三次。忌吃海藻、菘菜、桃子、李子、麻雀肉等。(蔣孝瑜用此方效果顯著)
又一個厚朴湯,治療不能進食,腹內有寒氣的藥方。
厚朴(炙過三兩)、白朮、人參(各一兩)、茯苓(三兩)、生薑(五兩)、橘皮(二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水四升煮到剩一升二合,分為三次服用。忌吃桃子、李子、麻雀肉、酸的食物。(蔣孝瑜用此方出自第六卷中)
2. 脾胃病日漸瘦因不食方三首
廣濟主脾胃中熱,消渴,小便數,骨肉日漸消瘦方。
黃連,麥門冬(各十二分去心),苦參,栝蔞,知母,茯神,土瓜根(各八分),人參,甘草(炙各六分)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每食後少時,煮蘆根大麥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四十丸,不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酢等物。
又主胃氣冷弱,食則吐逆,從朝至夜不得食,食入腹則脹氣滿急,大便出,飯粒如故,帶酸氣而羸,計日漸困者方。
吳茱萸(二兩),白朮(三兩),人參,乾薑,甘草(炙),五味子(各二兩),曲末,麥櫱(末各五合),厚朴(一兩半),桂心(一兩)
上十味搗篩為散,空腹煮生薑湯服方寸匕,一日三服,漸加至二匕。忌生蔥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出第一卷中)
延年白朮丸,療噁心,數吐水不多,能食少心力者方。
白朮,乾薑,人參,厚朴(炙),桂心(各六分),細辛,茯苓,當歸,茯神,枳實(炙)五味子,附子(各六分炮),吳茱萸(六分),遠志(五分去心),旋覆花(四分),澤瀉(五分)
上十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服,加至三十五丸。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生蔥豬肉冷水。(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第一方:治療脾胃中熱、口渴、小便頻繁、導致身體日漸消瘦的方子。
藥材:黃連(12份,去心)、麥門冬(12份,去心)、苦參(8份)、栝樓(8份)、知母(8份)、茯神(8份)、土瓜根(8份)、人參(6份)、炙甘草(6份)。
做法: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飯後稍過一會兒,用蘆根大麥煮水送服二十丸。每天服用兩次,可逐漸增加到四十丸,以不腹瀉為度。忌食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醋等食物。
第二方:治療胃氣虛弱寒冷,吃東西就想吐,從早到晚都吃不下,吃進肚子裡就腹脹難受,大便排出未消化的飯粒,帶有酸味,身體日漸消瘦虛弱的方子。
藥材:吳茱萸(2兩)、白朮(3兩)、人參(2兩)、乾薑(2兩)、炙甘草(2兩)、五味子(2兩)、曲末(5合)、麥芽末(5合)、厚朴(1兩半)、桂心(1兩)。
做法: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空腹時用生薑湯送服一匙(約方寸匕),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至二匙。忌食生蔥、桃子、李子、麻雀肉、海藻、菘菜。
第三方:延年白朮丸,治療噁心、頻繁嘔吐清水不多,食量少、身體乏力的方子。
藥材:白朮(6份)、乾薑(6份)、人參(6份)、炙厚朴(6份)、桂心(6份)、細辛(6份)、茯苓(6份)、當歸(6份)、茯神(6份)、炙枳實(6份)、五味子(6份)、炮附子(6份)、吳茱萸(6份)、遠志(5份,去心)、旋覆花(4份)、澤瀉(5份)。
做法:將以上十六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用酒送服二十丸,每日服用兩次,可逐漸增加到三十五丸。忌食桃子、李子、麻雀肉、大量的醋、生菜、生蔥、豬肉、冷水。
3. 胃實熱方二首
千金凡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脈經雲陽中堅痛而熱)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名曰胃實熱也。
療胃實瀉胃熱湯方。
梔子仁(二兩),芍藥(四兩),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生地黃(汁一升),射干(三兩),赤蜜(一兩),升麻(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六味,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老小以意服之。忌桃李雀肉酢物蕪荑等。
又方
灸膝下三寸兩腳三里穴各三十壯,主胃中熱病。
白話文:
胃實熱方二首
第一種情況:
如果右手的寸關脈摸起來感覺陽盛有力,這代表是足陽明胃經的問題。病人會感到頭痛(有書提到是陽經實熱引起的劇烈疼痛),不出汗,症狀像溫瘧(一種忽冷忽熱的疾病),嘴唇和口腔乾燥,容易打嗝,女性可能會有乳房膿腫或鎖骨下、腋下腫脹,這種情況就稱為胃實熱。
治療胃實熱、瀉胃熱的藥方如下:
梔子仁(二兩),芍藥(四兩),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生地黃汁(一升),射干(三兩),赤蜜(一兩),升麻(三兩)。
將以上八味藥切碎,加水七升,先煮前面六味藥,煮到剩下一升五合時,撈出藥渣,接著加入生地黃汁煮沸兩次,然後加入蜂蜜,再煎煮到剩兩升,分成三次服用。老人和小孩可以斟酌減量服用。服藥期間,要忌食桃子、李子、麻雀肉、醋、蕪荑等食物。
第二種方法:
用艾灸灸雙腿膝蓋下三寸的足三里穴,每穴各灸三十壯,可以治療胃部的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