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甘草,味甘,氣平,性緩,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質平和穩定,入脾經和胃經。具有調節陰陽、調和氣血的功效,作用中庸醇厚。歸屬於五行中的金、木兩系,調和五行中的水、火兩氣。能滋養脾胃,調養全身,促進氣血順暢,是精神調適的良藥,氣血調理的靈丹妙藥。

傷寒炙甘草湯,甘草四兩,桂枝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人參二兩,生地一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麥冬半升。清酒七升,水八升,煮三升,去渣,入阿膠,消化,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治少陽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以少陽甲木化氣於相火,其經自頭走足,循胃口而下兩脅,病則經氣上逆,沖逼戊土,胃口填塞,礙厥陰風木升達之路,木鬱風作,是以心下悸動。其動在胃之大絡,虛里之分,正當心下。

白話文: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材料:

  • 甘草 4 兩
  • 桂枝 3 兩
  • 生薑 3 兩
  • 大棗 12 枚
  • 人參 2 兩
  • 地黃 1 斤
  • 阿膠 2 兩
  • 麻仁 半升
  • 麥冬 半升

做法:

  • 清酒 7 升,水 8 升,混合煮到剩 3 升。
  • 去除渣滓,加入阿膠煮溶。
  • 趁溫熱飲用 1 升,每日 3 次。

主治:

少陽型傷寒,脈搏忽快忽慢交替出現,心悸。

中醫解釋:

  • 少陽膽經屬木,其氣化作用與相火有關。
  • 膽經從頭部流向腳部,經過胃部和兩側肋骨下緣。
  • 生病時,膽經氣血逆行,衝擊脾胃(屬土),導致胃口閉塞,阻礙厥陰肝膽經(屬木)的風氣上升。
  • 木氣受阻,風氣鬱積,因此產生心悸。
  • 心悸出現在胃部的大絡脈和虛裏(膈肌下的部位),正好在心臟下方。

經絡壅塞,營血不得暢流,相火升炎,經絡漸而燥澀,是以經脈結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負,則病轉陽明,而中氣傷矣。甲木之升,緣胃氣之逆,胃土之逆,緣中氣之虛。參、甘、大棗,益胃氣而補脾精,膠、地、麻仁,滋經脈而澤枯槁,薑、桂,行營血之瘀澀,麥冬清肺家之燥熱也。

白話文:

當經絡不通暢,血液無法順利運行時,體內的陰虛火旺,會導致經絡逐漸變得乾燥,所以經脈就會結塊。陰虛火旺,必定會剋制金元素,肝氣鬱結則會剋制土元素,土金相剋,疾病就會轉化為陽明熱症,損傷中氣。肝氣鬱結是因為胃氣上逆,胃氣上逆是因為中氣虛弱。使用人參、甘草、大棗可以益氣補脾,阿膠、地黃、麻仁可以滋潤經絡,緩解乾燥,薑和桂枝可以活血化瘀,麥冬可以清肺熱。

甘草瀉心湯,甘草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治太陽傷寒中風,下後心下痞硬,乾嘔心煩,穀不化,腹中雷鳴下利者。以下後中氣虛寒,水穀不消,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賊於乙木,則腹中雷鳴而下利,胃逆而賊於甲木,則心下痞硬而乾嘔。君相火炎,宮城不清,是以心煩。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

材料:

  • 甘草 4 兩
  • 大棗 12 枚
  • 半夏 半升
  • 黃連 1 兩
  • 黃芩 3 兩
  • 乾薑 3 兩

適應症: 太陽傷寒中風,導致心下痞硬、乾嘔心煩、消化不良,腹中雷鳴下瀉。

病理機制: 下利後中氣虛寒,水穀不消化,導致土木之氣鬱結,升降失常。脾氣虛陷,影響乙木(肝)的運化,導致腹中雷鳴而下利。胃氣逆亂,影響甲木(膽),導致心下痞硬和乾嘔。同時,相火旺盛,心臟功能失調,因此心煩。

甘、薑、大棗,溫補中氣之虛寒,芩、連,清瀉上焦之煩熱,半夏降胃逆而止乾嘔也。

四逆湯,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一枚。治太陰傷寒,脈沉腹脹,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賊,是以腹脹下利。附子溫補其腎水,薑、甘,溫補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濕寒,不能溫養四肢,則手足厥冷。四肢溫暖為順,厥冷為逆,方以甘草而君姜附,所以溫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

白話文:

四逆湯

成分:

  • 甘草:2 兩
  • 乾薑:1.5 兩
  • 生附子:1 枚

用途: 治療太陰傷寒,症狀包括:

  • 脈搏沉細
  • 腹脹
  • 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

原理:

  • 寒邪侵襲脾胃(「寒水侮土」),導致肝脾虛寒(「肝脾俱陷」)。
  • 脾胃被肝木剋制(「土被木賊」),因此出現腹脹和腹瀉。
  • 附子可以溫補腎水,薑和甘草可以溫補脾土。
  • 脾臟主司四肢,若脾土受寒濕,無法溫養四肢,就會手腳冰冷。
  • 四肢溫暖是正常狀態(「順」),手腳冰冷是異常狀態(「逆」)。
  • 此方劑以甘草為君,搭配薑附,溫補脾胃,驅散四肢的寒氣,故名為「四逆湯」。

治少陰病,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以其腎水上凌,火土俱敗,寒飲泛溢,胃逆作嘔。薑、甘、附子,溫補水土,而驅寒飲也。治厥陰病,汗出,外熱裡寒,厥冷下利,腹內拘急,四肢疼者。以寒水侮土,木鬱賊脾,微陽不歸,表裡疏泄。薑、甘、附子,溫補水土,以回陽氣也。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病:

患者胸膈中有寒飲,導致乾嘔。這是因為腎水上浮侵犯心肺,導致心火和脾土功能受損,寒飲泛濫,胃氣逆流,引起乾嘔。此時使用生薑、甘草、附子進行治療,溫補心肺和脾土,驅散寒飲。

治療厥陰病:

患者盜汗,體表發熱,但內裡發寒,出現厥冷、腹瀉、腹內絞痛、四肢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寒水侵犯脾土,導致肝木鬱結,阻礙脾胃運化,陽氣不歸,表裡虛寒。此時使用生薑、甘草、附子進行治療,溫補脾土和心肺,使陽氣回歸。

通脈四逆湯,甘草、乾薑各三兩,生附子一枚。治少陰病,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以寒水侮土,木鬱賊脾,是以下利。脾陽頹敗,四肢失溫,是以厥逆。經氣虛微,是以脈微欲絕。薑、甘、附子,溫補裡氣,而益四肢之陽也。治厥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組成:

  • 甘草:3 兩
  • 乾薑:3 兩
  • 生附子:1 枚

適應症:

  • 陰寒病,下痢清稀,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

病理:

  • 寒氣侵犯脾胃,肝氣鬱結阻礙脾臟,導致下痢。
  • 脾臟陽氣虛弱,四肢失去溫煦,因此手腳冰冷。
  • 經氣虛弱,脈搏微弱欲絕。

藥理:

  • 薑、甘、附子溫補內氣,增強四肢陽氣。

其他適應症:

  • 陰寒病,下痢清稀,腹部寒冷,外表發熱,出汗而手腳冰冷。

以水土寒濕,木鬱賊脾,微陽不斂,表裡疏泄。薑、甘、附子,溫暖水土,以達木鬱也。

四逆散,甘草、枳實柴胡、芍藥。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治少陰病,四逆者。以水寒木枯,郁生風燥,侵克脾土,中氣痞塞,不能四達。柴、芍,清其風木,甘草補其中氣,枳實瀉其痞滿也。

白話文:

四逆散: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等分研磨成細末,飲服方寸匕(約1克)。治療少陰病,四肢冰冷的患者。由於水寒木枯,導致鬱生風燥,侵襲脾土,使中氣鬱塞,氣血不暢。柴胡、芍藥清解風木,甘草補益中氣,枳實瀉除痞滿。

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治傷寒汗後,煩躁吐逆,手足厥冷者。以汗後火泄土敗,四肢失養,微陽離根,胃氣升逆。甘草、乾薑,補土溫中,以回升逆之陽也。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

材料:

  • 甘草:四兩
  • 乾薑:二兩

功效: 治療傷寒出汗後,出現煩躁、嘔吐、手腳冰涼的症狀。

原理: 出汗後,體內的火氣洩露,脾胃受損,四肢得不到滋養,元陽(人體的基本能量)離開了根基(脾胃),胃氣上逆。甘草和乾薑可以補益脾胃,溫暖中焦,使上逆的陽氣回歸。

金匱甘草附子湯,甘草二兩,附子二枚,白朮二兩,桂枝四兩。治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以水寒土濕,木鬱不能行水,濕阻關節,經絡不通,是以痛腫。濕蒸汗泄,衛陽不固,故惡風寒。朮、甘,補土燥濕,桂枝疏木通經,附子溫其水寒也。

白話文:

金匱甘草附子湯:

  • 甘草:二兩
  • 附子:二枚
  • 白朮:二兩
  • 桂枝:四兩

適應症:

  • 風寒濕濕阻滯,導致的骨節疼痛、煩躁不安
  •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 怕風寒,不願意脫衣服
  • 身體輕微水腫

治療原理:

  • 由於水寒濕阻滯,導致木氣鬱結,無法運行水液。濕氣阻滯關節,經絡不通暢,所以出現疼痛和腫脹。
  • 濕氣蒸騰導致汗液外泄,導致衛陽不固,所以怕風寒。
  • 白朮和甘草補益脾胃,燥化濕氣。桂枝疏通經絡,消除木氣鬱結。附子溫暖身體,散去水寒。

甘草麻黃湯,甘草二兩,麻黃四兩。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小便不利者。以土濕不能行水,皮毛外閉,溲尿下阻,濕無去路,淫蒸肌膚,而發黃腫。甘草補其土,麻黃開皮毛而瀉水濕也。

白話文:

甘草麻黃湯

藥方:

  • 甘草:二兩
  • 麻黃:四兩

主治: 內臟水腫,全身浮腫發黃,小便不通。

原理: 脾胃屬土,水濕過多會阻礙脾胃運行。表皮閉塞,小便受阻,水濕無處排出,蒸鬱在皮膚上,導致黃腫。甘草健脾補土,麻黃發散表皮,排出水濕。

傷寒調胃承氣湯,甘草二兩,大黃三兩,芒硝半斤。治太陽傷寒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屬陽明者。以寒閉皮毛,經郁發熱,汗出熱泄,病當自解,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此胃陽素盛,腑熱內作,將來陽明之大承氣證也。方其蒸蒸發熱之時,早以甘草保其中,硝、黃瀉其熱,胃氣調和,則異日之腑證不成也。

白話文:

傷寒調胃承氣湯

組成:

  • 甘草:2 兩
  • 大黃:3 兩
  • 芒硝:半斤

主治:

太陽傷寒病,病程已三天,發汗治療卻不見好轉,持續發熱,屬於陽明性質。

由於寒氣阻塞皮毛,經絡鬱結發熱,正常情況下,出汗後熱氣就會散發,疾病也應隨之解除。但如果發汗治療不見好轉,持續發熱,那是因為胃中陽氣原本旺盛,內部產生了熱氣,日後會演變成陽明腑証的嚴重大承氣症。

因此,在發熱之初,就應及時使用甘草來保護胃氣,同時用硝、黃瀉去熱氣。這樣一來,胃氣調和,日後就不會形成腑証了。

金匱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甘草、阿膠各二兩。治產後下利虛極者。以產後亡血木燥,賊傷脾土,而病下利。白頭翁湯以清其濕熱,甘草補其脾土,阿膠潤其風木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的「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甘草、阿膠各二兩組成。

此湯用於治療產後腹瀉、身體虛弱的情況。產後失血過多,身體虛弱,容易受到風邪侵犯,損傷脾胃,導致腹瀉。

白頭翁湯可以清熱利濕,甘草可以補益脾胃,阿膠可以潤澤肝腎。

傷寒甘草湯,生甘草二兩。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陰水旺,二火俱騰,上行清道,是以咽痛。生甘草瀉熱而消腫也。

白話文:

傷寒甘草湯:使用生甘草二兩。用於治療少陰病,發病二至三日,出現咽喉疼痛的病症。少陰水氣旺盛,肺、腎二火同時旺盛,上行阻塞清氣通路,因此引起咽喉疼痛。生甘草具有瀉熱消腫的功效。

甘草粉蜜湯,甘草二兩,鉛粉一兩,蜜四兩。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入粉、蜜,煎如薄粥。治蛔蟲為病,吐涎心痛,發作有時者。以土弱氣滯,木鬱蟲化。甘草補土,白粉殺蟲,蜂蜜潤燥而清風,滑腸而下積也。

白話文:

甘草粉蜜湯,由以下材料組成:甘草二兩、鉛粉一兩、蜂蜜四兩。用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加入鉛粉和蜂蜜,煎煮至濃稠如稀粥狀。用於治療蛔蟲症狀,如嘔吐涎水、心痛,發作時間不定。

這是因為身體的脾胃之氣虛弱,肝氣鬱結,導致體內生蟲。甘草能補益脾胃之氣,鉛粉有殺蟲功效,蜂蜜能潤燥清熱,滑腸通便,幫助排出積滯。

人之初生,先結祖氣,兩儀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氣運動,左旋而化己土,右轉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東昇,則化乙木,南升則化丁火,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降則化癸水,於是四象全而五行備。

白話文:

人剛出生時,稟承著祖先的元氣,陰陽還未分出,五行尚未形成,渾沌不明,這就是所謂的「先天」。隨著元氣的運轉,左旋形成己土,右轉形成戊土,於是脾胃便產生了。己土向東發展,形成乙木;向南發展,形成丁火;戊土向西發展,形成辛金;向北發展,形成癸水。這樣一來,四象齊備,五行具全。

木溫、火熱、水寒、金涼,四象之氣也,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氣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氣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宮而入脾胃。

白話文:

木屬性溫和,火屬性炎熱,水屬性寒冷,金屬性涼爽,這是四種基本元素的特性。

木屬青色,金屬白色,水屬黑色,火屬紅色,這是四種基本元素的顏色。

木氣味酸臭,水氣味腥臭,金氣味腥臭,火氣味焦臭,這是四種基本元素的氣味。

木屬性酸,金屬性辛,火屬性苦,水屬性鹹,這是四種基本元素的味道。

土屬性具有四種基本元素的特性,顏色正,氣味協調,味道平和。

甘草性味平和,有土的特性,因此能行走到身體的中間部位(脾胃)。

脾土溫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氣而胃為化氣之源,氣血分宮,胥秉土氣。甘草體具五德,輔以血藥,則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氣藥,則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溫升,則化神氣,肺金清降,則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氣血之中皇,凡調劑氣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白話文:

脾臟溫暖上昇,可以轉化為肝臟的木材屬性。肝臟主要負責儲藏血液,而脾臟是產生血液的根源。胃臟清澈下降,可以轉化為肺臟的金屬屬性。肺臟主要負責儲藏氣體,而胃臟是轉化氣體的來源。氣血分為不同的部位,都受制於土氣。甘草具有五行之德,如果輔以活血藥物,就會沿著左邊的戊土進入肝臟的木材屬性;如果輔以益氣藥物,就會沿著右邊的戊土進入肺臟的金屬屬性。肝臟的血液溫暖上昇,就會轉化為神氣;肺臟的金屬屬性清澈下降,就會轉化為精血。脾胃是精神氣血中的主宰,調和氣血,交感精神,沒有脾胃和甘草是不可能做到的。

肝脾之病,善於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達之味,肺胃之病,善於上逆,入肺胃者,宜輔以降斂之品。嘔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滯氣不能上宣,則痞悶於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滯氣不得下達,則脹滿於腹脅,悉緣於中氣之虛也。上逆者,養中補土,益以達鬱而升陷,則嘔吐與脹滿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滿與嘔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論也。

白話文:

肝臟和脾臟的疾病,容易發生下陷的狀況,治療時應搭配升提藥物。肺臟和胃部的疾病,容易發生上逆的狀況,治療時應搭配降氣斂肺的藥物。嘔吐是肺胃上逆的表現,氣滯無法上行,就會導致胸悶。腹瀉是肝脾下陷的表現,氣滯無法下行,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中氣虛弱所造成的。上逆的情況,應透過調養中氣、補益脾胃,並輔以疏通鬱滯、升提下陷的藥物。因此,對於嘔吐和脹滿的患者,其實還是可以適當使用甘草的。過去認為中滿和嘔吐的患者應忌用甘草,並非通用的原則。

上行用頭,下行用梢,熟用甘溫培土須補虛,生用甘涼瀉火而消滿。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瘡瘍熱腫,並宜生甘草,瀉其鬱火。熟用,去皮,蜜炙。

白話文:

用於上身時用頭部(頂部),用於下身時用尾部(根部)。熟用時用甘溫的甘草培補體質,適合虛寒者。生用時用甘涼的甘草瀉火消腫,適合實熱者。所有咽喉疼痛和一切瘡瘍熱腫,都適合用生甘草,瀉火。熟用時,去掉甘草皮,用蜂蜜炙烤後使用。

白朮,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穀,能醫泄利。

白話文:

白朮,味道甘甜微苦,歸屬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

它的功效是補中益氣,消除濕氣,止渴生津。它最能益補脾氣,滋養胃氣,能降低體內濁氣來促進飲食的吸收。它能止嘔吐,提升清氣來消化水穀(食物),還能治療腹瀉。

金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甘草二兩,大棗六枚,生薑兩半,附子一枚,白朮一兩。治風濕相摶,身體疼煩,大便堅,小便自利者。以汗出遇風,表閉汗回,流溢經絡關節,營衛郁阻,是以疼煩。若小便不利,此應桂枝加附子,暖水達木,以通水道,今大便堅,小便自利,則濕在表而不在裡,而水道過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朮以補津液也。

白話文:

金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組成:

  • 甘草:二兩
  • 大棗:六枚
  • 生薑:兩半
  • 附子:一枚
  • 白朮:一兩

適應症: 風寒濕邪相結合,導致身體疼痛不適、大便乾燥、小便通暢。

病機: 出汗後遇風寒,表皮閉塞,汗液迴流,流入經絡關節,阻滯氣血運行,引起疼痛不適。但小便通暢,說明濕邪停留在體表,未入裡。

方義:

  • 去除桂枝:桂枝疏泄表邪,但現在濕邪在表,用桂枝會導致津液耗傷。
  • 加白朮:白朮健脾補脾,能補益津液,防止津液耗傷。

越婢加朮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白朮四兩。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小便自利而渴者。以皮毛外閉,濕氣在經,不得泄路,鬱而生熱,濕熱淫蒸,是以一身面目黃腫。若小便不利,此應表裡滲瀉,以驅濕熱,今小便自利而渴,則濕兼在表,而不但在裡,便利亡津,是以發渴。甘草、薑、棗,補土和中,麻、膏,瀉經絡之濕熱,白朮補臟腑之津液也。

白話文:

越婢加朮湯

配方:

  • 麻黃:360克
  • 石膏:300克
  • 甘草:120克
  • 生薑:180克
  • 大棗:12枚
  • 白朮:240克

功效: 治療水腫,全身和臉部浮腫,小便頻繁自利,但仍口渴的症狀。

理法: 因皮膚被包裹,濕氣滯留在經絡中,無法排出,鬱結而產生熱量。濕熱蒸發,導致全身和臉部浮腫。如果小便不順,應裡外滲利,驅除濕熱。但如果小便自利,卻仍然口渴,表示濕氣同時存在於表層和內臟。小便和津液流失過多,所以發渴。

方義:

  • 甘草、薑、棗:補土和中,調和脾胃。
  • 麻黃、石膏:瀉除經絡中的濕熱。
  • 白朮:補充臟腑的津液。

麻黃加朮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白朮四兩。治濕家身煩疼者。以濕鬱經絡,皮毛不泄,故身煩疼。麻黃泄皮毛以驅濕,恐汗去而津亡,故加白朮,以益津也。此即里水之證,小便不利者也。

白話文:

麻黃加朮湯:

  • 麻黃三兩
  • 桂枝二兩
  • 甘草一兩
  • 杏仁七十顆
  • 白朮四兩

主治:身體因濕邪而發熱疼痛的疾病。

原因:濕邪鬱積於經絡,導致皮毛腠理閉塞,故而身體發熱疼痛。

麻黃能宣發皮毛,驅除濕邪,但若汗出過多,會導致津液耗損,因此加入白朮以生津。

此方適合治療因濕氣鬱積導致的水腫,表現為小便不利。

理中丸,方在人參。治霍亂吐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去朮之滯,加桂枝益肝陽而伐腎陰也。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去朮之壅,加生薑降逆而止嘔吐也。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去朮之閉,加附子開瘀濁而消脹滿也。下多者,仍用術,以其固脫陷而止泄也。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濕也。

白話文:

理中丸的方子主要以人參為基礎,用於治療霍亂嘔吐和腹瀉。如果臍下有堵塞感,這是腎氣上逆導致的,應去除白朮,加入四兩肉桂,去除白朮的阻滯,加入肉桂枝以益肝陽而抑制腎陰。嘔吐較多的,應去除白朮,加入三兩生薑,去除白朮的壅塞,加入生薑以降逆止吐。腹脹的,應去除白朮,加入一枚附子,去除白朮的閉塞,加入附子以祛瘀濁而消脹滿。腹瀉較多的,仍使用白朮,因為它能固攝脫陷而止泄。口渴想喝水的,應增加白朮至四兩半,因為它能生津液而祛濕。

白朮散,白朮、蜀椒、川芎牡蠣等分。妊娠養胎。以胎妊之病,水寒土濕,木氣鬱結,而克脾土,則脾困不能養胎。白朮補土燥濕,蜀椒暖水斂火,芎藭疏乙木之郁,牡蠣消肝氣之結也。

白話文:

白朮散

成分:白朮、蜀椒、川芎、牡蠣(各等分)

功效: 安胎保胎

原理: 妊婦體質虛弱,水寒濕重,木氣(肝氣)鬱結,剋制了脾土(脾胃),導致脾胃虛弱,無法養護胎兒。白朮補益脾土,祛除濕氣;蜀椒溫暖水氣,收斂火氣;川芎疏導肝氣鬱結;牡蠣消散肝氣結滯。

脾以太陰而抱陽氣,故溫升而化木火,胃以陽明而含陰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胃降則空虛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嘔,脾升則磨蕩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濕,太陰脾土,升自水分,因從水分而化濕,陽明胃土,降於火位,因從火位而化燥,太陰之濕濟陽明之燥,陽明之燥濟太陰之濕,燥濕調和,中氣輪旋,是以胃納脾消,吐利不作。

白話文:

脾臟屬太陰之氣,但卻蘊含陽氣,所以溫熱上升而化生木火之性。胃臟屬陽明之氣,但卻包含陰精,所以清新下降而生金水之性。胃下降則空虛而能容納,因此食物下肚後不會嘔吐。脾上升則磨碎而能腐化,因此穀物在胃中可以消化而不會腹瀉。五行之性,火屬燥而水屬濕。太陰脾土,由水分中升起,因此伴隨著水分而化為濕性。陽明胃土,位於火位而下降,因此伴隨著火位而化為燥性。太陰之濕潤調和陽明之燥熱,陽明之燥熱調和太陰之濕潤,燥濕調和,中氣運轉,因此胃能容納食物,脾能消化食物,不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

但太陰脾以濕土司令,陽明胃從燥金化氣,辛金己土,俱屬太陰,而辛金不如己土之濕,庚金戊土,俱屬陽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緣化於人,不敵主令於己者之旺也。人之衰也,火日虧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濕日長,濕則中氣凝郁,樞軸不運,升降反作,脾陷胃逆,脾陷則乙木不達,下克己土,水穀不消而為泄,胃逆則甲木失歸,上克戊土,飲食不納而為嘔。白朮補土燥濕,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醫。

白話文:

脾臟屬於太陰,由濕土掌控。胃屬於陽明,由燥金化生。辛金和戊土都屬於太陰,但辛金不如戊土濕潤。庚金和戊土都屬於陽明,但戊土不如庚金乾燥。因為人體的變化都由主導的因素影響,其他因素無法與之抗衡。

隨著人體衰老,火氣逐漸減弱,水氣逐漸增多,乾燥逐漸消失,濕氣逐漸加重。濕氣會導致體內氣滯,運行不暢,升降作用逆轉。這樣會引起脾陷胃逆,脾陷則乙木無法發揮作用,水穀不消化,導致腹瀉。胃逆則甲木無法歸位,剋制戊土,飲食難以吸收,導致嘔吐。

