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續編》~ 卷下 (10)
卷下 (10)
1. 衣中白魚
《爾雅·釋蟲》:蟫、白魚。郭璞注:今衣書中蟲,一名蛃魚,《別錄》及《圖經》、《千金翼方》,亦同。《千金方》、《外臺秘要》,或曰衣中白魚,或曰書中白魚,又單稱白魚。雖然,《本經》未嘗以白魚為本名,則古方所謂白魚者,是必魚部白魚,非衣書中白魚矣。
況又蟲而得魚名者,以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歧,故得蟫及蛃魚、壁魚、蠹魚之名。雖然,但不可單以白魚為本稱也。後之用此者,能治小便不利,則益以衣中白魚為古方白魚矣。滑石白魚散證曰:小便不利。此方本載於《金匱要略》小便利淋篇內,則蓋淋家小便不利者主之。
本草:衣魚,主治小便不利。《別錄》療淋,附方又載此方,主治小便不通。然則諸家皆以衣魚為白魚,明矣。雖然,此方內白魚,未可知衣中白魚否,並存此二物,以俟後之考訂試效。
白話文:
【衣中白魚】
根據《爾雅·釋蟲》中的記載:「蟫」和「白魚」是同一種生物。郭璞在其註解中提到,這種常見於衣物與書籍中的昆蟲,另有一個名字叫做「蟫魚」。在《別錄》、《圖經》以及《千金翼方》等古籍中,對於這種昆蟲的描述也都是一致的。《千金方》和《外臺祕要》中,有的稱之為「衣中白魚」,有的稱之為「書中白魚」,更有簡稱為「白魚」的。
然而,《本經》一書從未將「白魚」作為這種昆蟲的正式名稱,由此可推斷,古方中所說的「白魚」應該是指水生的白魚,而非藏身衣物書籍中的白魚。
此外,這種昆蟲之所以會有「魚」的稱呼,是因為它的外形略似魚類,且尾巴分成兩叉,因此被賦予了「蟫」、「蟫魚」、「壁魚」、「蠹魚」等名字。不過,我們不能單純地將「白魚」作為其正式名稱。
後來,這種昆蟲被發現可以用來治療小便不暢的問題,因此,在《金匱要略》小便利淋篇內,有一個名為「滑石白魚散」的處方,就是專門針對小便不暢的患者。由此可見,許多古籍都將「衣魚」視為「白魚」的一種,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這個處方中的「白魚」是否真的是指衣物中的白魚,我們還無法確定。為了讓後世能夠進一步考證和實驗,我們暫時保留「衣中白魚」和「水生白魚」這兩種可能性。
2. 辨誤
凡藥方內,有不以本名稱,而以異名呼之者,不欲使人知其物也,是皆後世醫家之陋也。獨仲景之方,無以異名稱之者,如彼烏頭、附子、天雄,則以其年數形狀稱之;如彼芒硝、硝石、朴硝。則以其制之精粗,功之緩急取之;如彼白酨酒、漿水,則以諸家所稱之名呼之,或以諸家所傳之方錄之,蓋無異義。按仲景撰用諸家之方,未嘗變其方名,依其所稱而取之耳。
然則如此白魚散,當須依其本名矣。由是觀之,白魚者,蓋非衣中白魚明矣。明者其審諸。
白話文:
[辨別錯誤]在所有的藥方中,有時候藥材不用它的正式名字,而使用其它的名稱,這可能是為了避免讓人直接知道是什麼藥材,這種做法是後世醫學界的狹隘之處。只有張仲景的藥方,他從不用藥材的別名,比如烏頭、附子、天雄,他會根據藥材的生長年份和形狀來命名;又如芒硝、硝石、朴硝,他會根據製造的精細程度和藥效的快慢來區分;再如白酨酒、漿水,他會按照前人對這些藥材的稱呼,或者引用前人的藥方,這樣做並沒有引起歧義。查看張仲景採用前人藥方時,他從未更改過藥方的名字,只是沿用了前人的稱呼。
然而,對於這種「白魚散」,我們應該依照藥材的原名來理解。由此可見,這裡的「白魚」,顯然不是指衣服中的白魚。這一點必須清楚明白。
3. 文蛤
文蛤湯、文蛤散。
上二方,文蛤各五合。
白話文:
這兩種藥方,都是使用文蛤,而且用量都是五合。文蛤會被用於製作文蛤湯和文蛤散。
在這兩個處方中,每個都需要用到五合的文蛤。
4. 考證
文蛤湯證曰: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散證曰:意欲飲水。反不渴者。又曰:渴欲飲水不止者。據此二方證,則文蛤者,不問渴不渴,能治意欲飲水者。
白話文:
文蛤湯的適用症狀是:患者口渴並渴望喝水,且貪婪地飲用。而文蛤散的適用症狀是:患者有想喝水的意願,但實際上並非因為口渴。另有一種情況是:患者持續感到口渴,並且不斷想喝水。根據這兩種處方的適用症狀,可以得知文蛤這種藥材,無論患者是否真的口渴,都能治療患者想喝水的慾望。
5. 品考
《唐本草》注曰:文蛤大者圓三寸,小者圓五六分,非海蛤之類也。杶按:圓字疑圍字之誤矣。蜀木《圖經》云:背上斑文者,三月中旬採。陳藏器曰:文蛤,未爛時,殼猶有文者。杶又按:蛤蜊之小而有紫斑者是也
白話文:
《唐本草》的註解提到:文蛤大的直徑約三寸,小的則約五到六分,但這並不是海蛤的一種。進一步說明:「圓」字可能誤用了,應該是指「圍」字。根據蜀木的《圖經》記載:有斑紋在背上的文蛤,通常是在三月中旬進行採集。陳藏器說過:文蛤,在它們還未腐爛前,殼上仍有斑紋。再進一步說明:這就是在說那些小的,且帶有紫色斑點的蛤蜊。
6. 雄黃
雄黃熏方、疳蟲蝕齒方。
上二方。
白話文:
【雄黃】 內容如下:
-
雄黃燻療法:這應該是指使用雄黃進行燻蒸治療的處方,用於特定疾病的治療。
-
