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毒草部 (1)

回本書目錄

毒草部 (1)

1. 毒草部

2. 附子

氣味辛、甘,醃者大咸,性大熱。陽中之陽也。有毒。畏人參、黃耆、甘草、黑豆、綠豆、犀角、童便、烏韭、防風。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暖五藏,回陽氣,除嘔噦、霍亂、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脹滿、瀉痢、肢體拘攣、寒邪濕氣、胃寒蛔蟲、寒痰、寒疝、風濕麻痹、陰疽癰毒、久漏冷瘡、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

善助參耆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里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故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

」吳綬曰:「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脈沉細者尤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直待陰極陽竭而用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此二公之言皆至言也,不可不察。

惟孕婦忌服,下胎甚速。合蔥涎塞耳,亦可治聾。

辨製法:附子製法,稽之古者,則有單用童便煮者,有用薑汁、鹽水者,有用甘草、黃連者,有數味皆兼而用者,其中宜否最當詳辨。夫附子之性熱而剛急,走而不守,土人醃以重鹽,故其味鹹而性則降。今之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熱性以回元陽,以補脾腎,以行參、耆、熟地等功。

若制以黃連則何以藉其回陽,若制以鹽水則反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則必不免於尿氣,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氣大虛者極易嘔噦,一聞其臭便動噁心,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達脾?惟是薑汁一制頗通,第其以辛助辛似欠和平,若果直中陰寒等證,欲用其熱,此法為良;至若常用而欲得其補性者,不必用此。

又若煮法,若不浸脹而煮,則其心不能熟,即浸脹而煮及其心熟,則邊皮已太熟而失其性矣,雖破而為四煮亦不勻,且煮者必有汁,而汁中所去之性亦已多矣,皆非制之得法者。

製法:用甘草不拘,大約酌附子之多寡而用。甘草煎極濃甜湯,先浸數日,剝去皮臍,切為四塊,又添濃甘草湯再浸二、三日,捻之軟透,乃咀為片入鍋,文火炒至將干,庶得生熟勻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乾則太熟而全無辣味,並其熱性全失矣,故制之太過,則但用附子之名耳,效與不效無從驗也。

其所以必用甘草者,蓋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營衛。此無他,亦不過濟之以仁而後成其勇耳。若欲急用,以厚紙包裹,沃甘草湯,或煨、或炙,待其柔軟,切開,再用紙包,頻沃,又炙以熟為度;亦有用麵裹而煨者亦通。若果真中陰寒、厥逆將危者,緩不及制,則單用炮附,不必更用他制也。

白話文:

附子味道辛辣、甘甜,經過醃製後會變得非常鹹,藥性屬於大熱,是陽氣中最陽剛的。它帶有毒性,使用時要避免與人參、黃耆、甘草、黑豆、綠豆、犀角、童便、烏韭、防風等藥材一同使用。它的藥性既有向上浮散的特性,也有向下沉降的特性,具有走竄的特性而不停留在某處,因為它能夠很好地走遍全身的經絡,所以說它和酒的功效相似。能夠去除身體內外深沉的寒氣、四肢冰冷、寒冷顫抖等症狀,溫暖身體中心、強壯陰氣、溫暖五臟、恢復陽氣,還能止吐、治療霍亂、反胃、食道阻塞、心腹疼痛脹滿、腹瀉、肢體抽搐、寒邪濕氣、胃寒引起的蛔蟲、寒痰、寒疝、風濕麻痹、陰性瘡瘍、久不癒合的冷瘡、格陽喉痹(喉嚨腫痛,但身體發冷),以及陽氣虛弱導致的大小便不通暢,婦女經期寒冷不調、小兒慢驚等病症。它能夠將虛浮的陽氣引回身體的根本,制約虛熱。

