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5)

1. 心下大如杯結症方二首

病源積聚痼結者。是五臟六腑之氣。已積聚於內。重因飲食不節。寒溫不調。邪氣重沓。牢痼盤結者也。久即成症。(出第十九卷中)

肘後療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方。

白話文:

積聚的病症是身體內臟的氣,長期積累在體內,再加上飲食失調、寒熱失衡,邪氣反覆侵襲,牢牢地盤結在一起造成的。時間長了就形成了頑固的疾病。(出自第十九卷)

葶藶(二兩),大黃(二兩),澤漆(四兩洗)

白話文:

葶藶:兩錢 大黃:兩錢 澤漆:四錢(洗淨)

上三味搗篩蜜和搗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不知稍加。(千金文仲集驗古今錄驗同云療症堅心下大如杯食則腹滿心腹絞痛)

又熨症方。

灶中黃土(一升),生葫(一升)

白話文:

上述三味藥材搗製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服用丸劑兩次,三次。不知輕重的人可以稍作增加。(《千金要方》的《仲景集驗方》中記載,此方可治療堅症,心下有如杯子般大的硬塊,食後腹部脹滿,心腹絞痛。)

上二味先搗。葫熟納土復搗。以好苦酒澆令浥浥。先以塗布一面仍㩉病上。又塗布上干復易之。取令消止。(並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將前面兩味藥材先搗碎。葫蘆煮熟,塞入土中再搗碎。用上好的苦酒澆上,讓藥材略微濕潤。先用藥材敷在患處的一面,然後包裹住患處。再將藥材塗在患處的另一面,待藥材變乾後,再換上新的藥材。這樣持續治療,直到患處消散。

2. 症癖痃氣灸法四首

崔氏療症癖閃癖方。

令患人平坐。取麻線一條繞項。向前垂線。頭至鳩尾橫截斷。即回線向後。當脊取線窮頭。即點記。乃別橫度口吻。吻外截卻。即取度吻線中折於脊骨點處中心。上下分之。各點小兩頭通前合灸三處。其所灸處。日別灸七壯以上。十壯以下滿十日即停。看患人食稍得味即取線還度口吻於脊中點處橫分灸之。

白話文:

讓患者平穩坐下。取一條麻線繞過他的脖子。將線條垂向胸前。從頭部到鳩尾骨的水平位置剪斷。然後將線條向後繞,從脊椎處取線的盡頭。標記該點。再分別測量從點到嘴上、嘴下的距離。從嘴下位置剪斷。測量從嘴下到脊椎點之間的線段長度,對折後將折點對準脊椎骨的標記點。上下分開線段,分別在兩個折線兩端和中間一共三處點燃艾灸。每天在這些點燃艾灸七到十壯,持續十天後停止。觀察患者的食慾是否有所改善,然後重新測量從嘴上、嘴下到脊椎點之間的距離,在脊椎的中點橫向點燃艾灸。

其數一準前法。仍看脊節穴去線一二分。亦可就節穴下火。如相去遠者。不須就節穴若患人未捐可停二十日外。還依前灸之。仍灸季肋頭二百壯。其灸季肋。早晚與灸脊上同時下火也。

又灸閃癖法。

白話文:

它的取穴方法和前面一樣。仍然要查看脊椎節穴,在節穴上下方灸一到兩分處。也可以直接在節穴下灸。如果節穴離患處較遠,不一定要在節穴灸。如果病患病情還沒有好轉,可以暫停二十天。之後再按照之前的灸法灸。再灸季肋兩側,每側各灸二百壯。灸季肋的時間,早晚與灸脊椎的時間一致,同時下針。

其癖有根。其根有著背者。有著膊上者。遣所患人平坐。熟看癖頭仍將手從癖頭向上尋之當有脈築築然。向上細細尋至膊上至築築頭。當膊即下火。還與前壯數無別。王丞云:背上恐不得過多下火。只可細細日別七炷以來。

又療癖左右相隨病灸法。

白話文:

這個癖瘤有根。它的根有些在背上,有些在肩上。讓患有癖瘤的人坐端正,仔細觀察癖瘤的突出部分,然後用手從癖瘤突出部分往上尋找,一定會有脈絡鼓鼓的。向上慢慢尋找,一直到肩上鼓鼓脈絡的頂端。在肩上時,就把火罐拔下來。施行的壯數跟前面一樣。王丞相說:背上的癖瘤不能拔太多火罐,只能每天慢慢拔七個左右。

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亦是灸處。左右各灸五十壯。一時使了。(千金云灸症癖方患左灸左患右灸右脊屈肋數第二肋上第三肋下向肉趐前初日灸三次日五周而復始至五十止忌大蒜余不忌)

又灸痃氣法。

白話文:

在第一根肋骨下靠近第二根肋骨的地方。就是需要灸的位置。第二根肋骨下靠近第三根肋骨的地方也是灸的位置。左右兩邊各灸50壯(一次)。一次性完成。(《千金方》中說:治療疾病的偏方是,患左邊就灸左邊,患右邊就灸右邊。位於脊椎兩側的肋骨算下來,第二根肋骨的上方和第三根肋骨的下方,對著肌肉隆起的地方,灸的第一天灸三次,第二天灸五次,然後逐周增加,直到灸到50次為止。忌食大蒜,其他東西不忌諱。)

從乳下即數至第三肋下。共乳上下相當。稍似近肉接腰骨外取穴孔。即是灸處。兩相俱灸初下火。各灸三壯。明日四壯。每日加一壯至七壯。還從三壯起至三十日即罷。

上前兩種灸法若點時。拳腳點即拳腳灸。若舒腳點時。還舒腳灸。(並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從乳房下方開始往下數到第三根肋骨。乳房上下對稱。稍微靠近肚臍,接近腰骨的肌肉外,就是我要取的取穴位。取穴位後施灸,兩側都要灸。第一天,先在上面各灸三壯。第二天四壯。每天增加一壯,直到第七壯。再從三壯開始減,直到第三十天停止施灸。

3. 積聚方五首

病源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白話文:

積聚類的疾病是由於陰陽失調,臟腑虛弱,受到風邪侵襲,與臟腑之氣相搏擊所造成的。

臟腑之中,腑屬陽,臟屬陰。陽氣性質浮動向上,陰氣性質沉靜向下。積聚是由於臟腑中的陰氣所產生。一開始發病的時候,積聚還沒離開它所屬的臟腑部位,所以會感到上腹或下腹疼痛有所限制。當積聚已經形成後,是由於六腑中的陽氣所產生。因此,它沒有固定的部位,疼痛會上下移動,沒有固定的地方。

各種臟腑受到邪氣侵襲,一開始還不能形成積聚,但是邪氣長期滯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就會逐漸形成積聚。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痎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當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欲復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肝之積。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也。

白話文:

肝臟的積聚稱作「肥氣」,位於左脅之下,形狀像個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腳。倘若長期不癒,會讓人連續多年發作瘧疾。這種病是在季夏的戊巳日發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肺臟的疾病會傳染給肝臟,肝臟的疾病會傳染給脾臟,季夏時剛好是脾臟當令。脾臟當令時會盛旺,盛旺的時候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肝臟想要把疾病傳給肺臟,但肺臟不願意接受。所以邪氣就積聚在肝臟,形成了「肥氣」。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肝臟的積聚是在季夏的戊巳日發生的。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當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也。

白話文:

一種積聚症狀稱為伏梁,它起源於肚臍上方。其大小如手臂,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秋天的庚日或辛日。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是因為腎臟疾病會影響心臟,而心臟疾病又會影響肺部。在秋天,肺部正處於旺盛的時期,此時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但是,心臟想要將病氣傳回腎臟,而腎臟卻不肯接受。因此,病氣就滯留在心臟中形成積聚。由此可知,伏梁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秋天的庚日或辛日。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當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欲復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也。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白話文:

脾臟的積塊被稱為痞氣 痞氣位於胃部,面積大如盤子。長時間不癒合的話,會導致四肢無法伸展和收縮,出現黃疸。吃進去的食物也不能被轉化為身體組織。 痞氣通常在冬天的壬癸日獲得,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肝病會傳染給脾臟,脾臟會傳染給腎臟。腎臟在冬天處於最強盛的狀態,此時腎氣旺盛,不會受到邪氣侵襲。脾臟想要把痞氣傳回給肝臟,但肝臟不接受。因此,痞氣就滯留在脾臟中,形成積塊。所以,痞氣通常在冬天的壬癸日產生。

肺臟的積塊被稱為息賁 息賁位於右脅之下,面積大如杯子。

久不愈。令人灑浙寒熱。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當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欲復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也。

白話文:

長期不癒,讓患者遭受寒熱交替的折磨。喘咳引發肺癰,在春季的甲乙日發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病會傳染給肺,肺病會傳染給肝,肝臟在春季適應「王」位,這個時候「王」位不會受到邪氣侵襲。肺想要把邪氣傳迴心臟,但心臟不願意接受。因此,邪氣滯留在肺中形成積聚。所以知道息賁這種病症是在春季的甲乙日發作的。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賁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當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欲復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此為五積。診其脈駃而緊積聚。

白話文:

腎臟積聚的疾病叫做「賁豚」。症狀會從小腹開始,往上延伸到心臟下方。發作時就像豬在亂跑,上上下下沒有規律。如果長期不癒合,會讓人氣喘、骨骼萎縮、少氣。它好發在夏天的丙丁日。為什麼這麼說呢?

脾臟的疾病會傳到腎臟,腎臟的疾病會傳到心臟。心臟在夏季的狀態屬旺盛,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腎臟想要把疾病傳回給脾臟,但是脾臟不願意接收。因此,疾病就堆積在腎臟形成積聚。所以,我們知道賁豚發作好發在夏天的丙丁日。這種疾病屬於五種積聚之一。診脈時會發現脈象沉而緊,表示有積聚。

脈浮而牢積聚。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脈來細蟧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

白話文:

脈象浮而牢實:表示體內有積聚。

脈象橫行 :表示肋骨下有積聚。

脈象細小、沉實 :表示胃中有積聚,不思飲食,吃了就會吐出來。

脈象細小、緊貼骨頭 :表示體內有積聚。

脈象出現在左側 :積聚在左側。

脈象出現在右側 :積聚在右側。

脈象同時出現在兩側 :積聚在中央。

根據脈象在身體部位的分佈 ,可以診斷出肺部積聚。

脈象浮而脈氣粗糙 :按壓脈搏時容易滑脫。這表示肋骨下有氣體逆行,導致背部交錯疼痛。

容易氣短、健忘 ,眼睛經常閉著。

皮膚發冷 ,病情在秋天加重,夏天減輕。

主皮中時痛如蝨綠狀。其甚如針刺之狀。時癢。白色也。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面赤咽乾煩。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瘛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

白話文:

皮膚中時常疼痛,像蝨子在爬一樣。疼痛劇烈時,好像針刺一樣。有時會發癢,還有白色斑塊。診斷為心氣積聚。脈搏沉而弦,時常上下不定。心悸,腹部發熱。面紅,咽喉乾渴,心煩。手掌發熱。嚴重時甚至會咳血。主因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主因是血氣虛弱。夏天好轉,冬天加重。斑塊呈紅色。診斷為脾氣積聚。脈搏浮大而長。飢餓時症狀減輕,飽食後症狀加重。胃氣上逆與食物爭奪。斑塊累累,如桃李。發作時從體外可見。腹脹,嘔吐腹瀉。

腸鳴。四肢重。手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病淋也。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飢則見。飽則減。病腰痛。

白話文:

腸鳴,四肢沉重,手腳小腿腫脹冰冷。不能平躺。這是肌肉受損的徵兆。面色發黃。

診斷為肝氣鬱積。脈象緊細。兩肋下方疼痛。邪氣侵犯心下。足脛寒冷。肋痛牽引到腹部。男子會得疝氣。女子會得淋病。

身體沒有光澤。容易抽筋。指甲枯黑。春天症狀好轉,秋天加重。面色發青。

診斷為腎氣鬱積。脈象沉緊。後背和腰部疼痛互相牽引。飢餓時疼痛加劇,飽食後減輕。患有腰痛。

少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喜忘。色黑也。診得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脈虛弱急者死。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除心下積。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柱腰。