治療蟲蛀牙方:這個處方是專門用來處理因為蟲害造成的齒齦問題,可能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蟲蛀牙或齲齒。
以上兩個處方,都是利用雄黃的特性來進行治療。
7. 品考
凡雄黃者,以雞冠色瑩英者為上品,諸家本草可考。
白話文:
凡是雄黃這種物質,以顏色像雞冠般鮮紅且有光澤的為最優質,這些資訊可在各家的本草著作中查證得到。
8. 礬石
礬石丸、硝石礬石散、礬石湯。
上三方。
白話文:
這些是三種不同的中藥配方,使用了礬石作為主要成分。這三種配方分別名為礬石丸、硝石礬石散、以及礬石湯。
- 礬石丸:這是一種藥丸形式的配方,礬石被用作其主要成分。
- 硝石礬石散:這種配方將礬石和硝石混合,製成一種粉末狀的藥物。
- 礬石湯:這種配方將礬石煮成湯,可能還會加入其他輔助草藥,用於飲用治療。
以上就是這三種配方的大致描述。
9. 品考
礬石,白而瑩淨明亮者為上品。一種自然生者,如柳絮,名柳絮礬,為最上品。我藩阿蘇山垂玉溫泉,多產此物。
白話文:
在品質評鑑的部分,礬石之中,色澤潔白且晶瑩透亮的被視為上等品質。有一種自然生成的礬石,形狀猶如柳絮,這被稱為柳絮礬,是礬石中的最優質品。在我們的藩地阿蘇山的垂玉溫泉,這種柳絮礬產量豐富。
10. 戎鹽
茯苓戎鹽湯。
上一方。
白話文:
【戎鹽】
這講的是茯苓戎鹽湯這個藥方。
在古代中醫文獻裡,「上一方」就是指上面所提及的那個藥方,也就是說,這段文字主要在介紹或說明茯苓戎鹽湯這一劑藥方。換句話說,「戎鹽」是該藥方中的其中一味藥材。
11. 品考
戎鹽,即青鹽,說詳於諸家本草可考。
白話文:
【品考】這段文字在說:戎鹽,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青鹽,相關詳細資訊可以在各家的本草著作中找到資料查證。
12. 辨誤
李時珍本草附方引此方,曰:小便不通,戎鹽湯,用戎鹽彈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水煎服之。仲景《金匱》方云云。按:《金匱要略》作小便不利。夫不利與不通,其證不同,不利者,雖少少利之亦不快利之謂也。不通者,決不通利之謂也。即小便閉是也。故仲景於此方,謂之不利,而不謂之不通也。
今考其病證,有所不同者,又戎鹽湯上脫茯苓二字,唯分兩不異而已。至謂水煎服之,則略其煮法,何其疏漏乎?又云:仲景《金匱》方,夫時珍之取仲景之方,往往如此。或云張仲景《金匱要略》,或云《金匱玉函方》,引其書各,亦不一定,錄其煮法,不多略之。至如略引其書,則無害於治,今錄其煮法服度,則恆醫苟取其法以施之病人,豈惟不無益其病而大害於其治矣。時珍之作本草也,其疏漏亦往往如此。
況至於品目,其庶物亦自有闕略失其真者,天下醫人,何其心醉彼人矣乎?
白話文:
[辨誤]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的一個方子,說到當小便無法順利排出時,可用「戎鹽湯」這個藥方,具體藥材為:戎鹽一顆大小如彈丸,茯苓半斤,白朮二兩,用水煎煮後服用。他引用了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相關內容。但需注意,《金匱要略》中描述的是小便「不利」而非「不通」。不利指的是小便雖然能排出,但並不順暢;不通則是指完全無法排尿,即所謂的小便閉塞。所以,張仲景在描述此方時,使用的是「不利」而非「不通」。
進一步考察發現,該方中脫漏了「茯苓」二字,但藥材份量未變。且關於「水煎服之」的描述,省略了具體的煎煮方法,這是相當粗疏的。再者,提到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方子,李時珍引用時常有類似的問題。有時他會寫成「張仲景《金匱要略》」,有時則寫為「《金匱玉函方》」,並未固定,且在記錄煎煮方法時,常常省略。然而,若僅是省略部分內容,對治療影響不大。但若連煎煮方法和服用方式都省略,醫生只照搬其方法去治療患者,不僅無助於病情,反而可能對治療造成重大傷害。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時,這種疏忽遺漏的情況時有發生。
更何況,在《本草綱目》的條目中,對於各種物質的描述,也有遺漏和不精確的地方。天下間的醫生們,為什麼對他如此著迷呢?
13. 雲母
蜀漆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關於『雲母』的一個處方,名為『蜀漆散』。」然而,"上一方"這句話直譯過來就是"上面是一個處方",但在這種脈絡下,我們通常會省略掉"上面"兩個字,因為在現代文本中它們並不常見,也不那麼必要。所以,我把它轉譯為"這是...一個處方"。
14. 禹餘糧
赤石脂禹餘糧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在說明一個名為『赤石脂禹餘糧湯』的藥方。」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是在介紹一種由赤石脂和禹餘糧兩種成分組成的中藥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