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1. 卷第十二
2. 療癖方五首
病源夫五臟調和。則營衛氣理。營衛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多飲水漿。亦不能為病。若攝養乖方。則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於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云: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澼。又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水澼。又云:舉兩膝夾兩頰邊。兩手據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盤。宿癰者。宿水宿氣癖數生癰。久則腸化為筋。骨變為實。(出第二十卷中)
廣濟療腹中癖氣方。
牛膝(八分),桔梗(六分),芍藥(六分),枳實(八分炙),白朮(六分),鱉甲(八分炙),茯苓(八分),人參(六分),厚朴(六分炙),大黃(六分),桂心(六分),檳榔(六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空肚溫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微利。忌生冷油膩小豆黏食莧菜醋生蔥豬肉。(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江寧衍法師破癖方。
白朮(三兩),枳實(三兩炙),柴胡(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服三十劑永瘥。忌桃李雀肉。(出第十九卷中)
必效療癖方。
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並仁。與乾麵相半。搗之為餅。如猶乾和淡水如常溲麵。大小一如病人手掌。為二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後利不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
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病減之後。服者亦任量力頻試瘥神效。
又方
大黃(十兩)
上一味搗篩。醋三升和煎調。納白蜜兩匙。煎堪丸如梧子。一服三十丸。以利為度。小者減之。
又方
牛黃(三大豆許),麝香(一當門子大),硃砂(准麝香),生犀角(小棗許別搗末)
以上四味並研令極細湯成後納之。
大黃(一兩),吊藤(一兩),升麻(一兩),甘草(半兩炙),鱉甲(半兩炙),丁香(五十枚)
上十味切。以水三升。先煮大黃等六味。取強半升。絞去滓。納牛黃等四味。和絞。分為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忌如藥法。若利出如桃膠肉醬等物。是病出之候。特忌牛馬肉。其藥及水。並是大兩大升。此藥分兩。是十五以上人服。若十歲以下。斟量病減之。忌莧菜海藻菘菜生血物等。(並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療癖方五首
疾病的根源在於五臟協調,這樣才能使體內的營氣、衛氣順暢運行。營氣和衛氣順暢,體內的津液也能正常流動,即使喝再多的水,也不會生病。如果生活起居不當,就會導致三焦阻塞不通。三焦阻塞,腸胃的消化功能就會受阻,這時喝水,就會停滯在體內無法排出。如果再遇到寒氣積聚,就會形成「癖」。所謂的「癖」,是指病邪停留在兩脅之間,有時會感到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湯藥、針灸或砭石來治療,另外還有一些補養和疏導的方法。
古人養生之道說:「睡醒後不要立刻喝水,再繼續睡,這樣容易引起水癖。」又說:「喝水不要太快,否則容易形成水癖。」還說:「將兩膝彎曲夾在兩頰邊,兩手撐地蹲坐,長期這樣做可以治療伏梁。」伏梁是指宿食不消化形成的癖,腹部會像杯子或盤子一樣隆起。宿癰,是指因宿水或宿氣引起的癖,容易生癰。時間久了,腸子會變成像筋一樣,骨頭也會變得僵硬。(出自第二十卷中)
廣濟療腹中癖氣方
牛膝(八分),桔梗(六分),芍藥(六分),枳實(八分,炙過),白朮(六分),鱉甲(八分,炙過),茯苓(八分),人參(六分),厚朴(六分,炙過),大黃(六分),桂心(六分),檳榔(六分)。
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每次服用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二十顆,每日服用兩次。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十顆。老人和小孩服用後可能會有些輕微的腹瀉。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及小豆、黏性食物、莧菜、醋、生蔥和豬肉。(出自第二卷中)
千金翼江寧衍法師破癖方
白朮(三兩),枳實(三兩,炙過),柴胡(三兩)。
以上三味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煮至剩下二升,分三次溫服。服用三十劑就能痊癒。忌食桃子、李子和麻雀肉。(出自第十九卷中)
必效療癖方
