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村井杶

《藥徵續編》~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品考

王瓜,其殼徑寸,長二寸許,上圓下尖,秋冬間熟,紅赤色,子如螳螂頭者是也。

白話文:

王瓜這種植物,它的果實直徑大約一寸,長度約兩寸左右,形狀上方圓下方尖,通常在秋冬之際成熟,成熟的顏色呈現鮮紅色,而裡頭的種子形狀像螳螂的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王瓜。

2. 干蘇葉

半夏厚朴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關於『幹蘇葉』的用法,提到的是『半夏厚朴湯』這個藥方。」不過,"上一方"在這裡可理解為"這就是上述提及的一個藥方"。所以也可以翻譯為:"這就是上述所說的藥方,也就是半夏厚朴湯。"

3. 蔥白

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帖藥方是使用蔥白作為主要成分的。第一帖名為「白通湯」,第二帖則是在第一帖的基礎上再加入豬膽汁,稱為「白通加豬膽汁湯」。這兩種藥方在古代中醫學中常被使用。

4. 敗醬

薏苡附子敗醬散。

上一方。

白話文:

然而,"上一方"在古文中通常是指「以上是一帖藥方」,所以如果要更完整地表達原意,可以說:「以上所述的就是薏苡附子敗醬散的藥方。」

5. 品考

敗醬,後世或以白花者為真物。然今以黃花者試之有效,故我門不取白花者。

白話文:

在品評考察中,有關敗醬這種藥材,後代有些人認為只有開白花的纔是正宗。然而,我們現在實驗發現,開黃花的敗醬使用起來效果顯著,因此,我們選擇不採用開白花的敗醬。

6. 瓜子

大黃牡丹湯。

上一方。

白話文:

不過,"瓜子"看來並未在原文中出現,可能是標題與內容不相關或者有其他的上下文。在這邊的大黃牡丹湯是一個中藥方劑名稱。

7. 品考

瓜子,用甜瓜子仁,今或權用冬瓜子。

白話文:

在古代他們會使用甜瓜的種子來作為藥用,而現在有時候會用冬瓜子來代替。

8. 瓜瓣

葦莖湯。

上一方。

白話文:

「瓜瓣」這部分提到的處方是「葦莖湯」。所說的「上一方」是指上述的這個處方。換句話說,就是在講述葦莖湯這個藥方。

9. 品考

瓜瓣乃瓜瓤。說文:瓣、瓜中實也。

白話文:

【品考】中的內容指的是:瓜瓣實際上就是瓜瓤。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瓣,指的是瓜裡面的果肉。

10. 蕘花

小青龍湯,加減法內有蕘花。本方無所用之。

白話文:

在小青龍湯的加減變通用法裡提到了蕘花這種藥材。但是在本方中,並沒有實際用到它。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調整小青龍湯的配方時,有提及可以加入蕘花,但在這個具體的處方中,實際上並沒有使用到蕘花這種藥材。

11. 瞿麥

栝蔞瞿麥丸。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製作栝蔞瞿麥丸的處方。」其中,「栝蔞瞿麥丸」是一種中藥配方的名字,而「上一方」則是在說明這是上面提及的一個藥方。

12. 薯蕷

八味丸、栝蔞瞿麥丸。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種藥方,分別是「薯蕷八味丸」和「栝蔞瞿麥丸」。

13. 商陸

牡蠣澤瀉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關於商陸的一個藥方,名為牡蠣澤瀉散。」換句話說,這是在介紹一個包含商陸的藥方,該藥方被命名為牡蠣澤瀉散。

14. 海藻

同上。

上一方。

白話文:

這句古代中醫文字因為內容過於簡略,但大抵可以解讀為:「使用海藻,如同上方所述的方法。」在現代白話文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使用海藻的方式,請參考上述的方法。」然而,由於原文沒有具體描述,「上方所述的方法」具體是什麼無法得知。

15. 葵子

葵子茯苓散。

上一方。

白話文:

「製備葵子茯苓散的方法如下:」

然而,你提供的信息中並未包含具體的藥方細節,如藥材比例、製備過程或服用方式等,所以只能翻譯到這裡。在古代醫學文獻中,「上方」通常指的是接下來要介紹的藥方,或者指最上面的一個藥方。在這裡,「上一方」可能就是指的就是「葵子茯苓散」這個藥方。

16. 品考

凡方稱葵子者,即冬葵子。

白話文:

凡是藥方上所提到的葵子,指的就是冬葵子。

17. 乾漆

䗪蟲丸。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製作乾漆藥材所用於的蛀蟲丸的配方。上述就是完整的配方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上一方"在這裡的意思是指上面所述的配方或者方法,但是因為上下文不全,我們假設它指的是製造蛀蟲丸的配方。

18. 皂莢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皂莢丸。

上二方。

白話文:

[皁莢]

