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續編》~ 卷上 (13)
卷上 (13)
1. 考證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胸痹不得臥,心痛徹痛。因此二方之證,則白酒能治胸背及心痛煩悶。夫前方之證輕,而後方之證重,其義如何?則凡胸痹之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是也。今其痛甚,而心痛徹背,則其證為重。故前方者,白酒七升,而後方為一斗,其以此分別其輕重而已。
白話文:
在考據中提到,栝蔞薤白白酒湯用於治療胸痹的病症,病徵包含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吐痰,以及胸部和背部疼痛,並伴有呼吸短促的現象。而栝蔞薤白半夏湯則適用於病情更嚴重的情況,如患者無法躺下,且心痛到穿透至背部。
從這兩個處方來看,可得知白酒對於舒緩胸背痛及心痛有其療效。那麼,為何前一個處方針對的病情較輕,而後一個處方對應的病情則較重呢?這是因為胸痹這種病症,通常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或吐痰,以及胸背痛和呼吸短促等症狀。當疼痛加劇,且心痛擴散至背部時,就表示病情加重。
因此,在前一個處方中,使用的白酒量為七升,而在後一個處方中,白酒量增加到了一斗,這正是為了區分病情的輕重程度。
2. 漿水
礬石湯。
上一方,漿水煮之。
蜀漆散、半夏乾薑散、赤小豆當歸散。
上三方,漿水服之。
白話文:
【漿水】
這有一個處方,需要用漿水來煮製,那就是礬石湯。
另外有三個處方,包含蜀漆散、半夏乾薑散、以及赤小豆當歸散,這些都需要用漿水來服用。
3. 清漿水
枳實梔子豉湯。
上一方,以清漿水煮之。
白話文:
「製作枳實梔子豉湯這帖藥方時,應該使用清漿水來進行熬煮。」
4. 品考
漿水、清漿水二品,俱與白酒同物,清漿,蓋取其清者。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漿水」和「清漿水」兩種物品,實際上都是與「白酒」同樣的東西。「清漿」指的是從中取出較為清澈的部分。
5. 辨誤
古今醫人,不知白酒、白酨漿、白酨酒、漿水,皆為同物。遂無一人解其品物者,是不能手自使用仲景之方也,可勝嘆乎!凡仲景之方,非仲景所自制之方也。蓋撰用古人之成方,而取其純粹者也。故如附子、烏頭、天雄,本是同根一物,而或曰附子湯,或曰烏頭煎,或曰天雄散,是仲景取古人各各所稱之方,以不改其名,而使用之者也。是以此一漿,而或謂白酒,或謂漿水,或謂清漿水。
如彼醯酢、苦酒亦然,皆因古人所稱,而唯取其方治而已。無復異論,醫者其思諸。
白話文:
[辨別錯誤]這段文字談到,從古至今的醫者們,對於「白酒」、「白醋漿」、「白醋酒」、「漿水」這些名詞,都不瞭解其實指的是同一種東西。因此,沒有人能真正理解這些藥材的特性,也就無法正確地運用張仲景的方劑,實在令人感嘆!
事實上,張仲景的處方並非他個人獨創,而是引用古人的現成方劑,並且精選其中最純粹的部分。例如「附子」、「烏頭」、「天雄」,它們原本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但在張仲景的方劑中,有的被稱為「附子湯」,有的被稱為「烏頭煎」,還有的被稱為「天雄散」,這就是因為他採用了古人不同的叫法,但實際上都是同樣的成分。
就像「醋」和「酸酒」一樣,這些名詞的不同,僅僅是因為古人對它們的稱呼不同,張仲景在使用時,只是沿用了這些叫法,並未改變它們的本質。因此,無論是「白酒」、「白醋漿」、「白醋酒」或是「漿水」,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東西。
醫者應該思考這一點,不要因為名詞的不同,就產生誤解。
6. 白飲
牡蠣澤瀉散、五苓散、半夏散。
上三方,皆白飲服之,其餘皆云飲服。
白話文:
這些文字在現代白話文中的意思是:「牡蠣澤瀉散、五苓散、半夏散這三種藥方,都應該用白飲(一種米湯)來服用。其餘的藥方則僅說明需要用飲料送服,但未指定具體是哪種飲料。」
7. 品考
白飲,蓋白湯,或云無所考。
白話文:
【品考】這部分在講:「白飲」,指的是白湯,但具體內容有些說法找不到考據。換成現代白話文就是:在品質考察中提到,白飲,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白湯,但有些關於它的說法沒有辦法查證來源。
8. 辨誤
凡曰飲,曰白飲,蓋一物矣。然此三方,但謂白飲服之者,必有所異乎?然《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服法曰:先食飲方寸匕者,蓋飲字上脫白字,飲字下脫和服二字,《外臺秘要》可考。若夫飲者,是四飲六飲之飲,則《周禮》酒正,有清醫漿酏。膳夫職有六,清水漿醴䣼醫酏,乃六飲也。
