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隰草部 (4)

回本書目錄

隰草部 (4)

1. 劉寄奴

味苦,性溫。能破瘀血,活新血,通婦人經脈、產後余血、損傷瘀血,下氣,止心腹痛及小便去(注:為當「出」之誤)血,俱可為散,或茶,或酒調服。搗敷金瘡出血不止,其效尤捷;用治湯火傷,大效,但為末摻之。

白話文:

劉寄奴味苦性溫,具有破除瘀血、促進新血生成、疏通婦女經脈、排出產後瘀血、治療外傷瘀血等功效。它還能理氣,止治心腹疼痛及尿血,可研磨成粉末沖泡茶飲或酒服。若搗碎敷於金瘡出血不止的傷口,療效迅速;治療湯火灼傷也有顯著效果,但需研磨成粉末敷用。

2. 萹蓄

味苦、澀。利小便,除黃疸,殺三蟲,去下部濕熱浸淫、陰蝕、瘡疥、痔漏。煮汁飲之,療小兒蛔蟲上攻,心腹作痛,大效。有海上歌云:「心頭急痛不能當,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時刻即安康。」

白話文:

萹蓄味苦澀,能利尿、治療黃疸,殺蟲,以及治療下體濕熱浸淫、陰部潰爛、瘡疥、痔漏等症。將其煮成汁液飲用,能有效治療小兒蛔蟲上攻引起的心腹疼痛。民間還有歌謠說:「胸口劇痛難以忍受,我有仙人傳下來的海上秘方,用萹蓄加醋煎煮,服用後就能立即痊癒。」

3. 青葙子

(野雞冠子也)

味微苦,微寒。能清肝火、血熱,故治赤眼,退赤障、消翳腫、鎮肝、明耳目,亦去風濕、惡瘡、疥癩。

白話文:

青葙子(也叫野雞冠子)

味道微苦,性微寒。具有清肝火、血熱的功效,因此可以治療紅眼病,消除赤眼翳、腫痛,鎮靜肝火,明目益耳,也能治療風濕、惡瘡、疥癬。

4.

味微苦,氣辛。生用,微溫;熟用,微熱。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故能安胎,止心腹痛,治帶下、血崩,暖腰膝,止吐血、下痢,闢風寒、寒濕、瘴瘧、霍亂轉筋及一切冷氣、鬼氣,殺蛔蟲並下部䘌瘡。

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裡、生、熟,俱有所宜。

白話文:

艾草味微苦,氣味辛辣。生艾性溫和,熟艾性較溫熱。它能通暢十二經脈,尤其適合肝、脾、腎經。擅長溫暖腹部、驅除寒邪、去除濕氣,疏通經血中的氣滯,以及氣血中的瘀滯。婦女因血氣寒滯導致的各種疾病最適合使用,因此能安胎、止腹痛、治療帶下、血崩,還能溫暖腰膝、止吐血、治下痢,預防風寒、寒濕、瘴氣、瘧疾、霍亂、轉筋以及一切寒邪、陰邪,殺死蛔蟲並治療下體濕疹。

艾草可以用生艾搗汁、熟艾煎湯,或用於艾灸治療百病,或炒熱後敷熨患處,都能通經絡;也可以用布袋裝盛後,用於溫暖腹部和膝蓋。生艾、熟艾,各有其適用的情況。

5. 佛耳草

(一名鼠麴草)

味微酸,性溫。大溫肺氣、止寒嗽、散痰氣、解風寒寒熱,亦止泄瀉。鋪艾卷作煙筒,用薰久嗽,尤效。

白話文:

佛耳草(又名鼠麴草)

味道微酸,性溫和。能溫暖肺氣,止咳化痰,散寒解表,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寒熱症狀,也能止瀉。將其製成艾條狀,用以燻治久咳,效果尤其顯著。

6. 藍靛

(注:分藍葉、靛青、青黛)

藍葉,氣味苦,寒,微甘。善解百蟲、百藥毒,及治天行瘟疫、熱毒發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疳蝕、金瘡箭毒。凡以熱兼毒者,皆宜搗汁用之。

靛青,乃藍與石灰所成,性與藍葉稍異。其殺蟲、止血、敷諸熱毒、熱瘡之功,似有勝於藍葉者。

青黛,味微咸而寒,性與靛青大同。解諸熱毒、蟲毒、金瘡、熱瘡,或乾摻,或以水調敷。若治諸熱瘡毒,或用馬齒莧加青黛同搗敷之;若治大行頭痛、瘟疫熱毒及小兒諸熱驚癇發熱,並宜水研服之。

