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村井杶

《藥徵續編》~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辨誤

宋版《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方,曰太一禹餘糧,此方宜用禹餘糧也。太一二字,後人妄添,說詳於諸家本草。

白話文:

【辨誤】在宋代版本的《傷寒論》中,有個名為赤石脂禹餘糧湯的藥方,裡面提到的「太一禹餘糧」,實際上應該只用禹餘糧這味藥材。而「太一」兩個字,是後世的人隨意加上的,詳細的說明可以在各家的《本草》著作中找到。

2. 代赭石

旋覆花代赭石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應該是指一種中藥方,名為「旋覆花代赭石湯」。在現代白話文中,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以上就是旋覆花代赭石湯的配方。」

3. 品考

赭石,本出於代州者為上品。故得代赭石名,猶蜀椒、川芎。若得赤絳青色,如雞冠有澤者,宜供治材,不必代州之物矣。

白話文:

在品評考察中,提到赭石這種藥材,原本產自代州的被認為是品質最佳的,因此有了「代赭石」的稱呼,這就像「蜀椒」、「川芎」一樣,都是以其主要產地命名。但如果能得到顏色赤紅帶紫,像雞冠一樣光澤鮮豔的赭石,就適合用作治療的材料,並不一定非要是代州產的不可。

4. 真朱

赤丸。

上一方,此方內真朱為色。故得赤丸之名。

白話文:

這上方劑被命名為赤丸,因為在這個處方裡,使用了硃砂作為成分,因而得到了赤丸這個名字。

5. 品考

真朱者,即丹砂。丹砂,即硃砂也。陶弘景曰:作末名真朱,即今辰砂也。凡以辰州物為良。故得辰砂之名,猶代赭石矣。

白話文:

真正的硃砂,就是丹砂。而丹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硃砂。南朝梁代的醫藥學家陶弘景曾經提到,當硃砂被磨成粉末時,就稱之為真朱,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辰砂。通常認為,產自辰州的硃砂品質最佳,因此纔有了辰砂這個名字,就好比代赭石一樣。

6. 辨誤

和醫多不分硃砂與銀硃,並呼為辰砂。往往用之大誤病人。銀硃本出於水銀,最有毒,可不辨乎哉!

白話文:

[辨別錯誤],內容如下:許多醫生常會混淆硃砂與銀硃,一律稱之為辰砂。這種混淆往往導致對病人的重大誤治。事實上,銀硃是由水銀製成,極具毒性,怎麼能不加以區分呢!

7. 黃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上一方。

白話文:

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這個處方。上面所提到的是一整個處方的內容。

8. 品考

黃丹,即鉛丹。

白話文:

在現代白話文中,"[品考]"這部分的文字內容"[黃丹,即鉛丹。]"可以被翻譯為:"黃丹,就是指鉛丹這種物質。"

9. 白粉

蛇床子散、豬膚湯。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種配方,「蛇牀子散」和「豬膚湯」,在古代中醫學中被提及。

「蛇牀子散」和「豬膚湯」是兩個古代中醫處方。

10. 品考

白粉,即鉛粉,今胡粉也。《釋名》曰:胡粉,胡糊也,脂和以塗面。本草粉錫條可考。

白話文:

【品考】這段內容是說:白粉,也就是鉛粉,現在稱為胡粉。根據《釋名》的解釋:胡粉,就是糊狀的東西,混合油脂後可以塗在臉上。相關資訊可以在本草中的粉錫條目中找到。

11. 黃土

黃土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黃土湯的處方。」

12. 品考

黃土,即灶中黃土。

白話文:

【品考】這段文字在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黃土,就是指廚房竈臺中的黃色泥土。

13. 苦參

當歸貝母苦參丸、三物黃芩湯。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種藥方分別是「當歸貝母苦參丸」和「三物黃芩湯」。

「當歸貝母苦參丸」:這種藥丸主要由當歸、貝母和苦參等成分製成。

「三物黃芩湯」:這種藥湯是由三種主要成分,其中之一為黃芩,其餘兩種未在文中提及,共同熬煮而成的湯劑。

14. 狼牙

狼牙湯、烏頭赤石脂丸。

上二方。

白話文:

這些古代中醫文字提到的是兩種藥方:「狼牙湯」和「烏頭赤石脂丸」。

15. 品考

狼牙,即《本草·草部》狼牙草。

白話文:

【品考】這段內容在說,狼牙,指的就是在《本草綱目》草藥部分中所提到的狼牙草。

16. 辨誤

後世以狼獸之牙充之者,非也。豈有以狼獸牙汁,瀝陰中之瘡之理乎?