以下兩種處方包含了皁莢這個成分:一種是原本的桂枝湯去掉芍藥,然後加入皁莢製成的「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另一種則是直接用皁莢為主要成分製成的「皁莢丸」。

以上就是包含皁莢的兩種處方。

19. 蜀椒

大建中湯、烏梅丸。

上二方。

白話文:

在這兩帖藥方中,都使用到了蜀椒這個藥材,一帖是大建中湯,另一帖是烏梅丸。

20. 椒目

防己椒目藶葶大黃丸。

上一方。

白話文:

但需注意的是,"上一方"在古文中通常指的是「上面所提到的藥方」,但在這裡因為沒有出現其他的藥方,所以可以理解為就是在介紹接下來或當前的「防己椒目藶葶大黃丸」這個藥方。

21. 烏梅

烏梅丸。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製作烏梅丸的處方。」

22. 秦皮

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帖藥方中都包含了秦皮這個成分。第一帖是白頭翁湯,第二帖則是在白頭翁湯的基礎上,額外添加了甘草和阿膠,稱為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23. 櫱皮

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梔子櫱皮湯。

上三方。

白話文:

這些是三種藥方: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梔子櫱皮湯。

上述就是全部的三個藥方。

24. 山茱萸

八味丸。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製作八味丸的配方,也就是上方提到的配方。」其中「上一方」指的是前文已提及或列舉的配方,這裡指的就是「山茱萸」作為成分之一的八味丸配方。

25. 柏葉

柏葉丸。

上一方。

白話文:

【柏葉】

26. 品考

凡藥方內稱柏葉者,皆用今側柏葉。

白話文:

在藥方中所提到的柏葉,全部都指的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側柏葉。

27. 竹葉

竹葉石膏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竹葉石膏湯的配方。上方,指的是這就是上面所提及或所需之藥方。」

28. 品考

凡方內稱竹葉者,用淡竹葉也。諸竹亦可補其闕。

白話文:

在處方中提到的竹葉,指的是淡竹葉。在沒有淡竹葉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其他種類的竹葉來替代。

29. 竹茹

橘皮竹茹湯。

上一方。

白話文:

【竹茹】

這講的是「橘皮竹茹湯」這個藥方。

30. 品考

凡方內稱竹茹者,用淡竹之茹。若無,則諸竹亦可權用。

白話文:

在處方中提到的竹茹,是指使用淡竹的竹茹部分。如果找不到淡竹,那麼其他種類的竹子也可以暫時替代使用。

31. 亂髮

豬膏發煎、滑石白魚散。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種古方是用來處理頭髮問題的。第一個方法叫做「豬膏發煎」,就是使用豬油去煎煮,據說對改善髮質有幫助。第二個則是「滑石白魚散」,它是由滑石和一種稱為白魚的藥材混合製成的粉末,傳說能讓頭髮更順滑。

以上就是這兩種古代的護髮配方。

32. 人尿

白通加豬膽汁湯。

上一方。

上七十又八品,仲景一二方劑,俱使用之,故無所取其徵者。如彼粳米之於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七證也,小麥之於甘草小麥大棗湯證也,赤小豆之於瓜蒂散證也,膠飴之於大小建中湯二證也,雞子白之於苦酒湯證也,礬石之於礬石丸、硝石礬石散、礬石湯三證也,土瓜根之於土瓜根散證也,干蘇葉之於半夏厚朴湯證也,瓜子、瓜瓣之於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二證也,皂莢之於皂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二證也,蜀椒之於大建中湯證也,秦皮、白頭翁,櫱皮之於白頭翁湯二方證也,山茱萸又薯蕷之於八味丸證也,是所以其日用試效者也。雖然,皆在於成方妙用如何而已,不必在於取一味一味之功,則又無所以取其徵者。

故東洞翁於此七十餘品,蓋闕如,但粳米之於方也。凡七首,此物之於民食也,其美與錦比焉,其功亦所以最大者,故又治其疾病亦多其功。而本草不載此物者,何哉?惟陶弘景《別錄》,始載粳米治病之功,曰:益氣,止煩,止渴,止泄。不過此四功也。蓋仲景之用粳米也,白虎湯三方證曰:大煩渴,或曰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或曰口燥渴,或曰渴欲飲水,口乾舌燥,或曰熱骨節疼煩。竹葉石膏湯證曰:逆欲吐。

麥門冬湯證曰:大逆上氣。大逆者,上逆也,上逆則必煩渴,煩渴則舌上必乾燥,是粳米有止煩止渴之功也。桃花湯證曰:下利。又曰:下利不止。附子粳米湯又能治腹痛下利,是粳米有止泄之功也。故陶弘景嘗見此數方之證,以為粳米止煩止渴止泄也。益氣者,是道家言,非疾醫之事矣。

