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山草部 (7)

回本書目錄

山草部 (7)

1. 細辛

(反藜蘆,忌生菜)

味大辛,氣溫。氣味俱厚,升也,陽也。有小毒。用此者,用其溫散,善祛陰分之寒邪,除陰經之頭痛;益肝溫膽,利竅;逐諸風濕痹、風癇、痎瘧、鼻齆不聞香臭;開通關竅,散風淚目疼;口臭、牙蟲,煎湯含漱。過服亦散真氣,不可不知。此味辛甚,故能逐陰分之邪,陰分且然,陽分可知,舊云少陰、厥陰之藥,然豈有辛甚而不入陽分者,但陽證忌熱,用當審之。

白話文:

細辛味辛性溫,藥性強勁,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屬於陽性藥物,略帶小毒。 使用細辛,主要利用其溫散的特性,能有效驅散陰分(身體下部)的寒邪,治療陰經頭痛;還能滋養肝臟、溫暖膽經、利竅;治療各種風濕痹痛、風癇、瘧疾、鼻塞嗅覺失靈;疏通經絡,治療風寒引起的流淚眼痛;以及口臭、牙蟲,可煎湯含漱。但服用過量會耗散真氣,需注意用量。因細辛辛味很烈,所以能驅除陰分寒邪,既然陰分如此,陽分亦可推知。古人說它是治療少陰、厥陰病症的藥物,但辛味如此強烈的藥物,怎麼可能不入陽分呢?只是陽證忌用熱藥,用藥時必須仔細判斷。

2. 羌活

味微苦,氣辛,微溫。升也,陽也。用此者,用其散寒定痛;能入諸經,太陽為最。散肌表之寒邪,利周身項脊之疼痛,排太陽之癰疽,除新舊之風濕。緣非柔懦之物,故能撥亂反正。惟其氣雄,大能散逐,若正氣虛者忌用之。

白話文:

羌活味稍苦,氣味辛辣,性微溫。它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屬於陽性藥物。使用羌活,主要是利用它散寒止痛的功效;它能進入全身經絡,尤其對太陽經的療效最佳。可以散去肌膚表面的寒邪,緩解周身、項部、脊背的疼痛,治療太陽經的癰疽,去除新舊風濕病。因為羌活藥性剛烈,所以能糾正紊亂的狀態,恢復正常。但由於它藥性強勁,具有很強的疏散作用,因此正氣虛弱的人不宜使用。

3. 獨活

味苦,氣香,性微涼。升中有降。善行滯氣,故入腎與膀胱兩經,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或因風濕而齒痛、頭眩、喘逆、奔豚、疝瘕、腰腹疼痛等證,皆宜用之。

白話文:

獨活味苦、氣味芳香,性微涼,具有升中有降的特性。它善於疏通經絡中停滯的氣血,因此歸入腎經和膀胱經,主要治療下焦(腰以下)的風濕病症,例如兩腿疼痛麻木、濕疹瘙癢、肌肉拘攣等;也適用於因風濕引起的牙痛、頭暈、呼吸困難、胸腹脹痛、疝氣、腰腹部疼痛等症狀。

4. 升麻

味微苦,氣平。氣味俱輕,浮而升陽也。用此者,用其升散提氣,乃脾、胃、肺與大腸四經之藥。善散陽明經風寒、肌表邪熱,提元氣之下陷,舉大腸之⿰⺼先(注:即「脫」)泄,除陽明溫疫表邪,解膚腠風熱斑疹。引石膏,除齒牙臭爛腫痛;引蔥頭,去陽明表證頭疼;佐當歸、肉從蓉,可通大便結燥。

凡癰疽、痘疹,陽虛不能起發,及瀉痢、崩淋、夢遺、脫肛,陽虛下陷之類,用佐補劑,皆所宜也。若上實氣壅,諸火炎上及太陽表證,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氣散,若血氣太虛及水火無根者,並不可用。

白話文:

升麻味微苦,性平。藥性輕浮,能向上升發陽氣。 它能升散、提振氣血,是脾、胃、肺和大腸四經的藥物。善於散解陽明經的風寒、肌膚表面的邪熱,提升下陷的元氣,治療大腸脫垂,消除陽明經溫疫的表邪,以及皮膚腠理的風熱斑疹。用它引導石膏,能治療牙齒臭爛腫痛;配合蔥頭,能治療陽明經表證引起的頭痛;配伍當歸、肉蓯蓉,能通利大便燥結。

