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金石部 (1)

回本書目錄

金石部 (1)

1. 金石部

2. 全箔

味辛,平,性寒。生者有毒。氣沉質重,降也,陰也。能鎮心神,降邪火,墜痰涎,療風熱上壅、吐血、衄血、神魂飛蕩、狂邪躁擾及小兒驚風、癲癇、痰滯心竅、上氣咳喘,安魂魄,定心志。凡邪盛於上,宜降宜清者,皆所當用;若陽虛氣陷,滑泄清寒者,俱當避之。

白話文:

全箔味辛,性平而寒,生品有毒。藥性沉重,具有下降、陰柔的特性,能鎮定心神,降低邪火,消除痰涎,治療風熱壅盛、吐血、鼻出血、神志恍惚、狂躁不安,以及小兒驚風、癲癇、痰阻心竅、上氣咳嗽喘息等症狀,能安神定志。凡是邪氣盛於上焦,需要下降和清熱的病症,都適合使用;但若陽氣虛弱、氣血下陷、滑脫泄瀉、體質虛寒者,則應避免使用。

3. 水銀

性辛,寒。有大毒。能利水道,去熱毒。同黑鉛結砂,則鎮墜痰涎;同硫黃結砂,則療劫危疾。極善墮胎,殺諸蟲及疥癬癩瘡,凡有蟲者,皆宜之;亦善走經絡,透骨髓,逐楊梅瘋毒;其他內證不宜輕用,頭瘡亦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百藥不治也。

李時珍曰:「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煅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薰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而《大明》言其『無毒』,《本經》言其『久服,神仙,甄權言其『還丹元母』,《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銀但不可服食爾,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

白話文:

水銀性味辛寒,毒性極大。它能利尿,清除熱毒。如果與鉛混合研磨,則能鎮咳化痰;如果與硫磺混合研磨,則能治療危急重症。水銀非常擅長墮胎,殺死蟲類以及治療疥癬、癩瘡等皮膚病,凡是蟲害引起的疾病都適合用它;它也善於穿透經絡、骨髓,驅除楊梅瘡毒;但其他內在疾病不宜輕易使用,頭部瘡瘍更不能使用,因為它容易侵入經絡,導致筋骨麻痺,百藥難治。

李時珍說:「水銀是陰精的極致,具有沉重凝滯的特性,經火煉後,則會飛騰變化;但如果受人體氣息薰蒸,就會深入骨髓、筋絡,損傷陽氣、腐蝕腦髓,其陰毒之性無與倫比。《大明本草》說它無毒,《本經》說久服能成仙,甄權說它是煉丹的根本,《抱朴子》認為它是長生不老的藥物。六朝以後,許多貪圖長生的人服用水銀,結果導致身體衰弱,喪失生命者不知凡幾!煉丹方士不足為信,本草書又怎能妄加評論呢?水銀絕對不能服用,但它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功效,卻是不可否認的。」

4. 輕粉

味微辛,性溫燥。有大毒。升也,陽也。治痰涎積聚,消水腫鼓脹,直達病所,尤治瘰癧、諸毒瘡,去腐肉,生新肉,殺瘡癬疥蟲及鼻上酒齄、風瘡瘍癢。然輕粉乃水銀加鹽、礬升煉而成,其以金火之性,燥烈流走,直達骨髓,故善損齒牙。雖善劫痰涎、水濕瘡毒,涎從齒縫而出,邪得劫而暫開,病亦隨愈;然用不得法,則金毒竄入經絡,留而不出而傷筋敗骨,以致筋攣骨痛、癰瘡、疳漏,遂成廢痼,其害無窮。

嘗見丹家升煉者,若稍失固濟,則雖以鐵石為鼎,亦必爆裂,而矧以人之臟腑血氣乎?陳文中曰:「輕粉下痰,而損心氣,小兒不可輕用,傷脾敗陽,必變他證,初生者,尤宜慎之!」

白話文:

輕粉味微辛,性溫燥,毒性很大。它具有上升、溫陽的特性。能治療痰涎積聚、水腫鼓脹,藥效能直達病灶,尤其擅长治疗瘰癧(淋巴結腫大)、各种毒疮,去除腐肉,促进新肉生长,杀死疮癣疥虫以及鼻子上长酒糟鼻、风疮引起的瘙痒。但轻粉是用水银加盐、矾升炼而成,其性质如同金火般燥烈,能迅速扩散,直达骨髓,所以容易损伤牙齿。虽然它擅长清除痰涎、水湿和疮毒,痰涎能从齿缝排出,邪气被清除而暂时缓解,病情也会随之好转;但是用法不当,金毒就会侵入经络,滞留体内无法排出,从而损伤筋骨,导致筋挛骨痛、痈疮、疳漏,最终变成慢性顽疾,危害无穷。

曾有人见过炼制轻粉,如果稍有失误,即使用铁石做鼎,也会爆裂,何况是人的脏腑血气呢?陈文中说:“轻粉能化痰,但会损伤心气,小孩子不能轻易使用,会伤脾败阳,必然导致其他病症,新生儿尤其要谨慎!”

5. 銅青

(即銅綠)

此銅之精華,惟醋製者良,硇制者毒也。味酸、澀,性收斂。善治風眼爛弦、流淚,合金瘡,止血,明目,去膚赤息肉,治惡瘡、口鼻疳瘡。若治走馬牙疳,宜同滑石、杏仁等分,為末,擦之立愈。

白話文:

銅青(即銅綠)

銅綠最好的製作方法是用醋來製備,用硇砂製備的則有毒。它味道酸澀,性質收斂。善於治療風眼、爛弦、流淚等眼疾,治療金屬造成的創傷,止血,明目,去除皮膚上的紅色息肉,治療惡瘡、口鼻等部位的疳瘡。如果治療走馬牙疳,宜將銅綠與滑石、杏仁等量研磨成粉末,擦拭患處,就能立即痊癒。

6. 硃砂

味微甘,性寒。有大毒。通稟五行之氣:其色屬火也,其液屬水也,其體屬土也,其氣屬木也,其化(注:原文為「入」,意不可解;據其煉可化汞,改)屬金也,故能通五臟。其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入肺,可以降氣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髓。

或上或下,無處不到,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祛蠱毒、鬼魅中惡及瘡瘍、疥癬之屬。但其體重性急,善走善降,變化莫測,用治有餘,乃其所長;用補不足及長生久視之說,則皆謬妄,不可信也。若同參、耆、歸、術,兼硃砂以治小兒,亦可取效,此必其虛中挾實者乃宜之,否則,不可概用。

白話文:

硃砂味甘微苦,性寒,毒性很大。它能通達五臟的氣血,因為它的顏色屬火,液體屬水,形態屬土,氣屬木,經煉製後可化為金屬汞,因此能通達五臟。硃砂入心能安神定志並運行於血脈;入肺能降氣平喘並運行於皮膚毛髮;入脾能化痰止咳並運行於肌肉;入肝能活血化瘀並運行於筋膜;入腎能利水消腫並運行於骨髓。

它可以上行也可下行,無處不到,因此能鎮靜心神、化痰祛濕、驅除邪氣、瀉火解毒,治療驚癇、殺滅蟲毒、驅除蠱毒、鬼魅作祟以及瘡瘍、疥癬等疾病。但硃砂性急力猛,善於快速通行和下降,變化莫測,適合治療邪氣過盛的情況;若用於補益不足或追求長生不老,都是錯誤的,不可相信。如果與參、耆、歸、術等藥材配合使用治療小兒疾病,也可能有效,這只適用於虛證夾雜實證的情況,否則不能一概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