它能幫助人參、黃耆發揮藥效,尤其能輔助白朮和熟地等藥材建功立業。無論是表證還是里證,只要是脈象細微無力、精神虛弱而沒有發熱症狀的,都應當緊急使用附子。所以虞摶說:「附子具有雄壯的特性,有著攻堅克難的氣勢,能夠引導補氣的藥物行走於十二經絡,來恢復散失的元陽;引導補血的藥物進入血液,來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的藥物打開毛孔,來驅逐在體表的風寒;引導溫熱的藥物到達下焦,來祛除在體內的冷濕。」吳綬說:「附子是治療陰性病症的重要藥物,凡是傷寒傳變到三陰經絡以及中寒夾陰的病症,即使身體發熱但脈象沉伏的都必須使用,或是四肢冰冷、脈象沉細的更要緊急使用。它有著退陰回陽的力量,能夠起死回生。近世對於陰性傷寒常常因為疑慮而不敢使用,等到陰氣達到極點,陽氣耗盡時才使用就已經太遲了!而且夾陰傷寒內外都是陰寒,如果不使用附子,要如何救治呢?」這兩位醫家的話都是至理名言,不可不仔細考察。

只有孕婦禁止服用,因為附子有快速墮胎的作用。將附子與蔥的黏液混合塞入耳朵,也可以治療耳聾。

關於炮製方法:查考古代文獻,附子的炮製方法有單獨用童便煮的,也有用薑汁、鹽水的,有用甘草、黃連的,還有幾種藥材都一起使用的,其中哪些方法適宜,最需要詳細辨別。附子的藥性熱而且剛烈急迫,走而不守,當地人使用大量的鹽醃製,所以它的味道鹹而藥性趨向下降。現在使用附子,正是要利用它的熱性來恢復元陽,來補益脾腎,來幫助人參、黃耆、熟地等藥材發揮功效。

如果用黃連來炮製,要如何利用它的回陽作用呢?如果用鹽水來炮製,反而會助長它下降的藥性。如果用童便炮製,一定會帶有尿騷味,不僅更加助長它下降的藥性,而且凡是脾氣大虛的人極容易噁心嘔吐,一聞到它的臭味就感到噁心,這樣藥還沒入口就先受到了傷害,而且它沉降的速度更快,如何能到達脾臟呢?只有用薑汁炮製的方法比較合理,但是用辛辣的薑汁來輔助辛辣的附子,似乎缺少平和之氣,如果確實是陰寒等病症,想要利用它的熱性,這種方法是好的。至於常用的、想要發揮它補益作用的,就不必使用這種方法了。

另外關於煮的方法,如果不先浸泡使它膨脹就煮,那麼附子的中心部分就不能煮熟,即使浸泡使它膨脹,煮到中心熟透,那麼外面的皮已經太熟而失去了藥性,即使將它切成四塊來煮,也不能均勻,而且煮的時候一定會有汁液,汁液中也已經流失了很多藥性,這些都不是炮製的正確方法。

炮製方法:用甘草,不論用量多少,大概是依照附子用量的多少來決定。將甘草煎煮成非常濃的甜湯,先浸泡附子幾天,剝去皮臍,切成四塊,再加入濃甘草湯繼續浸泡兩三天,用手捏時感到柔軟透徹,再切成薄片放入鍋中,用文火炒到快乾,這樣就能使附子生熟均勻,口中咀嚼時還會有辣味,這就是標準。如果炒得太乾,就會太熟而完全沒有辣味,連帶它的熱性也全部喪失了,所以炮製太過,就只是用附子的名字而已,效果如何就無從驗證了。

之所以一定要用甘草,是因為附子的藥性急迫,得到甘草後可以緩解附子的藥性毒性,得到甘草後可以解毒;附子的藥性走竄,得到甘草後可以補益心脾;附子的藥性發散,得到甘草後可以調和營衛。這沒有其他原因,只是用仁愛之心來輔助它,才能讓它成就勇猛的功效。如果想要緊急使用,可以用厚紙包裹,澆上甘草湯,或是煨、或是烤,等到柔軟後,切開,再用紙包好,頻繁澆上甘草湯,再烤到熟透為度;也有用麵包裹起來煨的方法,也行得通。如果確實是中了陰寒、四肢冰冷將要危險的病症,緩慢炮製來不及,那麼就單獨用炮製過的附子,不必再用其他炮製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