白話文:

後代有人用狼獸的牙齒來冒充,這是不對的。怎麼可能有用狼獸的牙齒榨出的汁液,來滴在私處的瘡上的道理呢?

17. 蒲灰

蒲灰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這似乎是藥方的一部分,"蒲灰散"在現代白話文中就是一種藥物名稱,由蒲草燒成的灰製作而成。翻譯後的內容可以是:「蒲灰散,這是上方所提到的一個藥方。」然而,因為上下文資訊不夠,這只是一種可能的理解方式。具體的應用或製作方法需要參考更詳細的古籍資料。

18. 品考

蒲灰,諸家本草無所見焉。是蓋香蒲草機上織成者,《別錄》方家燒用是也。李時珍《本草·蒲席》附方載此方。

白話文:

在各家的本草著作中,都沒有看過關於蒲灰的記載。蒲灰,應該是由香蒲草在織布機上製成蒲席後,再經過焚燒產生的灰燼,這在《別錄》一書中,被方家(這裡指精通醫藥的人)使用於治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的「蒲席」條目下,也有附載使用蒲灰的藥方。

19. 葦莖

葦莖湯。

上一方。

白話文:

"以下是一帖葦莖湯的藥方。"

然而,由於你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這句話可能需要根據更詳細的上下文來進一步解釋或翻譯。在一般情況下,這句話只是在介紹一種名叫葦莖湯的中藥方而已。

20. 品考

葦莖,乃蘆葦之莖,去葉者也。《外臺秘要》作銼葦。又引仲景《傷寒論》云:葦葉切一升,然則莖葉俱用之。

白話文:

【品考】這段內容講的是蘆葦的莖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蘆葦去掉葉子的部分。在《外臺祕要》這本書裡,它被稱為銬葦。此外,還引用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描述:蘆葦的葉子切成一定的量使用,由此可見,蘆葦的莖和葉在當時都被用作藥用。

21. 知母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酸棗湯。

上四方。

主治煩熱。

白話文:

以上提到的四種藥方,

主要用來治療煩躁和發熱的症狀。

22. 考證

白虎湯證曰:表有熱。又曰:里有熱。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又曰:表裡俱熱、舌上乾燥而煩。又曰:發熱。又曰:身熱而渴。酸棗湯證曰:虛煩。今由此諸證,則知母能治煩熱。

白話文:

在考據中提到,白虎湯的症狀是表示體內外都有熱象。而白虎加人參湯的症狀則是極度的煩躁與口渴,且同時存在體內外的熱象,舌頭乾燥並伴有煩躁感,還有發燒與身體熱且口渴的表現。酸棗湯的症狀是虛弱的煩躁。由這些症狀來看,可以知道知母這種藥材能夠治療煩躁和熱象。

23. 麥門冬

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帖藥方是「麥門冬湯」和「竹葉石膏湯」。

在現代的說法就是: 第一個藥方是麥門冬湯, 第二個藥方是竹葉石膏湯。

這兩帖藥方在中醫學上常用於調理身體。

24. 蛇床子

蛇床子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蛇牀子散的配方。」

25. 麻子仁

麻子仁丸。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關於麻子仁丸的配方。」不過,你給的文字非常簡短,通常會有更詳細的成分和製法說明。在這裡,"上一方"的意思是這是最上方或者第一個(的配方),可能在後面還會有其他的配方或說明。但是由於提供的原始文字過於簡略,能翻譯的內容也就相對有限。

26. 品考

麻子仁,疑非今大麻、火麻之類。別有考,不贅於此。

白話文:

在品種考察的部分,提到麻子仁,懷疑並非現在所指的大麻或是火麻這類植物。另外有更詳細的考據,在這裡就不多做贅述。

27. 土瓜根

土瓜根散、土瓜根導法。

上二方。

白話文:

這兩種都是利用土瓜根作為主要成分的藥方,一種是土瓜根散,另一種是土瓜根導法。

28. 辨誤

土瓜根散,脈經作王瓜根散,本草或云土瓜,或云王瓜。《禮記·月令》:作王瓜生。《呂氏春秋》作王善。《淮南子》亦作王瓜,則土字蓋王字之訛也。宜呼王瓜根散。

白話文:

【辨誤】 關於「土瓜根散」這個藥方,在《脈經》中被記錄為「王瓜根散」,而在《本草》中,有的地方寫的是「土瓜」,有的地方又寫作「王瓜」。根據《禮記·月令》的記載,應該是「王瓜生」。同樣的,在《呂氏春秋》中它被稱為「王善」,而《淮南子》中也是「王瓜」。由此可見,「土瓜」可能是「王瓜」因傳抄錯誤而來。因此,正確的藥方名稱應當是「王瓜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