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四 (15)
卷四 (15)
1. 卷四
陰陽之理,彼此互根,陰降而化水,而坎水之中,已胎陽氣,陽升而化火,而離火之中,已含陰精。水根在離,故丙火下降,而化壬水,火根在坎,故癸水上升,而化丁火。癸水化火,陰升而化陽也,是以丁癸同經而手少陰以君火主令,丙火化水,陽降而化陰也,是以壬丙共氣而足太陽以寒水司權。陰陽交濟,水火互根,此下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熱也。
水火不交,則熱生於上而寒生於下。病在上下,而實緣於中氣之敗。土者,水火之中氣也,戊土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熱,己土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勝而土濕也。火盛而土燥,則水枯而病實熱,陽明承氣之證是也。承氣之證少,真武之證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濕易長。
火衰土濕,丁火奔騰而癸水氾濫,是以寒盛於中下也。
蓋火不勝水,自然之理,所恃者,壯盛之時,生土以制之,至其漸衰,母虛子弱,火土俱虧,土無制水之權,而火處必敗之勢,寒水上凌,遂得滅火而侮土。火復而土蘇則生,火滅而土崩則死。人之死也,死於火土兩敗而水勝也,是以附子、真武、四逆諸方,悉火土雙補,以勝寒水。
仲景先師之意,後世庸工,不能解也。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陰而暖脾土,入少陰而溫腎水,腎水溫則君火歸根,上熱自清。補益陽根之藥,無以易此。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則臣從,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隨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溫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則相火亦泄,君相皆騰,是以上熱。而上熱之劇者,則全緣於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溫和也。人之神寧而魂安者,二火之歸根也,君火飛則心懸而神悸,相火飄則膽破而魂驚,故虛勞內傷之證,必生驚悸,其原因水寒土濕而二火不歸故也。庸工以為血虛,而用清潤之藥,諸如歸脾、補心之方,誤世多矣。
當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歸根坎府,神魂自安。但欲調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補土養中、燥濕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獨奏奇功也。惟驚悸年深,寒塊凝結,少腹硬滿,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藥不勝病,反為大害。當以桂、附、椒、姜,研熨臍下,積寒消化,用之乃受。
凡內傷虛勞,以及各門雜病,皆緣中氣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熱,未有下熱者。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斂丁火,絕有奇功。至於傷寒三陰之證,更為相宜也。其下熱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濕而木陷也。生氣不足,故抑鬱而生下熱,下熱雖生,而病本仍是濕寒。如崩漏遺帶,淋癃痔瘻,黑疸氣鼓之證,悉木鬱下熱之證,但事清肝潤燥,而寒濕愈增,則木愈鬱而熱愈盛。
法宜乾薑、甘、苓、木之內,副以清風疏木之品,鬱熱一除,即以附子溫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時有早晚耳。
