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七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11)

1. 心腹痛及脹滿痛方一十首

《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於其間故也。邪氣發作,與正氣相擊,上衝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診其脈,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也,沉者為陰,陰虛者病苦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者生,大堅疾者死。心腹痛脈沉細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靜以雞鳴,安身臥,漱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令人長生,療心腹痛。(出第十六卷中)

《廣濟》療心腹中氣時時痛,食冷物則不安穩,及惡水。桔梗散方。

桔梗,茯苓(各八分),枳實(炙),人參,厚朴(炙),芍藥,橘皮(各六分),桂心(五分)檳榔(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空肚煮薑棗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漸加至一匕半,熱以茶飲下,不利。忌豬肉、酢物、生蔥、生冷、油膩、小豆、黏食、熱面、炙肉等物。

又療卒心腹痛,氣脹滿,不下食,欲得瀉三兩行佳。當歸湯方。

當歸,茯苓,桔梗,橘皮,高良薑,檳榔(各八分),生薑(八分)

上七味,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訖,利三兩行,宜停後服。忌豬肉、酢物、生冷、油膩、魚、蒜、黏食、小豆。(並出第十五卷中)

《肘後》療心腹俱脹痛煩滿,短氣欲死,或已絕方。

梔子(十四枚),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納梔子,更煎取八合,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盡服之。(《備急》、文仲同)

又方

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納青大錢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強人可頓服,羸人分再服,當下愈。(文仲同)

又方

茱萸(二兩),生薑(四兩切),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療心腹相連常脹痛。狼毒丸方。

狼毒(二兩炙),附子(半兩炮)

上二味搗篩,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為常服,即瘥。忌豬肉、冷水。

又方

吳茱萸(一合),乾薑(四分),附子(二分炮),細辛(二分),人參(二分)

上五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飲並得,日三。忌豬肉、生菜等。(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久寒冷,胸膈滿,心腹絞痛,不能食,忽氣吸吸不足。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羊脂(二兩),大棗(二十枚),當歸(一兩),茯苓(一兩),白朮(一兩),芍藥(六分),桂心(一兩),半夏(二兩),乾薑(一兩),麥門冬(六分去心),吳茱萸(三百粒)

白話文:

心腹疼痛及脹滿疼痛的處方十則

《病源》中說,心腹疼痛是因為內臟虛弱,風寒侵入體內導致的。邪氣發作時,與體內正氣互相衝擊,向上衝到心臟就引起心痛,向下攻擊腹部就引起腹痛,上下互相攻擊,所以會導致心腹絞痛,氣喘不過來。診斷脈象時,左手寸口部位,在人迎穴之前,屬於手少陰經。脈象沉表示屬於陰,陰虛的人會感到心腹疼痛,難以言語,感覺心臟像寒冷一樣。心腹疼痛,痛得無法喘息,脈象細小的人通常能活下來,脈象粗大、堅硬、急促的人則會死亡。心腹痛時,脈象沉細小的通常能活下來,脈象浮大且急促的則會死亡。

其他還有湯藥、熱敷、針灸等,另有正方的補養、宣導方法,現在附錄在後面。《養生方·導引法》說,遵循自然規律,日月星辰運行,清晨雞鳴時分保持清靜,安穩躺臥,漱口三次並吞下,以此來調理五臟,殺滅體內寄生蟲,使人長壽,也能治療心腹疼痛。(出自第十六卷)

《廣濟》中記載,治療心腹中氣時常疼痛,吃了冷的食物就會不舒服,而且討厭水。桔梗散的配方如下:

桔梗、茯苓(各八分)、枳實(烤過)、人參、厚朴(烤過)、芍藥、橘皮(各六分)、桂心(五分)、檳榔(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

以上十味藥,搗碎過篩成粉末。空腹時,用薑棗煮水送服一小勺藥粉,每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到一勺半,用熱茶送服,不應該腹瀉。忌食豬肉、醋、生蔥、生冷食物、油膩食物、小豆、黏性食物、熱麵條、烤肉等。