凡是癰疽、痘疹等因陽氣虛弱而不能發作的疾病,以及瀉痢、崩漏、尿頻、遺精、脫肛等陽虛下陷的症狀,都可以用升麻,但需搭配補益的藥物。 但若屬於上焦實熱、氣機壅滯、火熱上炎,以及太陽經表證等情況,都不宜使用;而且升麻味苦性散,如果血氣極度虛弱或臟腑虛損,也都不可以使用。

5. 前胡

味苦,氣寒。降也,陰中微陽。去火痰實熱,開氣逆結滯、轉筋霍亂,除胸中痞滿、氣喘、嘔逆、咳嗽、煩悶,治傷寒寒熱,風熱頭疼,解嬰兒疳熱。

白話文:

前胡味苦、性寒,具有清降之效,但寒性之中帶有一絲溫和之氣。能清肺化痰,消除實熱,疏通因氣逆導致的胸悶、結滯等症狀,治療轉筋、霍亂等急症,緩解胸悶、氣喘、嘔吐、咳嗽、煩躁等不適,並能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風熱頭痛,以及小兒疳積引起的發熱。

6. 延胡索

味苦,微辛,氣微溫。入肝、脾二經。善行滯氣,破滯血,血中氣藥,故能止腹痛,通經,調月水淋滯、心氣疼痛,破癥癖、跌撲凝瘀,亦善落胎、利小便及產後逆血上衝,俱宜以酒煮服,或用酒磨服亦可。然性惟破氣逐血,必真有血逆氣滯者方可用。若產後血虛,或經血枯少不利,氣虛作痛者,皆大非所宜。

白話文:

延胡索味苦微辛,性溫和。它主要作用於肝、脾二經。能有效疏通阻塞的氣血,尤其擅長化解瘀滯的血塊,是治療氣血凝滯的良藥,因此可以止痛、促進經血運行、調理月經不調、尿路阻塞、心絞痛等症狀,並能治療腫塊、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它還能幫助墮胎、利尿,以及治療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的逆血上衝。服用延胡索時,最好用酒煎煮或研磨後用酒服用。但延胡索的藥性偏向於破氣逐血,必須在確實有血瘀氣滯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如果產後血虛、經血量少、氣虛疼痛,則絕對不能使用。

7. 紫草

味苦,性寒。此手厥陰、足厥陰血分之藥。性寒而利,能涼血滑血,通利二便,故痘疹家宜用之。凡治痘疹,無論未出、已出,但血熱毒盛,或紫或黑,而大便秘結者,宜用之;若已出紅活,不紫不黑,而大便如常通利者,即不可用;故曾世榮《活幼心書》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猶可用,脾氣虛者,反能作瀉。」又若古方,惟用其茸,亦取其氣輕味薄而有清涼升發之功也。

此外,可用以解黃疸、消腫脹,及一切斑疹、惡瘡,亦以其能利九竅、通水道、去濕、涼血而然也。

白話文:

紫草味苦,性寒。它是治療手厥陰經、足厥陰經血分疾病的藥物。因為它性寒且具有通利的作用,能夠涼血、促進血液循環,通利大小便,所以治療痘疹很常用。凡是治療痘疹,不論痘疹是否已長出來,只要是血熱毒盛,痘疹顏色紫黑,且大便秘結的,都適合使用;但如果痘疹已經長出來,顏色紅潤,沒有紫黑現象,大便也通暢,就不可以用;曾世榮在《活幼心書》中提到:「紫草性寒,小兒脾胃實證的還可以使用,但脾胃虛弱者,反而會導致瀉下。」此外,古方中也常只用紫草茸,這是因為紫草茸氣味輕薄,具有清涼升發的功效。

此外,紫草還可以治療黃疸、消除腫脹,以及各種斑疹、惡瘡,都是因為它能利九竅、通水道、除濕、涼血的緣故。

8. 白芨

味苦、澀,性收斂,微寒。反烏頭。能入肺止血,療肺癰、肺痿。治癰疽敗爛、惡瘡、刀箭、湯火損傷,生肌止痛俱可為末,傅之。凡吐血不能止者,用白芨為末,米飲調服即效。

白話文:

白芨味苦澀,藥性收斂,微寒。與烏頭藥性相克。能入肺經止血,治療肺癰、肺痿。治療癰疽潰爛、惡瘡、刀傷、箭傷、燙火傷,都能將其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能生肌止痛。凡是吐血不止的,用白芨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