白話文:
陰陽的道理,是彼此互相依存的,陰氣下降會化為水,而在坎卦所代表的水中,已經孕育著陽氣;陽氣上升會化為火,而在離卦所代表的火中,已經包含著陰精。水的根源在離卦,所以丙火下降就會化為壬水;火的根源在坎卦,所以癸水上升就會化為丁火。癸水化為火,是陰氣上升轉為陽氣,所以丁火和癸水同屬一經,而手少陰心經以君火為主導;丙火化為水,是陽氣下降轉為陰氣,所以壬水和丙火同氣相連,而足太陽膀胱經以寒水掌管權柄。陰陽相互交融,水火相互依存,這就是為什麼下方不會寒冷而上方不會燥熱的原因。
如果水火不能交融,就會造成上方產生熱象而下方產生寒象。病症發生在上下,實際上是源於中焦之氣的衰敗。脾胃屬土,是水火的中樞,戊土不下降,所以火不能與水交融而導致上熱;己土不上升,所以水不能與火交融而導致下寒。升降功能顛倒錯亂的原因,是火氣衰弱、水氣旺盛而土氣濕潤。如果火氣旺盛而土氣乾燥,就會導致水氣枯竭而產生實熱,陽明腑實證就是如此。但陽明腑實證比較少見,而真武湯證卻比較多,這是因為水氣容易旺盛而火氣容易衰弱,燥熱容易消退而濕氣容易增長。
火氣衰弱、土氣濕潤,就會導致丁火無法控制而四處亂竄,癸水也因此氾濫成災,這就是寒象在下半身較為嚴重的原因。
火氣不能戰勝水氣,是自然界的常理,所依靠的是在身體壯盛的時候,通過生化土氣來制約水氣,等到身體逐漸衰弱,母氣虛弱而子氣也跟著衰弱,導致火氣和土氣都虧虛,土沒有制約水氣的力量,而火也處於必然衰敗的境地,寒水上侵,就得以消滅火氣並且欺侮土氣。如果火氣恢復而土氣甦醒,人就能生存;如果火氣消滅而土氣崩潰,人就會死亡。人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火氣和土氣都衰敗而水氣過於旺盛,所以附子、真武、四逆等方劑,都是同時補益火氣和土氣,以此來戰勝寒水。
張仲景先師的用意,後世平庸的醫生都無法理解。附子藥性沉重而向下走,能走入太陰脾經而溫暖脾土,進入少陰腎經而溫暖腎水,腎水溫暖了,君火就能回歸本位,上部的熱象自然就會消除。補益陽氣根本的藥物,沒有能取代附子的。
相火是君火的輔助,君火運行,臣火就會跟隨,足少陽膽經以甲木化生相火,跟隨君火向下運行,與癸水交融。癸水之所以溫暖,是因為有相火在下邊秘密溫養,如果君火不能藏匿,相火也會跟著外泄,君火和相火都向上騰越,就會導致上熱。而上熱比較嚴重的,都是因為相火的問題,相火的性質,暴烈迅猛,不同於君火的溫和。如果人的精神安寧而魂魄安定,是因為君火和相火都回歸本位,君火如果浮越,心就會懸空而精神恍惚,相火如果飄蕩,膽氣就會破散而魂魄驚恐,所以虛勞內傷的病症,一定會產生驚悸,原因就是因為水寒土濕而導致君火和相火都無法回歸。平庸的醫生認為是血虛,而使用清熱滋潤的藥物,比如歸脾湯、補心湯之類,誤導世人太多了。
應該使用附子來溫暖水氣,使君火和相火都回歸到腎府,精神魂魄自然就會安定。但要調理水火,必須先治療脾土,不用補土養中、燥濕降逆的藥物,附子就不能發揮其神奇的功效。只有驚悸病程長久、寒邪凝結成塊、少腹脹硬滿悶,已經發展成奔豚的,就不要使用附子,使用附子藥力不能勝過病邪,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應該使用桂枝、附子、花椒、生薑,研磨成粉後熨在肚臍下,將積聚的寒邪消化,這時再用附子才能有效。
凡是內傷虛勞,以及各種雜病,都是因為中氣不足,水氣旺盛,火氣上奔,出現下寒上熱的症狀,而沒有出現下熱的情況。如果下寒嚴重,就應該用附子溫暖癸水並收斂丁火,一定會有神奇的功效。至於傷寒的三陰證,更適合使用附子。至於下熱而不適合使用附子的情況,是因為水寒土濕而導致肝木鬱陷。身體正氣不足,所以導致氣機鬱悶而產生下熱,雖然出現下熱,但病本質仍然是濕寒。比如崩漏、遺精、白帶、小便淋漓不盡、痔瘡、瘻管、黑疸、氣鼓等病症,都是屬於肝木鬱結而導致下熱的病症,如果只是使用清肝潤燥的藥物,寒濕就會更加嚴重,導致肝木更加鬱結而熱象更盛。
治療方法應該使用乾薑、甘草、茯苓、木香等藥物向內走,同時輔以疏理肝木、清除風熱的藥物,一旦鬱熱消除,就應該使用附子溫暖下焦,十有八九都會有效,只是用藥的方法有巧妙和笨拙,時機有早有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