另一個方子,治療突然發作的心腹疼痛,氣脹滿,無法進食,希望腹瀉幾次會好的情況。當歸湯的配方如下:

當歸、茯苓、桔梗、橘皮、高良薑、檳榔(各八分)、生薑(八分)

以上七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間隔大約是人走六七里路的距離。服藥後,如果腹瀉二三次就應該停止服用。忌食豬肉、醋、生冷食物、油膩食物、魚、蒜、黏性食物、小豆。(都出自第十五卷)

《肘後》記載,治療心腹都脹痛、煩躁、氣短、瀕臨死亡,甚至已經昏厥的情況。梔子豉湯的配方如下:

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

以上二味藥,用水二升,先煮豆豉,取一升二合,濾掉藥渣,放入梔子,再煎煮到八合,濾掉藥渣,服用半升,如果沒有好轉,就將剩餘的藥全部服用。(《備急》、《文仲》都有相同記載)

另一個方子:

烏梅二十七枚,用水五升煮到沸騰,放入青銅錢二十七文,再煮到剩一升半,身體強壯的人可以一次性服用,身體虛弱的人分兩次服用,應該會有腹瀉而痊癒的效果。(《文仲》也有相同記載)

另一個方子:

吳茱萸(二兩)、生薑(四兩切片)、豆豉(三合)

以上三味藥,用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服用,就能痊癒。

另一個方子,治療心腹相連且經常脹痛。狼毒丸的配方如下:

狼毒(二兩烤過)、附子(半兩炮製過)

以上二味藥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服用一丸,第二天服用二丸,第三天服用三丸,從一丸到三丸,以此作為常服,就能痊癒。忌食豬肉、冷水。

另一個方子:

吳茱萸(一合)、乾薑(四分)、附子(二分炮製過)、細辛(二分)、人參(二分)

以上五味藥,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用酒或水送服,每天三次。忌食豬肉、生菜等。(都出自第一卷)

《深師》記載,治療長期寒冷導致的胸膈滿悶,心腹絞痛,無法進食,突然呼吸困難的情況。前胡湯的配方如下:

前胡(一兩)、羊脂(二兩)、大棗(二十枚)、當歸(一兩)、茯苓(一兩)、白朮(一兩)、芍藥(六分)、桂心(一兩)、半夏(二兩)、乾薑(一兩)、麥門冬(去心六分)、吳茱萸(三百粒)

以上十二味藥,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大約是人走十里路的距離。忌食醋、生蔥、羊肉、麥芽糖、桃子、李子、麻雀肉等。(出自第十六卷)

《小品》中記載,當歸湯,治療心腹絞痛,各種虛冷導致的氣脹滿的情況。配方如下:

當歸(三兩)、乾薑(四兩)、甘草(三兩烤過)、芍藥(二兩)、厚朴(三兩烤過)、黃耆(二兩)、蜀椒(一兩用汗水泡過)、半夏(三兩洗過)、肉桂(三兩)、人參(三兩)

以上十味藥,切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身體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升,身體虛弱的人服用八合。如果寒冷嚴重,可以加一枚炮製過的附子。忌食海藻、大白菜、羊肉、麥芽糖、生蔥。(《古今錄驗》、《千金》都有相同記載)

《古今錄驗》中記載,通命丸,治療心腹積聚,寒冷導致的絞痛,以及心悸、胸脅脹痛。配方如下:

大黃、遠志(去心)、黃芩、麻黃(去節)、甘草(烤過,以上各四兩)、芒硝(三兩)、杏仁(六十枚去皮、尖)、豆豉(二合)、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製後取出油脂)

以上九味藥,搗碎混合過篩,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飯前服用三丸,每天三次。忌食野豬肉、蘆筍、海藻、大白菜。(出自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