白話文:

藍靛

藍葉味苦、性寒,略帶甘味。能解百蟲、各種藥物中毒,以及治療流行性瘟疫、熱毒導致的狂躁、風熱引起的斑疹、癰疽腫痛,消除煩躁口渴,止鼻出血、吐血,殺死疳蟲、治療金屬碎片或箭毒造成的傷口。凡是熱毒兼併的疾病,都適合搗碎取汁服用。

靛青是由藍葉和石灰製成的,性質與藍葉略有不同。它殺蟲、止血、治療各種熱毒、熱瘡的功效,似乎比藍葉更強。

青黛味微鹹而性寒,性質與靛青大致相同。能解各種熱毒、蟲毒、金屬碎片或箭毒造成的傷口、熱瘡,可以乾燥研磨後直接塗抹,也可以用水調和後敷用。如果治療熱瘡毒,可以用馬齒莧和青黛一起搗碎敷用;如果治療劇烈頭痛、瘟疫熱毒以及小兒各種熱性驚癇發熱,則宜用水研磨後服用。

7. 木賊

味微苦、微甘,性溫而升,陽也。性亞麻黃,故能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濕,散火邪,療目疾,退翳障,止腸風下血、下痢及婦人崩中、帶漏、月水不調,亦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白話文:

木賊味甘微苦,性溫且向上升發,屬於陽性藥物。它的顏色像亞麻,因此能發汗解表,治療傷寒、瘧疾,去除風濕,散解火邪,治療眼疾,消除翳障,止住腸風下血、痢疾,以及婦女的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等症狀,也能治療風濕引起的疝氣疼痛和大腸脫肛。

8. 王不留行

(一名金盞銀臺)

味苦,平,性滑利。乃陽明、衝任、血海藥也。治風毒,通血脈,療婦人難產及經滯不調,下乳汁,利小便,除風濕痹痛,止心煩、鼻衄、發背、癰疽、瘡瘻、遊風、風疹,出竹木刺及金瘡止血,亦能定痛。

白話文:

王不留行(又名金盞銀臺)

味道苦,性平,作用滑利。它是治療陽明經、衝脈、任脈及血海等部位疾病的藥物。可以治療風毒,疏通血脈,治療婦女難產及月經不調,催乳,利尿,消除風濕痹痛,緩解心煩、鼻出血、發背(背部癰腫)、癰疽、瘡瘻、遊走性風濕、風疹,取出體內竹木刺,治療金瘡止血,也能止痛。

9. 海金沙

此草出黔中,七月收其全科,曬乾,以杖擊之則細沙自莖葉中落。味甘,性寒。乃小腸、膀胱血分藥也。善通利水道,解鬱熱、濕熱及傷寒熱狂、小便癃閉、腫滿、熱淋、膏濁、血淋、石淋、莖中疼痛,解諸熱毒。或丸、或散,皆可用。

白話文:

海金沙這種植物生長在黔州地區,農曆七月採收全株,曬乾後用棍棒敲打,就會有細沙從莖葉中掉落。它的味道甘甜,性寒,是治療小腸、膀胱經血分疾病的藥物。它擅長通利水道,消除鬱熱、濕熱以及傷寒引起的發熱神志不清,能治療小便不利、腹部腫脹、熱淋、膏淋、血淋、石淋、尿道疼痛等症狀,還能解熱毒。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

10. 燈心草

味淡,性平。能通水道澀結癃閉,治五淋,瀉肺熱,降心火,除水腫,止血,通陰氣,散腫,止渴。但用敗席煮服,更良。若治喉痹,宜燒燈草灰吹之;若治下疳瘡,亦用燒灰加輕粉、麝香為末,摻之。

白話文:

燈心草味甘淡,性溫和。具有利尿通淋、治療尿頻尿急、尿道阻塞等泌尿系統疾病的功效,也能清肺熱、降心火、消水腫、止血,還有通利陰氣、消腫、止渴的作用。用腐爛的草席一起煮服效果更好。如果治療喉嚨腫痛,可以用燈心草燒成灰吹入喉嚨;如果治療下疳(生殖器潰瘍),則可以用燒成的燈心草灰,加入輕粉和麝香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11.