而飲皆寒飲,故食醫職曰飲齊眡冬。時注曰:飲宜寒。由此諸說,則單稱飲者,及稱白飲者,豈此四飲六飲之謂矣乎?又膳夫職食飲,注曰:食,飯也;飲,酒漿也。則是又單稱飲者,恐酒漿二物之謂乎?雖然,如此散方,豈以酒漿二物而互服之乎?又按飲及白飲,疑俱是白酒之謂歟,又謂之白湯,亦無所徵焉,俟他日考訂。
白話文:
[辨誤]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古籍中「飲」、「白飲」的含義。文中指出,凡是提到的「飲」或「白飲」,本質上指的是同一種東西。然而,在三個不同的藥方中,僅指出用「白飲」來服用,是否意味著有特別的意義呢?在《金匱要略》中,茵陳五苓散的服用方法寫到:應在飯前服用一小勺量的「飲」,這裡的「飲」字前面應該遺漏了「白」字,後面也遺漏了「和服」二字,這一點可以在《外臺祕要》中找到證據。
再說到「飲」,在這裡指的是「四飲」、「六飲」中的「飲」,根據《周禮》的記載,「酒正」這一職位下設有「清醫漿酏」。而「膳夫」的職責中有六項,分別是「清水、漿、醴、䣼、醫、酏」,這就是所謂的「六飲」。
而所有的「飲」都是冷飲,因此在「食醫」的職責中寫道:飲食的調配要看季節,冬天要用溫熱的飲料。註釋進一步解釋:飲料應該是冷的。從這些說法來看,單獨提到的「飲」,以及「白飲」,難道就是指的「四飲」、「六飲」嗎?此外,「膳夫」的職責中提到的「飲」,註釋解釋為:「飲」是指「酒漿」。那麼,單獨提到的「飲」,難道就是指「酒」和「漿」兩種東西嗎?然而,如果這樣的話,這種散方怎麼可能會讓人同時服用「酒」和「漿」兩種東西呢?
最後,文中懷疑「飲」和「白飲」都指的是白酒,又或者稱之為「白湯」,但這種說法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有待日後進一步考證和訂正。
9. 飲
葵子茯苓散、豬苓散、栝蔞瞿麥丸、半夏麻黃丸、乾薑人參半夏丸、排膿散、麻子仁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桔梗白散、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蜘蛛散、當歸貝母苦參丸。上十三方,皆謂飲服。《三國志·華佗傳》曰:便飲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然則飲者,乃服散之義乎?又湯水飲散之謂乎?考見上。
白話文:
這些藥物包含:葵子茯苓散、豬苓散、栝蔞瞿麥丸、半夏麻黃丸、乾薑人參半夏丸、排膿散、麻子仁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桔梗白散、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蜘蛛散、當歸貝母苦參丸。以上十三種藥物,都是以飲服的方式服用。
根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患者服用麻沸散後,不久就像醉酒般昏睡過去。由此看來,「飲」這個字,可能是指服用散劑的意思嗎?或者它是指湯水飲料和散劑的總稱呢?詳細解釋可參考前文。
10. 暖水
五苓散服法,暖水,蓋溫暖之湯矣。
白話文:
「在服用五苓散時,應使用暖水,這裏所說的暖水就是指溫熱的水。」
11. 辨誤
五苓散服法曰:白飲服之,或云白飲是白湯,白湯是熱湯,熱湯是暖水。若其說是,則何謂服以白湯,助以暖水乎?按白湯,是熱湯之謂。而暖水是溫暖之湯矣。殊不知一湯而分以二名乎哉。
白話文:
[辨誤]這段文字談的是五苓散的服用方法,說要用「白飲」來送服。有人認為「白飲」就是「白湯」,而「白湯」指的是熱湯,熱湯即是溫熱的水。如果這種解釋正確,那麼為什麼又會有服用時用白湯,再輔以暖水的說法呢?
根據考據,「白湯」確實是指熱湯。然而,「暖水」指的是溫度適中的熱水。這裡的關鍵在於,同樣是熱的水,卻被分為兩種不同的名稱。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差異。
這段文字質疑了「白飲」、「白湯」和「暖水」的定義,並強調了即使同樣是熱的水,依其溫度不同,仍會有不同的名稱。
12. 沸湯
文蛤散。
上一方,以沸湯服之。
白話文:
服用文蛤散這種藥方時,要用滾燙的熱水來沖服。
13. 麻沸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
上二方,以麻沸湯漬之。
白話文:
這兩帖藥方,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都是用剛煮沸的麻沸湯來浸泡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