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毒草部 (2)
毒草部 (2)
1. 附子
辨毒:附子之性,剛急而熱,制用失宜,難云無毒,故欲制之得法。夫天下之製毒者,無妙於火。火之所以能製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氣而遇火則失其氣,味而遇火則失其味,剛者革其剛,柔者失其柔,故制附之法,但用白水煮之極熟,則亦全失辣味,並其熱性俱失,形如蘿蔔可食矣,尚何毒之足慮哉!今制之必用甘草者,蓋欲存留其性而柔和其剛耳。
今人但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無用也,故凡食物之有毒者,但製造極熟便當無害,即河豚、生蟹之屬,諸有病於人者,皆其欠熟而生性之未盡也,故凡食物之有毒者,皆可因此以類推矣。
至若藥劑之中有當煅煉而用者又何以然?大凡(注:凡,原漏,補)物之經火煅者,其味皆咸澀,而所以用煅者,非欲去其生剛之性,則欲用其咸澀之味;而留性與不留性則其中各有宜否,故凡當煅煉而用者,皆可因此以類推矣。
又如藥之性毒者,何可不避?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某無毒,余則甚不然之,而不知無藥無毒也,故熱者有熱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當,凡能病人者無非毒也,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亦能毒人,而況以偏味、偏性之藥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權宜,此不可不察耳。
矧附子之性雖云有毒,而實無大毒,但製得其法、用得其宜,何毒之有?今之人不知其妙,且並人參、熟地而俱畏之。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病而至於可畏,勢非庸庸所濟者,非此四物不可。設若逡巡,必誤乃事,今人直至必不得已而後用附子,事已無濟矣!事無濟則反罪之,將附子誠廢物乎?嗟!夫人之所以生者,陽氣耳,正氣耳;人之所以死者,陰氣耳,邪氣耳。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
兵不可久用,故良將用於暫;亂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矧夫附子雖烈,而其性扶陽,有非硝黃之比;硝黃似緩,而其性陰泄,又非桂附可例。華元化曰:「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內經》曰:「門戶不要,是倉廩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今之人履芒硝、大黃若坦途,視參、附、熟地為蛇蠍,愚耶?知耶?
白話文:
附子
要分辨附子的毒性,它的藥性非常剛烈、快速且燥熱,如果炮製或使用不當,很難說它沒有毒性,所以要處理得當。這世上處理毒性最好的方法,沒有比用火更好的了。火之所以能處理毒性,是因為它能改變物質的特性,所以藥物的氣味遇到火就會失去原有的氣味,味道遇到火就會失去原有的味道,剛烈的會變得柔和,柔弱的也會失去柔性。因此,炮製附子的方法,只要用清水煮到非常熟透,就會完全失去辛辣的味道,連同燥熱的藥性也都會消失,外形就像蘿蔔一樣可以食用,哪裡還需要擔心它有毒呢?現在炮製附子一定要用甘草,主要是想保留它原本的藥性,並緩和它的剛烈。
現在的人只知道附子的可怕,卻不知道煮得太熟就沒有作用了。所以,凡是有毒的食物,只要煮到非常熟透,就應該沒有害處,就像河豚、生蟹這類對人有害的食物,都是因為沒有煮熟,而沒有完全去除它本身的毒性。所以,凡是有毒的食物,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推論。
至於藥材中有些需要煅燒後才能使用的,又是什麼原因呢?一般來說,經過火煅燒的藥材,味道都會變得鹹澀,之所以要煅燒,不是為了去除它原本剛烈的藥性,就是為了利用它鹹澀的味道。而是否要保留藥性,則各有不同的適宜之處,所以凡是需要煅燒後才能使用的藥材,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推論。
又比如,藥材中藥性有毒的,怎麼能不避開呢?就算像本草書上說的某些藥有毒、某些藥無毒,我卻不這麼認為,要知道沒有藥是無毒的,所以藥性偏熱的有熱毒、藥性偏寒的有寒毒,如果使用不當,凡是能使人致病的,都算是有毒。就算像家常便飯,本來都是養生正道,如果過量或誤用,也都能毒害人,更何況是藥性偏頗的藥材呢?只是毒性有大小,使用要懂得權衡,這點不能不仔細觀察。
更何況附子的藥性雖然說有毒,但其實毒性並不大,只要炮製得法、使用得宜,又哪裡會有毒呢?現在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甚至連人參、熟地都一起害怕。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際上是藥材中的四大支柱,病情到了危急的程度,不是平常的藥能救治的,非用這四味藥不可。如果猶豫不決,一定會耽誤病情。現在的人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使用附子,等到病情已經無法挽回了!病情無法挽回反而怪罪到附子身上,難道附子真的沒用了嗎?唉!人之所以能活著,靠的是陽氣和正氣;人之所以會死亡,靠的是陰氣和邪氣。人參、熟地,是太平盛世的良相;附子、大黃,是亂世中的良將。
戰爭不能長期進行,所以良將只能用於一時;亂世不能忘記治理,所以良相不可缺少。更何況附子雖然藥性猛烈,但它的作用是扶助陽氣,並不是像硝石、硫磺那樣。硝石、硫磺看似緩和,但它的藥性是陰泄,又不能與桂枝、附子相提並論。華元化說:「得到陽氣就能活,得到陰氣就會死。」《內經》說:「門戶不堅固,糧倉就無法儲藏;能夠守護就能活,失去守護就會死。」現在的人把使用芒硝、大黃當成走在平坦的道路,卻把人參、附子、熟地看成毒蛇猛獸,真是愚蠢啊?還是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