味辛,氣溫,性微熱。升也,陽也。燒煙吸之,大能醉人,用時惟吸一口或二口,若多吸之,令人醉倒,久而後蘇,甚者,以冷水一口解之即醒;若見煩悶,但用白糖解之即安,亦奇物也。吸時,須開喉長吸嚥下,令其直達下焦。其氣上行,則能溫心肺;下行,則能溫肝、脾、腎。

服後能使通身溫暖微汗,元陽陡壯。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陰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閉腠理、筋骨疼痛,誠頃刻取效之神劑也;用以治里,善壯胃氣,進飲食,祛陰濁寒滯,消膨脹宿食,止嘔噦霍亂,除積聚諸蟲,解鬱結,止疼痛,行氣停血瘀,舉下陷後墜,通達三焦,立刻見效。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閔(注:當作「閩」。

下同)廣之間,自後吳楚間皆種植之矣,然總不若閔中者。色微黃,質細,名為金絲煙者,力強氣勝為優也。求其習服之始,則向以徵滇之役,師旅深入瘴地無不染病,獨一營安然無恙,問其所以,則眾皆服煙,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予初得此物亦甚疑貳,及習服數次,乃悉其功用之捷,有如是者。因著性於此。

然此物性屬純陽,善行善散,惟陰滯者用之如神,若陽盛氣越而多躁(注:當是「燥」)多火,及氣虛氣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或疑其能頃刻醉人,性必有毒,今彼處習服既久,初未聞其妨人者,抑又何耶?蓋其陽氣強猛,人不能勝,故下咽即醉,既能散邪,亦必耗氣,理固然也。

然煙氣易散而人氣隨復,陽性留中,旋亦生氣,此其耗中有補,故人多喜服而未見其損者以此。後檳榔條中有說,當與此參閱。

白話文:

煙草味辛,氣溫,性微熱,具有上升、陽性的特質。燃燒後吸入煙霧,能使人迅速產生醉意。使用時只需吸一口或兩口,吸太多會讓人醉倒,需過很久才能恢復,嚴重者可用一口冷水解之。若感覺煩悶,則可用白糖緩解,真是奇特的東西。吸煙時,需張大喉嚨深吸並嚥下,讓煙氣直達下焦。煙氣上升可溫暖心肺;下降則可溫暖肝、脾、腎。

服用後全身溫暖,微微出汗,元陽(指人體陽氣)會迅速增強。用於治療外感疾病,能有效驅除一切陰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氣阻塞肌膚、筋骨疼痛,療效極快。用於治療內部疾病,則能壯胃氣,增進食慾,去除陰寒濕滯,消除脹氣和宿食,止嘔吐、霍亂,去除積聚和蟲積,解鬱結,止疼痛,疏通氣血瘀滯,治療臟器下垂,通達三焦,效果立竿見影。

這種東西古來未曾聽聞,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開始出現在福建廣州一帶,之後吳楚地區也開始種植,但品質仍不及福建地區所產。顏色微黃,質地細膩,稱為「金絲煙」者,煙力最強,品質最佳。關於它最初的流行,據說是在征討滇地的戰役中,軍隊深入瘴氣之地,許多士兵染病,唯獨一支部隊安然無恙,詢問原因,原來他們都吸食煙草,於是煙草便迅速傳播開來,如今西南地區不分老幼,幾乎人人都在吸食。

我最初得到這種東西時也相當懷疑,但吸食幾次後,便了解到它的功效迅速,確實如此神奇。因此便記錄下它的特性。

然而,煙草屬純陽之物,善於運行和散發,只適合陰寒體質者使用,效果奇佳。但對於陽氣過盛、燥熱、氣虛氣短、多汗的人則不適合。有人可能會懷疑,它能迅速讓人醉倒,其性必然有毒,但那些長期吸食煙草的人,卻未聽說有什麼危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的陽氣太過強猛,人體難以承受,所以入口即醉,它既能散邪,也必然會耗損人體元氣,這是很正常的道理。

然而煙氣容易消散,人體元氣也能很快恢復,陽性之氣留在體內,又能很快產生新的元氣,所以它在耗損的同時也有補益,因此許多人喜歡吸食而未見其害,原因就在於此。檳榔的記載中也有相關論述,可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