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六 (20)
卷第六 (20)
1. 許仁則療嘔吐方四首
許仁則,療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無冷病,年壯力強,膚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致此嘔逆,如將息食飲寢處不熱,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此則積冷在胄,生此嘔逆,若是積冷,嘔逆經久,急須救之,不爾,甚成反胃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生蘆根五味飲,服方。
生蘆根(切一升),生麥門冬(一升去心),青竹茹(一升),生薑汁(五合),茯苓(五兩)
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大合,攪調,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劑。忌醋物。
又依前生蘆根等五味,飲服之雖可,然未能全除者,宜合茯苓等五味丸服之方。
茯苓(五兩),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生薑(屑六兩),青竹茹(一升)
右藥搗篩,蜜和為丸,煎蘆根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丸如梧子大。忌醋物。
又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半夏等二味丸服之方。
半夏(一升制),小麥面(一升)
右搗半夏為散,以水泄面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服此覺病減,欲更重合服亦佳。忌羊肉餳。(救急同)
又依前半夏等二味丸,雖覺漸損,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慮毒藥不可久服,欲不服藥,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參等七味丸服之方。
人參(五兩),白朮(五兩),生薑屑(八兩),厚朴(四兩炙),細辛(四兩),橘皮(三兩),桂心(二兩)
右藥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飲下之,初服十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二十丸,欲與前半夏丸間服亦得。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吳升同並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許仁則認為嘔吐這種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胃裡積了熱,導致想吐又吃不下東西;另一種則是胃裡積了寒,也會想吐吃不下東西。這兩種情況正好相反,必須仔細分辨。如果病人是因為飲食、作息不當而受熱,而且本來就沒有寒症,加上年輕力壯、肌肉飽滿,那這種嘔吐就是因為胃裡積熱造成的。反之,如果病人作息飲食正常沒有受熱,而且本來就有寒症,加上年老體衰、肌肉消瘦,那這種嘔吐就是因為胃裡積寒造成的。如果是因為積寒引起的嘔吐,而且持續很久,一定要趕快治療,不然很可能會變成反胃病。
如果是因為胃裡積熱而想吐又吃不下東西,可以服用生蘆根五味飲:
把切好的生蘆根一升、去心的生麥門冬一升、青竹茹一升、生薑汁五合、茯苓五兩,加八升水煮成二升半,濾掉藥渣,再加入六大合的竹瀝攪拌均勻。分成三次服用,每次間隔大約走十里的路程的時間。服用期間要忌食醋類食物。
如果服用生蘆根等五味飲後,症狀有所改善但還沒完全好,可以改服茯苓等五味丸:
把茯苓五兩、人參三兩、去心的麥門冬一升、生薑屑六兩、青竹茹一升,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搭配蘆根湯服用。開始先服用十五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到三十丸,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服用期間要忌食醋類食物。
如果是因為胃裡積寒而想吐又吃不下東西,可以服用半夏等二味丸:
把半夏一升(處理過)搗碎成粉末,用水調和小麥面一升,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用水煮到麵熟就完成了。開始先吞服四五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到十四五丸,要邊煮邊服用。如果服用後覺得病情減輕,想繼續服用也是可以的。服用期間要忌食羊肉和麥芽糖。
如果服用半夏等二味丸後,覺得病情逐漸好轉,但病根還沒去除,想要多服用前面的藥丸,又擔心藥性有毒不能長期服用,不吃藥又怕病情加重,可以改服人參等七味丸:
把人參五兩、白朮五兩、生薑屑八兩、炙過的厚朴四兩、細辛四兩、橘皮三兩、桂心二兩,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搭配開水服用。開始先服用十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到二十丸。也可以和前面的半夏丸交替服用。服用期間要忌食桃李、麻雀肉、生蔥和生菜。
2. 雜療嘔吐噦方三首
仲景傷寒論,夫嘔家有癰膿者,不可療也,其嘔膿儘自愈,若先嘔後渴者,為欲解也,先渴後嘔者,為水停在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張仲景雜方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
嘔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療。四逆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
上三物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強人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忌海藻菘菜豬肉。
又嘔心下痞堅者,大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三升洗),人參(三兩切),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並蜜和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餳。(本論治反胃支飲)
又幹嘔下利,黃芩湯主之方。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桂心(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洗),乾薑(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出第十六卷中)
白話文:
雜療嘔吐噦方三首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如果嘔吐的人是因為體內有膿瘍,那這種嘔吐是無法治療的,因為膿排完嘔吐自然會停止。如果先嘔吐後感到口渴,表示病正在好轉;如果先口渴後嘔吐,表示是水液停留在胃部,這種情況屬於飲邪(體內水液停滯的病症)。
一般來說,嘔吐的人應該會感到口渴,但如果反而不渴,是因為胃部有支飲(體內水液停滯在胃部的病症)的緣故,這也是屬於支飲的範疇。(張仲景其他方劑中提到,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相關方劑在支飲門中)
如果嘔吐的人脈象虛弱,小便卻很多,身體微微發熱,並且出現四肢冰冷,這是很難治好的。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
四逆湯的組成是:炙甘草(二兩)、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將這三味藥切碎,用水三升煮成一升二合,去藥渣,溫服,分兩次服用。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服用此方時忌食海藻、菘菜、豬肉。
另一種情況,如果嘔吐並且感到胃部脹滿堅硬,可以用大半夏湯來治療。
大半夏湯的組成是:半夏(三升,洗淨)、人參(三兩,切片)、白蜜(一升)。將這三味藥加入泉水一斗二升,並將蜜調勻攪拌二百四十下,然後煮藥至二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服用此方時忌食羊肉和麥芽糖。(本方出自《傷寒論》,用來治療反胃和支飲)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嘔吐並且伴隨腹瀉,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
黃芩湯的組成是:黃芩(三兩)、人參(三兩)、桂心(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洗淨)、乾薑(三兩)。將這六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成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服用此方時忌食羊肉、麥芽糖和生蔥。(出自第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