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6)

1. 積聚心腹痛方三首

病源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此皆由寒氣搏於臟腑。與陰陽氣相擊下上。故心腹痛也。診其寸口之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聚痛。又寸口脈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

白話文:

疾病的病源會逐漸累積,陰氣是從五臟產生的。因此,疼痛會侷限在相對應的臟腑區域內,不會擴散開來。

疾病的聚集,是由於陽氣在六腑內形成的。所以,沒有固定的根源,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上下都可以停留。這是因為寒氣與臟腑的陰陽之氣互相衝擊,因此引起了心腹疼痛。

診斷時,按寸口脈,如果脈象深沉且橫著跳動,說明脅(肋骨處)下有積聚。如果腹中有橫向堆積的積聚,疼痛時,寸口脈會細小、深沉、滑動。如果脅下有積聚,寸口脈也會細小、深沉、滑動。

左右皆滿。與背相引痛。又云: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泄痢。脈微細者生。浮者死。(出第十九卷中)

白話文:

兩旁都脹滿。與後背的疼痛互相牽扯。另外一種說法是:寸口脈搏緊實且有力者。在脅部和腹部內部有橫行積聚的結塊。疼痛且腹瀉。脈搏微細者能生。脈搏浮者會死。(出自第十九卷)

範汪通命丸。療心腹積聚。寒中㽲痛。又心胸滿。脅下急繞臍痛方。

大黃(四分),遠志(四分去心),黃耆(四分),麻黃(四分去節),甘遂(四分),鹿茸(四分炙),杏仁(六十枚),豉(一合),巴豆(五十枚),芒硝(三分)

白話文:

  • 大黃:四分之一次
  • 遠志:四分之一次,去掉中心
  • 黃耆:四分之一次
  • 麻黃:四分之一次,去掉節
  • 甘遂:四分之一次
  • 鹿茸:四分之一次,經過炙烤
  • 杏仁:60顆
  • 豉:一合
  • 巴豆:50顆
  • 芒硝:三分之一

上十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日再。忌蘆筍野豬肉。(一方無鹿茸黃耆用黃芩出第十四卷中)

白話文:

將上面十種藥材搗碎後用篩子過一遍。加入蜂蜜攪拌均勻。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開始服用時先吃三丸,每天分兩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蘆筍和野豬肉。(另一種藥方中不使用鹿茸和黃芪,使用黃芩,見第十四卷)

又療心腹積聚。食苦不消。胸脅滿除。去五臟邪氣。四物丸方。

大戟(五分㕮咀熬令色變),芫花(四分熬),杏仁(一分),巴豆(一百枚去皮心熬)

白話文:

  • 大戟(五分,搗碎成沫,熬煮,直到顏色變)
  • 芫花(四分,熬煮)
  • 杏仁(一分)
  • 巴豆(一百枚,去皮去心,熬煮)

右藥搗合下細篩。以雞子中黃亦可。以蜜和丸如小豆。日三。日增一丸。覺勿復益。欲下頓服七丸。下如清漆陳宿水。婦人乳有餘疾。留飲者下水之後。養之勿飲冷水。長壯者服五丸。先食。忌野豬肉蘆筍。(出第十三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細篩子過濾。也可以用雞蛋黃代用。加入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三次,每次增加一丸。覺得有效後不要再增加劑量。如果想要瀉下,一次服用七丸。排出的糞便會呈現清漆狀,像陳年水那樣。如果女性乳房有餘疾,在瀉水後,要注意休息,避免飲用冷水。身體強健者服用五丸,在飯前服用。忌食野豬肉和蘆筍。(出自第十三卷中)

古今錄驗匈奴露宿丸。療心腹積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飲神方。(出僧深)

白話文:

古今中外的醫書都記載了匈奴露宿丸的驗方。此藥方可治療腹中積聚的宿食,以及橫隔膜上下有宿食停留和氣血不暢等症狀。(出自僧深)