白朮可以補益土氣,祛除濕氣。土氣乾燥後,升降作用恢復正常,因此可以同時治療嘔吐和腹瀉。

理中湯,方在人參。用之以治痞滿嘔泄,蓋與薑、甘、人參溫補中氣,轉其升降之軸,自復清濁之位也。其性守而不走,故於補虛固脫,獨擅其長,而於疏通宣導,則未能焉。若臍動腹滿諸證,非薑、桂、附子不能勝任矣。

白話文:

理中湯的方劑核心在於人參。用它來治療腹部痞脹、嘔吐腹瀉,是因為人參結合生薑、甘草,可以溫暖補益中氣,調整其升降功能,自然就能恢復清氣上昇、濁氣下降的正常狀態。

理中湯的性質是守而不散,因此在補益虛弱、固攝脫症方面有獨特療效,但在疏通、宣發方面就比較不足。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腹部脹滿等症狀,就需要用生薑、肉桂、附子等性味較溫熱的藥物纔能有效治療。

凡去濕之品,每傷於燥,白朮氣味濃郁,汁漿淳厚,既養胃氣,亦補脾氣,最生津液,而止燥渴。仲景用之於桂枝、麻黃之內,汗去而津液不傷,至妙之法也。蓋濕淫之病,善傷津液。以土燥金清,則肺氣降灑,而化雨露,其露氣之氤氳而遊溢者,浸潤滑澤,是謂之津,津液滲灌,臟腑沾濡,是以不渴。濕則氣滯津凝,淫生痰涎,臟腑失滋,每生燥渴。

白話文:

任何祛除濕氣的藥物,往往會傷及身體津液。白朮氣味濃鬱,汁液黏稠,既能養護胃氣,又能補益脾氣,最能生津液,止渴。張仲景將白朮應用於桂枝、麻黃湯中,讓汗液排出後還能保持津液不傷,真是妙不可言。

因為濕邪會耗傷津液,而土能燥濕,金能清熱,這時肺氣就會下降並散佈,化為雨露。那些濕潤的空氣像霧氣般升騰遊走,浸潤滑澤,這就是津液。津液滋潤,內臟器官得到濡養,所以不會口渴。如果濕邪存在,氣機就會停滯,津液凝結,產生痰涎,內臟得不到滋養,就會口渴。

津液無多,而再經汗泄,濕愈而燥傷矣。加白朮,去濕而養津,此除濕發汗之金繩也。

水火之交,其權在土。水化而為木火,由己土之左旋,火化而為金水,緣戊土之右轉,土者,水火之中氣也。中氣旺則戊土蟄封,陰降而抱陽,九地之下,常煦然而如春,己土升發,陽升而含陰,九天之上,常凜然而如秋。中氣衰則戊土逆升,失其封蟄之職,火飛而病上熱,己土順陷,乖其發達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熱水寒之病,必緣土敗。仲景治水,五苓、真武、附子,澤瀉諸方俱用白朮,所以培土而制水也。

白話文:

水火交界,其關鍵在於土。水變化為木火,是由於己土向左旋轉;火變化為金水,是由於戊土向右轉動。土,是水火的中間氣。中氣旺盛,戊土就會沉睡封閉,陰氣下降而包裹陽氣,九地之下常溫暖如春;己土升發,陽氣上升而包含陰氣,九天之上常清涼如秋。中氣衰弱,戊土就會逆行上升,失去封閉沉睡的作用,火氣上騰而導致上熱;己土順勢下陷,違背發達生長的規律,水氣下沉而導致下寒。因此,火熱水寒之病,必定與土氣衰敗有關。張仲景治療水病,常用的五苓散、真武湯、附子湯、澤瀉湯等方劑都加入了白朮,就是為了培補土氣,制約水氣。

禹平水土,非土則水不可平,治天下之水者,莫如神禹,治一身之水者,莫如仲景,聖聖心符,天人不殊也。

白朮性頗壅滯,宜輔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開,加生薑、半夏以驅濁,肝脾不達,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補而旋行,則美善而無弊矣。

白話文:

白朮的性質比較滯礙,建議搭配一些具有疏通作用的藥材。如果肺胃不暢通,可以加入生薑、半夏來去除濁氣;如果肝脾不協調,可以加入砂仁、桂枝來疏通鬱結。這樣既可以補養,又可以通暢氣血,達到既美善又無害的效果。

產於潛者佳。選堅白肥鮮者,泔浸,切片,盤盛,隔布,上下鋪濕米,蒸至米爛,曬乾用。

人參,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入戊土而益胃氣,走己土而助脾陽,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陰之脈微欲絕,除太陰之腹滿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藥,盛暑傷氣之神丹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甜微苦,屬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它可以益氣,增強胃氣,有助於脾陽,是調理中氣的首選,有極好的止渴效果。還能通暢少陰經氣微弱的脈絡,消除太陰經腹滿疼痛。對於長期腹瀉導致失血的人是不可或缺的藥物,在盛夏傷氣時服用,更是有奇效。

金匱人參湯,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即理中湯,治胸痹心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以中氣虛寒,脾陷胃逆,戊土迫於甲木,則胸中痞結,己土逼於乙木,則脅下逆搶。甘草、白朮,培土而燥濕,薑、參,溫中而扶陽,所以轉升降之軸也。

白話文:

金匱人參湯

材料: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

功效

  • 胸部疼痛、心臟壓迫感
  • 胸部氣結
  • 胸滿
  • 胃脅部逆上、衝心

原理

  • 由於中氣虛寒,脾胃虛陷,戊土受甲木剋制,導致胸部氣結、堵塞。
  • 甲木受乙木剋制,導致胃脅部逆上。
  • 甘草、白朮屬土,能補土、燥濕。
  • 薑、參屬火,能溫中、扶陽。
  • 以上藥材共同作用,調整升降功能,緩解症狀。

理中丸,即人參湯四味作丸。治霍亂吐利,頭痛身疼,烏頭湯。以夏月飲食寒冷,水穀未消,感冒風寒,皮毛外閉,宿食內阻,木氣不舒,鬱而剋土,胃氣壅遏,水穀莫容,胃逆則嘔,脾陷則利。參、朮、薑、甘,溫補中氣,所以撥上下之樞也。腹痛,加人參足前成四兩,以陽衰氣滯,土木逼迫,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消陰滯也。

白話文:

理中丸:將人參湯中的四味藥材做成丸劑。主治霍亂嘔吐腹瀉、頭痛身痛,可用於烏頭湯。

原因:夏季飲食生冷,水穀沒有消化,感冒風寒,導致身體表面毛孔閉塞,宿食停滯在胃中,肝氣不順暢,鬱結剋制脾胃,胃氣受阻,水穀不能容納,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脾氣下降就會腹瀉。

用藥原理:人參、白朮、生薑、甘草具有溫補中氣的作用,可以疏通人體上下樞機。

腹痛時,可以增加人參用量至四兩,因為陽氣衰弱、氣滯,肝脾受迫,增加人參可以補益肝脾之陽,消除陰鬱氣滯。

四逆加人參湯,甘草二兩,乾薑二兩半,生附子一枚,人參一兩。治霍亂利止脈微。以泄利既多,風木不斂,亡血中之溫氣。四逆湯暖補水土,加人參以益血中之溫氣也。

白話文:

四逆加人參湯:

材料:

  • 甘草:2 兩
  • 乾薑:2 兩半
  • 生附子:1 枚
  • 人參:1 兩

用途:治療霍亂腹瀉止後脈搏微弱。

原理: 由於連續腹瀉多量,導致風木不能收斂,體內溫暖之氣散失。四逆湯具有溫補水土的作用,再加入人參可以補充體內溫暖之氣。

傷寒通脈四逆湯,方在甘草。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以利亡血中溫氣,故肢寒,脈微欲將斷絕,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通暢脈絡、溫通四肢逆冷的「四逆湯」,關鍵藥物在於甘草。治療陽氣虛弱、裡寒外熱、手足冰涼、脈搏微弱,甚至瀕臨斷絕的少陰病。

如果腹瀉停止,脈搏仍然微弱,則加入人參一兩。這是因為腹瀉會導致氣血不足,造成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瀕臨斷絕。加入人參可以補益肝脾元氣,補充經脈中的氣血。

新加湯,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四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治傷寒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以汗瀉血中溫氣,陽虛肝陷,故脈沉遲。經脈凝澀,風木鬱遏,故身疼痛。甘、棗、桂枝,補脾精而達肝氣,加芍藥清風木之燥,加生薑行血脈之瘀,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白話文:

新加湯:

  • 桂枝:三錢
  • 甘草:二錢
  • 紅棗:十二顆
  • 芍藥:四錢
  • 生薑:四錢
  • 人參:三錢

治療:

傷寒出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緩,無力。

原理:

  • 汗出過多帶走血液中的溫熱之氣,導致陽氣虛弱,肝臟失養,脈搏因此沉緩無力。
  • 經脈阻塞,風邪和肝木之氣鬱結,導致身體疼痛。

方中藥物作用:

  • 甘草、紅棗、桂枝:補益脾氣,通達肝氣。
  • 芍藥:清肝木之燥熱。
  • 生薑:活血化瘀。
  • 人參:補益肝脾之陽氣,充盈經脈。

白虎加人參湯,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治傷寒汗後心煩,口渴舌燥,欲飲水數升,脈洪大者。以胃陽素盛,津液汗亡,腑熱未定,肺燥先動。白虎瀉熱清金,加人參以補汗亡之陽氣也。治太陽中暍,汗出惡風,身熱而渴者。以暑月感冒,風寒鬱其內熱,而傷元氣,熱盛而寒不能閉,是以汗出。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

組成:

  • 生石膏 一斤
  • 知母 六兩
  • 甘草 二兩
  • 粳米 六合
  • 人參 三兩

功效:

治療傷寒出汗後的心煩口渴、舌燥、欲飲水多、脈搏洪大等症狀。

原理:

因胃陽過盛,津液經汗液流失,腑熱未消,肺燥首先發作。白虎湯具有清熱瀉火、清金降肺的作用,再加人參以補充因出汗而損失的陽氣。

其他適應證:

治療太陽中暑,症狀為出汗怕風、身熱口渴。

原理:

在炎熱的月份受風寒,導致內熱鬱積而損傷元氣,熱盛而寒不能閉,所以出汗。

白虎清金而瀉熱,加人參以益耗傷之陽也。

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以津化於氣,氣熱故津傷而渴,人參、栝蔞根,清金而益氣也。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用來治療少陽經傷寒,伴有口渴的人。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根,用以促進津液轉化成氣。由於氣熱,所以津液受傷而口渴。人參和栝蔞根可以清熱、補氣。

氣充於肺,而實原於腎,肺氣下降,而化腎水,水非氣也,而水實含肺氣。此氣在水,《難經》謂為生氣之原,道家名為水中氣。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陰升而化陽,又懷陰精,陽降而化陰,又胎陽氣。陽氣一胎,己土左旋,升於東南,則化木火。脾以陰體而抱陽魂,非脾陽之春生,則木不溫,非脾陽之夏長,則火不熱,故肝脾雖盛於血,而血中之溫氣,實陽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於火而降於金,則氣盛矣,是以肝脾之氣虛,肺胃之氣實。

白話文:

肺部充盈著氣,而氣的根源來自腎臟。肺氣下降後,轉化為腎水,水本身不是氣,但它包含著肺氣。這種存在於水中的氣,在《難經》中稱為生氣之源,道家則稱為水中氣。

陰陽之理,彼此相互依存。陰氣上升轉化為陽氣,但它又含有陰精。陽氣下降轉化為陰氣,但它又孕育著陽氣。

當陽氣孕育而出時,己土會向左旋轉,上升到東南方向,然後轉化為木火屬性。脾臟雖然是陰性之體,但卻承載著陽性之魂。如果不靠脾臟的陽氣來春生,木屬性便不會溫暖;如果不靠脾臟的陽氣來夏長,火屬性便不會熱烈。因此,即使肝脾氣血旺盛,但血液中的溫氣其實是陽氣升騰化火而來的根源。

當陽氣上升到火屬性,再下降到金屬性時,氣就會變得旺盛。所以,當肝脾之氣虛弱時,肺胃之氣反而會充實。

虛而實則肝脾升,實而虛則肺胃降。實而實則胃壅塞而不降,虛而虛則肝脾抑鬱而不升,而總由於中氣之不旺。

中氣居不戊不己之間,非金非木之際,旺則虛者,充實而左升,實者沖虛而右降,右不見其有餘,左不見其不足。中氣不旺,則輪樞莫轉,虛者益虛而左陷,實者益實而右逆。

白話文:

中氣存在於不虛不實之間,既非金屬性也非木屬性。中氣旺盛時,虛弱的部分被充實而上浮,實的部分被排空而下沉,右側看不見它的多餘,左側看不見它的不足。中氣不旺盛時,樞紐就不能轉動,虛弱的部分越發虛弱而下陷,實的部分越發實而逆流。

人參氣質淳厚,直走黃庭,而補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復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泄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仲景理中湯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嘔泄,握其中樞,以運四旁也。大建中湯、方見膠飴。大半夏湯、方見半夏。黃連湯方在黃連。諸方,皆用之治痞痛嘔利之證,全是建立中氣,以轉升降之機。

白話文:

人參具有溫和厚實的性質,直接進入身體的中樞,並補益中氣。中氣強健運行時,氣血的升降功能就會恢復正常,清濁之氣也能回歸其本位,由此上吐下瀉的症狀都能停止,心腹部的痞滿脹痛也能消除。張仲景的「理中湯」中使用了人參,可以用來消除痞痛和停止嘔吐腹瀉,因為人參掌握著人體的中樞,可以調動四肢百骸。大建中湯的配方見「膠飴」。大半夏湯的配方見「半夏」。黃連湯的配方見「黃連」。這些方劑都是用來治療痞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的,其共同原理都是扶正中氣,從而恢復氣血升降之機。

由中氣以及四維,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腎,無往不宜。但入心則宜涼,入腎則宜熱,入肺胃則宜清降,入肝脾則宜溫升,五臟自然之氣化,不可違也。

白話文:

從中焦和四肢,能量進入肝臟從左邊,進入肺臟從右邊,向上進入心臟,向下進入腎臟,任何部位都可以進入。但是,能量進入心臟時應屬涼性,進入腎臟時應屬熱性,進入肺臟和胃時應屬清降,進入肝臟和脾臟時應屬溫升,五臟自然有自身的氣化規律,不可違背。

中氣者,經絡之根本,經絡者,中氣之枝葉,根本既茂,枝葉自榮,枝葉若萎,根本必枯。肝脾主營,肺胃主衛,皆中氣所變化也。凡沉、遲、微、細、弱、澀、結、代之診,雖是經氣之虛,而實緣中氣之敗,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參,補中氣以充經絡也。

白話文:

中氣是經絡的根源,經絡是中氣的枝葉。根源強健,枝葉自然繁榮;枝葉枯萎,根源必定枯竭。肝臟和脾臟掌管身體的營養,肺臟和胃臟掌管身體的防禦,這些都是中氣運化的結果。凡是脈象沉、遲、微、細、弱、澀、結、代替等診斷,雖然是經氣虛弱,但實際上是源於中氣衰敗。仲景《傷寒論》中的四逆湯、新加湯、炙甘草湯方都使用了甘草,皆是使用人參來補益中氣,以充實經絡。

白朮止濕家之渴,人參止燥證之渴。白朮滲土金之濕,散濁氣而還清,清氣飄灑,真液自滴,人參潤金土之燥,蒸清氣而為霧,霧氣氤氳,甘露自零。至於盛暑傷氣之熱渴,大汗亡津之煩躁,加人參於白虎、清金之內,化氣生津,止渴滌煩,清補之妙,未可言喻。麥門冬湯、方在麥冬。竹葉石膏湯,方在竹葉。二方之用人參,清金補水之玉律也。

白話文:

白朮能解決濕熱引起的口渴,人參能解決燥熱引起的口渴。白朮能滲透脾胃之濕,散去濁氣恢復清爽,清爽之氣瀰漫,體內清液自然湧出。人參能滋潤脾胃之燥,將清氣蒸化成霧氣,濕氣上升,自然形成甘露。

對於酷暑天氣導致的熱渴,以及大量出汗後津液耗盡導致的煩躁,可以在白虎湯和清金湯中加入人參,化生津液,止渴去除煩躁,清補的效果不可言喻。

麥門冬湯的重點在於麥門冬,而竹葉石膏湯的重點在於竹葉。這兩種方劑中使用人參,是清金補水的重要法理。

熟用溫潤,生用清潤。

大棗,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補太陰己土之精,化陽明戊土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息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

白話文:

大棗

味道:甘甜、微苦、微辛、微酸、微鹹,香氣濃鬱

歸經:脾經(足太陰脾經)、胃經(足陽明胃經)

功效:

  • 補益脾臟虛弱
  • 促進胃氣消化
  • 生津潤肺,緩解乾咳
  • 養血滋肝,平息風眩
  • 治療脾胃虛弱
  • 調理經脈虛弱

金匱十棗湯甘遂芫花大戟等分為散,大棗十枚,煎服一錢匕。治中風表解,內有水氣,下利嘔逆,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汗出不惡寒者。以土敗不能制水,水邪氾濫,中氣鬱阻,肝脾下陷而為泄利,膽胃上逆而作嘔吐。戊土迫於甲木,是以心痞脅痛。相火升而衛泄,是以汗出。表證既解,故不惡寒。芫、遂、大戟,決其積水,大棗保其脾精也。

白話文:

金匱十棗湯的配方:甘遂、芫花、大戟等人參各等分,打成粉末。再加上十枚大棗,煮沸後服用一湯匙的藥液。

治療症狀:

中風後表證已解,但體內仍有水氣停留,導致腹瀉、嘔吐、頭痛、心窩脹滿疼痛、脅部疼痛,出汗但不覺得冷。

病理分析:

脾胃失調,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水邪泛濫。中氣鬱結,肝脾下陷,引起腹瀉。膽胃氣機上逆,導致嘔吐。脾土受肝木剋制,出現心窩疼痛和脅部疼痛。腎水不足,陽氣外泄,引起出汗。表證已解,所以不畏寒。

方藥功效:

芫花、甘遂、大戟可以瀉去積水。大棗可以保護脾氣,防止脾氣耗傷。

傷寒苓桂甘棗湯,方在茯苓。用之治傷寒汗後,臍下悸動,欲作奔豚,以汗瀉肝脾精氣,木枯風動,鬱勃衝擊,土敗而風木升騰,是為奔豚,大棗補脾精而滋風木也。金匱甘麥大棗湯方在小麥。用之治婦人臟燥,悲傷欲哭,以木枯風盛,肺津被耗,大棗補脾精而潤風燥也。

白話文:

傷寒苓桂甘棗湯

  • 關鍵成分:茯苓
  • 用途:治療傷寒出汗後,臍下悸動,有奔豚欲作的症狀。因為出汗過度會損耗肝脾精氣,導致肝木腎水失衡,出現鬱積衝擊,導致脾土受損,肝木腎水上升,形成奔豚。大棗可以補益脾精,滋潤肝木腎水。

金匱甘麥大棗湯

  • 關鍵成分:小麥
  • 用途:治療婦人臟腑乾燥,悲傷欲哭的症狀。因為肝木乾燥,風氣旺盛,耗損了肺部津液。大棗可以補益脾精,滋潤肝風乾燥。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乾薑,金匱黃耆建中湯,方在膠飴。治虛勞裡急,諸不足,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以其補而不行,益滯而助壅也。

白話文:

小柴胡湯

關鍵藥材:柴胡

功效:治療少陽傷寒,脇肋下疼痛、硬塊

加味:若有咳嗽,去人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乾薑

金匱黃耆建中湯

關鍵藥材:膠飴

功效:治療虛勞內急,各種虛弱,腹脹

加味:若有腹脹,去除大棗,加入一兩茯苓,因為大棗有補益作用但容易阻滯,茯苓有助於化解阻滯,緩解腹脹。

木宜直升,曲則作酸,金宜從降,革則作辛,水宜上行,潤下則咸,火宜下濟,炎上則苦。酸則木病,故宜辛散,辛則金病,故宜酸收,咸則水病,故宜苦溫,苦則心病,故宜鹹寒。金木不遂其性則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則病作,治宜對宮之味,所以反逆而為順也。土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氣之正,不酸、不辛、不苦、不咸,其味曰甘,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其氣曰香。

白話文:

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長,如果彎曲了就會產生酸味。金的特性是向下沉降,如果改變了就會產生辛味。水的特性是向上運行,如果向下流就會產生鹹味。火的特性是向下潤澤,如果向上燃燒就會產生苦味。

酸味表示木氣有問題,所以應該用辛味發散。辛味表示金氣有問題,所以應該用酸味收斂。鹹味表示水氣有問題,所以應該用苦味溫補。苦味表示心氣有問題,所以應該用鹹味寒涼。

金木如果違背了它們的特性,就會產生疾病。水火如果順應了它們的特性,就會引起疾病。治療疾病時應採用對宮相剋的藥味,這樣才能使逆勢轉為順勢。

土位於四象的中央,具備了五味的調和,五氣的平衡,不酸、不辛、不苦、不鹹,它的味道稱為甘味。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它的氣味稱為香氣。

味為陰而氣為陽,陽性動而陰性靜,以其味甘,則陰靜而降,以其氣香,則陽動而升,升則己土左旋而水木不陷,降則戊土右轉而火金不逆。四象之病而生四味者,土氣之弱也。

白話文:

味道屬於陰,氣體屬於陽。陽氣動,陰氣靜。食物的味道甘甜,則陰氣靜止下降;食物的氣味芳香,則陽氣運動上升。上升時,脾胃會逆時針旋轉,水和木元素不會下陷;下降時,脾胃會順時針旋轉,火和金元素不會逆行。四種病理類型產生各種味道,是因為脾胃之氣虛弱所導致的。

大棗純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氣味甘香,直走中宮,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而香甘之外,則四象之味俱備,其辛宜肝,其酸宜肺,其苦宜腎,其咸宜心。補中宮而養諸子,既左右之咸宜,亦四達而不悖,真天下之佳果,人間之良藥。

白話文:

紅棗性質純和厚重,具備了五行中「土」的特性。味道甘甜芳香,直接運送到人體中央區域,進入脾胃。甘味滋養胃,香味滋養脾。除了甘香之外,紅棗兼具五行中其他四種味道:辛味滋養肝,酸味滋養肺,苦味滋養腎,鹹味滋養心。紅棗能補養脾胃(中宮),同時滋養其他臟腑。各味都能調和,不會相互抵觸,堪稱世間美果,人間良藥。

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人參之補土,補氣以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是以偏入己土,補脾精而養肝血。凡內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動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於外感發表之際。

白話文:

它的味道濃烈,性質厚實,所以擅長補血,但不太能補氣。人參補土,用來補氣以生血;紅棗補土,用來補血以化氣。因此偏入脾胃,補脾氣養肝血。對於內傷肝脾的疾病,脾胃虛弱,肝氣旺盛,風動血虛的患者,非此藥不可,在外感風寒、發熱感冒初期服用尤為合適。

蓋汗血一也,肺主衛氣而司皮毛,肝主營血而司經絡,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葉,非衛則營不生,非營則衛不化,醞於衛而藏於營,則為血,釀於營而泄於衛,則為汗,雖異名而實同出,故曰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太陽中風,衛氣外斂,營鬱而生內熱,義詳桂枝、麻黃。

白話文:

汗和血本質上是一樣的。肺氣控制著人體的保護氣,主司皮膚和毛髮;肝氣控制著血液,主司經絡。血液在脈絡中運行,是保護氣的根基;保護氣在脈絡外圍運行,是血液的來源。沒有保護氣,血液就不能產生,沒有血液,保護氣也不能轉化。血液在保護氣中醞釀,然後儲存在血液中;血液在經絡中產生,然後通過保護氣排出,形成汗液。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實際上是從同一個來源產生的。因此,說奪取汗液不要奪取血液,奪取血液不要奪取汗液。如果太陽中風,保護氣就會向外收斂,血液會鬱結,產生內熱。詳細的理論請參閱「桂枝」、「麻黃」相關的醫書。

桂枝方在桂枝。開經絡而瀉營郁,不以大棗補其營陰,則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內傷來矣,故仲景於中風桂枝諸方皆用之,補瀉並行之法也。十棗湯、葶藶大棗數方,悉是此意。惟傷寒營閉衛郁,義在瀉衛,不在瀉營,故麻黃湯方在麻黃。不用也。其甘多而香少,則動少而靜多,與薑桂同用,調其凝重之氣,使之遊溢於臟腑,灑陳於經絡,以精專之體,改而為流利之性,此先聖之化裁也。

白話文:

桂枝湯是以桂枝為主藥。它能疏通經絡,瀉除營氣鬱滯。如果不使用大棗來補充營陰,就會導致汗血亡失,外感解除後,內傷隨之而來。因此,仲景在治療中風的桂枝湯諸方中都使用了大棗,這是補瀉兼施的方法。十棗湯、葶藶大棗等方劑,都體現了這一思想。

只有在傷寒時營氣閉阻,衛氣鬱滯的情況下,治療重心在於瀉除衛氣,而不在於瀉除營氣。因此,麻黃湯是以麻黃為主藥。

小棗甘味較多,香味較少,因此它能減少動而增加靜。與薑桂搭配使用,可以調和它們的凝重之氣,使之能夠在臟腑間遊動,在經絡中灑布。這正是先聖們靈活變通的體現。

桂枝為內外感傷之原,遇沉、遲、結、代之脈,一變而為新加,再變而為炙甘草,(方在甘草)。總不離桂枝之法。而當歸四逆方在當歸。治厥陰脈微欲絕,則倍用大棗以滋肝血,方用大棗二十五枚。擴桂枝之義以宏大棗之功,而大棗之能事始盡。其偉績殊效,備見於仲景諸方矣。

白話文:

桂枝是治療內外感受風寒的基礎藥物,當遇到脈搏沉遲、結代的情況,會先改用新加的桂枝,再改用炙甘草,(方劑中最重要的藥物是甘草),始終遵循桂枝的治療原則。

而當歸四逆湯以當歸為主要藥物,用於治療厥陰脈微弱、將要衰竭的情況。為了滋補肝血,使用大量的大棗,方劑中使用二十五枚大棗。擴大了桂枝的治療思路,突顯了大棗的作用,讓大棗的功效得以充分發揮。它的卓越成效在仲景的方劑中都有體現。

新制大棗法:選堅實肥大者,煮去苦水,換水煮爛,去皮核,淨肉半斤,加生薑汁八兩,入原湯煮化,連汁曬乾。

白話文:

製作大棗新方法:

  1. 選擇個頭大,肉質緊實的大棗。
  2. 煮沸後將苦水煮出,換水繼續煮至大棗軟爛。
  3. 去掉皮和核,取淨肉半斤。
  4. 加入八兩生薑汁,放入原湯煮化。
  5. 連同汁液一起曬乾即可。

膠飴,味甘,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功專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陰而補脾精,走陽明而化胃氣,生津潤辛金之燥,養血滋乙木之風,善緩裡急,最止腹痛。

白話文:

膠飴

粘稠甜味,作用於脾經和胃經。它的功效在於扶助脾胃,幫助消化,滋養脾氣,轉化胃氣,產生津液潤澤肺金的乾燥,滋養血液滋養肝木的風氣。擅長緩解腹瀉,止腹痛。

傷寒奔豚,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少陽傷寒,陽脈澀,陰脈弦,寸為陽,尺為陰。法當腹中急痛者。以甲乙二木,表裡同氣,甲木不降,則陽脈澀,乙木不升,則陰脈弦。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當痛見於胸脅,乙木不升,必克己土,法當痛見於腹脅。

白話文:

當患有傷寒併發腹痛劇烈的奔豚症時,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藥方:

  • 乾膠 100 克
  • 芍藥 30 克
  • 桂枝 15 克
  • 甘草 15 克
  • 生薑 15 克
  • 大棗 12 枚

功效:

這種方劑適用於少陽傷寒,表現為脈象陽脈澀滯,陰脈弦緊。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寸脈代表陽氣,尺脈代表陰氣。

原理:

根據中醫理論,陽脈澀滯是由於甲乙二木(肝木、膽木)不降所致。乙木不升,則陰脈弦緊。甲木不降會剋制戊土(脾胃),因此疼痛會出現在胸脅部。乙木不升會剋制己土(脾胃、腎),因此疼痛會出現在腹脅部。

木氣枯硬,是以其痛迫急。少陽膽從相火化氣,厥陰肝以風木主令,肝膽合邪,風火鬱生,中氣被賊,勢在迫急。膠飴、甘草,補脾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也。治少陽傷寒,心中悸而煩者。以病傳少陽,相火鬱隆,不可發汗,汗亡少陽之津,木枯土弱,必傳陽明,五行之理,病則傳其所勝也。胃氣調和則病愈,胃土堙鬱而不和,其心中必生煩悸。

白話文:

木氣乾燥而僵硬,因此疼痛劇烈且急迫。少陽膽氣從相火中轉化而來,厥陰肝臟以風木之氣主導,肝膽合邪,風火鬱結產生,中氣(脾胃之氣)受到侵犯,勢頭急迫。

膠飴、甘草,補益脾臟精氣而緩解腹痛,薑、桂、芍藥,疏通木氣鬱結而清除風火。這是治療少陽傷寒,心中悸動和煩躁的方法。

因為病邪傳入少陽,相火鬱結旺盛,不可發汗,發汗會耗損少陽之津液,使木氣枯竭,土氣虛弱,肯定會傳入陽明,這是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病邪會傳入自己所勝的臟腑。

胃氣調和了,病就會痊癒;胃土鬱結不調和,心中必然產生煩躁和悸動。

蓋少陽甲木,化氣於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汗瀉中脘之陽,土弱胃逆,不能降蟄相火,相火飛騰,升炎於上,心液消爍,故生郁煩。膽胃上壅,阻礙厥陰升降之路,是以動悸。以枯木而賊弱土,燥熱鬱生,傷耗胃脘之精液,則中宮敗矣。膠飴、甘草、大棗,補脾而生胃液,薑、桂、芍藥,疏木而清相火也。

白話文:

少陽屬甲木,化生相火之氣,相火則下交於癸水,這是因為戊土在其中調和的緣故。如果出汗過多導致中脘陽氣虛弱,戊土也會變弱,導致胃氣上逆,無法壓制相火,導致相火上竄,熱氣升騰到頭部,心液消耗,於是產生煩躁鬱悶。膽和胃氣上逆,阻礙厥陰經氣的升降,因此出現心悸。用過度耗損的木氣來剋制虛弱的土氣,導致燥熱鬱結,損傷胃脘之精液,就會造成中宮衰敗。膠飴、甘草、大棗能補脾胃之氣,生津液;薑、桂、芍藥能疏導木氣,清泄相火。

小建中證,即炙甘草證之輕者,煩悸不已,必至經脈結代。《金匱》治虛勞裡急腹痛,悸衄,夢而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以中氣衰弱,凝郁莫運,甲木不降,累及厥陰,升路郁阻,而生動悸,相火刑金,收令不行,而生吐衄。肺津消爍,則咽乾口燥。乙木不升,生氣莫遂,賊傷己土,則腹痛裡急。

白話文:

小建中的症狀,類似炙甘草的輕症,有持續的心煩和心跳加速,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經脈運行不暢。

《金匱要略》將其歸類於虛勞範疇,症狀包含:喘息、心悸、流鼻血、遺精、四肢痠痛、手腳發熱、口乾舌燥等。

這是因為身體的中氣較虛弱,導致氣血凝滯運行不暢,肝氣鬱結不降,影響到厥陰肝經,氣血無法順利上升,而出現了心悸、相火亢盛,阻礙肺金的收斂功能,導致吐血或流鼻血。

肺津不足,就會出現口乾舌燥。脾氣不升,生髮之氣無法順利運行,損害了脾土,導致腹痛和腹瀉。

木鬱風動,疏泄不藏,則夢而失精。手之三陽,足之三陰,陷而不升,則手足煩熱,而肢節疼痛。膠飴、甘、棗,補土養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疏木達鬱而清風也。

白話文:

肝氣鬱結,導致風氣上擾,疏泄功能失常,就容易做夢並造成精氣損傷。手部三條陽經和足部三條陰經,如果受阻而運行不暢,就會出現手足發熱,四肢疼痛。

膠類、甘草、大棗等藥材,能補益脾胃,滋養精血,緩解便祕。薑、桂皮、芍藥等藥材,能疏肝理氣,緩解鬱滯,清除風熱。

金匱大建中湯,膠飴一升,人參一兩,乾薑四兩,蜀椒二合。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頭足出現,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以火虛土弱,水邪無畏,中侮脾胃,上凌心火,火土雙敗,中上寒甚,嘔痛齊作,飲食俱廢。飴、參,培土而建中,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白話文:

金匱中的大建中湯:

膠飴一升:補中益氣 人參一兩:補氣健脾 乾薑四兩:溫中散寒 蜀椒二合:溫中止痛

治療症狀:

  • 胸腹劇烈疼痛、嘔吐,無法進食
  • 腹中寒氣上衝,皮膚浮腫
  • 頭部和四肢疼痛,痛感遊走不定,不能觸碰

病因:

  • 身體虛弱,脾胃功能失調
  • 水氣過盛,侵襲脾胃
  • 水氣上沖,影響心火,導致心火和脾胃虛弱
  • 中上焦寒邪過重,導致嘔吐和疼痛,無法進食

治療原理:

  • 膠飴和人參:補益脾胃
  • 乾薑和蜀椒:溫補中陽

黃耆建中湯,黃耆兩半,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治虛勞裡急,諸不足。虛勞之病,土敗木遏,郁槁不榮,《素問》語。是以裡急。生氣失政,緣於陽虛。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疏木鬱而清風燥,黃耆補衛陽而生營陰也。

白話文:

黃耆建中湯:

  • 黃耆:2 兩
  • 膠飴:1 升
  • 芍藥:6 兩
  • 桂枝:3 兩
  • 甘草:2 兩
  • 生薑:3 兩
  • 大棗:12 枚

治療: 虛弱勞損,腹瀉腹痛,身體虛弱不適。

中醫理論: 虛勞是「土敗木遏」導致的,也就是脾氣虛弱,肝氣鬱結,身體無法滋養生長。《素問》記載,這是引發腹瀉的原因。

  • 生氣失調,源於陽氣虛弱。
  • 膠飴、甘草、大棗:補益脾氣,緩解腹瀉。
  • 生薑、桂枝、芍藥:疏散肝氣鬱結,清除濕熱。
  • 黃耆:補益衛陽,促進營陰的產生。

乙木生於癸水而植於己土,甲木生於壬水而培於戊土,中氣旺則戊土右降而甲木不逆,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乙木直升,故腹脅松暢而不滿急,甲木順降,故胸脅沖和而不痞硬。中氣頹敗,不能四運,甲木上逆而賊戊土,乙木下陷而賊己土,土木逼迫,則痞硬滿急,疼痛驚悸,吐衄遺泄,乾燥煩熱之病生焉。總以根本失養,枝幹不榮,故變和緩而為急切,作盜賊以犯中原也。

白話文:

乙木生長在癸水之上,紮根於己土之中;甲木生長在壬水之上,培育於戊土之中。中氣旺盛,戊土就會向右下降,甲木就不會向上逆生;己土就會向左上升,乙木就不會向下陷入。乙木向上直長,所以腹脅寬鬆暢達,不會感到脹滿急迫;甲木順勢下降,所以胸脅寬敞和順,不會感到痞塞硬痛。

中氣衰弱,無法運行四肢,甲木就會向上逆生,侵害戊土;乙木就會向下陷入,侵害己土。土木相互逼迫,就會導致痞硬滿急、疼痛驚悸、吐血便血、大便失禁、口乾煩熱等疾病。總的來說,這是因為根本沒有得到滋養,枝幹得不到生長,所以從和緩轉變為急切,像盜賊一樣侵犯中原。

風木相火,郁生燥熱,內耗脾胃之精液,外爍肝膽之精血,久而生意枯槁,中氣亡敗,則性命傾矣。膠飴溫潤淳濃,補脾精而養肝血,緩急切而潤風燥,是以建中三方皆用之,以補中而緩急。

白話文:

風(肝)與木(脾)相剋,鬱結生熱,內部消耗脾胃滋養液體,外部耗傷肝膽氣血,時間久了會導致生命精氣枯竭,中氣衰敗,危及性命。膠飴溫和滋潤,既能補脾氣,又能養肝血,緩急潤燥。因此,建中三方都用到膠飴,起到補益中氣、緩急的作用。

蓋中氣者,交濟水火之樞,升降金木之軸,中氣健旺,樞軸輪轉,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熱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復,是強中御外之良規也。審其木燥而用芍藥,水寒則用椒姜,氣弱則加黃耆,血虛則加當歸,解此四法,膠飴之用,備建中立極之妙矣。

白話文:

脾胃之氣,猶如連接水火樞紐,促進金木升降的軸心。脾胃之氣強健,樞紐轉動,肝膽之氣升降,肺腎之氣沉降,寒熱交替,精神相生,邪氣自然排出,正氣得以恢復,這是強健脾胃以抵禦外邪的好方法。根據具體情況,如果肝膽之氣燥熱,可以使用芍藥;如果肺腎之氣寒涼,可以使用胡椒和生薑;如果脾胃之氣虛弱,可以使用黃芪;如果氣血虛弱,可以使用當歸。掌握這四種方法,就能巧妙地補益脾胃,固本培元。

粳米,味甘,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入太陰而補脾精,走陽明而化胃氣,培土和中,分清泌濁,生津而止渴燥,利水而通熱澀。

白話文:

粳米,味道甘甜,歸經於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進入太陰經補脾臟精氣,進入陽明經化生胃氣,培補脾胃,調和中氣,分清濁,生津止渴,利水通便。

金匱附子粳米湯,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以火虛土敗,水寒木鬱,肝木克脾,故腹中雷鳴而為切痛,膽木克胃,故胸脅逆滿而作嘔吐。粳米、甘、棗,補土和中,附子驅下焦之濕寒,半夏降上脘之沖逆也。

白話文:

金匱附子粳米湯

組成:

  • 附子 1 枚
  • 粳米 半升
  • 半夏 半升
  • 甘草 1 兩
  • 大棗 10 枚

功效: 治療腹中寒氣導致的劇烈疼痛(雷鳴切痛),胸腔和肋脅脹滿,以及嘔吐。

病因分析: 由於火氣虛弱,脾氣虛弱,水寒凝聚,肝氣鬱結。肝屬木,剋制脾屬土,所以腹中雷鳴疼痛。膽屬木,剋制胃屬土,所以胸脅脹滿嘔吐。

方解:

  • 粳米、甘草、大棗補益脾氣,和中氣。
  • 附子驅散下焦(腹部)的濕寒。
  • 半夏緩解上脘(胸腹之間)的逆氣。

傷寒桃花湯,方在赤石脂。用之治少陰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膿血者,以土濕水寒,木鬱血陷,粳米補土而和中,利水而瀉濕也。

白話文:

桃花湯

方劑組成: 赤石脂

功效: 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小便不利、便中帶有膿血。

原理: 由於土壤濕冷,肝氣鬱結,血液滯留,用粳米來補益脾胃,調和臟腑,同時利水,祛除濕邪。

人之中氣衝和,升降不反,則清陽弗陷而濁陰弗逆,中氣虧損,升降倒行,清氣下陷,痛墜而泄利,濁氣上逆,痛滿而嘔吐,則沖和之地,變而為急迫之場矣。物之沖和,莫如谷合氣,粳米得穀氣之完,《素問》:稻米者完。最補中焦,而理清濁,附子粳米湯以此和平厚重之氣助其中宮,桃花湯以此和煦發達之氣益其中脘。

白話文:

當一個人體內氣機和暢,升降順利,那麼清陽之氣不會下陷,濁陰之氣也不會上逆。但是,如果中氣虧損,升降失常,清氣下陷,就會導致腹痛和腹瀉;濁氣上逆,就會感到腹脹和嘔吐,這時,原本和諧的身體狀態就變成了緊張激烈的狀態。

自然界中,最和諧的莫過於穀物成熟時的狀態,粳米完全吸收了穀物的元氣,《素問》中說:「稻米是完美的。」它最能補充中焦的氣血,且能調和清濁。附子粳米湯利用附子平和厚重的藥氣來幫助中宮氣血運行;桃花湯利用桃花溫和暢通的藥氣來增補中脘氣血。

中旺則癸水將退,而後乾薑奏其回陽之效,己土將復,而後石脂成其固脫之功,陰邪欲遁,而後附子展其破寒之能,胃氣欲平,而後半夏施其降逆之力。若非粳米握其中權,雖以半夏、附子之長於降濁,何足恃其前茅,乾薑、石脂之善於升清,安得逞其後勁。常山率然,但有首尾,未能如此呼應之靈也。

白話文:

中焦元氣旺盛,腎水將要衰退,這時使用乾薑就能溫補元氣,脾土將要恢復,這時使用石脂就能固澀遺脫。陰寒之邪想要逃逸,這時使用附子就能驅散寒氣。胃氣想要調和,這時使用半夏就能降逆。如果沒有粳米在其中調和,即使半夏和附子善於降濁,也不足以作為先鋒。乾薑和石脂善於升清,又怎麼能發揮後勁的作用。常山雖然有首尾作用,但沒能像這樣靈活呼應。

飲食入腹,是變精氣,穀氣化精,歸於肝脾,穀精化氣,歸於肺胃。物之潤澤,莫過於氣,氣清而化津水,津旺則金潤,水利則土燥。水愈利則土愈燥而氣愈清,氣愈清則津愈旺而水愈利,故止渴之法,機在益氣而清金,清金之法,機在利水而燥土,以土燥則清氣飄灑,津液流布,臟腑被澤,是以不渴,土濕則濁氣湮鬱,痰涎凝結,臟腑失滋,是以渴也。粳米清液淳濃,最能化氣生津,清金止渴,長於利水而燥土。

白話文:

食物進入人體,會轉化為精氣。穀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精華,歸屬於肝脾;穀物中的精華轉化為氣,歸屬於肺胃。在物質中,最滋潤的莫過於氣。氣清澈後轉化為津液,津液充足則滋潤肺部,水代謝通暢則乾燥脾土。水代謝愈通暢,則脾土愈乾燥,氣愈清澈;氣愈清澈,則津液愈充足,水代謝愈通暢。因此,止渴的方法,關鍵在於益氣清肺;清肺的方法,關鍵在於利水燥土。因為脾土乾燥,清氣才能飄灑,津液才能流佈,臟腑才能受到潤澤,所以不會口渴。脾土潮濕,濁氣就會鬱積,痰涎就會凝結,臟腑失去滋養,所以會口渴。粳米清淡液濃,最能轉化為氣,生津清肺,止渴,還能利水燥土。

白虎湯方在石膏。用之治傷寒表解之熱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益氣而生津也。人參白虎湯方在人參。用之治傷寒汗後之燥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參,益氣而生津也。竹葉石膏湯方在竹葉。用之治大病差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麥冬、石膏,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參,益氣而生津也。麥門冬湯方在麥冬。

白話文:

白虎湯

湯方的關鍵藥材是石膏。用於治療傷寒退熱後口渴,石膏和知母可以清熱、化水,粳米可以補氣、生津。

人參白虎湯

湯方的關鍵藥材是人參。用於治療傷寒出汗後口渴,石膏和知母可以清熱、化水,粳米和人參可以補氣、生津。

竹葉石膏湯

湯方的關鍵藥材是竹葉。用於治療大病初癒、體弱氣虛、氣逆想吐,麥冬和石膏可以清熱、化水,粳米和人參可以補氣、生津。

用之治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麥冬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參,益氣而生津也。

蓋非氣則津不化,非津則水不生,譬之水沸而氣騰焉,氣上之熏澤而滋潤者,津也,氣下之泛灑而滴瀝者,水也。使無粳米、人參益氣生津之藥,徒以知、膏、麥冬清金化水之品,求其止渴,斷乎不能!人之夏熱飲水,腸鳴腹脹而燥渴不止者,水不化氣故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元氣,津液就無法生成;沒有津液,水液就不能生發。這就像水沸騰時,氣體上升並凝結成露水,蒸騰而上的就是津液,而向下滴落的則是水液。如果沒有粳米、人參這些益氣生津的藥物,只用知母、膏粱、麥冬這些清火化水的藥物來治療口渴,肯定是不行的!夏天人們大量喝水,卻還是腸鳴腹脹、口渴不止,這是因為水沒有化成氣的緣故。

薏苡,味甘,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燥土清金,利水瀉濕,補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氣,潤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瀝,最瀉經絡風濕,善開胸膈痹痛。

白話文:

薏苡仁味甘,香氣濃鬱,歸屬脾經和胃經。它具有以下功效:

  • 燥土清金:祛除濕氣,清熱利濕
  • 利水瀉濕:促進排尿,消除水腫
  • 補己土之精:補益脾氣
  • 化戊土之氣:調和脾胃
  • 潤辛金之燥渴:滋潤肺氣,緩解口渴
  • 通壬水之淋瀝:利尿通淋
  • 最瀉經絡風濕:祛除經絡中的風濕邪
  • 善開胸膈痹痛:疏通胸中氣滯,緩解胸痛

金匱薏苡附子散,薏苡十五兩,附子十枚。杵為散,服方寸匕。治胸痹緩急者。以水土濕寒,濁陰上逆,清氣鬱阻,胸膈閉塞。證有緩急不同,而總屬濕寒。薏仁瀉濕而降濁,附子驅寒而破壅也。

白話文:

金匱薏苡附子散

材料:

  • 薏苡仁 15 兩
  • 附子 10 枚

製作: 將薏苡仁和附子搗碎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方寸匙(約 3 克)的粉末。

適應症: 胸痛伴有緩慢或急促的胸悶。

病理機制: 由於水土濕寒,濁氣上逆,清氣鬱阻,導致胸膈閉塞。症狀表現為緩慢或急促的胸悶,但總歸是濕寒所致。

藥理作用: 薏苡仁具有利濕降濁的功效,附子具有驅寒破壅的功效。

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杵為散,煎服方寸匕。小便當下。治腸癰,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以寒邪在腹,膏血凝澀,堙郁臭敗,腐而為膿。腸氣壅遏,故腹皮脹急,而狀如腫滿。凝瘀腐化,故腹無積聚,而按之軟塌。

白話文:

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十份,附子兩份,敗醬五份。將它們搗碎成散粉,煎服方寸匙的量。服後小便會通暢。用於治療腸癰,身體出現青紫斑點,腹部皮膚緊繃,按壓時發軟,像腫脹的樣子,腹部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脈搏快速。這是因為寒邪在腹中,造成膏血凝固,鬱積臭敗,腐爛成膿。腸道氣體堵塞,所以腹部皮膚腫脹緊繃,而形狀像腫脹一樣。瘀血腐爛化膿,所以腹部沒有積聚,按壓時軟塌。

血敗不華肌腠,故皮膚甲錯,而失滑澤。衛阻而非表邪,故經脈數疾,而無外熱。附子破其寒鬱,敗醬行其膿血,薏苡瀉濕而開水竅也。敗醬能化膿為水,水竅既開,故自小便下。

白話文:

血液腐敗無法濡養肌膚和皮層,因此皮膚粗糙,失去光澤。衛氣鬱滯,但不是外來的邪氣,所以脈搏跳得頻繁,卻沒有外表的熱症。附子可以化解寒氣鬱結,敗醬可以排出膿血,薏苡仁可以祛濕並疏通水竅。敗醬可以化膿為水,水竅一旦疏通,膿血就會從小便排出。

水非氣清則不利,氣非土燥則不清,土非水利則不燥。欲燥其土,必利其水,欲利其水,必清其氣,欲清其氣,必燥其土。土居氣水之交,握其生化之權,而司其清濁之任者也。薏苡一物而三善備焉,上以清氣而利水,下以利水而燥土,中以燥土而清氣。

白話文:

如果水質不清涼就不能滋養身體,如果氣不清新就不能淨化水質,如果土壤不乾燥就不能淨化氣。要想讓土壤乾燥,必須讓水通暢,要想讓水通暢,必須讓氣清爽,要想讓氣爽,必須讓土壤乾燥。

土壤處在氣和水的交界處,掌握著生長的權利,控制著清濁的職責。薏苡仁這味藥三善齊全:上部以清爽的氣質通利水,中部以通利的水滋養乾燥的土壤,下部以乾燥的土壤淨化空氣。

蓋氣化於精而水化於氣,薏苡精液濃厚,化氣最清,氣秉清肅,化水最捷。以清肅之氣而行降灑之令,千支萬派,盡赴溪壑,水注川瀆而大澤不涸,則土處沃衍而神洲不沉,濕消而氣爽,露零而木榮矣。麻杏薏苡甘草湯方在麻黃。以治風濕之病,推之凡筋攣骨痛、水脹氣鼓、肺癰腸疽、消渴淋痛之類,無不因濕,則薏苡之治效,固當不一而足也。

白話文:

氣是由精華轉化而來,水是由氣轉化而來。薏苡的精華濃厚,轉化出的氣質清澈。清氣具有肅降作用,能迅速轉化為水。用清肅的氣執行降灑的命令,千千萬萬條支流匯集到溝壑。水流入江河湖泊,廣袤的沼澤永遠不會乾涸。這樣,土地便會肥沃,神州大地也不會沉沒。濕氣消散,氣息舒爽,甘露滋潤,樹木繁榮昌盛。麻杏薏苡甘草湯的方劑記載在麻黃這一類。用來治療風濕病,推而廣之,凡是筋攣骨痛、水腫氣脹、肺癰腸疽、消渴淋痛等症狀,無不因濕邪所致。因此,薏苡的治療效果一定會多種多樣,並且能滿足需要。

百病之來,濕居十九,悉緣於太陰脾土之陽衰也。瀉濕而燥土者,未必益氣清金,而利水者,未必補中,能清能燥,兼補兼瀉,具抑陰扶陽之力,擅去濁還清之長,未可得於凡草常木之中也。

白話文:

導致疾病的原因中,有 19 種與濕氣有關,這些濕氣都源自於脾臟陽氣不足。如果只針對濕氣進行治療,可能無法調理脾胃陽氣,而利水的藥物也未必能補益脾腎。唯有能夠兼具清熱利濕和補益脾腎作用的藥物,才能抑制陰氣、扶助陽氣,發揮祛除濁氣、恢復清陽的功效。這種藥物在一般的草藥中是難以找到的。

小麥,味甘、微苦,《素問》: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小麥是手太陰藥。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潤辛金之枯燥,通壬水之淋澀,能清煩渴,善止悲傷。

白話文:

小麥

味道: 甘甜,略帶苦味

經絡歸屬: 手太陰肺經

能入的臟腑: 脾(足太陰)、胃(足陽明)、肺(手太陰)

功效:

  • 滋潤乾枯的肺部
  • 疏通小便淋澀
  • 清除煩渴
  • 止住悲傷的情緒

金匱甘麥大棗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治婦人臟燥,悲傷欲哭,數欠伸者。以厥陰風木之氣,最耗精血,風動而傷肺津,金燥則悲傷欲哭。五臟之志,在肺為悲,在腎為恐,五臟之聲,在肺為哭。蓋肺金燥降,則化腎水,物情喜升而惡降,升則得意而為喜,降則失意而為恐,悲者,恐之先機也。陽氣將降,則生欠伸,欠伸者,陰引而下,陽引而上,未能即降也。

白話文:

金匱甘麥大棗湯:甘草3兩,小麥1升,大棗10枚。治療婦女由於臟腑津液虧損,導致情緒憂傷低落,容易哭泣,經常打哈欠的情況。

這是因為厥陰風木之氣過盛,最會消耗精血。風氣旺盛會損傷肺中津液,肺金燥熱就會導致悲傷想哭。五臟的情志:肺主悲,腎主恐;五臟發出的聲音:肺主哭。

如果肺金燥熱下降,就會化解腎水。事物本性喜歡上升而討厭下降,上升就會得意而喜悅,下降就會失意而恐懼,而悲傷正是恐懼的前兆。陽氣將要下降,就會產生打哈欠的動作。打哈欠是由於陰氣下引,陽氣上引,陽氣還沒有完全降下來。

義詳《靈樞·口問》。甘草培土,大棗滋乙木而息風,小麥潤辛金而除燥也。此與消渴,俱厥陰病。

小麥粥生津止渴,除煩瀉熱,白朮散方在白朮。用之治心煩作嘔,以其清心而除煩也。枳實芍藥散方在枳實。用之治癰膿,以其瀉熱而除濕也。

白話文:

小麥粥具有生津止渴、清熱降煩的功效,其中關鍵成分是白朮。白朮可以治療心煩嘔吐,因為它能清心除煩。

枳實芍藥散的主要成分是枳實。它可以治療膿腫,因為它能瀉熱除濕。

大麥,味甘、酸,性滑,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利水消疸,止渴生津。

金匱硝礬散方在硝石。用之治女勞黑疸,以其利水而瀉濕也。白朮散方在白朮。用之治妊娠作渴,以其潤肺而生津也。

白話文:

「金匱硝礬散」這個藥方裡有硝石,是用來治療女性血虛黑疸的,因為硝石可以利尿排水。

「白朮散」這個藥方裡有白朮,是用來治療孕婦口渴的,因為白朮可以滋潤肺部和生津。

大麥粥利水瀉濕,生津滑燥,化谷消脹,下氣寬胸,消中有補者也。

神麯,味辛、甘,入足太陰脾經。化谷消痰,瀉滿除症。

金匱薯蕷丸方在薯蕷。用之治虛勞百病,以其調中而消滯也。

神麯辛烈之性,化宿谷停痰,磨硬塊堅積,療脹滿泄利,化產後瘀血。

炒,研用。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溫中瀉濕,開鬱破凝,降濁陰而止嘔吐,升清陽而斷泄利。

白話文:

吳茱萸

味道和性質: 辛、苦味,溫性。

歸經: 胃經、脾經、肝經。

功效:

  • 溫暖中焦,去除濕氣。
  • 疏解鬱悶,打破凝滯。
  • 抑制噁心嘔吐。
  • 提振陽氣,止瀉。

傷寒吳茱萸湯,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治陽明傷寒,食谷欲嘔者。胃氣順降,則納而不嘔,胃氣逆升,則嘔而不納。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生薑,溫胃而降逆也。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以土虛木鬱,中氣被賊,胃逆不降,濁氣上衝,是以頭痛乾嘔。

白話文:

吳茱萸湯

材料:

  • 吳茱萸 一升
  • 人參 三兩
  • 生薑 六兩
  • 大棗 十二枚

治療:

  • 陽明傷寒,想吃東西卻嘔吐。

原理:

  • 胃氣順利下降,就能吃進東西而不嘔吐。
  • 胃氣逆向上升,就會嘔吐而不能吃東西。
  • 人參和大棗,能補益脾胃。
  • 吳茱萸和生薑,能溫熱胃部,降逆氣。

治療厥陰病

症狀:

  • 乾嘔,吐出涎沫
  • 頭痛

原理:

  • 脾胃虛弱,肝氣鬱結,中氣受阻。
  • 胃氣逆而不降,濁氣上沖,導致頭痛乾嘔。

濕氣凝瘀,是以常吐涎沫。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茱萸、生薑,降逆而疏木也。治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以寒水侮土,脾陷胃逆,則吐利兼作。中氣虧敗,四肢失溫,則手足厥冷。坎陽離根,散越無歸,則煩躁欲死。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茱萸、生薑,降逆而升陷也。

白話文:

當體內濕氣凝結,就會經常吐口水。人參和大棗可以滋養脾胃,茱萸和生薑可以降逆氣,疏通經絡。

用於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手腳冰涼、煩躁不安,甚至瀕臨死亡。這是因為寒氣侵犯脾胃,導致脾胃虛弱,出現嘔吐腹瀉。元氣衰弱,四肢失去溫暖,因此手腳冰涼。水火不濟,陽氣無法回歸,因此煩躁不安,甚至瀕臨死亡。

人參和大棗可以滋養脾胃,茱萸和生薑可以降逆氣,讓陽氣回歸。

《金匱》治嘔而胸滿者。以中虛胃逆,濁氣衝塞,故嘔而胸滿。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茱萸、生薑,降逆而瀉滿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治療嘔吐且胸部脹滿的病症。認為是中氣虛弱,胃氣上逆,污濁之氣衝塞胸腔而導致嘔吐和胸滿。使用人參和紅棗來補養中氣,茱萸和生薑來降胃氣逆行,解除脹滿。

傷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芍藥、桂枝、通草各三兩,細辛、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五枚,吳茱萸一升,生薑半斤。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分三服。治厥陰病,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內有久寒者。以土主四肢,而手足之溫暖,經脈之充暢者,賴厥陰乙木之力,以乙木性溫,藏營血而孕君火,灌經絡而主肢節也。積寒內瘀,肝血冷澀,不能四運,故肢寒而脈細。

白話文:

傷寒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

組成: 當歸、芍藥、桂枝、通草 各三兩(約12克) 細辛、甘草 各二兩(約8克) 大棗 十五枚 吳茱萸 一升(約30克) 生薑 半斤(約250克)

製法: 將中藥材放入六升水和六升清酒中,一起煮沸。分三次服用。

功效: 治療厥陰病,表現為手腳冰涼,脈搏細弱欲絕,體內有久寒的情況。

中醫理論: 在中醫理論中,土五行主宰四肢,手腳的溫暖和氣血運行順暢,都依賴於厥陰乙木的運化。乙木五行屬溫,儲藏營血,滋養君火(心陽),灌溉經絡,主宰四肢。久寒內瘀會導致肝血寒滯,運行不暢,因此出現手腳冰冷,脈搏細弱的症狀。

當歸四逆補營血而通經脈,茱萸、生薑,溫寒凝而行陰滯也。

金匱溫經湯,當歸、阿膠、芍藥、川芎、桂枝、丹皮、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半夏、麥冬各一升,吳茱萸三兩。水一斗,煮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或至期不來。治婦人帶下,下利不止,暮即發熱,腹滿裡急,掌熱口乾。

白話文:

金匱溫經湯

  • 當歸:兩兩
  • 阿膠:兩兩
  • 芍藥:兩兩
  • 川芎:兩兩
  • 桂枝:兩兩
  • 丹皮:兩兩
  • 人參:兩兩
  • 甘草:兩兩
  • 乾薑:兩兩
  • 半夏:一升
  • 麥冬:一升
  • 吳茱萸:三兩

用法:用一斗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適應症:

  • 女性腹部虛寒,久不懷孕。
  • 血崩或月經量過多,或經期不準。
  • 女性帶下,腹瀉不止,傍晚發熱,腹部脹滿、急迫,手掌發熱、口乾。

以曾半產,瘀血在腹,阻隔清陽升達之路,肝脾郁陷,故腹滿裡急。風木疏泄,故帶下泄利。君火上逆,故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暮而陽氣不藏,是以發熱。歸、阿、芍藥,養血而清風,丹、桂、芎藭,破瘀而疏木,半夏、麥冬,降逆而潤燥,甘草、人參,補中而培土,茱萸、乾薑,暖肝而溫經也。

白話文:

由於多次生產後,瘀血滯留在腹中,阻礙了清陽之氣上升,肝氣和脾氣鬱閉下陷,所以腹脹並有便急。風邪侵襲,疏泄太過,所以白帶下流,腹瀉。心火上炎,所以手掌發熱,嘴脣口舌乾燥。傍晚陽氣不收藏,所以發燒。使用歸尾、阿膠、芍藥,滋養血液,緩解風氣;使用丹參、桂枝、川芎,活血破瘀,疏通肝氣;使用半夏、麥冬,降逆氣,滋潤燥熱;使用甘草、人參,補益脾胃,培厚中氣;使用茱萸、乾薑,溫暖肝臟,溫通經絡。

吳茱萸辛燥之性,瀉濕驅寒,溫中行滯,降胃逆而止嘔吐,升脾陷而除泄利,瀉胸膈痞滿,消腳膝腫痛,化寒痰冷飲,去噯腐吞酸,逐經脈關節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種寒痛,熨脅腹諸症,殺臟腑諸蟲,醫霍亂轉筋,療疝氣痛墜。熱水洗數次用。

白話文:

吳茱萸辛溫燥熱,能去除體內濕氣和寒氣,溫暖中焦、促進氣血運行,降低胃氣上逆而止嘔吐,提升脾氣不足而止腹瀉,緩解胸膈痞滿,消散腿腳腫痛,化解寒痰寒飲,去除噁心反酸,疏通經脈關節的各種寒痺,平息心腹胸部等部位的各種寒痛,治療肋腹諸症,殺死臟腑寄生蟲,治療霍亂抽筋,緩解疝氣疼痛下墜。用熱水清洗數次後使用。

蜀椒,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經。暖中宮而溫命門,驅寒濕而止疼痛,最治嘔吐,善醫泄利。

白話文:

花椒,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歸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溫暖胃部,溫養腎臟,去除寒濕,止痛。特別適合治療嘔吐,擅長治療腹瀉。

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用之治心腹寒疼,以寒水而凌火土,蜀椒勝寒水而補火土也。烏頭赤石脂丸方在烏頭。用之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以腎邪而賊心君,蜀椒益君火而逐陰邪也。升麻鱉甲湯方在鱉甲。用之治陽毒,咽喉痛,吐膿血,以表邪而鬱肝火,蜀椒開腠理而瀉毒汁也。

白話文:

金匱大建中湯方劑(膠飴)

方劑用於治療心腹寒冷疼痛,因為寒水侵犯火土,而蜀椒可以勝過寒水,補益火土。

烏頭赤石脂丸方劑(烏頭)

方劑用於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因為腎臟邪氣侵犯了心臟,而蜀椒可以幫助心臟之火,驅逐陰邪。

升麻鱉甲湯方劑(鱉甲)

方劑用於治療陽邪導致的咽喉腫痛、吐膿血,因為外邪侵入肝臟,導致肝火鬱結,而蜀椒可以疏通毛孔,瀉出毒素。

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瘡,以血亡而瀉溫氣,蜀椒溫肝脾而暖血海也。傷寒烏梅丸方在烏梅。用之治厥陰蛔厥,以蛔避寒濕,而居膈上,蜀椒溫寒而驅蛔蟲也。《金匱》白朮散(方在白朮)用之養妊娠胎氣,以胎遇寒濕,則傷殞墜,蜀椒燥濕土而溫寒水也。

白話文:

王不留行散

處方: 王不留行

功用: 治療金瘡,止血,溫化寒氣。

原理: 王不留行止血;蜀椒溫暖肝脾,溫通血海。

烏梅丸

**處方:**烏梅

功用: 治療厥陰蛔厥。

原理: 蛔蟲怕寒濕,寄生於膈上。蜀椒溫化寒氣,驅逐蛔蟲。

白朮散

**處方:**白朮

功用: 養護妊娠胎氣。

原理: 胎兒遇寒濕會流產。蜀椒燥濕止寒,溫暖寒水。

蜀椒辛溫下行,降沖逆而驅寒濕,暖水土而溫中下,消宿食停飲,化石水堅症,開胸膈痹結,除心腹寒疼,止嘔吐泄利,療黃疸水腫,堅齒髮,暖腰膝,開腠理,通關節,行血脈,除腫痛,縮小便,下乳汁,破瘀血,殺蛔蟲。

白話文:

四川花椒具有辛熱溫暖、向下運行的特性,可以祛除寒邪濕氣,溫暖脾胃,消散積食、停滯的飲水,化解頑固的尿路結石,暢通胸隔的氣結,緩解心腹的寒痛,制止嘔吐和腹瀉,治療黃疸、水腫,堅固牙齒和頭髮,溫暖腰膝,疏通腠理,暢通關節,活血通脈,消除腫痛,減少小便,催下乳汁,破瘀血,殺滅蛔蟲。

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用。

椒目瀉水消滿,金匱己椒藶黃丸方在防己。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滿者,以其瀉水而消脹也。

白話文:

花椒和胡椒能瀉除水氣,減少脹滿。金匱要略中的己椒藶黃丸方就是運用這個原理的。用它來治療腸道內有水氣,導致腹部脹滿的情況,是因為它能瀉除水氣而消脹。

椒目下氣,善治耳鳴盜汗。

乾薑,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燥濕溫中,行郁降濁,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陰陽而定嘔吐,下衝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泄。真武湯加減: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

白話文:

乾薑 ,味道辛辣,性質溫和,歸經於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它具有祛除濕氣、溫暖中焦、疏通經脈、降逆祛濁、補益心脾、促進消化、溫暖脾胃和手腳、調和陰陽、止嘔吐、平喘、固攝脫垂、止瀉的作用。

在「真武湯」中,如果病人有腹瀉,可以去掉芍藥,加入乾薑。

傷寒乾薑附子湯,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治太陽傷寒,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脈沉,無表證,身無大熱者。以火土俱敗,寒水下旺,微陽拔根,不得寧宇。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暖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話文:

傷寒乾薑附子湯,由一兩乾薑和一枚生附子組成。用於治療太陽傷寒,汗出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夜間平靜,不嘔吐也不口渴,脈搏沉細,沒有表證,身體沒有高熱。這是因為陽氣衰弱,寒邪在下焦旺盛,真陽拔根離位,無法安寧。使用乾薑溫暖中焦,迴陽於脾胃;使用附子溫暖下焦,回陽於肝腎。

柴胡桂薑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三兩。治少陽傷寒,汗後復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往來寒熱。以汗下傷其中氣,土敗木鬱,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膽胃上逆,經氣纏迫,故胸脅滿結。相火升炎,發為煩渴。

白話文:

柴胡桂薑湯,包括:

  • 柴胡:0.25 公斤
  • 黃芩:0.15 公斤
  • 甘草:0.1 公斤
  • 桂枝:0.15 公斤
  • 栝蔞根:0.2 公斤
  • 乾薑:0.15 公斤

適用症狀:

小陽經受寒,出汗後繼續惡化,胸肋脹滿,小便不暢通,口渴但不作嘔,只有頭部出汗,心煩,寒熱交替。

病理機制:

出汗傷及體內中氣,濕氣堆積無法正常運行水分,導致小便不暢。膽氣和胃氣逆行,經脈氣血受阻,造成胸肋脹滿。心火上炎,表現為煩渴。

而表病未解,故往來寒熱。柴胡疏甲木之滯,桂枝達乙木之郁,牡蠣消胸脅之滿結,栝蔞潤心肺之煩躁,薑、甘,溫中而補土也。

白話文:

而病邪沒有完全解除,所以會反覆出現寒熱症狀。柴胡疏通肝經的鬱滯,桂枝疏通肺經的鬱結,牡蠣消散胸脇的滿脹,栝蔞滋潤心肺的燥熱,薑和甘草溫暖中焦,補益脾土。

乾薑芩連人參湯,乾薑、人參、黃芩、黃連各三兩。治厥陰病,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氣虛寒,脾陷為利,相火升炎,而生上熱。芩、連,清瀉君相以除煩熱,參、姜,溫補脾胃以止吐利也。

白話文:

乾薑芩連人參湯,由乾薑、人參、黃芩、黃連各三兩組成。用於治療厥陰病,因本屬寒證導致腹瀉,但醫生又再次給予瀉下藥物,導致寒氣凝滯,腹瀉吐逆更加嚴重。因為中氣虛寒,脾胃虛陷而下陷,相火上炎,而產生上熱症狀。黃芩、黃連清熱瀉火,去除煩熱,人參、乾薑溫補脾胃,止吐止瀉。

金匱姜甘苓朮湯,乾薑、甘草各二兩,茯苓、白朮各四兩。治腎著,身重腹重,腰中冷痛,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飲食如故。以身勞汗出,衣里冷濕,浸淫經絡,以犯腎臟,腎位於腰,故腰中冷痛。苓、術,利水而泄濕,薑、甘,溫中而培土也。

白話文:

中醫經典「金匱要略」記載的「姜甘苓朮湯」是由以下藥材組成:

  • 乾薑:2 兩
  • 甘草:2 兩
  • 茯苓:4 兩
  • 白朮:4 兩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腎臟疾病,症狀包括:

  • 身體沉重、腹部脹滿
  • 腰部冰冷疼痛,好像坐在水裡
  • 小便通暢,飲食正常

病因是身體疲勞出汗,汗水浸濕衣服,使得冷濕之氣侵入經絡,侵犯腎臟。腎臟位於腰部,因此會出現腰部冰冷疼痛的症狀。

茯苓和白朮具有利水利濕的功效,而乾薑和甘草則能溫暖脾胃,培補元氣。

傷寒甘草乾薑湯,方在甘草。治傷寒汗後,煩躁吐逆,金匱桂枝人參湯,方在人參。治胸痹心痞,脅下逆搶心,理中丸,方在人參。治霍亂吐利,傷寒甘草瀉心湯,方在半夏。治傷寒下後,心下痞硬,乾嘔心煩,雷鳴下利,半夏瀉心湯,方在半夏。治少陽下後,心下痞滿,黃連湯,方在黃連。

白話文:

傷寒甘草乾薑湯 重點藥材:甘草 適應症:傷寒出汗後,心煩嘔吐

金匱桂枝人參湯 重點藥材:人參 適應症:胸悶心痛,肋骨下方疼痛向上衝心臟

理中丸 重點藥材:人參 適應症:霍亂嘔吐腹瀉

傷寒甘草瀉心湯 重點藥材:半夏 適應症:傷寒腹瀉後,心窩堅硬疼痛,乾嘔心煩,腹痛雷鳴

半夏瀉心湯 重點藥材:半夏 適應症:少陽病腹瀉後,心窩脹滿疼痛

黃連湯 重點藥材:黃連 適應症:少陽病腹瀉後,心窩疼痛脹滿

治太陰腹痛,欲作嘔吐,桃花湯,方在粳米。治少陰腹痛,下利膿血,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治心胸寒痛,嘔不能食,膠薑湯,方在阿膠。治婦人陷經,漏下黑色,溫經湯,方在茱萸。治婦人帶下,下利不止,皆用之,以溫脾胃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治療太陰屬性的腹痛,有噁心嘔吐,桃花湯,藥方在白米飯中。治療少陰屬性的腹痛,下痢膿血,金匱大建中湯,藥方在膠飴。治療心胸因寒氣而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膠薑湯,藥方在阿膠。治療婦女經血過多,漏下黑血,溫經湯,藥方在茱萸。治療婦女帶下,下痢不止,都可以應用,為了溫暖脾胃而止嘔吐。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茯苓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治痰飲,咳逆胸滿,以中虛胃逆,肺氣鬱阻,是以咳滿,薑、辛,破壅而降逆也。

白話文: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

材料:

  • 茯苓:4兩
  • 五味子:半升
  • 甘草:3兩
  • 乾薑:3兩
  • 細辛:3兩

功效: 治療痰飲停滯、咳嗽失眠、胸悶氣脹,原因是身體虛弱、胃氣上逆、肺氣鬱結所致。因此出現咳嗽和胸悶。乾薑和細辛能化解鬱結,緩解上逆。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乾薑,四逆湯,方在甘草。治少陰病,四逆腹痛,咳者加五味、乾薑,真武湯,方在茯苓。治少陰病,腹痛下利,咳者,加五味、辛、薑、薑、辛、五味,善下氣逆,而治咳滿。小青龍湯,方在麻黃。

白話文:

小柴胡湯

重點在於柴胡。治療少陽傷寒,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

四逆湯

重點在於甘草。治療少陰病,四肢逆冷,腹痛。如果咳嗽,加上五味子、乾薑。

真武湯

重點在於茯苓。治療少陰病,腹痛、腹瀉。如果咳嗽,加上五味子、辛夷、生薑。

小青龍湯

重點在於麻黃。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厚朴麻黃湯,方在厚朴。治咳而脈浮者,皆用之,以其下衝而降逆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並咳嗽,可以使用厚朴麻黃湯,其關鍵在於厚朴。治療咳嗽並脈象浮起的患者,都可使用厚朴麻黃湯,因為它可以促進氣往下衝,從而平抑逆氣。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降之,則離陰下達而不上炎,水性潤下,有己土以升之,則坎陽上達而不下潤。戊己旋轉,坎離交互,故上非亢陽而不至病熱,下非孤陰而不至病寒。中氣既衰,升降失職,於是水自潤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熱。戊土不降,逆於火位,遂化火而為熱,己土不升,陷於水位,遂化水而為寒,則水火分離,戊土燥熱而己土濕寒者,其常也。

白話文:

火性向上燃燒,戊土負責降低,這樣離卦的陰氣才會下降而不上升燃燒;水性向下流淌,己土負責提升,這樣坎卦的陽氣才會上升而不向下流淌。戊土和己土旋轉不息,坎卦和離卦相互交替,所以上面不會陽氣過盛而出現發熱症狀,下面也不會陰氣過重而出現寒症。

但是,如果中氣虛弱,升降功能失常,那麼水就會向下流淌而出現寒症,火就會向上燃燒而出現熱症。戊土不能下降,逆行到火的位置,就會轉化為火而導致發熱;己土不能上升,陷落到水的位置,就會轉化為水而導致寒症。這樣,水火就分離了,戊土燥熱,己土濕寒成為了常見現象。

而戊土之燥熱,究不勝己土之濕寒,蓋水能勝火,則寒能勝熱,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濕而不止也。乾薑燥熱之性,甚與濕寒相宜,而健運之力,又能助其推遷,復其旋轉之舊。蓋寒則凝而溫則轉,是以降逆升陷之功,兩盡其妙。仲景理中用之,迴旋上下之機,全在於此,故善醫泄利而調霍亂。

白話文:

儘管戊土屬性燥熱,但終究抵不過己土的濕寒。因為水能克火,所以寒能克熱。因此,十個人的疾病中,有九個是因寒濕而引起的,且不會停止。乾薑性溫熱燥烈,非常適合治療濕寒,而其強健運化的力量,又能幫助排出濕寒,恢復原有的迴旋之勢。因為寒性會凝滯,溫性會促進迴轉,所以乾薑具有促進上升下降的作用,功效極佳。仲景在理中湯中使用乾薑,讓它上下迴旋發揮作用,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因此,擅長醫術的人會使用瀉利法來調治霍亂。

凡咳逆齁喘、食宿飲停、氣膨水脹、反胃噎膈之倫,非重用姜苓,無能為功。諸升降清濁、轉移寒熱、調養脾胃、消納水穀之藥,無以易此也。

白話文:

凡是發生咳嗽、氣喘、消化不良、脹氣水腫、反胃噎食等症狀的病症,如果不大量使用生薑和茯苓,是無法有效治療的。各種幫助升降清濁、轉化寒熱、調理脾胃、消化食物的藥物,都沒有比生薑和茯苓更有效的。

五臟之性,金逆則生上熱,木陷則生下熱。吐衄嘔噦、咳嗽喘促之證,不無上熱,崩漏帶濁、淋澀泄利之條,不無下熱,而得乾薑,則金降木升,上下之熱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於中宮之濕寒也。乾薑溫中散寒,運其輪轂,自能復升降之常,而不至於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潤木之品,亦自並行而不悖。

白話文:

五臟的性質,金氣逆行就會產生上熱,木氣沉陷就會產生下熱。吐血、嘔吐、咳嗽、喘息的症狀,或多或少都帶有上熱;崩漏、帶下混濁、小便不利、腹瀉等病症,或多或少都伴有下熱。而運用乾薑,則可以降金升木,上下的熱氣都會消退。金氣逆行而木氣沉陷的問題,其實源於中焦的濕寒。乾薑可以溫暖中焦,祛除寒氣,促進其運轉,自然能恢復升降的正常規律,而不會滋生邪氣。如果是上下之邪盛的情況,可以適當輔以清金潤木的藥物,也不會產生衝突。

若不知溫中,而但清上下,則愈清愈熱,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遺毒,而千載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血藏於肝而原於脾,乾薑調肝暢脾,暖血溫經,凡女子經行腹痛,陷漏紫黑,失妊傷胎,久不產育者,皆緣肝脾之陽虛,血海之寒凝也,悉宜乾薑,補溫氣而暖血海。

白話文:

血液儲存在肝臟,而其來源是脾臟。乾薑可以調理肝臟和脾臟,溫暖血液和經絡。對於女性經期腹痛、經血黑紫、流產或不孕不育的情況,都是因為肝脾陽虛、血海寒凝所導致的。所有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乾薑來溫補氣血,溫暖血海。

溫中略炒用,勿令焦黑。

生薑,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降逆止嘔,瀉滿開鬱,入肺胃而驅濁,走肝脾而行滯,蕩胸中之瘀滿,排胃裡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調和臟腑,宣達營衛,行經之要品,發表之良藥。

白話文:

生薑

藥性: 辛味,溫性。

歸經: 胃經、脾經、肝經、肺經。

功效:

  • 止嘔逆,降氣化痰。
  • 消除脹滿,疏通氣滯。
  • 驅散肺胃中的濁氣。
  • 疏肝理脾,促進氣血運行。
  • 緩解胸悶、腹脹。
  • 消除胃氣壅滯。
  • 通鼻塞,止腹痛。
  • 調和臟腑,促進氣血運行。
  • 作為經血通暢的藥物,是治療感冒的良藥。

傷寒生薑瀉心湯,生薑四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一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治太陽傷寒,汗出表解,胃中不和,乾噫食臭,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以汗後中氣虛寒,水穀不消,胃逆脾陷,土木皆郁,脾陷而賊於乙木,則腹中雷鳴而下利,胃逆而迫於甲木,則心下痞硬而噫臭。甲木化氣於相火,君相皆升,必生上熱。

白話文:

傷寒生薑瀉心湯

成分:

  • 生薑四兩
  • 人參三兩
  • 甘草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乾薑一兩
  • 半夏半升
  • 黃芩三兩
  • 黃連一兩

用途:

治療太陽表虛型傷寒,症狀包括:汗出過多,胃部不適,乾嘔、食物腐臭味,心下痞滿,脅下有積水,腹中雷鳴腹瀉等。

原理:

汗出後,中氣虛寒,水谷不消化,胃氣上逆,脾氣下降,導致脾土和肝木鬱滯。脾氣下降,影響了乙木(膽),導致腹中雷鳴和腹瀉。胃氣上逆,壓迫甲木(肝),導致心下痞滿和乾嘔。乙木所化的相火上升,君火(心火)和相火都上升,導致上熱。

參、甘、薑、棗,溫補中氣之虛寒,黃連、黃芩,清瀉上焦之鬱熱,半夏、生薑,降濁氣之沖逆,消痞硬而止噦噫也。

白話文:

人參、甘草、生薑、大棗:溫暖補益虛弱寒冷的脾胃。 黃連、黃芩:清熱瀉火,去除上焦(胸腔以上)的鬱熱。 半夏、生薑:化解痰濕濁氣的上衝,消除腹脹、嘔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在半夏。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作嘔者。黃芩湯,方在黃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薑,降胃逆而止嘔也。

白話文: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要的藥物是半夏。用於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腹瀉並嘔吐的情況。

黃芩湯,主要的藥物是黃芩。用於治療太少經的腹瀉,加用半夏和生薑,可抑製胃氣上逆,止住嘔吐。

金匱生薑半夏湯,生薑一斤,半夏半升。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心中潰潰然無奈者。以肺胃土逆,濁氣熏沖,胸膈郁煩,不可名狀。生薑、半夏,降逆氣而掃瘀濁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收錄的生薑半夏湯:生薑一斤,半夏半升。

適用於胸中感到像喘又不像喘,像要嘔吐又不像要嘔吐,像要呃氣又不像要呃氣,心中煩悶鬱結無法排解的病人。

這是因為肺和胃氣上逆,濁氣上沖,胸膈鬱結煩悶,難以形容。生薑和半夏能夠下降逆氣,清除濁氣。

傷寒真武湯,方在茯苓。治少陰病,腹痛下利,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通脈四逆湯,方在甘草。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脈微欲絕,嘔者,加生薑二兩,傷寒理中丸,方在人參。治霍亂吐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二兩,以中郁胃逆,故作嘔吐,生薑降胃逆而豁郁濁,善止嘔吐也。

白話文:

真武湯

配方源自茯苓,用於治療少陰病中腹痛腹瀉、嘔吐者。如果出現嘔吐,則去除附子,加入生薑達到半斤的份量。

通脈四逆湯

配方源自甘草,用於治療少陰病中腹瀉排出清穀、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嘔吐者。如果出現嘔吐,則加入兩量的生薑。

理中丸

配方源自人參,用於治療霍亂吐瀉,以嘔吐為主的患者。如果出現吐瀉,則去除朮,加入兩量的生薑。由於中焦鬱滯、胃氣逆亂,因此導致嘔吐,生薑可以降胃氣逆亂、清除中焦鬱滯,有良好的止嘔功效。

傷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在吳茱萸。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內有久寒者。以肝司營血,久寒在肝,營血冷澀不行。當歸四逆補營血而通經脈,吳茱萸、生薑,溫寒凝而行瘀澀也。

白話文:

傷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關鍵在吳茱萸。治療厥陰傷寒,手腳冰涼,脈搏細微將要消失,體內有長期寒氣的人。因為肝臟負責運行血液,長期寒氣在肝臟,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造成血寒凝滯。當歸四逆湯補充血氣、疏通經絡,吳茱萸、生薑溫暖寒凝,化解瘀滯。

新加湯,方在人參。治傷寒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湯加人參三兩,芍藥、生薑各一兩,以經絡寒澀,生薑溫血海而行經脈也。

白話文:

新的湯劑,關鍵在於人參。用於治療傷寒後的出汗,身體疼痛,脈搏沉緩的人。將人參 3 兩、芍藥、生薑各 1 兩加入桂枝湯中。這是因為經絡寒冷不通暢,生薑可以溫暖血海,通行經脈。

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方在當歸。治寒疝,腹脅痛,裡急,併產後腹痛,寒多者,加生薑一斤,厚朴七物湯,方在厚朴。治腹滿痛,寒多者,加生薑半斤,生薑溫中寒而止腹痛力遜乾薑,然亦有良效也。

白話文:

當歸生薑羊肉湯

主藥是當歸。用於治療寒性疝氣,兩側肋骨下疼痛,腹瀉,以及產後腹痛。寒症嚴重者,加生薑一斤。

厚朴七物湯

主藥是厚朴。用於治療腹脹疼痛,寒症嚴重者,加生薑半斤。

生薑能溫暖腹部,緩解寒症和腹痛,但效果不如乾薑。不過,生薑也有良好的療效。

人身之氣,清陽左升於肝脾,濁陰右降於肺胃,胃上衝和,氣化右轉,則辛金清降,息息歸根,壬水順行,滴滴歸源,霧露灑陳,津液流布,下趣溪壑,川瀆注瀉,是以下不虛空而上不壅滿。肺胃不降,則氣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閉,溲尿不行,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於是痰飲喘嗽,噁心嘔噦之病生焉。生薑疏利通達,下行肺胃而降濁陰,善止嘔噦而掃瘀腐,清宮除道之力,最為迅捷。

白話文:

人體的氣機,清陽之氣向上升於肝脾,濁陰之氣向下降於肺胃。胃氣上衝和降,氣機向右轉化,則辛金之氣清降,不斷歸於根本,壬水之氣順行,滴滴歸於源頭。霧露灑落,津液流佈,向下流入溪流山谷,河流匯集註入大海,所以下面不虛空,上面不壅滿。如果肺胃不能下降,那麼氣水都會逆行,下面膀胱閉塞,小便不通,上面胸膈堵塞,津液不佈,於是痰飮喘嗽、噁心嘔吐的病症就產生了。生薑辛散通達,下行肺胃以降濁陰,善於止嘔吐而清除瘀腐,清理臟腑道路的作用最快。

緣肺胃主收,收令不旺,則逆行而病堙塞,生薑開蕩堙塞,復其收令之常,故反逆而為順也。本為瀉肺之品,瀉其實而不至損其虛,循良之性,尤可貴焉。

白話文:

因為肺和胃的主要功能是收納,如果收納功能不強,就會逆向運作,導致疾病堵塞。生薑可以疏通堵塞,恢復收納功能的正常,所以能將逆轉的狀態變為順暢。生薑原本是瀉肺的藥物,但它瀉的是肺的實邪,不會損傷肺的虛弱之氣。這種循序漸進的特性尤其可貴。

氣盛於肺胃而實本於肝脾,血中之溫氣,肺氣之根也。陽氣初生於乙木之中,未及茂長,是以肝脾之氣易病抑鬱。生薑辛散之性,善達肝脾之郁,大棗氣質醇濃,最補肝脾,而壅滿不運,得生薑以調之,則精液遊溢,補而不滯。桂枝湯方在桂枝。用之於甘棗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發表。

白話文:

充沛的氣息旺盛於肺和胃,卻實際上根源於肝和脾。溫暖的氣息在血液中運行,是肺氣的來源。陽氣最初產生於肝的乙木之中,但還沒有充分生長發育,所以肝脾之氣容易出現抑鬱不通。生薑性溫辛,能夠疏散,有助於疏通肝脾的鬱滯。大棗氣質醇厚,最能補益肝脾,但如果服用過多,會導致氣滯而不通。如果加入生薑進行調和,那麼精氣就會生化滋養,既能補益又不至於滯留。桂枝湯的方劑主要在於桂枝。將桂枝用於甘草、大棗、芍藥組成的方劑中,既可以調和中氣,又可以發散寒邪。

凡經絡凝澀,沉遲結代,宜於補益營衛之品加生薑以播宣之,則流利無阻。炙甘草、新加湯、當歸四逆湯皆用之,以溫行經絡之瘀澀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經絡不通暢,血液氣血運行緩慢不暢,這時應該採取補益氣血的藥材,再加上生薑幫助宣通氣血,這樣氣血就可以順暢流動。炙甘草湯、新加湯、當歸四逆湯這些藥方都使用了生薑,目的是溫熱並疏通經絡中的瘀阻。

半夏,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下衝逆而除咳嗽,降濁陰而止嘔吐,排決水飲,清滌涎沫,開胸膈脹塞,消咽喉腫痛,平頭上之眩暈,瀉心下之痞滿,善調反胃,妙安驚悸。

白話文:

半夏

**味道:**辛辣 **性質:**平緩 藥性作用:

  • 下行,緩解逆氣和咳嗽
  • 降下濁陰,抑制嘔吐
  • 排出水飲
  • 清除痰液
  • 開通胸膈,緩解脹滿
  • 消除咽喉腫痛
  • 平息頭暈
  • 緩解心下痞滿
  • 調理反胃
  • 安定驚悸

傷寒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人參、甘草、乾薑、黃芩、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少陽傷寒,下後心下痞滿而不痛者。以中氣虛寒,胃土上逆,迫於甲木,經氣結澀,是以作痞。少陽之經,循胃口而下脅肋,隨陽明而下行,胃逆則膽無降路,故與胃氣並鬱於心脅,甲木化氣於相火,君相同氣,胃逆而君相皆騰,則生上熱。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

成分:

  • 半夏 半升
  • 人參、甘草、乾薑、黃芩、黃連 各三兩
  • 大棗 十二枚

功效:

治療少陽傷寒,下後心下痞滿而不痛。

原理:

由於中氣虛寒,胃土向上逆,迫於肝木,經氣結澀,因此產生痞滿。少陽經循行胃口而向下至脅肋,隨陽明經下行。胃氣逆行,膽汁無法下降,故與胃氣一同停滯於心脅。肝木化氣為相火,君主之氣(心火)與相火同氣,胃氣逆行導致君主之氣上騰,於是產生上熱。

參、甘、薑、棗,溫補中脘之虛寒,黃芩、黃連,清瀉上焦之鬱熱,半夏降胃氣而消痞滿也。《金匱》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中氣虛寒則腸鳴,胃氣上逆則嘔吐也。

白話文:

參、甘草、生薑、紅棗,可以溫補中焦的虛寒。黃芩、黃連,可以清瀉上焦的鬱熱。半夏可以降胃氣,消解痞滿。

《金匱要略》裡記載,如果出現嘔吐,同時伴有腸鳴,心下痞悶,這可能是因為中氣虛寒導致的腸鳴,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

金匱大半夏湯,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斤。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分三服。治胃反嘔吐者。以脾陽虛敗,水穀不消,而土木鬱陷,下竅堵塞,是以不為泄利,而為嘔吐。胃以下行為順,反而逆行,故名胃反。人參補中脘之陽,建其樞軸,白蜜潤下竅之結澀,半夏降上逆之胃氣也。

白話文:

金匱湯(治療胃反嘔)

材料:

  • 半夏 兩升
  • 人參 三兩
  • 白蜜 一斤
  • 水 一斗二升

做法:

  1. 將白蜜放入水中,攪拌均勻,過濾兩百四十次。
  2. 將過濾後的蜜水煮沸,分三次服用。

功效: 治療胃反嘔症狀。

原理: 由於脾陽虛弱,水穀食物無法消化,導致土氣與木氣鬱結沉陷,下竅堵塞,因此出現嘔吐而不是腹瀉。胃部的正常運行是往下,現在卻逆向上,所以稱為胃反。人參可以補益中脘之陽,恢復樞紐功能;白蜜可以潤滑乾燥的結澀之處;半夏可以降逆的上逆胃氣。

傷寒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作嘔者;黃芩湯,方在黃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薑,降胃逆而止嘔也。

白話文:

傷寒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配料:黃芩三錢,芍藥二錢,甘草二錢,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錢。

功效: 治療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導致腹瀉和嘔吐。

說明: 黃芩湯的基本配方同黃芩湯。在黃芩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和生薑,可以抑制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目的。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以陽明為少陽膽木所逼,水穀莫容,已消而在下脘則為利,未消而在上脘則為嘔。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也。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

  • 葛根:4 兩
  • 麻黃:3 兩
  • 桂枝:2 兩
  • 甘草:2 兩
  • 芍藥:2 兩
  • 生薑:3 兩
  • 大棗:12 枚
  • 半夏:半升

適用症狀: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沒有腹瀉,只有嘔吐的患者。

中醫理論:

太陽病是由於陽明受少陽膽經的木氣逼迫,導致水穀運化受阻。如果水穀運化到下脘(胃脘部以下),就會形成腹瀉;如果水穀運化到上脘(胃脘部以上),就會引起嘔吐。半夏具有降胃氣的作用,可以止嘔。

金匱半夏乾薑散,半夏、乾薑等分,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治乾嘔,吐逆,吐涎沫。以中寒胃逆,濁陰沖塞,肺氣堙郁,淫蒸涎沫。乾薑溫中而下衝氣,半夏降逆而蕩瘀濁也。

白話文:

金匱中的半夏乾薑散,是由半夏和乾薑等量製成的散劑,用漿水服用一小勺。用於治療乾嘔、噁心嘔吐和吐泡沫。

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中寒導致胃氣上逆,陰氣濁氣堵塞,肺氣受阻,津液化為泡沫所致。乾薑溫暖中焦,幫助氣機下行;半夏降逆止嘔,化解淤滯的濁氣。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一斤。治心下有支飲,嘔而不渴者。以飲居心下,阻隔胃氣,故胃逆作嘔,而不覺燥渴。半夏、生薑,降逆氣而排水飲也。

白話文:

小半夏湯

材料:

  • 半夏 1 升
  • 生薑 1 斤

功效: 治療心窩中有積水,嘔吐但不口渴。

原理: 積水停留在心窩中,阻隔了胃氣,因此胃氣上逆嘔吐,但不覺得口乾舌燥。半夏和生薑可以降低逆氣,並排出積水。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一兩,半夏半升。治支飲,昏冒作嘔,而不渴者。以飲居心下,隔其胃陽,陽升則冒,胃逆則嘔,半夏驅水飲而止嘔冒也。

白話文: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

配料:

  • 茯苓:四兩
  • 甘草:三兩
  • 五味子:半升
  • 乾薑:三兩
  • 細辛:一兩
  • 半夏:半升

功效:

  • 治療支飲病(胸中聚積水飲)
  • 症狀表現為神志昏沉、噁心嘔吐,但沒有口渴

作用機理:

  • 此湯能祛除胸中積聚的水飲,緩解嘔吐和神志昏沉。
  • 水飲阻滯在心下,隔絕了胃中的陽氣,導致陽氣上升而神志昏沉。
  • 胃氣逆轉而嘔吐,半夏具有祛水飲的功效,可以止嘔和緩解神志昏沉。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治肺脹,咳喘上氣,目如脫,脈浮大者。以中氣虛滯,肺胃之降令素遲,一遇風寒,閉其皮毛,里郁莫泄,胃氣逆升,肺壅為熱,是以咳喘上氣,而脈浮大。此為肺脹之病,即傷風齁喘而為熱者。

白話文:

越婢加半夏湯,由以下藥材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

治療疾病:

肺部脹滿、咳嗽喘息並伴有氣急,眼睛半睜半閉,脈搏浮大。

病理機制:

中氣虛弱不暢,肺和胃氣下降的功能本來就比較緩慢,一旦遇到風寒,會閉塞皮毛,體內的鬱結之氣無法宣發出去,胃氣就會逆行上升,肺氣鬱結化熱,因此出現咳嗽喘息氣急,脈搏也浮大而有力的症狀。

病名:

肺脹。即風邪入侵肺部,導致咳喘和高熱的疾病。

甘、棗,補其中虛,麻黃瀉其皮毛,石膏清其肺熱,生薑、半夏,降沖逆而破壅塞也。

傷寒半夏散,半夏、甘草、桂枝等分,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不能服散,水煎服。治少陰病,咽痛者。以陰氣上衝,因致咽痛。半夏、桂枝,降其沖逆,甘草緩其急迫也。

白話文:

傷寒半夏散

組成: 半夏、甘草、桂枝,等份,研成細粉。

用法: 白開水送服,一湯匙的量。不能服用粉末的,可以用水煎服。

主治: 少陰病,咽喉疼痛。

原理: 少陰病是因為陰氣上升,導致咽喉疼痛。半夏和桂枝可以降逆氣,甘草可以緩解急迫感。

金匱半夏厚朴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以濕旺氣逆,血肉凝瘀。茯苓瀉其濕,樸、半、薑、蘇,降其逆而散其滯也。

白話文:

金匱半夏厚朴湯:

材料:

  • 半夏 一升
  • 厚朴 三兩
  • 茯苓 四兩
  • 生薑 五兩
  • 蘇葉 二兩

用途: 治療女性咽喉中有如燒炙後肉塊的感覺。

原理: 此方治療濕氣過盛上逆,導致血肉凝固瘀滯。茯苓利濕,厚朴、半夏、薑、蘇則降氣化逆,散除瘀滯。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等分,蜜丸。治心下悸者。以陽衰土濕,升降失政,脾陷而乙木不得直升,則鬱勃而為悸,胃逆而甲木不能順降,則懸虛而為驚。胃土上逆,濁陰填塞,心下更郁,經絡壅澀,礙厥陰風木升達之路,是以心下悸動。《素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即此謂也。

白話文: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份量相等,用蜂蜜製成丸劑。治療心悸。

因為陽氣衰弱,導致脾胃濕盛,脾氣無法上升,肝木氣鬱結而不暢通,因而產生心悸;胃氣上逆,肺金氣無法順利下降,產生懸空的感覺,因而產生驚恐。

胃土上逆,導致濁陰充塞心下,更加鬱結,經絡壅塞,阻礙厥陰風木氣升達,所以造成心悸。《素問》中記載:胃部的大絡脈,叫做「虛裏」,從左乳下方出現,它的動脈搏動可以透過衣物看到,指的就是這個脈象。

驚原於魂氣之虛飄,悸原於經氣之阻礙。半夏降胃逆而驅濁陰,麻黃開堙鬱而通絡路也。

人之中氣,左右迴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在下之氣,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氣,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則清氣下陷,一刻不降,則濁氣上逆。濁氣上逆,則嘔噦痰飲皆作,一切驚悸眩暈,吐衄嗽喘,心痞脅脹,膈噎反胃,種種諸病,於是生焉,而總由於中氣之濕寒。蓋中脘者,氣化之原,清於此升,濁於此降,四象推遷,莫不本乎是。

白話文:

人體氣息,在左右旋轉。脾臟負責讓清氣上升,胃臟負責讓濁氣下降。下方的氣息,每一刻都必須上升。上方的氣息,每一刻都必須下降。只要有一刻氣息不上升,清氣就會下沉。只要有一刻氣息不下降,濁氣就會上升。濁氣上升,就會產生嘔吐、痰飲等問題。各種心悸、眩暈、吐血、咳嗽氣喘、心悶脅痛、膈肌痙攣、胃氣反流等症狀,都由此產生,而其總原因是中部氣息的濕寒。因為中脘是氣息轉化的根源。清氣在此上升,濁氣在此下降。四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的變化運轉,都以此為基礎。

不寒不熱,不燥不濕,陰陽和平,氣機自轉。寒濕偏旺,氣化停滯,樞機不運,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氣健運,而病胃逆者哉!

