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1)

1. 虛勞骨蒸方七首

病源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都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傷內。即變為疳。食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臥即浪言。或驚恐不定。

白話文:

病症起源

蒸病有五種:

骨蒸

  • 根源在腎
  • 早上起牀時身體涼爽,傍晚即發熱
  • 心煩氣躁,不能安眠
  • 食慾不振
  • 小便赤黃
  • 精神恍惚,煩躁不安
  • 呼吸急促,無力
  • 腰痛
  • 雙腳冰冷
  • 手心常發熱
  • 蒸氣旺盛會傷及內臟,導致癆瘵,損害五臟

脈蒸

  • 根源在心
  • 日益煩悶
  • 手腳亂動
  • 喉嚨乾燥,想喝水
  • 口中唾液帶有白色泡沫
  • 躺下後胡言亂語
  • 或驚恐不安,坐立不安

脈數。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痢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乾。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疰熱。兩脅下脹。大咳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傷臟。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

白話文:

脈數:

  • 異常發熱時期,脈搏可能會加速。

皮蒸:

  • 起源於肺部。
  • 症狀:喘氣急促,鼻孔乾燥,口乾舌燥,舌苔發白,小便呈血紅色。
  • 異常發熱時期,胸悶,自覺發熱,兩側肋骨下方脹痛,咳嗽劇烈,貫穿背部和肩胛骨,無法安眠。
  • 如果蒸毒損傷內臟,還會吐血。

肉蒸:

  • 起源於脾臟。
  • 症狀:體溫升高如火,煩躁不安,不發汗,心腹脹大。

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體腫目赤。寢臥不安。五曰內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熱。是其根在五臟六腑。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

白話文:

進食後就想嘔吐。小便像血一樣。大便乾結難解。潮熱發作時,可能身體浮腫、眼睛發紅。躺著睡覺也不安穩。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內蒸」,又稱「血蒸」。之所以稱為「內蒸」,是因為外感寒冷而內部發熱。把手放在骨頭上還能感到熱,這表明它的根源在五臟六腑。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患病之後,骨肉會逐漸消瘦。飲食沒有味道。或者皮膚乾燥沒有光澤。潮熱發作時,四肢逐漸變細。腳背腫脹。另外還有「二十三蒸」,其中一種是「一胞蒸」。

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子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脈不調。或急或緩。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乾。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乾。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

白話文:

  1. 小便黃色或赤色。
  2. 腎氣蒸騰,男子會遺精漏尿,女子會月經不調。
  3. 腦部過熱,頭暈悶熱。
  4. 骨髓發熱,骨髓沸騰。
  5. 骨骼過熱,牙齒發黑。
  6. 筋脈過熱,指甲發焦。
  7. 血液過熱,頭髮發焦。
  8. 脈絡過熱,脈搏不調,時快時慢。
  9. 肝臟過熱,眼睛發黑。
  10. 心臟過熱,舌頭乾燥。
  11. 脾胃過熱,嘴脣發焦。
  12. 肺臟過熱,鼻子乾燥。
  13. 腎臟過熱,兩耳發焦。
  14. 膀胱過熱,右耳偏向發焦。

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熱乍寒。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氣蒸。遍身氣熱。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後。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

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療之。(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第十五條:膽蒸,眼白失去顏色。 第十六條:胃蒸,舌頭下面疼痛。 第十七條:小腸蒸,下嘴脣發焦。 第十八條:大腸蒸,鼻子右孔乾燥疼痛。 第十九條:三焦蒸,時而發熱時而發冷的雜病。 第二十條:肉蒸。 第二十一條:膚蒸。 第二十二條:皮蒸。 第二十三條:氣蒸,全身發熱。 所有蒸熱的疾病,大多是因熱病康復後,吃了牛肉、羊肉和油膩食物,或喝酒或房事引起。長期蒸熱不除。

崔氏療五蒸。夫蒸者是附骨熱毒之氣。皆是死之端漸。庸醫及田野之夫。不識熱蒸體形狀。妄注神祟以相疑惑。蒸盛總變為疳而致死者。不可勝記。其蒸有五。請略陳之。一曰骨蒸。早起體涼。日晚便熱。煩躁不安。食都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或時腰痛。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傷內。乃變成疳。食人五臟。若大便澀方。

白話文:

崔氏治療五種蒸病的方法。

「蒸」是一種附著在骨頭上的熱毒之氣,都是致死的漸進徵兆。平庸的醫生和鄉野間的庸夫,不認識熱蒸的症狀,胡亂歸因於神祟作怪,令人迷惑。蒸氣盛行,最終會轉化為疳病,導致死亡的人數不勝枚舉。

蒸病有五種。我將簡要說明它們:

  1. **骨蒸:**早起時身體發涼,傍晚就發熱。煩躁不安,食不下嚥。小便赤黃,心煩意亂。呼吸急促無力,有時腰痛,雙腳發冷。手心經常發熱。蒸氣盛行,損傷內部,逐漸變成疳病,侵蝕五臟。如果大便乾燥。

可服芒硝。一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亦可搗苦參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以飲送之。無忌。以體輕涼為度。

白話文:

可以服用芒硝。一次服用一湯匙。每天服用兩次。也可以把苦參搗碎,加蜂蜜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一次服用七丸。每天服用兩次。用飲料送服。服用時不必避忌。以身體感覺清涼為度。

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臥便浪語。或驚恐不安。其脈又數。此蒸若盛。亦變為疳旁臍時悶。或痢不止方。

苦參,青葙(各二兩),艾葉,甘草(各一兩炙)

白話文:

第二種:脈蒸

病根在於心臟。

症狀:逐漸感到煩悶,揮動手腳。喘氣急促,渴望喝水。口中吐出白沫。躺下時胡言亂語。或出現驚恐不安的情緒。脈搏又快又數。

如果這種脈蒸症狀嚴重,還可能轉變為疳癪,肚子經常不舒服。或者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分。用羊胞盛之。以葦灌下部中。若不利。取芒硝一方寸匕。和冷水合和服之。日再服。忌海藻菘菜。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用四升水煎煮至一升半,分為三分。用羊膀胱盛裝,以蘆葦插入底部。如果依舊便祕,取一湯匙方寸匕的芒硝,用冷水調和後服用。每天服用兩次。忌食海帶和菘菜。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乾。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中滿悶。或自稱得疰。手掩兩脅。不得大咳。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此蒸毒傷五臟。口便唾血方。

白話文:

三曰皮蒸:

這種病症是由肺部所引起。患者會出現嚴重喘息、鼻腔乾燥、口乾舌燥、舌苔發白、小便呈血紅色等症狀。當皮蒸發作時,患者胸部會感到極度悶痛,有些人會感覺自己得了瘟疫,用手捂著兩側肋骨,無法大聲咳嗽。此外,患者還會出現後背和肩胛骨疼痛,輾轉難眠。皮蒸毒素會損害五臟。嚴重時,患者會咳出帶血的唾液。

急與芒硝一兩。以水一升半。和分為三服。三日服止訖。以冷水浸手。以熨脅間及腋下。並胸上及痛處亦可舉臂指灸側腋下第三肋間腋下空中七壯。立止

白話文:

緊急時,使用一兩芒硝。與一升半的水混合,分成三份服用。三天內服用完。用冷水浸泡手,熨胸口、腋下和疼痛部位。也可以舉起手臂,在腋下第三根肋骨與空中交會處艾灸七壯。疼痛會立即停止。

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飲無味。食訖便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體腫目赤。不得安寐方。

白話文:

第四種是「肉蒸」。它的根源在於脾臟。

症狀:

  • 身體非常熱,彷彿著火般
  • 心煩意亂,沒有汗水
  • 心臟和腹部脹滿
  • 食慾不振,沒有胃口
  • 吃完東西後立刻嘔吐
  • 小便像血一樣
  • 大便乾硬難解

病情嚴重時:

  • 身體腫脹,眼睛發紅
  • 沒辦法好好睡覺

大黃一兩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絞取汁。一服五合許。微利即止。若熱不定。亦可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三以體涼為度。

白話文:

大黃一兩半,切成綠豆大小。用一升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絞出汁液。一次服用五合左右。有輕微腹瀉即停止用藥。如果發熱不穩定,也可以服用芒硝一方寸匕。每天服用三次,以身體涼爽為度。

五曰內蒸。所以言內蒸者。必外寒內熱。把手附骨而熱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食飲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方。

白話文:

第五種是內蒸。之所以稱為內蒸,是因為外感寒邪,內生熱邪。用手觸摸骨頭發現發熱。它的根源在於五臟六腑。得這種病的人一定是在患病後造成的。骨肉會自行消瘦。飲食失去了味道。或者皮膚乾燥沒有光澤。內蒸嚴重的時候,四肢會逐漸消瘦。腳踝會腫脹起來呈方形。

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體涼為度。(出第七卷中)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方。

白話文:

將石膏十兩研磨成細粉像乳膏一樣。用法是用水調和後服用約方寸大小的一勺,一天服用兩次,直到身體感到涼適為止。

這是出自第七卷中的古今錄驗解五蒸湯的配方。

甘草(一兩炙),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二把),葛根,乾地黃(各三兩),知母黃芩(各二兩),石膏(五兩碎),粳米(一合)

白話文:

甘草(一兩,烤過)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竹葉(兩把) 葛根(三兩) 乾地黃(三兩) 知母、黃芩(各兩兩) 石膏(五兩,搗碎) 粳米(一碗)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麥一升。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火醋。(範汪同一方無甘草茯苓人參竹葉止六味)

又五蒸丸方。

白話文:

上述十種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煮,煮至剩下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也可以用三升水煮一升小麥,再煮這些藥材。服用時忌吃海藻、大白菜、柳絮、火、醋。(範汪記載的同一方劑中,不包含甘草、茯苓、人參、竹葉,只有六種藥材)

烏梅,雞骨(一本是鸛骨),紫菀,芍藥,大黃,黃芩,細辛(各五分),知母(四分),礬石(煉),栝蔞(各一分),桂心(二分)

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忌生蔥生菜。(並出第五卷中一方無桂心)

白話文:

烏梅、雞骨(或鸛骨)、紫菀、芍藥、大黃、黃芩、細辛(各 0.25 克),知母(0.2 克),礬石(研磨)、栝蔞(各 0.05 克),桂心(0.1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