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續編》~ 卷下 (6)
卷下 (6)
1. 粉
甘草粉蜜湯。
上一方,粉一兩。
白話文:
「甘草粉蜜湯這個處方裡,需要使用一兩的粉。」不過,這句話中的"粉"具體指的是什麼材料,由於上下文資訊不足無法確定,可能需要根據實際藥方或治療情況來判斷。
2. 品考
粉,粱米粉也。《千金方·解百藥毒篇》曰:解鳩毒,及一切毒藥不止煩滿方。乃此甘草粉蜜藥也。粉,作粱米粉。毒藥,蓋藥毒顛倒也。《金匱要略》依此。又《千金翼方》,作藥毒不止解煩。《外臺秘要》,解諸藥草中毒方內,引《千金翼方》,療藥毒不止,解煩悶。今本《千金翼方》,脫悶字,又粱米粉,作白粱粉。
白粱,乃粱米白者也。又有黃粱,故今作白粱者,所以別於黃粱也。二書又俱毒藥作藥毒,由是觀之。粉,是粱米粉,而毒藥,是藥毒明矣。《正字通》曰:凡物磑之如屑者,皆名粉。粉為通稱,非獨米也,故粉有豆屑米粉,又有輕粉、胡粉、鉛粉、白粉之名。則如此藥方,亦不可單稱粉矣。
然則二書作粱米粉者為正。況復《金匱要略》,成於趙宋,固多脫誤,蓋脫粱米二字明矣。《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成於李唐,但有訛謬耳。今宜從三書,作粱米粉,試之,得有應驗矣。
白話文:
[品考]這段內容講的是「粉」指的是粱米粉。根據《千金方·解百藥毒篇》中的記載,有一種配方可以解鵠毒以及各種藥物中毒導致的不停煩躁和胸悶,這個配方就是用甘草、粱米粉和蜂蜜製成的藥物。這裡的「粉」特指的就是粱米粉。「毒藥」在這裡指的是因藥物中毒,而非有毒的藥物。《金匱要略》沿用了這種說法。另外,《千金翼方》記載的是治療因藥物中毒不停止的煩躁。《外臺祕要》中引用了《千金翼方》的一個配方,用來解各種草藥中毒,其中提到用來治療因藥物中毒引起的不停煩躁和胸悶。在現存的《千金翼方》版本中,卻省略了「悶」字,而且把「粱米粉」寫成了「白粱粉」。
「白粱」是指米色較白的粱米。另外還有一種黃色的粱米,所以現在提到的「白粱」,是為了與黃色的粱米區分開來。兩本書中都把「毒藥」寫成了「藥毒」,由此可見,「粉」確實指的是粱米粉,而「毒藥」指的是因藥物中毒的情況。根據《正字通》的解釋,所有被研磨成粉末狀的東西都可以稱為「粉」,「粉」是一個通用名詞,不僅限於米類,所以「粉」有豆屑粉、米粉、輕粉、胡粉、鉛粉、白粉等多種名稱。因此,這個藥方中的「粉」不能單純地稱為「粉」。
然而,兩本書中寫的是「粱米粉」,這樣纔是正確的。此外,《金匱要略》是在趙宋時期編纂的,其中有很多脫漏和錯誤,很可能是把「粱米」二字遺漏了。《千金翼方》和《外臺祕要》都是在李唐時期完成的,雖然有一些誤解或錯誤,但總體上還是可靠的。現在,我們應該遵照這三本書的說法,使用「粱米粉」進行試驗,可能會得到有效的結果。
3. 辨誤
凡粉,米粉也。《釋名》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夫米者,謂諸米。《說文》:米,粟實也。《爾雅翼》曰:古不以粟為谷之名。但米之有浮谷者,皆稱粟,然則米是粟實之稱也。《說文》:粉,傅面者也。《韻會》云:古傅面,亦用米粉,又染之為紅粉。杶按:米者,九穀六米之米也。
《周禮·地官》:舍人掌粟米之出入,注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然則粉是六米粉明矣,不必俟余辨。故宜呼稻米粉、黍米粉、稷米粉、梁米粉矣,無單稱粉之義也。《尚書·益稷》粉米之粉,別有其義可考。
或曰,甘草粉蜜湯之粉,胡粉也。李彬之說,胡粉有毒,能殺蟲。《本草》曰:殺三蟲。陶弘景曰:療屍蟲。陳藏器曰:殺蟲而止痢也。由此諸說,則非胡粉能治蟲乎。然則,粉,必胡粉,而似非米粉也。《事物記原》輕粉條曰:《實錄》曰:蕭史與秦繆公練飛雲丹,第一轉與弄玉塗之,名曰粉,即輕粉也,此蓋其始也(《實錄》乃《三儀實錄》也)。是燒其水銀者也。
又胡粉條曰:《墨子》曰:禹作粉。張華《博物志》曰:紂燒鉛作粉,謂之胡粉。《續事》:始曰鉛粉,即所造也(杶按:鉛粉蓋粉鉛之誤)。上二說,雖出《實錄》,蓋諸家雜說,而非事實也。飛雲丹之說,涉怪誕矣。或曰粉鉛粉,或曰粉輕粉。雖然,古書單稱粉者,多是米粉也。
《益稷》曰粉米,蓋指其形狀。《周禮·人職》曰:粉餐,況復從米分聲,則皆似指六米也。胡粉、輕粉,以其物似米粉,而得粉名矣。然則粉,非胡粉、輕粉明矣。凡方書,曰胡粉,曰粉粉,曰數值,未嘗見單呼粉者,今唯甘草粉蜜湯一方,《金匱》謂之粉與蜜,方名亦謂之粉蜜湯,故後世醫者惑焉。
或曰胡粉,或曰輕粉,或曰稻米粉,殊不知《千金方》及《翼方》、《外臺秘要》既謂之粱米粉,豈可不取徵於三書乎?今略謂之粉蜜湯者,猶桂枝加桂湯之桂耶。況復試之粱米粉,最有效矣。由是觀之,《金匱》方內,脫粱米二字明矣。天下醫者惑,則其證不治,可嘆乎哉!
