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毒草部 (2)

回本書目錄

毒草部 (2)

1. 白附子

味甘、辛,大溫。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藥勢上行,闢頭風、諸風、冷氣心疼、風痰眩暈、帶濁,療小兒驚風痰搐及面鼻遊風、䵟斑、風刺,去面痕,可作面脂;亦治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風濕諸病。凡欲入藥,炮而用之。

白話文:

白附子味甘辛,性溫熱,略帶毒性。它能向上提升藥力,治療頭痛、各種風症、受寒引起的胸痛、風痰引起的頭暈目眩、白帶異常等症狀。也能治療小兒驚風抽搐、面部及鼻部風症、麻疹、風疹以及去除臉上的疤痕,可製成面脂使用;此外,還能治療疥瘡、風瘡、陰部濕癢及風濕病。使用白附子入藥時,必須經過炮製處理。

2. 大黃

味苦,氣大寒。氣味俱厚,陰中之陰,降也。有毒。其性推陳致新,直走不守,奪土鬱壅滯,破積聚堅症,療瘟疫陽狂,除斑黃譫語,滌實痰,導瘀血,通水道,退濕熱,開燥結,消癰腫,因有峻烈威風,積垢蕩之頃刻。欲速者生用,湯泡便吞;欲緩者熟用,和藥煎服。氣虛同以人參,名黃龍湯;血虛同以當歸,名玉燭散。

佐以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銳。用之多寡,酌人實虛,假實誤用,與鳩相類。

白話文:

大黃味苦,性寒,藥性強勁,屬陰中之陰,具有下降之性。有毒。它能促進新陳代謝,直達病灶,不循經絡,能消除體內鬱結、阻塞,攻破積聚的堅硬腫塊,治療瘟疫、陽明熱盛引起的狂躁,消除斑疹、黃疸、譫語,清除實痰,排除瘀血,通利水道,消除濕熱,緩解燥結,消散癰腫,其藥效迅速而猛烈,能很快清除積聚的病邪。如果要快速見效,就用生大黃,用開水沖泡後直接吞服;如果要緩和藥效,就用熟大黃,與其他藥物一起煎服。如果病人氣虛,可以加入人參,稱為黃龍湯;如果病人血虛,可以加入當歸,稱為玉燭散。

可以加入甘草、桔梗來緩和它的峻猛之性;可以加入芒硝、厚朴來增強它的功效。用藥的多少,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而定,如果誤用,則會產生與毒藥一樣的後果。

3. 常山

味大苦,性寒。有毒。攻溫瘧、痰瘧及傷寒寒熱痰結、氣逆狂癇、癲厥。惟胸腹多滯、邪實氣壯而病瘧者宜之,若老人、弱人俱當忌用,蓋此物性悍,善逐痰飲,得甘草則上行發吐,得大黃則下行發瀉也。亦治鬼毒、蠱毒及頭項瘰癧、鼠瘻。

白話文:

常山味道極苦,藥性寒涼,有毒性。可以治療溫瘧、痰瘧以及傷寒導致的寒熱、痰液阻塞、氣逆、狂躁、癲癇等症狀。但是,只有胸腹積滯較多、邪氣盛實、體質強壯而患瘧疾的人才適合服用。年老體弱者都應忌用,因為此藥藥性強悍,善於驅逐痰飲;如果和甘草一起服用,會向上走而引起嘔吐;如果和藥性峻猛的大黃一起服用,會向下走而引起瀉肚。常山也能治療鬼毒、蠱毒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鼠瘻等病症。

4. 半夏

味大辛、微苦,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毒。其質滑潤,其性燥濕降痰。入脾、胃、膽經。生嚼戟喉,制用生薑。下肺氣,開胃健脾,消痰飲痞滿,止咳嗽上氣、心痛、脅痛,除嘔吐反胃、霍亂轉筋、頭眩、腹脹、不眠、氣結痰核腫突,去痰厥頭痛,散風閉喉喑,治脾濕泄瀉、遺精、帶濁,消癰疽腫毒,殺蜈蚣、蜂蠆蟲毒。性能墮胎,孕婦雖忌,然胃不和而嘔吐不止,加薑汁微炒,但用無妨。

若消渴煩熱及陰虛血證最忌,勿加。李時珍曰:「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味辛而性溫也,滑則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丹溪曰:『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成聊攝云:『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潤腎燥。

』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半夏、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

白話文: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具有升降特性,屬陰中之陽,有毒。質地滑潤,能燥濕化痰。歸脾、胃、膽經。生品會刺激咽喉,需用生薑炮製。能降肺氣、開胃健脾、消除痰飲導致的痞滿,治療咳嗽、上氣、心痛、脅痛,以及嘔吐、反胃、霍亂、抽搐、頭暈、腹脹、失眠、氣滯痰結腫塊等症狀,還能治癒痰厥頭痛、風寒閉塞喉嚨失音,以及脾濕導致的腹瀉、遺精、白帶異常,消散癰疽腫毒,殺滅蜈蚣、蜂、蠍等蟲毒。雖然半夏有墮胎作用,孕婦應忌用,但若因胃不和而嘔吐不止,可用薑汁微炒後服用。