白話文:

沒有寒熱的影響,沒有燥濕的困擾,陰陽調和,氣機能正常運行。寒濕過重,氣血運行停滯,樞紐機制無法運作,升降功能逆轉,這就是脾臟下陷、胃氣上逆的根源。如果中氣運行良好,怎麼會有胃氣逆行的病症呢?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緣於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蕩,此驚悸眩暈所由來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煩躁所由來也。收令不遂,清氣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來也。膽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悶膈噎所由來也。凡此諸證,悉宜溫中燥土之藥,加半夏以降之。

白話文:

甲木五行屬木,如果下行與癸水交合,是因為戊土(脾胃)的氣下降。如果戊土的氣不下降,甲木就會失去根基,導致精神恍惚,容易出現驚悸和眩暈。

二火升炎,指的是心火和肺火過盛,肺金(肺臟)被克製。這就會導致燥熱、口渴和煩躁。

收令不遂,指的是肺氣斂降功能失常,導致清氣鬱結在胸中。這就會導致嘔吐、衄血和咳嗽等症狀。

膽胃逆行,指的是膽汁和胃氣上逆,與土木(脾胃和肝膽)壅塞。這就會導致胸悶、膈氣和噎嗝。

所有這些症狀,都應該使用溫中燥土的藥物治療,並且加入半夏以促進氣機下降。

其火旺金熱,須用清斂金火之品。然肺為病標而胃為病本,必降戊土,以轉火金,胃氣不降,金火無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開通,沉重下達,專入胃腑,而降逆氣。胃土右轉,濁瘀掃蕩,胃腑沖和,神氣歸根,則鶴胎龜息,綿綿不絕竭矣。

白話文:

因為火氣旺盛,金氣過熱,需要使用可以清熱降火的藥物。但是,肺是疾病的表徵,而胃纔是疾病的根源,必須降伏脾胃,才能轉化火氣和金氣,如果脾胃之氣無法下降,火氣和金氣就沒有下行的途徑。

半夏辛辣溫燥,可以通利腸胃,沉重下行,專門進入胃和腑,可以下降逆亂之氣。脾胃之土右轉運化,濁氣和瘀滯被清除,胃和腑得到調和,精神和氣血歸於本位,那麼呼吸平穩綿長,生命力綿延不絕。

血原於臟而統於經,升於肝而降於肺,肝脾不升,則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則血病上逆。緣中脘濕寒,胃土上郁,濁氣衝塞,肺金隔礙,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與虛勞驚悸,本屬同原,未有虛勞之久,不生驚悸,驚悸之久,不生吐衄者。當溫中燥土,暖水斂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攝胃氣,以治其標。

白話文:

血液源自於臟腑,並流經經脈,在肝臟上升,在肺部下降。如果肝臟和脾臟無法提升氣血,就會導致血氣下陷;如果肺部和胃部無法下降氣血,就會導致血氣上逆。

由於中脘濕寒,胃氣上逆阻滯,濁氣堵塞,肺金受阻,收斂功能無法發揮,因此會引起吐血和鼻血。這與虛弱、恐懼和驚嚇有相同的根源,沒有哪種虛弱會長久不伴隨驚嚇,也沒有哪種驚嚇會長久不引起吐血和鼻血。

治療原則應當溫暖中焦、乾燥脾胃,溫化水氣以清除肝火,從而治療病根;同時使用半夏等藥物來下降和收斂胃氣,從而治療病症。

庸工以為陰虛火動,不宜半夏,率以清涼滋潤之法,刊諸紙素。千載一轍,四海同風,《靈樞》半夏秫米之方、治目不得瞑,在「邪客篇」。《金匱》半夏麻黃之制,絕無解者。仁人同心,下士不悟,迢迢長夜,悲嘆殷廬,悠悠蒼天,此何心哉!

白話文:

庸醫認為身體陰液虛弱,火氣旺盛,不宜使用半夏,往往採用清涼滋潤的方法,並以此法則寫成醫書。上千年來,這種觀點一成不變,各地都遵循這個原則。《靈樞經》中的半夏秫米方,用於治療眼睛無法閉合,記載在「邪客篇」中。《金匱要略》中的半夏麻黃湯,沒有人能理解它的原理。仁德之人心意相通,但淺薄之輩卻不明白。在這漫漫長夜中,我忍不住悲嘆,蒼茫的天空啊,這是怎麼回事呢?

洗去白礬用。妊娠薑汁炒。

代赭石,味苦,氣平,入足陽明胃經。降戊土而除噦噫,鎮辛金而清煩熱。

傷寒旋覆花代赭石湯,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濁氣也。滑石代赭湯,方在滑石。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後者,以其降肺而清鬱火也。

白話文:

旋覆花代赭石湯:

這個方劑的主藥是旋覆花,適合用於治療傷寒出汗、嘔吐、腹瀉之後,出現心下部位堅硬,打嗝不斷等症狀。因為這個方劑可以降胃氣,驅除體內的濁氣。

滑石代赭湯:

這個方劑的主藥是滑石,適合用於治療百合病(一種肺部結核),特別是下瀉之後出現的症狀。因為這個方劑可以降肺氣,清除體內的鬱火。

代赭重墜之性,驅濁下衝,降攝肺胃之逆氣,除噦噫而泄郁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兼治吐衄,崩漏、痔瘻、泄利之病。

白話文:

代赭具有下墜的性質,可以驅除體內的濁氣和衝擊,平息肺胃的逆氣,消除噁心嘔吐和化解鬱悶煩躁。它可以止住反胃嘔吐,治療驚悸哮喘,兼治吐血、崩漏、痔瘡、瘻管和腹瀉。

煅紅,醋淬,研細,綿裹,入藥煎。

鬆軟者佳,堅硬者無用。

肝脾下陷者忌之。

厚朴,味苦、辛,微溫,入足陽明胃經。降沖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脹滿。

傷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厚朴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杏仁五十枚。治太陽傷寒,下後微喘者。下後中虛胃逆,肺金莫降,是以發喘。薑、甘、大棗,和中而補土,桂枝、芍藥,疏木而瀉熱,厚朴、杏仁,降逆而止喘也。《傷寒》: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

白話文: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療傷寒)

配料:

  • 桂枝、芍藥、生薑 各 3 兩(約 120 克)
  • 甘草、厚朴 各 2 兩(約 80 克)
  • 大棗 12 枚
  • 杏仁 50 枚

適應症: 太陽傷寒(指發熱、怕冷等表證)伴有下利後出現輕微氣喘。

病因: 下利後腸胃虛弱,導致胃氣上逆,肺金失降,引發氣喘。

藥理作用:

  • 生薑、甘草、大棗:溫和中氣,補益脾胃。
  • 桂枝、芍藥:疏通肝氣,瀉去熱邪。
  • 厚朴、杏仁:降逆止咳,平息氣喘。

典籍出處: 《傷寒論》:「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

樸姜甘夏人參湯,厚朴一斤,生薑半斤,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人參一兩。治傷寒汗後,腹脹滿者。汗後中虛胃逆,濁陰沖塞,是以脹滿。人參、甘草,補中而培土,樸、半、生薑,瀉滿而消脹也。

白話文:

樸姜甘夏人參湯,由以下藥材組成:厚朴一斤,生薑半斤,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人參一兩。

此方用於治療因傷寒出汗後引起的腹脹。當人出汗後,身體虛弱,胃氣上逆,濁陰之氣淤塞,就會導致腹脹。

人參和甘草,具有補益中氣、健脾益胃的作用。厚朴、半夏、生薑,具有瀉除積滯、消脹除滿的功效。

金匱厚朴大黃湯,厚朴一尺,枳實四枚,大黃六兩。此即小承氣湯,而分兩不同。治支飲胸滿者。以飲居心下,肺胃郁阻,是以胸滿。大黃破結而逐飲,枳、樸,瀉滿而降逆也。

白話文:

這是中醫古方「厚朴大黃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厚朴:一尺
  • 枳實:四枚
  • 大黃:六兩

此方類似於「小承氣湯」,但藥材用量不同。

「厚朴大黃湯」適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胸滿腹脹,呼吸不暢。

這是因為飲水積聚在心下,阻滯肺胃,導致胸滿。大黃可以清除積滯、促進水分代謝;枳實和厚朴可以瀉去積滯、緩解不適。

厚朴三物湯,厚朴八兩,枳實五枚,大黃四兩。此亦小承氣湯,而分兩不同。二方皆君厚朴。治腹滿而便閉者。以滯氣摶結,閉塞不通。枳、樸,行滯而止痛,大黃破結而開塞閉也。

白話文:

厚朴三物湯的配方中,厚朴佔了八兩,枳實五顆,大黃四兩。這個方劑和承氣湯很相似,但是用量不同。這兩個方劑都以厚朴作為君藥。用於治療腹脹便祕的患者。因為這些患者氣滯凝結,不通暢。枳實和厚朴可以化解氣滯,止痛,大黃可以破除鬱結,通腸便。

厚朴七物湯,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大黃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枚。治腹滿痛,發熱,脈浮而數,飲食如故者。以外感風邪,經腑皆郁,經氣不泄,故發熱脈數。腑氣不通,故腹滿而痛。甘、棗、桂、姜,達鬱而解外,枳、樸、大黃,瀉滿而攻裡也。

白話文:

厚朴七物湯

材料:

  • 厚朴 半斤
  • 枳實 五枚
  • 大黃 二兩
  • 桂枝 二兩
  • 甘草 三兩
  • 生薑 五兩
  • 大棗 十枚

功效:

治療腹脹疼痛、發熱,脈搏浮快,但飲食正常。

原理:

  • 外感風邪,導致經絡和內臟氣滯鬱積,經氣無法宣發,因此發熱、脈數。
  • 腑氣不通,因此腹脹疼痛。
  • 甘草、大棗、桂枝、生薑具有理氣解鬱、疏通外邪的作用。
  • 枳實、厚朴、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攻逐內邪的作用。

厚朴麻黃湯,厚朴五兩,小麥一升,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乾薑二兩,半夏半升,細辛二兩,五味半升。治咳而脈浮者。以中脘不運,皮毛不合,肺胃郁阻,濁氣莫泄。麻黃髮表而散寒,小麥、石膏,清肺而潤燥,樸、杏、半夏、薑、辛、五味,降逆而止咳也。

白話文:

厚朴麻黃湯

  • 厚朴:5 兩
  • 小麥:1 升
  • 麻黃:4 兩
  • 石膏:雞蛋大小
  • 杏仁:半升
  • 乾薑:2 兩
  • 半夏:半升
  • 細辛:2 兩
  • 五味:半升

適用症狀: 咳嗽,脈搏浮動

中醫理論: 由於中脘氣機不運轉,皮毛腠理不閉合,肺胃氣滯不通,濁氣無法宣泄所致。麻黃能發散肌表,驅寒邪;小麥、石膏能清肺熱,潤肺燥;厚朴、杏仁、半夏、薑、細辛、五味能降逆氣,止咳。

大小承氣湯、方在大黃。半夏厚朴湯、方在半夏。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在枳實。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皆用之,以其降濁而行滯也。

白話文:

大小承氣湯的重點在於大黃。半夏厚朴湯的重點在於半夏。枳實薤白桂枝湯的重點在於枳實。王不留行散的重點在於王不留行。使用這些藥方,都是因為它們能降濁滯。

厚朴苦辛下氣,善破壅塞而消脹滿,下衝逆而定喘嗽,疏通郁迫,和解疼痛,除反胃嘔吐,療腸滑泄利,消宿食停水,調泄穢吞酸,止腸胃雷鳴,平霍亂轉筋,下衝消滯之物也。

白話文:

厚朴味苦辛,具有降氣的作用,擅長疏通阻塞、消除脹滿,平定喘咳,疏通鬱滯,緩解疼痛,消除反胃嘔吐,治療腹瀉便溏,消解宿食積水,調整泄瀉吞酸,止住腸胃雷鳴,平息霍亂抽筋,是下泄消滯的藥物。

去皮,薑汁炒。

枳實,味苦、酸、辛,性寒,入足陽明胃經。瀉痞滿而去濕,消陳宿而還清。

金匱枳朮湯,枳實七枚,白朮二兩。煎,分三服。腹中軟,即當散。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以水停中脘,胃氣鬱阻,膽經隔礙,不得下行,痞結心下,堅硬不消。枳實瀉水而消痞,白朮燥土而補中也。

白話文:

金匱枳朮湯

材料:

  • 枳實 7 枚
  • 白朮 2 兩

做法: 煎服,分為 3 次服用。當腹部變軟時,病情即會消散。

適應症: 治療心窩部位堅硬,大小如盤子,邊緣像旋轉的杯子,因飲水所致。

病因: 水停滯在中脘(胃、脾部位),胃氣鬱結,導致膽經受阻,無法下行,氣血凝結在心窩部位,形成堅硬的痞塊無法消散。

藥效: 枳實具有瀉水消痞的作用,白朮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以幫助補益中氣。

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四枚,厚朴四兩,栝蔞一枚,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治胸痹心痞,胸中滿結,脅下逆搶心。以膽胃上逆,胸膈填塞。枳、樸、薤白,破壅塞而消痹結,栝蔞、桂枝,滌濁瘀而下衝逆也。

白話文:

枳實薤白桂枝湯:

材料:

  • 枳實 4 枚
  • 厚朴 4 兩
  • 栝蔞 1 枚
  • 薤白 半斤
  • 桂枝 1 兩

功效: 治療胸悶心痛,胸中鬱結,脅下疼痛逆衝到心臟。

原理: 此方針對膽胃上逆,胸中氣機堵塞的情況。枳實、厚朴、薤白能破開鬱結,去除心痛;栝蔞、桂枝能清除濁血瘀液,緩解胸脹逆氣。

傷寒枳實梔子湯,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香豉一兩。清漿水煎,分二服,覆令微似汗。治大病差後,勞復者。大病新差,中氣尚弱,因勞而復。濁陰上逆,中宮堙塞,經鬱熱作。枳實降濁而消滯,梔子瀉熱而清煩,香豉和中而散郁也。

白話文:

傷寒枳實梔子湯

組成:

  • 枳實:3 枚
  • 梔子:14 枚
  • 香豉:1 兩

用法: 使用清淨的水煎煮,分為兩次服下。服後蓋上棉被,微微出汗即可。

適應症: 大病初癒,因勞累而復發。

病理機制: 大病初癒,中氣仍虛弱,因勞累而復發。導致濁陰上逆,中焦阻滯,經絡鬱熱。

藥理作用: 枳實能降濁消滯,梔子能瀉熱清煩,香豉能和中散瘀。

金匱枳實芍藥散,枳實、芍藥等分。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以產後血亡肝燥,風木剋土,是以腹痛。肝脾鬱結,則膽胃壅塞,而生煩滿。芍藥清風而止痛,枳實瀉滿而除煩也。

白話文:

「金匱枳實芍藥散」組成:枳實、芍藥,等量混合研磨成散劑。

服用方法: 一次服用方寸匕(約1/4茶匙),每日三次,同時口服麥粥。

適應症:

  1. 女性產後腹痛:
  • 由於產後失血導致肝陰虛,風木剋土,導致腹痛。
  1. 產後煩滿不得臥:
  • 肝脾氣血鬱結,導致膽胃壅塞,產生煩躁、腹脹。

作用機理:

  • 芍藥:清泄肝風,止痛。
  • 枳實:通腑瀉滿,消除腹脹。

梔子大黃湯,方在梔子。用之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者,治酒疸懊憹熱痛者,橘枳生薑湯,方在橘皮。用之治胸中痹塞,短氣,桂姜枳實湯,方在桂枝。用之治心中痞塞懸痛,大小承氣湯,二方在大黃。用之治陽明胃燥便難,皆以其瀉痞滿而破壅塞也。

白話文:

梔子大黃湯,重點在於梔子。用來治療傷寒後腹瀉,出現心煩、腹脹的症狀;治療酒疸引發的懊惱、發熱、疼痛。

橘枳生薑湯,重點在於橘皮。用來治療胸中鬱悶、氣短。

桂姜枳實湯,重點在於桂枝。用來治療胸中發悶,導致懸痛。

大小承氣湯,重點在於大黃。用來治療陽明胃火旺盛,導致排便困難。這幾種湯劑都是通過瀉除鬱悶、化解壅塞來達到治療效果的。

枳實酸苦迅利,破結開瘀,瀉痞消滿,除停痰留飲,化宿谷堅症,滌盪郁陳,功力峻猛,一切腐敗壅阻之物,非此不消。

白話文:

枳實果實味酸苦,有較強的通便作用,能打破血塊和瘀血,緩解腹部脹滿,消除腹中的硬塊,散去滯留痰飲,化解積存已久的糧食、消化不良的症狀,清除體內的積滯,功效強勁。對於一切腐敗阻塞的病症,非枳實不能消散。

麩炒黑,勿令焦,研用。

梔子,味苦,性寒,人手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清心火而除煩郁,瀉脾土而驅濕熱,吐胸膈之濁瘀,退皮膚之熏黃。

白話文:

梔子,味道苦、性寒,作用在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可以清心火、去除煩躁憂鬱,瀉脾土、驅除濕熱,排出胸膈的濁氣和瘀血,消除皮膚的黃色。

傷寒梔子乾薑湯,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煎,分三服。得吐,止後服。治太陽傷寒,大下後,身熱不去,微煩者。大下敗其中氣,濁陰上逆,瘀生腐敗,阻隔君火,身熱心煩。乾薑降逆而溫中,梔子吐濁瘀而除煩熱也。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由梔子 14 枚和乾薑 2 兩組成。煎服,分成三份服用。服後催吐,吐後再服用。用於治療太陽傷寒,大便後,身熱不退,微煩躁的患者。大便後,損傷中氣,濁陰上逆,瘀血腐敗,阻礙陽氣,導致身熱心煩。乾薑可以降逆回陽,溫暖中焦;梔子可以催吐濁瘀,消除煩熱。

梔子厚朴湯,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煎,分二服。得吐,止後服。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以下傷土氣,中脘鬱滿,陽明不降,濁陰上逆,陳郁填塞,阻隔君火,煩躁不寧。枳、樸,瀉滿而降逆,梔子吐濁瘀而除煩也。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由 14 枚梔子、4 兩厚朴、4 枚枳實組成。煎服後分成兩次服用。如果服用後引起嘔吐,嘔吐停止後再服。用於治療傷寒下痢後,出現心煩、腹脹、臥起不安的症狀。

病因是:傷寒下痢後,寒邪傷及脾胃,中焦鬱結不通,陽明經氣不宣降,濁陰內生上逆,導致陳濁之氣鬱結堵塞,阻滯心火,心煩不安。

枳實、厚朴具有瀉下積滯,降逆止嘔的功效,梔子可以嘔吐濁瘀,消除心煩。

梔子香豉湯,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兩。煎,分二服。得吐,止後服。治傷寒汗下後,煩熱,胸中窒者。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濁氣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宮煩熱,胸中窒塞。香豉調中而開窒,梔子掃濁瘀而除煩熱也。治陽明傷寒,下後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

白話文:

梔子香豉湯

材料:

  • 梔子 14 枚
  • 香豉 4 兩

做法: 煎煮後,分為兩份服用。服用後如有嘔吐,則停止服用。

適應症:

  • 治療傷寒病後出汗和腹瀉,導致胸中悶塞、發熱。
  • 出汗和腹瀉會損害脾胃之氣,導致胃氣上逆,濁氣停滯,心陽無法下行,因此出現心煩熱、胸悶。
  • 香豉可調和中氣,緩解胸悶;梔子可清熱化濁,消除煩熱。

其他適應症:

  • 治療陽明傷寒,腹瀉後胃中空虛,外邪侵犯膈肌,導致心煩意亂,舌苔發白。

下傷胃氣,濁陰逆上,客居胸膈,宮城不清,故生懊憹。香豉和中而下氣,梔子湧濁淤而清懊憹也。治厥陰病,利後虛煩,按之心下濡者。香豉和中而瀉濕,梔子決濁瘀而清虛煩也。

白話文:

胃氣下陷受傷,清濁陰氣逆行上衝,停留於胸膈之間,心神不能清靜,因此產生抑鬱煩悶。

香豉有調和中焦氣血、降氣的作用,梔子能湧動清除濁淤,所以它們可以緩解抑鬱煩悶。

對於厥陰證的病情,治療後出現虛弱煩躁的症狀,按壓心下部位感到潮濕。香豉調和中焦,排出濕邪,梔子清除濁淤,緩解虛弱煩躁。

梔子甘草香豉湯,梔子十二枚,香豉四兩,甘草二兩。煎,分二服。得吐,止後服。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此梔子香豉證。而少氣者。香豉、甘草,調胃而補中氣,梔子滌濁瘀而清虛煩也。

白話文:

梔子甘草香豉湯

材料:

  • 梔子 12 枚
  • 香豉 4 兩
  • 甘草 2 兩

做法: 將上述材料煎煮,分成兩次服用。

功效: 治療因傷寒而汗出、嘔吐、腹瀉後,導致虛弱煩躁、失眠;嚴重者反覆發作,心中煩悶。這是梔子香豉證的表現。

原理:

  • 香豉和甘草可以調理胃氣,補益中氣。
  • 梔子可以清除濁氣瘀血,緩解虛煩。

梔子生薑香豉湯,梔子十二枚,香豉四兩,生薑五兩。煎,分二服。得吐,止後服。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此梔子香豉證。而嘔者。香豉、生薑,降逆而止嘔吐,梔子蕩濁瘀而清虛煩也。

白話文:

梔子生薑香豉湯(組方):梔子12枚,香豉4兩,生薑5兩。

作法:煎煮,分兩次服用。如果服後引發嘔吐,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功效:治療傷寒導致的汗出、嘔吐、腹瀉後,出現虛熱煩躁、失眠,症狀嚴重時會反覆翻滾,心中煩躁不安。這類症狀稱為梔子香豉證。伴有嘔吐的患者,用香豉、生薑來降逆止嘔吐;梔子可以清除濁瘀,緩解虛熱煩躁。

梔子柏皮湯,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皮一兩。治太陰傷寒,發熱身黃者。濕在經絡,鬱而不瀉,則發熱身黃。甘草、柏皮,補中而清表熱,梔子瀉濕而退身黃也。

白話文:

梔子柏皮湯:

成分:梔子15枚,甘草1兩,黃柏皮1兩。

功效:治療太陰傷寒,發熱身黃。

原理:濕氣滯留在經絡中,鬱積而不瀉,就會發熱身黃。甘草和柏皮能補益中氣,清解表熱。梔子能瀉除濕氣,消除身黃。

金匱梔子大黃湯,梔子十四枚,香豉一升,枳實五枚,大黃三兩。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酒疸濕熱鬱蒸,故心懊憹。甲木衝擊,故生熱痛。香豉、枳、黃,降濁而瀉熱,梔子清心而除懊憹也。

白話文:

金匱梔子大黃湯,由以下材料組成:

  • 梔子 14 枚
  • 香豉 1 升
  • 枳實 5 枚
  • 大黃 3 兩

適應症:

治療由酗酒引起的黃疸,或有以下症狀:

  • 心中煩悶不適
  • 身體發熱疼痛

病理機制:

酗酒會導致濕熱鬱結,引起心中煩悶不適。而甲木衝擊,則會產生發熱疼痛。

治療原理:

  • 香豉、枳實、大黃具有清降濁熱的作用
  • 梔子可以清心,緩解煩悶不適

茵陳蒿湯,方在茵陳。治太陰病,身黃腹滿,小便不利者,谷疸同此。大黃硝石湯方在大黃。治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者,皆用之,以清乙木之鬱蒸,瀉膀胱之濕熱也。

白話文:

茵陳蒿湯的主要藥材是茵陳蒿。用來治療太陰病,表現為身體發黃、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谷疸的症狀也和這個相似。

大黃硝石湯的主要藥材是大黃。用來治療黃疸、腹脹、小便不暢。這些藥方都是為了清熱利濕,疏通膀胱鬱滯。

梔子苦寒,清心火而除煩熱,煩熱既法,清氣下行,則濁瘀自湧。若熱在膀胱,則下清水道,而開淋澀。蓋厥陰乙木,內孕君火,膀胱之熱,緣乙木之遏陷,亦即君火之郁淪也,善醫黃疸者,以此。

白話文:

梔子味苦性寒,可以清熱降火、消除煩熱。煩熱消除後,清氣會下降,濁血就會自行湧出。如果熱氣在膀胱,就會從尿道排出,解決小便不利的問題。因為厥陰肝經乙木,內藏君火,膀胱的熱氣,是由於乙木的阻礙和下陷,也就是君火鬱積所致。擅長治療黃疸的醫生,都明白這個道理。

香豉,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陰脾經。調和臟腑,湧吐濁瘀。

仲景傷寒梔子香豉湯方在梔子。用之治傷寒汗下後,煩熱,胸中窒者,土濕胃逆,濁瘀凝塞,香豉掃濁瘀而開凝塞也。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以腐敗壅塞,濁氣熏沖,香豉湧腐敗而清宮城也。瓜蒂散方在瓜蒂。用之治胸中塞瘀,心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以寒瘀膠塞,阻礙氣道,香豉蕩腐物而清胸膈也。金匱梔子大黃湯方在梔子。

白話文:

仲景的傷寒梔子香豉湯

這個處方以梔子為主藥。用於治療傷寒發汗或瀉下後,心煩發熱,胸中鬱悶的患者。濕阻胃氣逆,濁氣阻塞,用香豉來清除濁氣,疏通阻塞。

治傷寒發汗或吐瀉後,虛煩失眠,嚴重時翻來覆去,心中懊悔煩悶的患者。

這是由於腐敗之氣阻塞,濁氣上衝所致。用香豉來清除腐敗之氣,淨化身體。

瓜蒂散

這個處方以瓜蒂為主藥。用於治療胸中阻塞瘀塞,心窩痞硬,氣息衝上咽喉,無法呼吸。這是由於寒瘀膠結,阻礙氣道所致。用香豉來清除腐敗物質,疏通胸膈。

金匱梔子大黃湯

這個處方以梔子為主藥。

用之治酒疸,心中懊憹熱痛,以濕熱熏沖,心君郁痞,香豉排郁陳而寧神宇也。

香豉調和中氣,瀉濕行瘀,掃除敗濁,宿物失援,自然湧吐,實非吐劑。肅清臟腑,甚有除舊布新之妙。

瓜蒂,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利水而瀉濕淫,行瘀而湧腐敗。

傷寒瓜蒂湯,瓜蒂二十枚。水一升,煎五合,頓服之。治太陽中暍,身熱痛重,而脈微弱。以夏月汗出,浴於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竅隧冷閉,郁遏陽火,而生內熱。壯火傷氣,故脈微弱。瓜蒂決皮中之水,開竅而瀉熱也。

白話文:

傷寒瓜蒂湯:

  • 瓜子仁 20 枚。
  • 水 1 升,煎煮至 500 毫升。
  • 一次性服用。

治療:

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嚴重,脈象微弱。由於夏季出汗後洗冷水澡,水進入汗孔,在皮膚中流動,阻滯了毛孔的通暢,導致陽氣鬱結,產生內熱。強大的熱量耗傷氣血,所以脈象微弱。瓜子仁可以疏通皮膚中的水,暢通毛孔,瀉除熱氣。

瓜蒂散,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為散,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服,取吐。不吐,加之,得快吐乃止。治胸有寒瘀,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心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以胃土上逆,礙膽經降路,二氣相迫,結於胃口,故心下痞硬。

白話文:

瓜蒂散

藥材:

  • 瓜蒂:1份
  • 赤小豆:1份

製法: 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取1錢匙。

服用方法: 用一盅熱香豉湯將藥末煮成稀粥,去渣取汁,和藥末一起溫服。服後催吐。

不吐時處理方式: 如果沒有嘔吐,就增加藥量,直到嘔吐通暢。

適應症: 胸中有寒瘀,症狀類似桂枝湯證,但頭痛、項強不顯著,寸脈微浮,心下痞硬,氣上逆衝咽喉,無法呼吸。

病理: 由於胃氣上逆,阻礙膽經下降,兩氣相爭,結於胃口,導致心下痞硬。

降路梗塞,則肺氣逆沖,咽喉阻閉,肺氣鬱遏淫蒸,而化痰涎,隧道皆填,是以胸膈壅悶,不得喘息。小豆、香豉,行其瘀濁,瓜蒂湧其痰涎也。治厥陰病,邪結胸中,心下煩,飢不能食,手足厥冷,脈乍緊者。以痰涎在胸,郁阻肺氣,不得四達。瓜蒂湧痰涎以通氣道也。治宿食在上脘者。

白話文:

當肺部氣道堵塞時,肺氣就會上逆而沖擊,導致咽喉阻塞。肺氣鬱結,導致體內津液蒸化成痰涎,將氣道完全堵塞,因此胸悶氣喘,無法呼吸。小豆和香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清除體內的瘀濁;瓜蒂可以化痰利濕。

治療厥陰病,邪氣停滯在胸中,導致心下煩熱,飢餓卻不能進食,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促。這是因為痰涎停留在胸中,阻滯肺氣運行,導致氣血無法暢通。瓜蒂化痰利濕,打通氣道。

治療宿食停留在上脘部位。

宿食上停,濁氣不降,鬱悶懊憹,頭痛發熱,其狀甚似外感。瓜蒂湧之,則濁降而病除也。

瓜蒂苦寒,瀉水滌痰,湧吐腐敗,以清氣道,蕩宿食停飲,消水腫黃疸,通腦悶鼻鼽,止咳逆齁喘,濕熱頭痛,風涎喉阻,一切癲癇蠱脹之病皆醫。

白話文:

瓜蒂味苦性寒,具有利水化痰、催吐清除腐敗之物、疏通氣道,消除宿食和飲水滯留、消退水腫和黃疸、通暢頭腦和鼻子、止咳化痰、緩解喘息,改善濕熱引起的頭痛,消除風涎阻喉等症狀,可用於治療各種癲癇、蠱毒和腹脹之疾。

亡血家忌之。

蜀漆,味苦、辛,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陽膽經。蕩濁瘀而治痎瘧,掃腐敗而療驚狂。

白話文:

川漆,味道苦辣,性質寒涼,歸屬於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它具有清除濁瘀和治療瘧疾的作用,還能清除腐敗和治療精神病。

金匱蜀漆散,蜀漆、雲母龍骨等分。為散,未發前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治牝瘧,多寒者。寒濕之邪,客於少陽之部,郁遏陽氣,不得外達。陽氣發於陰邪之內,重陰閉束,莫能透越,鼓搏振搖,則生寒戰。陽鬱熱盛,透圍而出,是以發熱。陽氣蓄積,盛而後發,故至期病作,應如潮信。

白話文:

金匱蜀漆散,由蜀漆、雲母、龍骨等分量配製。

未發病前,用漿水送服半錢匙。

溫瘧(指瘧疾發作時發熱出汗)加倍蜀漆用量,在發病時服一錢匙。

治療牝瘧(指瘧疾發作時只發冷不發熱),多見於寒證者。

寒濕之邪侵犯少陽(膽經和三焦經),鬱積陽氣,使其不能外達。陽氣在陰邪之內發動,被重重的陰氣包圍,難以透過。陽氣鼓盪振搖,就會產生寒戰。

陽氣鬱積發熱,衝破包圍而出,因此發熱。陽氣積聚充盈,才會發病,所以會定期發作,像潮汐一樣。

陽旺則蓄而即盛,故日與邪爭,陽衰則久而方振,故間日而作。陽進則一郁即發,銳氣倍常,故其作日早,陽退則閉極方通,漸至困乏,故其作日晏。作之日早,則邪退日速,作之日晏,則邪退日遲。作晏而退遲者,陽衰不能遽發,是以寒多。陽敗而終不能發,則絕寒而無熱矣。

白話文:

陽氣旺盛時,就會迅速蓄積並達到鼎盛,所以發作與邪氣對抗的時間會很接近。陽氣衰弱時,才會經過一段時間才發作,所以會出現間隔幾天發作一次的情況。陽氣上升時,稍微鬱積就會發作,銳氣會特別強盛,所以發作時間會比較早。陽氣下降時,閉塞最嚴重的時候才會發通,漸漸感覺到疲乏困倦,所以發作時間會比較晚。發作時間早,邪氣消退的速度也會較快。發作時間晚,邪氣消退的速度也會較慢。發作晚而消退慢,是因為陽氣衰弱不能迅速發作,所以寒氣較多。如果陽氣衰敗到最後都不能發作,就會出現極度寒冷而沒有發熱的情況。

雲母瀉其濕寒,龍骨收其腐敗,蜀漆排決陳宿,以達陽氣也。

傷寒救逆湯方在龍骨。用之治傷寒火劫,亡陽驚狂,起臥不安者,以陽亡濕動,君相離根,濁陰上填,心宮膠塞,蜀漆除道而清君側也。

白話文:

傷寒救逆湯的處方記載在《龍骨》之中。用來治療傷寒發作時,陽氣耗盡、神志異常、坐立不安的狀況。因為陽氣耗盡,陰濁之氣乘虛而上,阻塞心竅,導致心神昏迷。所以使用蜀漆來清除阻塞,淨化心竅,使君臣之氣歸位。

蜀漆苦寒疏利,掃穢行瘀,破堅化積,清滌痰涎,湧吐垢濁,是以善醫痎瘧驚狂之病。

洗去腥用。

黎蘆,味苦、辛,性寒,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湧胸膈之痰涎,定皮膚之瞤惕。

金匱黎蘆甘草湯,黎蘆、甘草。原方失載。治病人手指臂腫動,身體瞤瞤者。以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經氣鬱遏,故結而為腫,鬱而為動。鬱極則身體瞤動,不但指臂而已。此緣胸有瘀濁,阻隔經氣往來之路,是以如此。甘草培其中氣,黎蘆吐其瘀濁,以通經氣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的黎蘆甘草湯,含有黎蘆和甘草。原先的配料金已經失傳。用來治療病人手指或手臂腫脹疼痛、身體抽搐的情況。

人體的「三陰經」從胸部延伸至手部,「三陽經」從手部延伸至頭部。如果經氣受阻不通暢,就會淤積而形成腫脹,鬱結則會導致疼痛。鬱結嚴重時,身體會抽搐,不只侷限在手指或手臂。

這是因為胸部有瘀阻,阻礙經氣的運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甘草可以補益中氣,黎蘆可以祛除瘀阻,疏通經氣。

黎蘆苦寒毒烈,善吐濁痰,兼治疥癬,殺諸蟲,點痣,去瘜肉。

升麻,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腫毒而排膿血。

白話文:

昇麻:

  • 味道:辛味、苦味、微甜
  • 性質:寒涼
  •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消除咽喉疼痛
  • 排出膿血

金匱升麻鱉甲湯,升麻二兩,鱉甲手掌大一片,甘草二兩,當歸一兩,雄黃五錢,蜀椒一兩。水四升,煎一升,頓服。治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吐膿血。陽毒之病,少陽甲木之克陽明也。手足陽明,皆行於面,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火之色赤,故面見赤色。

白話文:

金匱升麻鱉甲湯

用料:

  • 升麻:40克
  • 鱉甲:手掌大小1片
  • 甘草:40克
  • 當歸:20克
  • 雄黃:10克
  • 蜀椒:20克

做法: 用水4碗煎成1碗,一次服下。

功效: 治療陽毒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

  • 面部發紅,斑點像錦緞一樣
  • 咽喉疼痛
  • 嘔吐膿血

病理: 陽毒的病因是少陽之氣(甲木)剋制陽明之氣(土)。手足陽明之氣都循行於面部,而少陽之氣(甲木)受相火化生,火屬赤色,所以面部會出現發紅症狀。

足陽明之脈,循喉嚨而入缺盆,膽胃壅迫,相火瘀蒸,故咽喉痛而吐膿血。其病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甘草,清咽喉而緩急迫,鱉甲、當歸,消凝瘀而排膿血,雄黃、蜀椒,瀉濕熱而下逆氣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絡通過喉嚨進入缺盆(頸部兩側的凹陷處)。如果膽和胃氣運行不暢,導致相火(心火)瘀積蒸發,就會引起喉嚨疼痛、吐出膿血。這種疾病在發病後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後就難以治癒。

升麻、甘草:清熱利咽,緩解緊急情況。 鱉甲、當歸:化解凝結的瘀血,排出膿血。 雄黃、蜀椒:瀉除濕熱,下行逆氣。

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升麻二兩,鱉甲手掌大一片,甘草二兩,當歸一兩。治陰毒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陰毒之病,厥陰乙木之克太陰也。厥陰乙木,開竅於目,木之色青,故面目青。脾主肌肉,足太陰之脈,上膈而挾咽,肝脾郁迫,風木衝擊,故身及咽喉皆痛。升麻、甘草,清咽喉而緩急迫,鱉甲、當歸,破結滯而潤風木也。

白話文:

升麻鱉甲去除雄黃和花椒湯:升麻兩兩,鱉甲一片(大小如手掌),甘草兩兩,當歸一兩。

治療陰毒引起的疾病: 面色發青,身體疼痛如遭重擊,咽喉疼痛。

陰毒疾病的機理: 這是厥陰乙木剋制太陰造成的。厥陰乙木屬於肝膽,其開竅於眼睛,顏色為青,所以面色發青。脾臟主管肌肉,足太陰脾經向上經過橫膈,與咽喉相連。如果肝脾氣鬱,風木衝擊,就會導致身體和咽喉疼痛。

藥方作用: 升麻和甘草清咽喉,緩解急迫感;鱉甲和當歸破結滯,滋潤肝膽。

陽毒、陰毒,病在肝膽,而起於外邪,非風寒束閉,郁其臟腑,不應毒烈如是。升麻清利咽喉,解毒發汗,表裡疏通,是以奏效也。

白話文:

陽毒、陰毒這類疾病,病根在肝膽,但起因是受到外來邪氣入侵,並不是因為風寒作祟,導致臟腑閉塞不暢。升麻具有清熱利咽、解毒發汗的作用,可以疏通身體內外,所以能有效治療這類疾病。

傷寒麻黃升麻湯方在麻黃。用之治厥陰病,咽喉不利,吐膿血,以其清咽喉而排膿血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中的「麻黃升麻湯」方子,重點在於麻黃。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厥陰證,症狀包括咽喉疼痛,嘔吐膿血,原因是它能清利咽喉,排出膿血。

升麻辛涼升散,清利咽喉,解肌發表,善治風寒侵迫,咽喉腫痛,嘔吐膿血之病。最能解毒,一切蠱毒邪穢之物,入口即吐。避疫癘煙瘴之氣,斷泄利遺帶之恙,止吐衄崩淋諸血,消癰疽熱腫,平牙根臭爛,療齒疼,醫口瘡,胥有良效。

白話文:

升麻具有辛涼升散的特性,能清利咽喉,解肌發散風邪。擅長治療風寒侵襲導致的咽喉腫痛,嘔吐膿血等疾病。它有極強的解毒功效,能讓一切蠱毒邪穢之物 入口即吐。具有避疫癘煙瘴之氣,治療腹瀉、痢疾、遺帶等疾病,止吐血、衄血、崩漏、淋血等出血症狀,消散癰疽熱腫,平息牙根臭爛,治療牙痛,醫治口瘡,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手陽明自手走頭,足陽明自頭走足,二經升降不同,升麻升提之性,入手陽明為順,入足陽明為逆。咽喉之病,以及口舌牙齒,其位在上,須用升麻,而加清降之藥,自高下達,引火歸根。若足陽明他病,悉宜降藥,不宜升麻,惟用於湧吐方中乃可。後世庸工,以之升提足陽明胃腑清氣,足陽明順下則治,逆上則病,何可升乎!

白話文:

手陽明經絡從手部運行至頭部,而足陽明經絡從頭部運行至足部,兩條經絡的氣血運行方向不同。升麻具有升提的性質,使用於手陽明經絡是順著經絡運行方向,但使用於足陽明經絡則違逆了經絡運行方向。

針對咽喉疾病,以及口腔、舌頭和牙齒的問題,這些部位位於較高的位置,需要使用升麻,同時配合清熱降火的藥物,才能從高處向下引導,將火熱之邪引回原處。

至於足陽明經絡的其他疾病,全部都應該使用降氣的藥物,不適合使用升麻,只有在治療嘔吐的藥方中,纔可以配合使用。後世的一些庸醫,卻使用升麻升提足陽明胃腑的清氣,足陽明胃腑應該是順著向下運行纔是健康的,逆向向上運行就會導致疾病,怎麼可以升提呢!

葛根,味甘、辛,性涼,入足陽明胃經。解經氣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熱,達郁迫而止利,降沖逆而定喘。

傷寒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二兩。治傷寒太陽陽明合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陽明胃經,自頭走足,行身之前,背者,胸之府也,《素問》語。太陽經病不解,內侵陽明,陽明郁遏,不得順降,沖逆胸膈,胸膈莫容,遂後壅於項背,故項背強直,𠘧𠘧不柔。寒閉皮毛,故無汗惡風。

白話文:

葛根湯

藥材:

  • 葛根 4 兩
  • 麻黃 2 兩
  • 桂枝 2 兩
  • 芍藥 2 兩
  • 甘草 2 兩
  • 大棗 12 枚
  • 生薑 2 兩

適應症: 治療傷寒,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症狀包括:頸部和背部僵硬疼痛,無汗,怕風。

病理機制: 陽明胃經從頭走至腳,遍佈身體前部。背部是胸腔的保護區,根據《素問》記載。太陽經的疾病如果不能緩解,就會侵入陽明經。陽明經被阻塞,無法順暢下降,導致氣血逆衝胸膈。胸膈承受不住,上沖到頸部和背部,導致頸部和背部僵硬疼痛,無法靈活轉動。寒氣閉塞皮毛,因此無汗且怕風。

薑、甘、大棗,利中宮而補土,桂枝、芍藥,達凝鬱而瀉熱,麻黃散太陽之寒,葛根解陽明之郁也。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者。以經氣鬱遏,則腑氣壅迫,不能容受,未消之食,必至上嘔,已化之谷,必至下利。麻黃髮表而瀉郁遏,葛根疏里而達壅迫也。又治太陽病,欲作剛痙,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者。

白話文:

薑、甘草、大棗,能溫補中焦脾胃;桂枝、芍藥,能疏通鬱結,清熱瀉火。麻黃能散發太陽經傷寒;葛根能疏解陽明經鬱結。

用於治療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出現腹瀉癥狀者。因為經氣鬱滯不通,導致腑氣壅塞,不能容納食物。未消化的食物會嘔吐出來,已經消化的食物會腹瀉。麻黃能發散外邪,疏通鬱滯;葛根能疏通內臟,緩解壅塞。

此外,此方也可治療太陽經傷寒,症狀表現為肢體僵硬抽搐,無汗但小便減少,氣息上沖胸腔,口不能說話。

以過汗亡津,筋脈不柔,復感寒邪,閉其皮毛,則病剛痙。足陽明脈循上齒,手陽明脈循下齒,筋脈燥急,故口噤不開。麻黃瀉閉而散寒,葛根降逆而潤燥也。

白話文:

過度出汗導致體液耗盡,導致筋脈僵硬,最終導致寒邪侵入,堵塞毛孔,形成痙攣。足陽明經絡循行到上顎牙齒,手陽明經絡循行到下顎牙齒,筋脈乾澀緊張,因此嘴巴緊閉無法張開。麻黃能祛除閉塞、祛寒,葛根能平抑逆氣、潤澤乾燥。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葛根四兩。煎服。治太陽陽明合病,項背強𠘧𠘧,汗出惡風者。風泄皮毛,故汗出惡風。桂、芍,瀉太陽而達營郁,葛根解陽明而降氣逆也。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

  • 桂枝:3 兩
  • 芍藥:2 兩
  • 甘草:2 兩
  • 大棗:12 枚
  • 生薑:3 兩
  • 葛根:4 兩

以上藥材煎服。用於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出現頸肩部疼痛僵硬,發熱怕風的症狀。

發熱怕風是由於風邪侵襲皮膚表層所致。桂枝和芍藥用於瀉除太陽病,疏通營氣鬱滯,葛根用於瀉除陽明病,下降逆氣。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半斤,黃連一兩,黃芩二兩,甘草二兩。治太陽中風,下後下利脈促,喘而汗出者。以下傷中氣,脾陷為利,胃逆為喘。上熱鬱生,竅開汗出。連、芩,清君相之火,葛根降陽明之逆也。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

  • 葛根半斤
  • 黃連一兩
  • 黃芩二兩
  • 甘草二兩

治療太陽中風,大便泄瀉後,脈搏急促,喘息並出汗的症狀。中氣受傷,脾胃虛弱導致泄瀉,胃氣上逆導致喘息。上焦熱氣鬱結,竅道打開而出汗。黃連和黃芩清熱解毒,葛根平息陽明經的逆氣。

金匱竹葉湯方在竹葉。用之治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以胃氣上逆,肺郁生熱,故氣喘頭痛而發熱面赤,葛根清胃而降逆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的「竹葉湯」方劑主要以竹葉為原料。它用於治療產後中風,症狀表現為發熱、面紅、喘息和頭痛。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胃氣上逆,肺氣壅滯生熱,導致氣喘頭痛和發熱面紅。葛根具有清胃降逆的作用。

奔豚湯方在甘李根白皮。用之治奔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以風木勃發,則生煩躁,生葛清風而潤燥,瀉熱而除煩也。

白話文:

奔豚湯的方子記載在《甘李根白皮》中。用於治療奔氣(氣往上衝到胸部)、腹痛、寒熱交替的症狀。因為風氣和肝氣發作,就會產生煩躁。生葛根可以清熱解風,同時潤燥;瀉熱氣,去除煩躁。

葛根辛涼下達,除煩瀉熱,降陽明經腑之郁,經腑條暢,上脘之氣不逆,則下脘之氣不陷,故嘔泄皆醫。生津止渴,清金潤燥,解陽明鬱火,功力尤勝。

白話文:

葛根性味辛涼,性質向下,能清熱除煩,緩解上焦陽明經腑的鬱熱,使經腑通暢。上焦之氣順暢,下焦之氣就不會下陷,因此既能治療嘔吐,也能治療腹瀉。此外,葛根還能生津止渴,清潤金肺,解除陽明經腑的鬱火,效果顯著。

作粉最佳。鮮者取汁用,甚良。

赤石脂,味甘、酸、辛,性澀,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經。斂腸胃而斷泄利,護心主而止痛楚。

白話文:

赤石脂:

  • **味道:**甘、酸、辛
  • **性質:**斂澀
  • **歸經:**心經(手少陰)、脾經(足太陰)、大腸經(手陽明)

功效:

  • 收斂腸胃,止瀉利
  • 保護心主,止痛

傷寒桃花湯,乾薑三兩,粳米一升,赤石脂一斤,用一半研末。水七升,煮米熟,去渣,溫服七合,入赤石脂末方寸匕。治少陰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膿血者。以水土濕寒,脾陷肝鬱,二氣逼迫,而腹為之痛。木愈鬱而愈泄,水道不通,則穀道不斂,膏血脫陷,凝瘀腐敗,風木摧剝,而下膿血。粳米補土而瀉濕,乾薑溫中而驅寒,石脂斂腸而固脫也。

白話文:

桃花湯(治療傷寒)

材料:

  • 乾薑 三兩
  • 粳米 一升
  • 赤石脂 一斤(取一半研磨成粉末)

做法:

  1. 將水七升煮沸,倒入粳米煮熟。
  2. 去除米渣,留下 米湯。
  3. 將米湯溫熱服用七合。
  4. 加入赤石脂粉末方寸匕。

功效: 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小便不利、大便帶膿血。

原理: 水土濕寒邪氣侵襲,導致脾氣下降,肝氣鬱結,兩氣互相逼迫,引起腹痛。肝氣鬱結越嚴重,腹瀉越厲害。小便不通暢,則大便無法收斂,導致腸道脫垂,膿血混雜。粳米補脾土,同時利濕。乾薑溫暖中焦,驅散寒氣。赤石脂收斂腸道,防止脫垂。

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治傷寒下利不止,利在下焦,服理中湯,利益甚者。己土濕陷,庚金不斂,則為泄利。而己土濕陷之利,其病在中,理中可愈,庚金不斂之利,其病在下,理中不能愈。石脂、餘糧,澀滑而斷泄利也。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藥材包括一斤赤石脂和一斤禹餘糧。

主治:

因傷寒而導致的下痢不止,尤其是下焦部位的腹瀉。如果服用理中湯後,腹瀉症狀加重。

原理:

按照中醫五行理論,己土代表脾胃,庚金代表肺。當己土脾胃濕熱陷下,庚金肺氣無法斂降時,就會導致泄瀉。

己土濕陷引起的泄瀉,病位在中焦,服用理中湯可以治療。庚金不斂引起的泄瀉,病位在下焦,理中湯無法治療。

赤石脂和禹餘糧具有澀腸滑腸的作用,可以止泄。

烏頭赤石脂丸方在烏頭。用之治心痛徹背,以其保宮城而護心君也。

赤石脂酸收澀固,斂腸住泄,護心止痛,補血生肌,除崩收帶,是其所長。最收濕氣,燥脾土,治停痰吐水之病。更行瘀澀,破凝滯,有摧生下衣之能。兼醫癰疽、痔瘻、反胃、脫肛之證。

白話文:

赤石脂具有收斂固澀、抑制腸道腹瀉、保護心臟、止痛、補血生肌、止崩帶漏等功效,是它的優點。它能很好地祛除濕氣、乾燥脾胃,治療因痰液停滯而導致的嘔吐、吐水。此外,它還能疏通瘀滯,化解凝塊,幫助排便。此外,它還能治療癰疽、痔瘡、痔瘻、反胃、脫肛等症狀。

禹餘糧,味甘,微寒,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手陽明大腸經。止小便之痛澀,收大腸之滑泄。

傷寒禹餘糧丸,原方失載。治汗家重發汗,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者。以發汗太多,陽亡神敗,濕動木鬱,水道不利,便後滯氣梗澀,尿孔作痛。禹餘糧甘寒收澀,秘精斂神,心火歸根,坎陽續復,則乙木發達,滯開而痛止矣。

白話文:

傷寒禹餘糧丸,原本的配方已經失傳。治療因大量發汗而導致的再次發汗、頭暈心慌、小便後陰囊疼痛。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弱、精神受損,濕氣阻滯肝氣運行,導致尿道不通暢,小便後會感到氣滯梗阻、尿道疼痛。禹餘糧味甘、性寒,具有收斂止澀的功效,可以固攝精氣、安定神志,讓心火回到腎水之中,腎陽得以恢復。這樣一來,肝氣得以疏通,阻滯消除,疼痛也就會消失。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在石脂。用之治大腸滑脫,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濕而斂腸也。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方劑在《石脂》中。用於治療大腸滑脫,利在下焦的情況,因為它能收斂濕氣並收緊腸道。

禹餘糧斂腸止泄,功同石脂,長於瀉濕,達木鬱而通經脈,止少腹骨節之痛,治血崩閉經之恙,收痔瘻失血,斷赤白帶下。

白話文:

禹餘糧能收斂腸道止瀉,效果與石脂相當,擅長排除濕氣,疏通木氣鬱滯,使經脈暢通。能緩解小腹和關節疼痛,治療血崩閉經等疾病,止住痔瘡和陰道瘻管出血,斷絕赤白帶下。

煎湯,生,研。作丸、散,煅紅,醋淬,研細用。

雞子黃,味甘,微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補脾精而益胃液,止泄利而斷嘔吐。

白話文:

雞子黃

**味道:**甘甜 **性質:**溫和 歸經: 脾經、胃經

功效: 滋補脾臟精氣,促進胃液分泌,止瀉痢,止嘔吐。

傷寒黃連阿膠湯方在阿膠。用之治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者,以其補脾而潤燥也。金匱百合雞子湯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病,吐之後者,以其滌胃而降逆也。排膿散方在桔梗。用之,以其補中脘而生血肉也。

白話文:

傷寒黃連阿膠湯

  • 主方成分:阿膠
  • 功效:治療少陰病,表現為心中煩躁,無法入睡。阿膠能補脾氣、滋陰潤燥。

金匱百合雞子湯

  • 主方成分:百合
  • 功效:治療百合病,表現為嘔吐後。百合能清胃熱、降逆氣。

排膿散

  • 主方成分:桔梗
  • 功效:補中脘(脾胃),生血長肉。

雞子黃溫潤淳濃,體備土德,滋脾胃之精液,澤中脘之枯槁,降濁陰而止嘔吐,升清陽而斷泄利,補中之良藥也。

白話文:

雞蛋黃溫和滋潤,濃稠綿密,具備了土的屬性,可以滋養脾胃的精氣,潤澤中焦的乾枯,降低濁陰以止住嘔吐,提升清陽以阻止腹瀉,是補益中焦的良藥。

煎油,治小兒濕熱諸瘡,甚效。(雞子白在三卷中。)

麻仁,味甘,氣平,性滑,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足厥陰肝經。潤腸胃之約澀,通經脈之結代。

傷寒麻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炒用,研如脂,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末,煉蜜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治陽明病,脾約便難。以脾氣約結,糟粕不能順下,大腸以燥金主令,斂澀不泄,日久消縮,約而為丸。燥結不下,是以便難。

白話文:

傷寒麻仁丸:

材料:

  • 麻子仁:二升
  • 芍藥:半斤
  • 杏仁:一斤(去皮尖,炒用,研成膏狀)
  • 大黃:一斤
  • 厚朴:一斤
  • 枳實:半斤

製作方法: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

主治: 陽明病,脾氣不通暢,導致大便困難。

原理: 脾氣不通暢,導致食物殘渣不能順利排出,大腸乾燥,不能正常排便,久而久之,大便乾結形成丸狀。乾燥不通暢,因此出現大便困難的症狀。

麻仁、杏仁,潤燥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而瀉熱,厚朴、枳實,行滯而開結也。

炙甘草湯方在甘草。用之治少陽病,脈結代,心動悸者,以其養血而潤燥也。

麻仁滑澤通利,潤大腸而滋經脈,隧路梗澀之病宜之。

去殼,炒,研用。

白蜜,味甘、微咸,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經。滑秘澀而開結,澤枯槁而潤燥。

傷寒蜜煎導法,蜜七合。煉乾,作挺如指,長二寸,內穀道中,欲大便時去之。治陽明病,自汗出,小便自利,津液內竭,大便硬者。以汗尿亡津,而致便硬,非胃熱便難之比,不可攻下,蜜煎潤燥而滑腸也。

白話文:

傷寒蜜煎導法

用蜂蜜7兩。將蜂蜜熬乾,製成手指粗細、兩寸長的條狀,塞入肛門內。在大便時取出。

治療病症: 陽明病,自出汗,自利小便,體內津液枯竭,大便乾結。

由於出汗小便帶走體液,導致大便乾結,不同於胃熱引起的便難,不可用瀉下藥。蜜煎條潤滑腸道,可以緩解乾燥。

金匱大半夏湯方在半夏。用之治反胃嘔吐,以腸竅閉塞,糟粕不得下傳,白蜜潤大腸而通傳道也。傷寒大陷胸丸方在大黃。用之治結胸項強,以其滑胸膈而下瘀濁也。金匱烏頭湯方在烏頭。用之治歷節疼痛,以其滑經絡而止寒濕也。大烏頭煎方在烏頭。用之治寒疝繞臍痛,以其潤筋脈而緩迫急也。

白話文:

金匱大半夏湯

主要是用半夏來治療嘔吐反胃。這是因為腸道閉塞,食物無法傳送到下面,白蜜可以潤滑大腸,幫助食物通道順暢。

傷寒大陷胸丸

主要是用大黃來治療胸部結實、頸項強硬。這是因為大黃可以潤滑胸隔,幫助排出瘀濁的物質。

金匱烏頭湯

主要是用烏頭來治療關節疼痛。這是因為烏頭可以疏通經絡,散寒濕。

大烏頭煎

主要是用烏頭來治療臍周寒疝疼痛。這是因為烏頭可以潤滑筋脈,緩解疼痛。

甘草粉蜜湯方在甘草。用之治蛔蟲為病,吐涎心痛,以其滋乙木而息風燥也。甘遂半夏湯方在甘遂。用之治留飲欲去,心下續堅滿,以其滑腸胃而瀉水飲也。

白話文:

甘草粉蜜湯

配方中含有甘草,用於治療因蛔蟲引起的疾病,例如吐涎液和心痛。因為甘草可以滋養肝臟,緩解風濕和乾燥。

甘遂半夏湯

配方中含有甘遂,用於治療因食物或水飲停滯在體內而引起的疾病,表現為心下堅滿。因為甘遂可以潤滑腸胃,幫助排出積水和飲品。

蜂蜜濃郁滑澤,滋濡臟腑,潤腸胃而開閉澀,善治手足陽明燥盛之病。太陰濕旺,大便滑溏者勿服。

入水四分之一,煉熟用。

大黃,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濕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疽而排膿血。

白話文:

大黃

  • **味道:**苦
  • **性質:**寒涼
  • **歸經:**胃經、脾經、肝經

功效:

  • 清熱瀉火、活血化瘀
  • 通利水道、消散癥結
  • 緩解胃陽燥熱,化解脾濕症狀
  • 疏通經絡,破除癥結
  • 消散癰疽,排出膿血

傷寒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三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治陽明病,胃熱便難。以表病失解,郁其胃陽,陽莫盛於陽明,陽明戊土,從燥金化氣,陽旺土燥,腸竅結澀,腑熱莫宣,故譫語潮熱,手足汗流。胃氣壅遏,不得下泄,故臍腹滿痛。大黃、芒硝,破結而瀉熱,厚朴、枳實,降逆而消滯也。

白話文:

傷寒大承氣湯:

  • 大黃:4 兩
  • 芒硝:3 兩
  • 枳實:5 枚
  • 厚朴:半斤

適用症狀:

  • 陽明經傳變證
  • 胃部發熱,排便困難

病因:

  • 外感表病未能及時發散解表,熱氣鬱積在胃裡
  • 陽明經氣旺盛,屬土,會化生金氣,使腸道乾燥斂澀
  • 腑熱不能宣通,導致神志不清、發熱,手腳出汗
  • 胃氣鬱滯,無法向下運行,導致臍腹脹痛

藥效:

  • 大黃、芒硝:清熱瀉下,通便解結
  • 厚朴、枳實:降逆消食,理氣化滯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治陽明病,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樸、枳,開其鬱滯也。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水六升,煮大黃,取二升,去渣,入芒硝,煎化,入甘遂末,分服。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以腑熱未實,下之太早,傷其中氣,戊土不降,里陰上逆,皮毛未泄,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白話文:

大陷胸湯

材料:

  • 大黃:6 兩
  • 芒硝:1 斤
  • 甘遂:1 錢

做法:

  1. 將大黃加 6 升水煮,取 2 升湯汁。
  2. 去除湯渣,加入芒硝,煮溶。
  3. 加入甘遂粉,分次服用。

功效: 治療太陽中風,過早服瀉藥導致結胸。

病機:

  • 體內熱邪未實,過早服瀉藥,損傷中氣。
  • 戊土(脾胃)不降,裏陰上逆。
  • 皮毛未泄,表陽也陷入。
  • 陰陽阻隔,結聚在胸中。
  • 寒熱交迫,化生水氣,造成胸滿疼痛、煩躁不安。

藥理:

  • 芒硝、大黃瀉下鬱熱。
  • 甘遂排出水飲。

大陷胸丸,大黃半斤,芒硝半斤,葶藶半斤,杏仁半升。共末之,入芒硝,研如脂,丸如彈子大,取一枚,甘遂末一錢、白蜜二合,水二升,煮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治結胸項強,狀如柔痙。以濕熱熏沖,上連頸項。大黃、芒硝,破結而瀉熱,杏仁、葶藶、甘遂,降逆而瀉水也。

白話文:

大陷胸丸:

  • 大黃:半斤(約 300 克)
  • 芒硝:半斤(約 300 克)
  • 葶藶:半斤(約 300 克)
  • 杏仁:半升(約 150 克)

製作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一同研磨成細末,加入芒硝,研磨成膏狀。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取一粒丸劑,研磨成粉末,加入甘遂粉一錢(約 3 克)、白蜜二合(約 60 毫升)、水二升(約 1000 毫升),煮沸後煎煮至剩下一升(約 500 毫升)。溫熱後一次服下。

功效: 治療結胸脹滿、頸部僵硬,類似柔痙的症狀。這是由於濕熱鬱結上沖頸項所致。大黃和芒硝具有清熱解結的作用,杏仁、葶藶和甘遂具有降氣利水的作用。

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麻沸湯一升漬之,去渣,分溫服。治傷寒下後復汗,心下痞硬。以汗下傷其中氣,陽亡土敗,胃氣上逆,阻礙膽經降路,結於心下,痞塞硬滿。相火既隔,君火亦升。大黃瀉戊土而清熱,黃連瀉心火而除煩也。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

成分:

  • 大黃:二兩(約 100 克)
  • 黃連:一兩(約 50 克)

製法: 將大黃和黃連用麻沸湯(中藥材的一種)浸泡一升(約 500 毫升),去除藥渣,把藥湯分次溫服。

功效: 治療傷寒,下後又出汗,導致心下痞硬(心窩部堅硬疼痛不適)。

原理:

  • 出汗過多導致中氣(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受損,陽氣(人體生發功能)不足,脾胃(生化氣血的臟腑)功能失調。
  • 胃氣上逆,阻礙膽經下降的通路,瘀結在心下,導致痞塞硬滿。
  • 肝火上升,心火也隨之升起。
  • 大黃可以瀉去脾胃的熱毒,清熱通便。
  • 黃連可以瀉去心火,消除煩躁。

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大黃一兩。治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實痛,屬太陰者。以太陽表病,誤下而傷脾氣,脾陷木遏,郁生風熱,侵克己土,脹滿而成實痛。桂枝和中而解表,芍藥滋乙木而清風,大黃瀉己土而消滿也。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

組成:

  • 桂枝:3 兩
  • 甘草:2 兩
  • 生薑:3 兩
  • 大棗:12 枚
  • 芍藥:6 兩
  • 大黃:1 兩

適應症: 太陽病患者,治療後反而出現腹脹、實痛,屬於太陰病症。

病因: 太陽病的表證未除,誤用泄下之法,損傷了脾氣。脾氣虛陷,肝木受阻,鬱結生熱,侵犯脾土,導致腹脹、實痛。

治療原理:

  • 桂枝:調和營衛,解表散寒。
  • 芍藥:滋養肝木,清熱袪風。
  • 大黃:瀉泄脾土,消脹滿。

作用: 本湯一方面可以調和營衛,解表散寒,另一方面可以用芍藥滋養肝木,清熱袪風,同時用大黃瀉泄脾土,消脹滿,從而達到治療太陽病誤下後出現腹脹、實痛的目的。

金匱大黃硝石湯,大黃、硝石、黃柏各四兩,梔子十五枚。水煎,頓服。治黃疸,腹滿自汗,小便不利而赤。以黃家濕淫經絡,皮毛莫啟,是以發黃,今汗孔外泄,水道里郁,表和裡實,濕不在經絡而在臟腑,法當用下。大黃、黃柏,瀉其瘀熱,硝石、梔子,清其濕熱也。

白話文:

金匱大黃硝石湯,由大黃、硝石、黃柏各四兩,梔子十五枚組成。水煎服下,一次喝完。治療黃疸,腹脹自汗,小便不通且發紅的症狀。

黃疸是因為溼邪阻滯經絡,皮毛閉塞,所以發黃。現在汗孔開泄,水液鬱結於裡,體表熱而裡實,溼邪不在經絡而在臟腑。方法應該採用瀉下。大黃、黃柏瀉去瘀熱,硝石、梔子清利溼熱。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加大黃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治痰飲,水去嘔止,腫消痹愈,而面熱如醉者。痰飲服半夏而水去,服杏仁而腫消,若面熱如醉,是胃熱逆沖,上熏其面。緣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面而下,加大黃以瀉陽明之熱也。

白話文: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加大黃湯的配方: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此方可用於治療痰飲內停,主要症狀包括:噁心嘔吐、水腫、肢體麻痺。方中半夏化痰利水,杏仁消腫止痛,若面部發紅如醉酒狀,說明胃熱上逆,燻蒸面部。因為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循行至足部,其中陽明經循行於身體的前方,從面部向下。因此,加入大黃,可以瀉去陽明經的熱氣。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細辛二兩,附子三枚。炮用。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以脾土寒濕,郁其肝氣,風木抑遏,故脅痛而發熱,脈弦而且緊,宜以溫藥下其結寒。辛、附,溫寒而破瘀,大黃下積而開結也。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的配方:

  • 大黃三兩
  • 細辛二兩
  • 附子三枚(需炮製)

治療:

脇肋下疼痛,發熱,脈搏緊而弦。

病理:

這是因為脾胃寒濕,鬱積肝氣,肝氣受風木壓抑,所以脅肋疼痛,發熱,脈搏弦緊。

治療方法:

應使用溫熱藥物來驅逐體內的寒氣。細辛、附子具有溫熱、化瘀的作用,而大黃具有瀉下積滯、疏通結氣的功效。

大黃甘草湯,大黃一兩,甘草一兩。治食已即吐者。以土弱胃逆,濁氣痞塞,郁生上熱,故水穀不下。大黃破其痞塞,甘草培土補中,緩其下行之急也。

白話文:

大黃甘草湯:

組成:大黃一兩,甘草一兩。

用途:治療吃東西後就嘔吐。

原理: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胃氣上衝,濁氣阻滯,鬱結成熱,所以吃下的食物無法順利消化。大黃可以破除阻滯,甘草可以補益脾胃,緩和大黃瀉下的急迫性。

傷寒抵當湯,大黃三兩,桃仁水蛭虻蟲各三十枚。水煎,分三服。治傷寒六七日後,表證猶在,脈微而沉,熱在下焦,其人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以表病失解,經熱莫達,內傳膀胱之腑,血室瘀蒸,是以發狂,宜先解其表寒,而後下其瘀血,桃、蛭、虻蟲,破其瘀血,大黃瀉其鬱蒸也。

白話文:

抵當湯用於治療傷寒病程發展到六七天時,體表症狀仍未解,脈搏微弱而沉穩,熱邪停留於下焦,病人神志不清,小腹脹硬,小便自利。這是由於外邪未能及時解除,熱邪內傳膀胱腑,導致血室瘀滯、蒸熱上行,因此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治療應當首先解除體表寒邪,然後再瀉出瘀血。桃仁、水蛭、虻蟲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

金匱大黃蟅蟲丸,大黃十分,甘草三兩,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桃仁一升,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半升,蟅蟲半升,黃芩三兩。蜜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治五勞義詳《素問·宣明五氣篇》中。七傷,義詳《金匱·血痹虛勞》。羸瘦腹滿,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白話文:

金匱大黃蟅蟲丸,配方:

  • 大黃:10份
  • 甘草:3兩
  • 杏仁:1升
  • 芍藥:4兩
  • 乾地黃:10兩
  • 桃仁:1升
  • 乾漆:1兩
  • 虻蟲:1升
  • 水蛭:100枚
  • 蠐螬:半升
  • 蟅蟲:半升
  • 黃芩:3兩

做法:將藥材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每日三次,每次用酒送服5丸。

主治:

  • 勞損虛耗(請參閱《素問·宣明五氣篇》)
  • 七種損傷(請參閱《金匱要略·血痹虛勞》)
  • 身體消瘦腹脹,體內有瘀血,皮膚粗糙發黑,雙眼發黑。

以中氣勞傷,己土濕陷,風木抑遏,賊傷脾氣,脾氣堙郁,不能腐熱水穀,化生肌肉,故羸瘦而腹滿。肝藏血而竅於目,肝氣抑遏,營血瘀澀,無以榮華皮腠,故肌膚甲錯而兩目黯黑。甘草培土而緩中,杏仁行滯而瀉滿,桃仁、乾漆、虻蟲、水蛭、蠐螬、蟅蟲,破鬱而消症,芍藥、地黃,清風木而滋營血,黃芩、大黃,瀉相火而下結塊也。

白話文:

由於脾胃功能虛弱,脾土被濕邪困陷,風邪和肝木之氣受抑,損傷了脾氣,導致脾氣鬱結,不能運化水穀,化生肌肉,所以身體消瘦而腹部脹滿。肝臟儲存血液,與眼睛相通,肝氣受抑,氣血運行不暢,無法濡養皮膚和肌肉,所以皮膚粗糙,雙目昏黑。

甘草可以補益脾胃,緩解中焦虛弱;杏仁可以通利大便,緩解腹脹;桃仁、乾漆、虻蟲、水蛭、蠐螬、蟅蟲可以破鬱散結,消除癥塊;芍藥、地黃可以清泄肝火和滋養氣血;黃芩、大黃可以瀉火通便,排出結塊。

下瘀血湯,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煉蜜為四丸,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頓服之。瘀血下如豚肝。亦主經水不利。治產後腹痛,中有瘀血,著於臍下者。以瘀血在腹,木鬱為痛。桃仁、蟅蟲,破其瘀血,大黃下其症塊也。

白話文:

下瘀血湯:

  • 大黃:3 兩
  • 桃仁:20 枚
  • 全蠍:20 枚

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四顆丸藥。用一升酒煮一顆丸藥,取八分之一的湯液,一次服用。瘀血會像豬肝一樣排出體外。

其他功效:

  • 治療經期不順。
  • 治療產後腹痛,尤其是臍下有瘀血導致的疼痛。

原理:

由於瘀血滯留在腹中,阻滯了氣血運行,導致疼痛。桃仁和全蠍可以化解瘀血,大黃可以瀉下瘀塊。

大黃甘遂湯,大黃二兩,甘逆二兩,阿膠二兩。煮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治產後水與血結在血室,小腹脹滿,小便微難而不渴者。以水寒濕旺,乙木抑遏,水瘀血結,不得通達,故腹脹滿,便難而不渴。阿膠清風而潤木,大黃、甘遂,下瘀血而行積水也。

白話文:

大黃甘遂湯:

  • 大黃:兩錢
  • 甘遂:兩錢
  • 阿膠:兩錢

將這些藥材煮成一碗藥湯,一次全部喝下。很快就能排出凝結的血塊。

適用症狀:

產後積水和血塊滯留在子宮內,導致小腹脹痛,小便稍感困難,但沒有口渴。

原理:

由於水寒濕邪偏盛,肝氣鬱結,導致水液瘀滯,血塊凝結,無法順暢排出,所以出現腹脹、小便困難,但沒有口渴。阿膠可以清熱利濕,疏肝理氣;大黃和甘遂可以化瘀血,排出積水。

大黃牡丹皮湯,大黃四兩,芒硝四合,瓜子半升,桃仁五十枚,牡丹皮一兩。煎一升,入芒硝,煎化,頓服之。有膿當下,無膿下血。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調,自汗出,時時發熱,復惡寒,膿已成,其脈洪數者。以濕寒隔礙,氣血不行,壅腫而為癰疽。營衛瘀遏,外寒內熱,鬱熱淫蒸,故肉腐為膿。

白話文:

大黃牡丹皮湯:

  • 大黃:4 兩
  • 芒硝:4 合
  • 瓜子:半升
  • 桃仁:50 枚
  • 牡丹皮:1 兩

煎煮一升,加入芒硝煎化後,一次性服用。如果有膿,服後會立即排出;如果沒有膿,會排出血液。

適應症:

  • 腸癰
  • 小腹腫脹堅硬,按壓疼痛如針刺
  • 小便量少
  • 自汗不止
  • 時常發熱,又怕冷
  • 化膿已成,脈象洪數

病因:

濕寒阻隔,氣血不通,導致腫脹形成癰疽。營衛瘀滯,外寒內熱,熱氣蓄積,導致肌肉腐爛化膿。

膿之未成,氣血壅塞,則脈見遲緊,膿成結消,氣血通達,故見洪數。未膿可下,膿成宜排。丹皮、桃仁、瓜子,排決其膿血,大黃、芒硝,寒瀉其燔蒸也。

白話文:

在膿液尚未形成時,氣血淤塞,因此脈搏顯得遲緩而緊迫。當膿液形成並消散後,氣血通暢,脈搏就會顯得洪大而數次。膿液尚未形成時可以使用瀉下法,膿液形成後則適合使用排膿法。丹皮、桃仁、瓜子可以排出膿血,大黃、芒硝具有寒涼瀉下的作用,可以緩解發熱和火氣上炎。

大黃苦寒迅利,瀉熱開瘀,決壅塞而通結閉,掃腐敗而蕩郁陳,一切宿食留飲,老血積痰,得之即下,心痞腹脹,胃結腸阻,飲之即通,濕熱瘀蒸,非此不除,關竅梗塞,非此不開,盪滌腸胃之力莫與為比,下痢家之停滯甚捷。

白話文: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快速通便的作用。它能清除熱邪,化解瘀血,疏通壅塞和滯結,清除腐敗和清除鬱積的陳舊之物。凡是宿食停滯、飲水內停、瘀血痰飲等症狀,用它都能瀉下。心口堵塞、腹脹難消、胃部不適、腸道堵塞等症狀,用它都能疏通。濕熱瘀滯上蒸的病症,非它不能清除;關竅阻塞不通的病症,非它不能疏通。滌盪腸胃的功效沒有哪種藥物能與它相比,對腹瀉患者停滯之物的清除尤為快速。

酒浸用。

巴豆,味辛、苦,大熱,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驅寒邪而止痛,開冷滯而破結。

白話文:

巴豆,嚐起來辛辣苦澀,性味大熱,歸屬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能驅散寒邪止痛,化解寒氣瘀滯而消散結塊。

傷寒二白散方在桔梗。用之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以寒實鬱結,痞塞不通,巴豆破寒實而決鬱塞也。

白話文:

傷寒二白散的配方裡含有桔梗。用於治療寒邪實結在胸中,沒有發熱症狀的人。因為寒邪實結在胸中,會導致胸悶氣滯,巴豆可以破除寒實,疏通鬱塞。

巴豆辛苦大熱,破沉寒積冷,止心疼腹痛,瀉停痰積水,下宿谷堅症,治霍亂脹痛,不能吐瀉,療寒痰阻閉,不得喘息,排膿血而去腐穢,蕩積滯而斷瘧痢,消死肌弩肉,點疣痣疥癬,種種奇功,神異非常。

白話文:

巴豆性味辛辣燥熱,能驅散寒邪積冷,緩解心腹疼痛,祛除痰液、積水,治療停滯的穀食及堅實的糞便,可用於霍亂腹脹不能嘔吐腹瀉,治療寒痰阻塞導致呼吸困難,排出膿血去除腐敗之物,清除積滯斷絕瘧疾痢疾,消散壞死組織和堅硬肌肉,點除疣痣疥癬,具有多種神奇功效,功效卓著。

去殼,炒,研用。強人可服二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