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續編》~ 卷上 (14)
卷上 (14)
1. 品考
沸湯、麻沸湯。並是熱湯,出於《本草綱目》
白話文:
「在《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沸湯』和『麻沸湯』,它們都是指的滾燙的熱水。」
2. 雞子白
苦酒湯。
上一方。
白話文:
但需注意的是,"上一方" 在此處可理解為 "這就是上方所提到的配方" 或者 "這是一個配方" ,而 "苦酒湯" 通常在中醫學中是一種藥方名稱,並非字面上的含義。
3. 雞子黃
排膿散、黃連阿膠湯。
上二方。
白話文:
【雞子黃】
以下兩種藥方:排膓散和黃連阿膠湯,都是用到雞蛋黃作為成分之一。
上述兩個藥方。
4. 雞屎白
雞屎白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雞屎白散這個藥方。」這句話指的是一個藥方名稱叫做「雞屎白散」。
5. 馬通汁
柏葉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馬通汁】
這劑藥方是柏葉湯。
上面所提到的就是一個藥方。在古代中醫文獻中,「上」字常被用來指代前面提及的事物或藥方,在這裡就是指「柏葉湯」這個藥方。
6. 品考
《大觀本草》云:屎名馬通。按:屎,即白馬屎。絞取其汁,故曰馬通汁。
白話文:
根據《大觀本草》記載:所說的「馬通」其實是指白馬的糞便。這裡指的是將白馬的糞便絞出的液汁,因此被稱為「馬通汁」。
7. 豬膏
豬膏發煎。
上一方。
白話文:
「用豬油來製作藥煎。以上就是一個製備方法。」
8. 豬脂
雄黃葶藶方。
上一方。
白話文:
【豬油】
9. 品考
豬膏、豬脂本是一物。《說文》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是但注其字耳。《內則》曰:脂用蔥,膏用薤。鄭玄曰:脂肥凝者。《釋名》曰:膏則豬脂。豬膏者,宜以凝釋分之。
白話文:
【品考】這段文字談的是豬膏和豬脂,實際上它們指的是同一樣東西。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有角的動物所產生的油脂被稱為"脂",而無角動物的油脂則叫做"膏"。然而,這樣的描述只是在解釋字義而已。在《禮記.內則》中有提到,烹調時,如果使用"脂"就要配蔥,而使用"膏"就該配薤(一種類似韮菜的植物)。鄭玄進一步解釋,"脂"是指較肥厚且固態的油脂。《釋名》一書則明確指出,"膏"就是豬脂。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所謂的"豬膏",應當是依照油脂的凝固與液態狀態來區分的。
10. 豬膚
豬膚湯。
上一方。
白話文:
【豬膚】
這段古代中醫文字是在介紹一個名為「豬膚湯」的藥方。
然而,由於上下文不夠詳細,我們無法提供更完整的翻譯或描述該藥方具體的製作方式和使用目的。
11. 品考
《禮運》曰:膚革充盈。疏云:膚是革外之薄皮,革是膚內之厚皮。然則豬膚者,豬之外膚也。
白話文:
《禮運》這篇文章提到:皮膚和肌肉都很充盈。解釋說:膚指的是皮下組織外層的薄皮,而革指的是膚下更厚的皮層。由此可見,所謂的豬膚,就是豬的外層皮膚。
12. 豬膽
大豬膽汁導法、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加豬膽汁湯。
上三方。
白話文:
[豬膽汁的使用方法]
大豬膽汁導法、在白通湯裡加入豬膽汁、在四逆湯裡添加豬膽汁。
以上是三種使用豬膽汁的方法。
13. 品考
仲景之用豬膽,唯三方,皆用其汁,是乃生豬膽汁也。非以乾者為汁用之。本邦不畜豬,無所得其生豬膽矣。庶以干豬膽為汁,用之亦可乎?
白話文:
在張仲景的醫學著作裡,他使用豬膽的時候,只出現在三個藥方中,而且都是使用其新鮮的膽汁,這意謂著他所指的是生豬的新鮮膽汁,而不是將豬膽乾燥後再作為膽汁來使用。在我們的地方,由於不飼養豬隻,所以無法取得新鮮的豬膽。那麼,如果我們用乾燥的豬膽來代替,將它磨成汁來使用,這樣可以嗎?
在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中,他使用豬膽的情況僅出現於三個藥方中,且使用的都是豬膽的新鮮膽汁,也就是未經任何加工的新鮮膽汁,並非將豬膽乾燥後再利用。在本地區,因為不養豬,所以很難取得新鮮的豬膽。那麼,如果我們使用乾燥的豬膽,將其磨成汁液來替代,這樣可以嗎?
