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村井杶

《藥徵續編》~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辨誤

李杲云:桃仁治熱入血室。杲之言過矣!夫仲景治熱入血室證,無有用桃仁之方。本論太陽下篇,治熱入血室者,有二法:一刺期門,一用小柴胡湯。一不載其方矣。未嘗見用桃仁者,治血豈惟用桃仁乎。

白話文:

[辨誤]這段內容是這樣的:李杲曾說,桃仁可以治療熱邪侵入血室的病症。但李杲的這個說法有些過於絕對了!事實上,張仲景在治療熱邪進入血室的情況下,並沒有使用桃仁的處方。在他的著作《傷寒論》的太陽病下篇中,對於熱入血室的治療,他提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是針刺期門穴,另一種則是服用小柴胡湯。而這兩種方法中都沒有包含桃仁。我們從來沒看到張仲景使用桃仁來治療此類病症,難道治療血液問題就只能使用桃仁嗎?當然不是這樣。

2. 品考

桃仁,惟一品。無萃渡者,奸商或雜梅仁,不可不擇,我們去皮不去尖。

白話文:

【品評考察】

桃仁,只有一種正品。市面上沒有經過精選的,有些不良商人可能會摻雜梅仁,所以選擇時必須謹慎。我們在使用時會去除其外皮,但不會去掉其尖端。

3. 巴豆

主治心腹胸膈之毒。故兼治心腹猝痛、脹滿吐膿。

白話文:

[巴豆]主要治療的是心臟、腹部、胸部和膈膜間的毒素。因此,它也能用於突然發生的心臟或腹部劇痛、以及身體腫脹和嘔吐濃稠物的情況。

4. 考證

桔梗白散證曰:咳而胸滿、及吐膿。

備急丸證曰:心腹脹滿、猝痛。

九痛丸證曰:心痛、及腹脹痛。

以上三方,巴豆各一兩。

走馬湯證曰:心痛腹脹。

上一方,巴豆二枚。

據此諸方,則巴豆或一兩,或二枚,然本與諸藥等分。但白散之方,巴豆一兩,以配桔梗、貝母各三兩。《金匱要略》九痛丸方,附子本作三兩,余皆等分。《千金方》但作一兩。蓋作一兩,則附子亦與諸藥等分今從此。凡仲景之用巴豆也,雖備於急卒之病,皆是驅逐膈間之毒物,盪滌腸胃之閉塞,故諸方皆為等分。

夫巴豆同桔梗用,則使毒成膿;同貝母用,則能去咽喉之毒;同杏仁用,則能驅心胸之毒;同大黃、乾薑用,則能吐下心腹結毒急痛;同附子、吳茱萸用,則能治心中寒冷毒痛。仲景之方用巴豆者,唯此四方,大抵足盡巴豆之功效矣。

白話文:

在考察古籍後,對於以下幾個藥方有如下說明:

  1. 桔梗白散:適用於咳嗽且胸口有飽脹感,或是有咳出膿液的情況。

  2. 備急丸:針對心臟和腹部有突然的劇烈脹痛。

  3. 九痛丸:專治心臟疼痛,以及腹部的脹痛。

在這三個藥方中,巴豆的使用量都是各一兩。

  1. 走馬湯:針對心臟和腹部的脹痛。

在這個藥方中,巴豆的使用量是二枚。

根據這些藥方,巴豆的使用量可能是「一兩」,也可能是「二枚」,然而它通常和其他藥材的比例相等。在白散的藥方中,巴豆一兩,配合桔梗、貝母各三兩。《金匱要略》中九痛丸的配方,原本附子的用量是三兩,其餘藥材都是等量。但在《千金方》中,附子的用量只有一兩。因此,附子的用量也和其它藥材相等。現在我們遵循這種比例。張仲景使用巴豆時,雖然多用於急症,但主要是為了清除胸膈之間的毒素,清潔腸胃中的阻塞,所以各種藥方中巴豆的用量都和其他藥材相等。

