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山草部 (8)
山草部 (8)
1. 三七
(注:附三七葉)
味甘,氣溫。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善止血、散血、定痛,凡金刃刀箭所傷及跌僕杖瘡,血出不止,嚼爛塗之,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俱宜自嚼,或為末,米飲送下二、三錢。若治虎咬蛇傷等證,俱可服、可傅。
葉之性用,與根大同,凡折傷、跌僕出血,傅之即止,青腫亦散。
白話文:
三七味甘,性溫。它是作用於陽明經、厥陰經血脈的藥物。因此它善於止血、散瘀、止痛。凡是刀傷、箭傷以及跌打損傷,出血不止的,可以將其嚼爛塗抹傷口,或研成粉末撒在傷口上,出血就能止住;也能治療吐血、鼻出血、便血、血痢、崩漏、月經不止、產後惡露不下的症狀,都可以直接嚼食,或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三錢(約1-1.5克)。如果治療虎咬、蛇咬等傷,內服外敷都可以。
三七葉的藥性與根相似,凡是骨折、跌打損傷出血的,將其敷在傷口上就能止血,也能消腫。
2. 白蘚皮
味苦,寒。性燥而降,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通關節、九竅,利血脈、小水,治時行大熱飲水、狂躁叫呼,及婦人陰中腫痛、小兒風熱驚癇,尤治一切毒風風瘡、疥癬赤爛、楊梅瘡毒、眉發脫落。此雖善理瘡瘍,而實為諸黃、風痹要藥。
白話文:
白蘚皮味苦性寒,性質乾燥而具有下降的功效,是手太陰、足太陰、手陽明經的藥物。能治療黃疸(包括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疏通關節、九竅(指身體的九個重要孔竅),暢通血脈、利尿,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高燒、飲水困難、狂躁呼喊,以及婦女陰部腫痛、兒童風熱驚厥,尤其擅长治疗各种毒性风邪引起的疮疡、疥癣、皮肤溃烂、梅毒,以及眉毛頭髮脫落。雖然它善於治療瘡瘍,但實際上也是治療各種黃疸和風濕痹症的重要藥物。
3. 秦艽
味苦,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陽明清火藥也。治風寒濕痹,利小水,療通身風濕拘攣、手足不遂,清黃疸,解溫疫熱毒,除口噤、牙疼、口瘡、腸風下血及虛勞骨蒸發熱、潮熱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等證。
白話文:
秦艽味苦、性寒,但寒性中帶有微微的溫和之氣。它能清瀉手足陽明經的熱邪。主治風寒濕痺,促進尿液排出,治療全身風濕引起的肌肉拘攣、手腳麻痺,清熱利濕治療黃疸,解溫疫熱毒,治療口噤(張口困難)、牙痛、口瘡、腸風下血以及虛勞導致的骨蒸發熱、潮熱煩渴,還有婦女的胎熱、小兒疳熱瘦弱等症狀。
4. 地榆
味苦、微澀,性寒而降。既清且澀,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腸風血痢及婦人崩漏下血、月經不止、帶濁、痔漏、產後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除惡肉,止瘡毒疼痛。凡血熱者,當用;虛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貼金瘡,搗汁可塗虎、犬、蛇、蟲傷毒,飲之亦可。
白話文:
地榆味苦略澀,性寒涼。它既能清熱又能收斂,因此可以止住吐血、鼻出血,清熱明目,治療腸風下血、血痢,以及婦女崩漏下血、月經不止、白帶異常、痔瘡、產後陰虛等症狀;還能治療盜汗,治療熱症引起的痞塊,去除贅肉,止痛消腫。凡是血熱引起的病症,都可以用地榆;但如果是虛寒體質,就不適合使用。地榆製成膏藥可以貼敷刀傷,搗碎取汁可以塗抹虎、犬、蛇、蟲咬傷,甚至內服也有效。
5. 黃芩
味苦,氣寒。氣輕於味,可升可降,陰中微陽。枯者,善於入肺;實者,善入大腸。欲其上者,酒炒;欲其下者,生用。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胎因火盛不安,酌佐砂仁、白朮;腹因火滯為痛,可加黃連、厚朴。
大腸無火滑泄者,最當慎用。
白話文:
黃芩味苦,性寒。氣的上升下降能力都很好,屬陰性但帶有微弱的陽性。乾燥的黃芩較易進入肺經;飽滿的黃芩則較易進入大腸經。若要使其藥性上升,則需用酒炒;若要使其藥性下降,則需生用。乾燥的黃芩能清泄上焦的熱邪,消除痰液,疏通氣機,平喘止咳,止血,治療往來寒熱、風熱、濕熱引起的頭痛,以及瘟疫,清熱利咽,治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等症,尤其擅長清除肌膚表層的熱邪,因此能治療斑疹、鼠瘻、瘡瘍、赤眼等;飽滿的黃芩能清泄下焦的熱邪,能治療赤痢、膀胱熱蓄、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等症。孕婦因胎熱不安,可酌情配合砂仁、白朮使用;因腹部熱滯疼痛,可配合黃連、厚朴使用。
若大腸虛寒而導致腹瀉者,則需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