14. 獺肝
獺肝散。
上一方。
白話文:
【水獺的肝臟】
15. 品考
獺乃水獺。
白話文:
在現代白話文中,"[品考] 獺乃水獺。"可以翻譯為:"品考這個部分提到的'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水獺。"不過,若要更簡潔,也可以表示為:"猵就是水獺。"在這裡,"品考"可能是指某個古代醫學或動物學文獻的部分章節名稱。
16. 羊膽
四逆加豬膽汁湯。
上一方,方後云: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白話文:
在「四逆加豬膽汁湯」這個藥方中,後面有提到:如果找不到豬膽,可以使用羊膽來替代。
17. 羊肉
當歸生薑羊肉湯。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製作當歸生薑羊肉湯的方法。上方所指的是這一道食譜。」不過,基於原文簡略,實際的製作方法並未詳細說明。
18. 蜘蛛
蜘蛛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蜘蛛散的配方,上方所寫的就是全部的內容。」不過,由於原文極為簡略,實際的藥方成分和製作方法並未被包含在內。
19. 品考
羅願曰:蜘蛛布網於檐四隅,狀如罾,自處其中。飛蟲有觸網者,輒以足頓網,使不得解,乃此物也。其餘不入藥。
白話文:
羅願說:蜘蛛在屋簷的四角織網,形狀就像漁網,而蜘蛛自己則位於網的中心。若有飛蟲不慎觸碰到蛛網,蜘蛛就會用腳踩踏蛛網,讓飛蟲無法掙脫,這就是蜘蛛的特性。至於其他關於蜘蛛的描述,並不會用於藥材上。
20. 蠐螬
大䗪蟲丸。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製作大螬蟲丸的方法。上方所述即為一方。」不過,"大螬蟲丸"具體的成分和製法未在這段文字中提及,一般來說,"大螬蟲"在中醫裏是一種用於某些藥方的藥材名稱。
21. 品考
邢昺曰:在糞土者,名蠐螬。陳藏器曰:蠐螬身短足長,背有毛節,入秋化為蟬是。
白話文:
邢昺表示:生存在糞土中的,名叫蠐螬。陳藏器說:蠐螬身體短小但腳長,背部有毛髮和節紋,到了秋天會蛻變成蟬。
22. 白魚
滑石白魚散。
上一方。
白話文:
「這是滑石白魚散的配方。」而「上一方」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指上面所提到的這一個藥方。所以整句話可以理解為:「這是滑石白魚散的藥方。」
23. 品考
東洞翁曰:白魚,即白鯉魚。李時珍引劉干曰:白魚生江湖中,色白頭昂,大者長六七尺。
按《史記·周紀》:白魚躍入於王舟者,即此物。
白話文:
東洞翁說:白魚,就是白色的鯉魚。李時珍引用劉乾的話說:白魚生活在江河湖泊中,身體色白且頭部昂起,大的可長到六七尺長。
根據《史記·周紀》記載:有白色魚兒躍入王的船中的,就是這種魚。
24. 互考
《大觀本草》云:白魚甘平無毒,主去水氣,大者六七尺,色白頭昂,生江湖中是,乃《開寶甘草》宋馬志之說也。然白魚之名,出於周紀,由來久矣。《廣韻》:鱎字,注云:鱎,居夭切;《集韻》,舉夭切,音矯,白魚別名。李時珍云:白魚釋名,鱎魚音喬,白亦作鮁,白者色也,魚者,頭尾向上也。
鮁,《唐韻》旁陌切,音白。《博雅》:鮁鱎也。字書,皆以為鱎。《說苑》宓子賤陽橋魚之橋,《說苑》及《爾雅翼》等,皆作橋梁之橋字,書何以改橋為鱎從魚乎?陽橋本魯地名,橋鱎竺音喬,夫以所生陽橋之水之魚,名鱎乎?未知何是。《說文》、《韻會》俱無鱎字。
《玉篇》:鱎,奇兆切,白魚也。字書蓋由《玉篇》以為陽橋魚之鱎乎?若由《說苑》陽晝之言,則此白魚者,其為魚薄而不美者歟。由此觀之,白魚之名,本出於周紀,躍入於王舟者,豈指衣書中白魚乎?李時珍曰: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武王白魚入舟即此,我肥藩江河中有此物,其形大抵似鯉,曰白鯉魚,其味薄而不甚美,能利水愈腫,用之有效,漁人取而棄之,又非鯉類,疑此物真白魚矣乎?俟後日試效。
白話文:
《大觀本草》上寫著:白魚味道甘甜性質平和,無毒性,主要功效是幫助去除身體裡的水氣。大的白魚可長到六七尺,顏色是白色的,頭部抬得高高的,這種魚在江湖中生存,這是《開寶甘草》中宋朝的馬志所說的。然而,「白魚」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周代,歷史非常悠久。《廣韻》提到,「鱎」這個字,讀音為居夭切,而《集韻》則認為是舉夭切,發音接近「矯」,是白魚的別稱。
李時珍解釋,白魚的另一個名字「鱎魚」,發音為喬,「白」字也常被寫作「鮁」。「白」指的是它的顏色,「魚」表示頭尾都是向上的。
鮁這個詞,在《唐韻》中的讀音是旁陌切,發音接近「白」。《博雅》一書中,鮁和鱎是同義詞。但是,為何《說苑》中宓子賤陽橋魚的「橋」字,到了其他書籍如《爾雅翼》就變成了「鱎」,並且還跟「魚」字結合在一起了呢?陽橋原本是魯國的一個地方名稱,而「橋鱎」的發音接近「喬」,難道這是因為這種魚生長在陽橋的水中,所以才被命名為「鱎」嗎?這一點目前仍不清楚。在《說文》和《韻會》中,都沒有「鱎」這個字。
《玉篇》提到,「鱎」這個字,讀音為奇兆切,是指白魚。那麼,是否可以推測,「鱎」這個字是根據《玉篇》中描述的陽橋魚來的呢?如果我們依據《說苑》中「陽晝」的說法,那麼這白魚可能就是一種肉質較薄,口感不佳的魚。由此看來,「白魚」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周代,並有傳說它曾躍入王舟,這應該不是指書中的白魚吧?
李時珍描述,白魚身體狹長,腹部扁平,鱗片細小,頭尾都向上,肉中藏有細刺。武王時代的白魚入舟的典故,說的就是這種魚。在我們豐沛的江河中,就有這種魚,外形大致像鯉魚,但被稱為「白鯉魚」,它的味道比較淡,不算美味,但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實際使用後效果顯著,雖然漁民捕獲後往往會丟棄,但這種魚又不屬於鯉魚類,我懷疑這種魚可能就是真正的白魚。待日後再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