白話文:

小腹急迫疼痛。口乾舌腫,發炎潰爛。眼睛昏花。骨髓中寒冷。引起髓寒微厥。容易忘記,臉色發黑。診斷得知有心腹積聚。脈象牢固強烈且急促的,可以存活。脈象虛弱急促的,會死亡。另外,積聚的脈象,脈實而強勁的,可以存活。脈沉的,會死亡。至於湯藥、針灸和砭石治療的方法,另有正方補養和導氣的方法。現在附於文後。養生導引法記載:用左腳踩在右腳上,可以消除心下的積聚。還有:心下積聚的疾病,端坐著將腰桿挺直。

向日仰頭。徐以口內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又云:左脅側臥。伸臂直腳以口內氣鼻吐之。通而復始。除積聚心下不便。又云:以左手按右脅。舉右手極形。除積及老血。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臍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

白話文:

  • 面向太陽,仰起頭。緩慢地用嘴巴吸氣,然後將氣嚥下去。重複30次後停止。張開眼睛。
  • 側臥在左邊。伸展手臂和雙腳,用嘴巴吸氣,用鼻子呼氣。重複這個動作。
  • 用左手按壓右邊的肋部。舉起右手,盡量伸展身體,可以排除積塊和舊血。
  • 閉上嘴,微微呼吸。端坐在面向陽氣的方向。用鼻子吸氣,將氣壓到肚臍以下。用小口微微呼氣十二次,可以消除積塊。
  • 低頭,繼續微微呼吸十二次。

以消飲食。令人輕強。行之冬月。令人不寒。又云:端坐拄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內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橋。除脅下積聚。又云:向晨去桃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息微定。復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盪滌五臟。

白話文:

導引術

消食健脾: 使飲食順利消化,令人輕盈強健。

禦寒保暖: 在冬天練習,可以使人不寒冷。

蜀王橋: 端坐挺腰,雙臂伸展開,雙手手掌朝上,用鼻子吸氣閉氣,持續七次呼吸。此法可消除肋下積聚。

偃臥伸展: 清晨朝著桃樹方向平躺,伸展四肢,閉目閉口,盡力放鬆。鼓起腹部,雙腿伸直。片刻後,吸氣,雙腿彎曲,雙手握拳。緩慢呼吸,練習春三夏五秋七冬九次。此法可滌盪五臟六腑。

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病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出第十九卷中)

範汪破積丸。療積聚堅症方。

白話文:

讓六腑得到滋潤。所有的病都會痊愈。對於腹部有病變積聚的情況,張開吸住腹部,熱感就會停止,腫塊得以消散破除,就會康復了。

範汪的「破積丸」,是用來治療堅硬積聚和癥瘕的方劑。

大黃(一斤),牡蠣(三兩),凝水石(一兩),石膏(一兩),石鐘乳(一兩),理石(一兩)

白話文:

大黃一斤,牡蠣三兩,凝水石一兩,石膏一兩,石鐘乳一兩,理石一兩。

上六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酒飲任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又順逆丸。主久寒積聚。氣逆不能食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六種藥材混合後研磨過篩。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應在用餐前服用,可用酒吞服三粒,每日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出現效果為止。

另外有「順逆丸」,用於治療長期寒症及積聚病,以及氣逆導致的不能進食,以下是該藥方。

大黃(十分),黃芩(四分),厚朴(四分炙),乾地黃(四分),桂心(四分),滑石(四分),杏子(二分),黃連(四分),麥門冬(四分去心)

白話文:

大黃:10 份 黃芩:4 份 厚朴:4 份(炙用) 乾地黃:4 份 桂心:4 份 滑石:4 份 杏子:2 份 黃連:4 份 麥門冬:4 份(去心)

上九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後食。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蕪荑生蔥豬肉。

又捶鑿丸療腹中積聚邪氣寒熱消穀方。

白話文:

將上面九種藥材搗碎,下面用篩子過濾。用蜂蜜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十丸。每天服用兩次,飯後服用。不知不覺中逐漸增加劑量。以自己的感受為準。忌食香椿芽、生蔥、豬肉。

甘遂(一分),蕘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

白話文:

甘遂(0.5克) 蕘花(0.5克) 芫花(0.5克) 桂心(0.5克) 巴豆(0.5克) 杏仁(0.5克) 桔梗(0.5克)

上七味。蕘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變色已。各異搗。下細篩搗合丸。以白蜜搗萬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長將服之。傷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兒亦服婦人兼身亦服。名曰捶鑿。以消息之。忌豬肉蘆筍生蔥。(並出第十三卷中)

延年療腹內積聚。癖氣衝心。肋急滿。時吐水不能食。兼惡寒方。

白話文:

上列七味藥物:

  1. 蕘花
  2. 芫花熬製至香氣四溢
  3. 巴豆
  4. 杏仁,去皮後熬製至變色

將這些藥材分別搗碎,過濾後混合均勻,製成丸劑。

再加入白蜜,搗製一萬次。

每次服一丸,如小豆大小。一天服用三次。

長期服用,傷寒時可加量。胃部以上為嘔吐,以下為腹瀉。小兒和婦女也可服用。

藥名為「捶鑿」,可調節身體狀況。

忌食豬肉、蘆筍、生蔥。(出處:第十三卷)

鱉甲(六分炙),防葵(四分),人參(四分),前胡(四分),桔梗(四分),檳榔(八分),白朮(八分),大黃(八分)枳實(四分炙),厚朴(三分炙),當歸(四分),附子(四分炮),乾薑(四分),甘草(五分炙),吳茱萸(三分)

白話文:

鱉甲(烘烤至三分焦) 防葵 人參 前胡 桔梗 檳榔 白朮 大黃 枳實(烘烤至三分焦) 厚朴(烘烤至三分焦) 當歸 附子(燉製至四分熟) 乾薑 甘草(烘烤至五分焦) 吳茱萸

上十五味搗篩。蜜和為丸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三十丸。忌莧菜豬肉生冷魚蒜。

白話文:

把以上的 15 味藥搗碎並過篩,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一次服 15 丸,用酒送服。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到 30 丸。忌食莧菜、豬肉、生冷食物、魚和蒜。

又白朮丸。主積聚癖氣不能食。心肋下滿。四肢骨節痠疼。盜汗不絕方。

白話文:

另一種藥丸叫白朮丸。主要針對積聚在體內無法消化的不良之氣,導致食慾不振、心脇下脹滿、四肢骨節痠痛、盜汗不止。

白朮(六分),黃耆(六分),牡蠣(四分熬),人參(六分),茯苓(六分),烏頭(六分炮),乾薑(六分),芍藥(四分),當歸(六分),細辛(四分),麥門冬(四分去心),桂心(五分),前胡(四分),甘草(六分炙),防葵(三分),鱉甲(四分炙),紫菀(三分炙),檳榔(六分),桔梗(三分)

白話文:

  • 白朮:6 分
  • 黃芪:6 分
  • 牡蠣:4 分(熬製)
  • 人參:6 分
  • 茯苓:6 分
  • 烏頭:6 分(炮製)
  • 乾薑:6 分
  • 芍藥:4 分
  • 當歸:6 分
  • 細辛:4 分
  • 麥門冬:4 分(去除中心)
  • 桂心:5 分
  • 前胡:4 分
  • 甘草:6 分(炙製)
  • 防葵:3 分
  • 鱉甲:4 分(炙製)
  • 紫菀:3 分(炙製)
  • 檳榔:6 分
  • 桔梗:3 分

上十九味搗篩。蜜和為丸。空肚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忌莧菜桃李大醋豬肉生蔥。(並出第十六卷中)

白話文:

將上方的 19 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將之混合製成藥丸。空腹時,服用 20 丸藥,並佐以酒送服。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用量至 30 丸藥。服用期間,忌食莧菜、桃子、李子、大量的醋、豬肉和生蔥。(見第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