取車下李子的果仁,用熱水燙過,去掉外皮和種仁,與乾麵粉混合,比例各半,搗成餅狀。如果太乾,可以加少許淡水,像平常和麵一樣揉麵。做成兩個餅,大小像病人手掌一般。稍微烤一下,使其變黃,不要烤熟。空腹吃一個餅,應該會很快腹瀉。如果沒有腹瀉,再吃一個。或者喝些熱粥湯,就會腹瀉。以腹瀉為度。如果到下午腹瀉不止,就吃些醋飯來止瀉。腹瀉後身體會虛弱。如果病還沒完全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隔一兩天再服一次,直到病好為止。小孩也應酌情減量。服用期間不能吃奶酪以及牛馬肉。此方效果顯著。如果病情較重,李子仁和麵粉的比例可以各半;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酌情減少李子仁的用量。病情減輕後,服用者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頻繁嘗試服用,效果會很好。
又方
大黃(十兩)。
將大黃搗碎過篩,用醋三升調和煎煮,加入兩匙白蜜,煎煮至可以製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以腹瀉為度。小孩酌情減量。
又方
牛黃(三顆大豆大小),麝香(一當門子大小),硃砂(與麝香等量),生犀角(像小棗大小,另外搗成粉末)。
以上四味藥材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在湯藥熬好後加入。
大黃(一兩),吊藤(一兩),升麻(一兩),甘草(半兩,炙過),鱉甲(半兩,炙過),丁香(五十枚)。
以上十味藥材切碎,加水三升,先煮大黃等六味,煮至剩下一半多一點,過濾掉藥渣,再加入牛黃等四味藥粉,攪拌均勻。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要像走十里路那麼久,忌諱和一般服藥一樣。如果腹瀉排出像桃膠或肉醬等物,就是病邪排出的跡象。特別忌食牛馬肉。這裡藥材和水的用量,都是大劑量。這個藥方的劑量適合十五歲以上的人服用,如果十歲以下,要根據病情酌情減量。忌食莧菜、海藻、菘菜等生血的食物。(出自第三卷中)
3. 癖結方三首
病源此由飲水聚停不散。復因飲食相搏。致使結積在於脅下。有時弦旦起。或脹痛。或喘息短氣。故云癖結。脈緊實者癖結也。(出第二十卷中)
廣濟療癖結心下硬痛。巴豆丸方。
巴豆(三枚去心皮熬),杏仁(七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
上三味。搗篩大黃。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入。蜜和丸。空肚以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漸加以微利下病為度。忌生冷油膩。(出第二卷中)
千金狼毒丸。主堅癖方。
狼毒(五兩塗薑汁炙),半夏(三兩洗),杏仁(三兩),桂心(四兩),附子(二兩炮),細辛(二兩),椒(三兩汗)
上七味搗篩。別搗杏仁蜜和飲。服如大豆二丸。(出第十一卷中)
救急中候黑丸。療諸癖結痰飲等大良方。
桔梗(四分),桂心(四分),巴豆(八分),芫花(十二分熬),杏仁(五分)
上五味。先搗三藥成末。別搗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搗一千杵。下蜜。又搗二千杵。丸如胡豆。漿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兒生十日欲癇發。可與一二丸如黍米。諸腹不快。體中覺患便服之。得一兩行利即好。
(肘後千金同服四神九下之亦得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這些病症是因為飲用的水液停滯在體內無法散去,又加上飲食互相作用,導致積聚在脅肋下方,有時會感覺像弦一樣緊繃,或者脹痛,或者呼吸急促,所以稱為「癖結」。如果脈象緊實,就表示是癖結。(出自第二十卷)
《廣濟》治療癖結,導致心下(胃脘)部位硬痛的巴豆丸藥方:
巴豆(三枚,去掉心和皮後用火炒過),杏仁(七枚,去掉尖端),大黃(像雞蛋那麼大一塊)
將以上三種藥材處理後,把大黃搗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另外搗成膏狀,再把三者混合,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空腹時用溫水吞服,每次服用七顆,像梧桐子大小。每天服用一次,逐漸增加劑量,以微微腹瀉,讓病症減輕為度。忌食生冷和油膩食物。(出自第二卷)
《千金方》治療堅硬的癖結的狼毒丸藥方:
狼毒(五兩,塗上薑汁烤過),半夏(三兩,洗淨),杏仁(三兩),桂心(四兩),附子(二兩,炮製過),細辛(二兩),花椒(三兩,炒出汗)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成粉末,杏仁另外搗碎,用蜂蜜調和,用溫開水送服,每次服用兩顆,像大豆大小。(出自第十一卷)
《救急方》中候黑丸,是治療各種癖結、痰飲等非常有效的藥方:
桔梗(四分),桂心(四分),巴豆(八分),芫花(十二分,熬過),杏仁(五分)
將以上五種藥材,先將桔梗、桂心、芫花搗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另外搗成膏狀,再混合一起搗一千下,加入蜂蜜,再搗二千下,製成丸子,像胡豆大小。用溫開水送服一顆,以產生腹瀉為目的。可以服用到二三顆。如果剛出生的嬰兒十天左右,出現抽搐的跡象,可以給予一到兩顆,像黍米大小。如果腹部不適,感覺身體有病,就可以服用此藥,只要能排泄一兩次大便,就會好轉。(《肘後千金方》也有記載,服用此藥四次可以排出九次大便,出自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