甘草(三分炙),大黃(二分),甘遂(二分),芫花(二分熬),大戟(二分炙),葶藶子(二分熬),苦參(一分),硝石(一分),巴豆(半分去心皮熬)

白話文:

甘草(三分,三分之一已烘烤過的) 大黃(二分) 甘遂(二分) 芫花(二分,煎熬過的) 大戟(二分,烘烤過的) 葶藶子(二分,煎熬過的) 苦參(一分) 硝石(一分) 巴豆(半分,去中心皮後煎熬過的)

上九味細搗。合蜜和丸如小豆。服三丸當吐下。不吐下。稍益至五六丸。以知為度。先少起。忌海藻蘆筍菘菜野豬肉。(範汪同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將上列的九味藥材細細搗碎。加入蜂蜜搓成像小豆粒大小的丸子。服用三丸,等藥效產生後會嘔吐腹瀉。如果沒有,逐漸增加用量至五六丸。以有反應為準。服藥前先吃少量食物。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蘆筍、大白菜和野豬肉。(見《範汪方》第十卷中)

2. 積聚心腹脹滿方一首

病源積聚成病。蘊結在內。則氣行不宣通。還搏於腑臟故心腹脹滿。則煩悶而短氣也。(出第十九卷中)

深師烏頭丸。療心腹積聚脹滿。少食多厭。繞臍痛。按之排手。寒中有水上氣。女人產後余疾。大人風癲。少小風驚癇百病者。元嘉中用療數人皆良。有一人服五服藥。即出蟲長一尺餘三枚。復出如牛膽黑堅四枚。中皆有飯食。病即愈方。

白話文:

烏頭丸,功效顯著。用於治療心腹部位積聚脹滿,食量減少且厭食,圍繞肚臍疼痛,按壓時疼痛加劇,身體虛寒且有腹水,產後婦女留下的疾病,以及成人風癲、小兒驚風癇疾等多種病症。元嘉年間,用此方治療了數人,效果都很好。有一個人服用了五次藥,就排出了三條長約一尺餘的蟲子。隨後又排出了四個像牛膽一樣堅硬黑色的東西,裡面都含有食物。病症隨即痊癒。

烏頭(七枚炮),乾薑(五分),皂莢(五分炙兼皮子),菖蒲(三分),桂心(四分),柴胡(三分),附子(三分炮),人參(三分),厚朴(三分炙),黃連(三分),茯苓(三分),蜀椒(五分汗),吳茱萸(四分),桔梗(三分)

白話文:

烏頭(7枚,烘焙過) 乾薑(0.5錢) 皁莢(0.5錢,連皮烘焙過) 菖蒲(0.3錢) 桂心(0.4錢) 柴胡(0.3錢) 附子(0.3錢,烘焙過) 人參(0.3錢) 厚朴(0.3錢,烘焙過) 黃連(0.3錢) 茯苓(0.3錢) 蜀椒(0.5錢,出汗過) 吳茱萸(0.4錢) 桔梗(0.3錢)

上十四味搗篩。蜜和為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三。稍加至十五丸。忌豬肉冷水醋物生蔥羊肉餳。(出第二十三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的十四種藥材搗碎篩過。用蜂蜜調和成藥丸。服用的量像梧桐子那麼大,一次兩丸。一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到一次十五丸。服用期間忌食豬肉、冷水、醋、生蔥、羊肉及發酵麵食。

3. 積聚宿食寒熱方四首

病源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腑臟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能消化。留為宿食也。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故也。(出第十九卷中)

白話文:

當病因在於積聚,且宿食未消時,這是因為臟腑受到寒氣侵襲,脾胃虛寒,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導致宿食殘留。透過診脈可以發現脈象實大,代表心腹積聚了寒氣,導致飲食不消,主因是胃中寒冷。

千金翼三臺丸。療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長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方。

白話文:

千金翼三臺丸。治療五臟寒熱積聚的症狀,例如腹脹、腸鳴、打嗝。飲食後不能增加皮肉。嚴重的會嘔吐、反胃。如果因傷寒或寒瘧而生病,服用後可以防止復發。飯後服用五顆。如果飲水較多,可以吞服十顆。長期服用可以使大小便通暢,增加肌肉。

大黃(二兩熬),熟硝石(一升),葶藶(一升熬),前胡(二兩),厚朴(一兩炙),附子(一兩炮),茯苓(半兩),半夏(一兩洗),杏仁(一升去尖皮熬),細辛(一兩)

白話文:

  • 大黃(2 兩,先熬煮)
  • 熟硝石(1 升)
  • 葶藶(1 升,先熬煮)
  • 前胡(2 兩)
  • 厚朴(1 兩,先炙熱)
  • 附子(1 兩,先炮製)
  • 茯苓(半兩)
  • 半夏(1 兩,先清洗)
  • 杏仁(1 升,去除尖皮,先熬煮)
  • 細辛(1 兩)

上十味搗篩。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稍加。以知為度。忌豬羊肉餳生菜酢物。(深師同出第二十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藥材搗碎成粉。加入蜂蜜,再搗五千次。研磨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以酒服下,每次五丸。如果身體狀況好轉,可適當增加劑量。直到疾病痊癒為止。服藥期間忌食豬、羊肉、糯米、生菜和醋類食物。(出自《深師同出》第二十卷)

古今錄驗氣痞丸。療寒氣痞積。聚結不通。繞臍切痛。腹中脹滿。胸逼滿。風入臟。憂恚所積。用力不節。筋脈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嗜食益氣力方。

白話文:

古人和今人驗證了氣痞丸的功效。用於治療寒氣凝聚、氣滯不通。導致臍部劇痛、腹脹滿、胸悶氣促。可能是因為風氣侵入內臟,或因憂愁恚怒積聚、用力不當、筋脈受傷,導致身體虛弱消瘦、不能進食飲水所造成的症狀。氣痞丸可以增強食慾,幫助身體恢復氣力。

烏頭(二分炮),甘草(二分炙),葶藶子(二分熬),大黃(二分),芎藭(二分),芍藥(二分),甘皮(二分炙)

白話文:

烏頭(二分,炮製) 甘草(二分,炙甘草) 葶藶子(二分,熬製) 大黃(二分) 芎藭(二分) 芍藥(二分) 甘皮(二分,炙甘皮)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再不知。漸至五丸七丸。一方桂心二分。去甘皮。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一方有通草無甘皮)

白話文:

將上面七味藥材篩過。加入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一天兩次服用。逐漸增加到五丸七丸。另一種方子,桂枝心二分,去掉表皮。服用時避免食用海藻、菠菜、豬肉和冷水等。

小烏頭丸療久寒積聚心腹。繞臍切痛。食飲不下方。

烏頭(三兩炮),甘草(三兩炙),茱萸(半兩),細辛(二兩),半夏(二兩),附子(二兩炮)藁本(二兩)

白話文:

烏頭(180 公克,炮製三次) 甘草(180 公克,炙烤過) 茱萸(30 公克) 細辛(120 公克) 半夏(120 公克) 附子(120 公克,炮製三次) 藁本(120 公克)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再。不知。稍增之。忌羊豬肉冷水。

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肌膚補不足方。

椒目(一兩),附子(一兩炮),厚朴(一兩炙),杏仁(三兩),半夏(一兩),葶藶(三兩熬)芒硝(五兩),大黃(九兩)

白話文:

  • 花椒(一兩)
  • 附子(一兩,炮製過的)
  • 厚朴(一兩,烤製過的)
  • 杏仁(三兩)
  • 半夏(一兩)
  • 葶藶子(三兩,熬製過的)
  • 芒硝(五兩)
  • 大黃(九兩)

上八味搗。葶藶子杏仁使熟。和諸藥末。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忌豬羊肉餳冷水。(出第十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