巴豆若和桔梗一起使用,可以促使毒素形成膿液;與貝母一起使用,可以去除喉嚨的毒素;與杏仁一起使用,可以驅除心胸的毒素;與大黃、乾薑一起使用,可以催吐並排出心腹的結塊毒素,緩解急痛;與附子、吳茱萸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心臟因寒冷引起的毒素和疼痛。張仲景的方子中使用巴豆的只有這四種,基本上已經充分發揮了巴豆的所有功效。

5. 互考

走馬湯、備急圓、九痛丸三方,皆不載諸本論,而載諸《金匱要略》,蓋脫誤矣!走馬湯證曰:中惡。又曰:通治飛屍鬼擊病。《千金方》走馬湯證曰:治肺臟飛屍鬼注,因名曰飛屍走馬湯。九痛丸證曰:兼治卒中惡。備急圓證曰:若中惡客忤,停屍卒死者。按上三方證,曰飛屍、曰鬼注、曰鬼擊、曰中惡、曰客忤、曰停屍,皆是晉唐醫人之所附會,而決非仲景之意,又非疾醫家之言。古者巫醫並稱,故後世遂以巫者之言,混於醫事,實晉唐醫人之所為也。

故彼所前言諸證,似證非證,孰惡孰鬼,將何以分別之乎?不可從焉!假令巫有前數事,亦於醫事何與之有,故隨其證而後治之,則何必論是惡是鬼乎哉?若夫天地之間,有惡者,有鬼者,有屍者,有注者,有停者,有忤者,亦人無一毒畜積於身軀間者,則是惡是鬼,亦豈有注之擊之中之忤之者矣乎?此人嘗有一毒,畜積於身軀間者,故是惡是鬼,亦能注之擊之中之忤之也。醫者宜治其一毒而已,晉唐醫人之說,不可從矣!況於宋明之醫說乎?

白話文:

[互考]這段文字討論的是「走馬湯」、「備急圓」、「九痛丸」三種藥方。在古代醫書《金匱要略》中記載了這些藥方,但在其他版本的醫學典籍中卻沒有出現,可能是因為抄寫或傳承時發生了錯誤。

走馬湯的治療對象被描述為「中惡」,也就是受到邪氣侵襲的狀態。另一種說法是,這種藥方可以通治所謂的「飛屍鬼擊病」,也就是由邪靈引起的疾病。在《千金方》中,走馬湯的描述更為具體,說它能治療由邪靈入侵肺臟所引發的疾病,因此又稱為「飛屍走馬湯」。

九痛丸的描述是「兼治卒中惡」,即能治療突然遭受邪氣侵襲的情況。而備急圓的描述是「若中惡客忤,停屍卒死者」,意指能應對那些突然死亡,疑似受到邪靈侵害的病例。

然而,以上提到的「飛屍」、「鬼注」、「鬼擊」、「中惡」、「客忤」、「停屍」等症狀,都是晉唐時期醫學界的一些附會說法,並非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原意,也不符合正統醫學的觀點。在古代,巫師和醫生常被並列提及,所以後世的醫學中,常常夾雜了許多巫術的元素,這主要是晉唐時期醫學界的風尚。

對於上述的病症,如「惡」、「鬼」、「屍」、「注」、「停」、「忤」等,實際上並無法明確地進行區分。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這些說法,如果真的存在巫術中的現象,那跟醫學又有何關聯呢?醫生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病情來治療,而不是去辯論那是惡還是鬼。

再者,天地之間確實存在「惡」、「鬼」、「屍」、「注」、「停」、「忤」等概念,但除非人體內確實蓄積了一種毒素,否則這些概念與人體健康無關。只有當人體內蓄積了毒素,纔可能受到所謂的「惡」、「鬼」的影響。醫生應該專注於治療人體內的毒素,而不應受到晉唐時期醫學觀點的影響。對於宋明時期的醫學理論,同樣也不應盲從。

6. 辨誤

桔梗白散法曰: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又曰: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走馬湯法曰:老少量之。九痛丸法曰: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但備急圓,最備其急卒之病,而其服法,無量老少強弱者何也?曰:此方者,最備其急卒之病,則服法不必量老少強弱也。夫病苟至急卒,則豈遑於量老少強弱乎?宜隨其毒淺深輕重治之耳。