白話文:
粉,指的是米粉。根據《釋名》的解釋,粉的意思是分,就是將米磨碎使其分散。這裡所說的米,泛指所有種類的米。《說文》提到,米是指粟的籽粒。《爾雅翼》指出,古代並不把粟當作谷類的名稱,而是將所有帶有殼的米都稱為粟,所以米是粟的籽粒的稱呼。《說文》裡,粉是指塗在臉上的東西。《韻會》提到,古代用來塗臉的粉,除了米製成的粉,還有染成紅色的粉。筆者認為,米是指九穀六米中的米。
根據《周禮·地官》的記載,舍人負責管理粟米的進出,其中提到的九穀六米,是指在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菽、六種都有米,而麻、小豆、小麥三種則沒有米。因此,粉應該是六種米的粉,不需要等待進一步的辨識。所以,應該稱呼為稻米粉、黍米粉、稷米粉、粱米粉等,而不是單獨稱為粉。《尚書·益稷》中提到的粉米,有其特定的意義可以考察。
有人認為,甘草粉蜜湯中的粉是胡粉。李彬說,胡粉有毒性,能殺蟲。《本草》記載,能殺三蟲。陶弘景提到,治療屍蟲。陳藏器表示,能殺蟲並止痢疾。由此可見,胡粉確實能治療蟲害。然而,粉必然是指胡粉,似乎不是指米粉。《事物記原》在輕粉條目中說,《實錄》提到,蕭史和秦繆公煉製飛雲丹,第一轉和弄玉塗在臉上,稱為粉,即輕粉,這是最早的記錄(《實錄》實際上是《三儀實錄》)。這是通過燃燒水銀製成的。
另外,在胡粉條目中,《墨子》提到,禹製作了粉。張華的《博物志》說,紂王燒鉛製成粉,稱為胡粉。《續事》中,最初稱為鉛粉,即是指這種製品(筆者認為,鉛粉可能是粉鉛的誤解)。以上兩種說法,雖然出自《實錄》,但這些是各家不同的觀點,並非事實。飛雲丹的說法,有些怪異。有人認為是粉鉛粉,有人認為是輕粉。然而,儘管古籍中單獨提到粉,多數是指米粉。
《益稷》中說到粉米,可能是指它的形狀。《周禮·人職》提到粉餐,再結合米字的聲音,似乎是指六種米。胡粉、輕粉因為和米粉相似,因此被稱為粉。然而,粉顯然不是胡粉或輕粉。所有的醫方中,提到胡粉、粉粉、數值,從未單獨稱呼為粉。現在只有甘草粉蜜湯這一個方劑,《金匱》稱之為粉與蜜,方名也稱為粉蜜湯,這導致後世的醫生感到困惑。
有人認為是胡粉,有人認為是輕粉,有人認為是稻米粉,卻不知道《千金方》、《翼方》、《外臺祕要》已經稱之為粱米粉,難道不應該參考這些書籍嗎?現在簡稱為粉蜜湯,就像桂枝加桂湯中的桂一樣。此外,試驗發現使用粱米粉效果最好。由此看來,《金匱》方內脫漏了粱米二字,十分明顯。天下的醫生感到困惑,那麼病人的症狀就無法得到治療,真是令人嘆息啊!
4. 赤小豆
瓜蒂散。
上一方,赤小豆一分。
赤小豆當歸散。
上一方,赤小豆三升。
上二方之外,用赤小豆之方,皆非仲景之意,今不取焉。
白話文:
[紅豆]
瓜蒂散這個處方中,用了紅豆一分。
在紅豆當歸散這帖藥中,紅豆的用量則是三升。
上述兩個處方外,其他使用到紅豆的處方,都不符合張仲景的原意,所以現在並不採用。
5. 膠飴
大建中湯、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
上三方,膠飴各一升。
主治: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到的有「大建中湯」、「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三種藥方,這些藥方中都各自包含了膠飴一升。
主要療效:膠飴的功效,類似於甘草和蜂蜜,因此能夠緩解各種急症。
6. 考證
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又曰裡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耆建中湯證曰:裡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裡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裡急矣乎?余故曰:膠飴之功,與甘草及蜜相似矣。
白話文:
小建中湯用於治療腹部突然劇烈疼痛的情況。另外,也適用於所謂的「裡急」的症狀,以及婦女的腹部疼痛。大建中湯則是用來治療腹部上下都感到疼痛,且連觸碰都會引起不適的情況。黃耆建中湯同樣適用於「裡急」的症狀。由此三種藥方可見,膠飴能夠治療「裡急」。
腹部突然劇烈疼痛,或是腹部疼痛,這難道不就是「裡急」嗎?因此我說,膠飴的功效,與甘草及蜂蜜有著相似之處。
7. 酒
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
上三方,各酒服之。
下瘀血湯。
上一方,酒煮之。
白話文:
使用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以及天雄散這四種藥物。這前三種藥物,應當以酒作為服用媒介。
至於下瘀血湯這種藥物,則應當以酒來進行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