近世稱古方家者,以為民生常食之物,安能治彼病毒矣乎?是未知粳米之功,取徵於此七方也。夫粳米若作穀食,則實為氓民生命,作之藥物,則又足以為治病大材。猶生薑、大棗、作之菜果,則足以養性;作之藥物,則大有力於治病毒也。雖然,仲景之用粳米也,有其主治,未可悉知者,唯存而不論亦可也。

肘後方有粳米一味,治猝腹痛之方。由此觀之,又附子粳米湯之治腹中雷鳴切痛,桃花湯之治下利腹痛,亦似偏取粳米之功矣。猶小麥之治急也,如彼白酨酒,則中華人家常所造釀者也。經日易損,故不能久藏蓄之。

我邦飲物,未嘗用白酨酒矣!故無敢造釀者,假令醫家雖欲常藏蓄之,未能每每釀之,則豈得備於不虞矣乎?苟亦每每造釀之,不堪其費之多也,故若遇胸痹之病,則白酨,其何所取之?是我古方家之所嘆也!嗚呼!皇和與中華土宜之所然也,我其無如之何而已,此外若有往往試之者,俟他日之論定考徵云爾。

安永戍初夏十二日

白話文:

標題:[人尿]

內容:白通加豬膽汁湯。

這是上述的配方。

上述的78種藥材,張仲景在他的12個方劑中都有使用,因此沒有特別值得驗證的地方。就像粳米在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七個方證中的運用,小麥在甘草小麥大棗湯方證中的應用,赤小豆在瓜蒂散方證中的應用,膠飴在大小建中湯兩個方證中的應用,雞蛋白在苦酒湯方證中的應用,礬石在礬石丸、硝石礬石散、礬石湯三個方證中的應用,土瓜根在土瓜根散方證中的應用,幹蘇葉在半夏厚朴湯方證中的應用,瓜子、瓜瓣在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兩個方證中的應用,皂莢在皂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兩個方證中的應用,蜀椒在大建中湯方證中的應用,秦皮、白頭翁、櫱皮在白頭翁湯兩個方證中的應用,山茱萸和薯蕷在八味丸方證中的應用,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都經過了實際的驗證,確實有療效。然而,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使用這些成方,而不一定在於每一種藥材的功效,所以沒有什麼特別值得驗證的地方。

因此,東洞翁在面對這70多種藥材時,除了粳米外,其他都沒有特別的論述。粳米在七首方劑中都有出現,這種在民間飲食中佔據重要地位的食物,它的美味堪比錦緞,其功效也十分顯著,因此在治療疾病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本草綱目並未記載此物,爲何呢?只有陶弘景的《別錄》開始記載粳米的治病功效,說它可以益氣、止煩、止渴、止泄,不過就是這四種功效。張仲景在使用粳米時,白虎湯的三種方證中提到,大煩渴,或是舌上乾燥而煩,想要喝幾升水,或是口燥渴,或是渴欲飲水,口乾舌燥,或是熱骨節疼煩。竹葉石膏湯方證中提到,逆欲吐。麥門冬湯方證中提到,大逆上氣。大逆即上逆,上逆必定會煩渴,煩渴則舌上必定乾燥,這說明粳米具有止煩止渴的功效。桃花湯方證中提到,下利。又說,下利不止。附子粳米湯還可以治療腹痛下利,這說明粳米有止泄的功效。因此,陶弘景在觀察到這幾個方證後,認爲粳米可以止煩止渴止泄。益氣是道家的說法,與醫療無關。

近來有些自稱古方家的人認爲,像粳米這樣百姓日常食用的東西,怎麼可能治療病毒呢?他們不瞭解粳米的功效,沒有從這七個方證中找到證據。粳米如果作爲穀物食用,確實是平民百姓的生命線,但如果作爲藥物使用,它就足以成爲治病的重要材料。就像生薑、大棗,如果作爲蔬菜水果食用,可以滋養身體;如果作爲藥物使用,對治療病毒有極大的幫助。然而,張仲景使用粳米時,有其特定的主治病症,我們未必完全瞭解,但保留下來而不進行討論也是可以的。

肘後方中有粳米一味,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腹痛。從這一點來看,附子粳米湯治療腹中雷鳴切痛,桃花湯治療下利腹痛,似乎都是側重於粳米的功效。就像小麥治療急症一樣,白酨酒是中原人家常釀造的酒類。但是由於容易變質,所以不能長時間保存。

在我這裏,飲用的酒類從未使用過白酨酒!所以沒有人敢釀造,即使醫生想經常保存,也不能經常釀造,那怎麼能應對突發情況呢?如果經常釀造,又無法承受高昂的成本,所以在遇到胸痹病症時,白酨酒從哪裏來呢?這是古代方家的感嘆啊!唉!這是皇和與中華土地適宜的結果,我們無能爲力,除此之外,如果有人經常嘗試,那就等待未來的論斷和考證吧。

安永戍初夏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