如彼走馬湯白散證,卻急於備急圓證矣!然今雲量其老少強弱者,恐非仲景之意也。蓋仲景之治病也,惟隨其證而治之。故其證重,則方亦多服之。其證輕,則方亦少服之。故雖強人,其證輕,則方亦隨少服之。雖羸者,而其證重,則方亦隨多服之,是仲景隨證治之之法也。

何必羸者弱者減之,強人壯人多服之乎?所謂量老少強弱者,是唯為粗工垂其戒者歟。醫之守之,慎之至也。至彼飲冷水止,其下多者,最是後人之恐巴豆者之言,其妄添亦可知己。凡恐藥者,不知恐病者也。不知恐病者,則病不可得而治焉。是醫者之所常病也。今也不然,有醫而恐藥者,是不知治病之方法,與察病之規則者也,無如之何而已。

夫病人之恐醫也,恐其醫之藥也,是醫施已恐之之藥也。是無他,夫醫不知其察病之規則,與治病之方法,而欲施已恐之藥也。可勝嘆哉!嗚呼!醫猶且恐之,病人豈不恐之乎?此天下古今之通病,而所以恐巴豆及諸藥者,為之故也。夫苟有其證,而服其藥,又何恐之有?苟無其證,而施其藥,則百藥皆可恐焉,又何獨巴豆之恐乎?

白話文:

在《辨誤》一文中,提到桔梗白散的用法是:體質健壯的人服用半錢,體弱者則應酌減。又說,如果排泄不止,喝一杯冷水就能平定。走馬湯的用法是:老人和小孩應酌情減少用量。九痛丸的用法是:體質健壯的人首次可服三粒,每日三次,體弱者則可減少到兩粒。然而,備急圓這種藥物,主要用來應對突發的疾病,為何其用法不分年齡、體質的差異呢?這是因為備急圓主要應對的是緊急病情,因此不需要考慮年齡、體質的問題。當病情緊急時,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衡量病人的年齡和體質,應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治療。

像走馬湯和白散的證狀,比備急圓的證狀更急迫!然而,現在有人說要根據年齡、體質調整藥量,這可能並不是張仲景的原意。張仲景治病,只看病情,病情重,藥量自然會大;病情輕,藥量自然會小。即使體質健壯的人,如果病情輕,藥量也會少;即使體弱者,如果病情重,藥量也會大,這就是張仲景根據病情治療的方法。

為什麼一定要體弱者、年幼者減少藥量,體質健壯者、年長者增加藥量呢?所謂的根據年齡、體質調整藥量,可能是為了提醒那些技術不精的醫生。醫生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原則,非常謹慎。至於喝冷水可以止瀉,這應該是後人對於巴豆的恐懼所產生的說法,這種無稽之談顯而易見。凡是害怕藥物的人,往往不知道真正該怕的是疾病。不知道該怕疾病,就無法治療疾病。這正是醫生常犯的錯誤。現今社會上,有些醫生害怕藥物,這表示他們不懂得如何治病,以及如何判斷病情,實在是無可奈何。

病人害怕醫生,往往是因為害怕醫生開的藥。這是因為醫生不懂得如何判斷病情和治療疾病,卻想要開出讓人害怕的藥物。這真是令人嘆息!唉!醫生都害怕,病人怎麼可能不害怕呢?這正是古今中外的通病,也是人們害怕巴豆和其他藥物的原因。如果病情符合,服藥又有什麼好怕的?如果病情不符合,使用藥物,任何藥物都會讓人害怕,為什麼偏偏要害怕巴豆呢?

7. 品考

巴豆帶殼者良,是惟一品,無有偽品。宋王碩曰:巴豆不壓油而用之,巴豆之功,多在於油也。王碩者,能知巴豆之功者也。

白話文:

[品質考察]的部分內容如下:好的巴豆應該是帶有外殼的,這只有一種標準,並沒有偽造的品種。宋代的王碩曾說過:使用巴豆時,不應先榨出其油份,因為巴豆的功效大多來自於它的油。由此可見,王碩是一個真正理解巴豆功效的人。

8.

主治結毒急痛,兼助諸藥之毒。

白話文:

主要治療各種急性的劇烈疼痛,並且能幫助減緩其他藥物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