若患有消渴煩熱或陰虛血虛症狀,則絕對禁止使用半夏。李時珍認為半夏能治療痰飲和腹脹,是因為其質地滑潤,味辛性溫,滑潤能滋養,辛溫能散又能潤,所以能化濕通便,利竅泄尿。辛味能行氣化液,辛味也能潤澤,這正是其功效所在。朱丹溪說:「二陳湯能使大便通暢,小便量多。」張介賓說:「半夏辛溫而能散,能利水潤燥腎臟。」此外,《局方》中用半夏製成的半硫丸治療老年人便秘,也是利用其滑潤的特性。世人常誤認為半夏和南星性燥,其實不然,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並非藥物本身燥熱。古方中治療咽喉疼痛、吐血、便血,多用半夏和南星,並非禁用之藥。這兩種藥還能散血,因此也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

5. 南星

味苦、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性烈,有毒。薑汁製用,善行脾、肺,墜中風實痰,利胸膈下氣,攻堅積,治驚癇,散血墮胎;水磨,箍蛇蟲咬毒;醋調,散腫;破傷風、金瘡、折傷瘀血宜傅之。功同半夏,酌用可也。

白話文:

南星味辛辣苦,性溫。它能上升也能下降,屬性偏陰但存在於陽性之中。藥性強勁,有毒。用薑汁炮製後,能有效運行脾肺經氣,治療中風造成的痰濁、胸膈氣滯,攻破堅硬的積聚,治療驚癇,散瘀墮胎;研磨成漿糊狀,可敷治蛇蟲咬傷;用醋調和,可散瘀消腫;治療破傷風、刀傷、骨折瘀血,都適合外敷。其功效與半夏相似,使用時需謹慎斟酌。

6. 膽星

七制、九制者方佳。降痰因火動如神,治小兒急驚必用。總之,實痰、實火壅閉上焦而氣喘煩躁、焦渴脹滿者所當必用。較之南星味苦、性涼,故善解風痰熱滯。

白話文:

膽星最好用七次或九次炮製的方法處理。它能快速有效地降伏因火邪引起的痰濁,治療小兒急驚症必不可少。總而言之,對於痰火壅盛,阻塞上焦,導致氣喘、煩躁、口渴、腹脹等症狀的患者,都應該使用膽星。與南星相比,膽星味苦、性涼,因此更善於消除風痰熱邪。

7. 射干

味苦,性寒。有毒。陰也,降也。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疼,散結氣不得息,除胸腹邪熱脹滿,清肝明目,消積痰結核、痃癖、熱疝,降實火,利大腸,消瘀血,通女人經閉。苦酒磨塗,可消腫毒。

白話文:

射干味苦性寒,有毒。它具有清降的功效。主治咳嗽逆氣、上氣喘不過氣、喉嚨阻塞疼痛、氣滯不通導致呼吸困難、胸腹邪熱脹滿、肝火旺盛導致眼睛不清、消除積聚的痰液、結核、痃癖(腹部腫塊)、熱症導致的疝氣,能降火、通利大腸、消散瘀血,以及治療女性經閉不通。用苦酒研磨塗抹,可以消腫解毒。

8. 大戟

味苦,大寒。有毒。反甘草,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消急痛,破癥結,下惡血,攻積聚,通二便,殺蠱毒、藥毒,療天行瘟瘧、黃病及頸腋癰腫。然大能瀉肺、損真氣,非有大實堅者不宜輕用;若中其毒,惟菖蒲可以解之。

白話文:

大戟味苦,性寒,有毒。禁忌與甘草同用,藥性猛烈峻急。它擅长排出体内水邪、痰液,消除湿热导致的胀满,缓解急剧疼痛,消除癥块,排出恶血,攻破积聚的病邪,通利大小便,杀死蛊毒和药物中毒引起的毒素,治疗流行性瘟疫、黄疸以及颈部和腋下的痈肿。但是,大戟极易损伤肺气和人体元气,只有实证非常严重的人才能使用,否则不宜轻易服用;如果中毒,可以用菖蒲解毒。

9. 甘遂

味苦,性寒。有毒。反甘草。專於行水,能直達水結之處,如水結胸者非此不除,若留痰、留飲、宿食、癥堅積聚無不能逐,故善治水腫腹腳(注:治水二字,原脫,補)、陰囊腫脹,去面目浮腫,通二便,瀉膀胱濕熱及痰逆癲癇、噎膈痞塞。然性烈傷陰,不宜妄用。

白話文:

甘遂味苦、性寒,有毒,不能與甘草同用。它主要功能是利水消腫,能直接到達水液停滯的地方。例如,胸腔積水,非用甘遂不可。對於痰飲停滯、宿食積滯、腹部腫塊等症狀,它都能夠有效清除。因此,它善於治療水腫、腳腫、陰囊腫脹、面部浮腫,並能通利大小便,瀉除膀胱濕熱,以及治療痰濁引起的癲癇、噎膈、痞塞等症狀。但甘遂藥性猛烈,容易傷陰,不可隨意使用。

10. 芫花

(反甘草)(注:附芫花根)

味苦,微溫。有毒。專逐五臟之水,去水飲寒痰、痰癖脅下痛、咳逆上氣、心腹肢體脹滿、瘴瘧、鬼瘧、濕毒、寒毒、蠱毒、肉毒、蟲魚毒,除疝瘕、癰腫,逐惡血,消咽腫。根療瘡疥,亦可毒魚。若搗汁浸線,亦能系落痔瘡。惟其多毒,虛者不可輕用。

白話文:

芫花味苦性微溫,有毒。主要功效是排出五臟積水,治療水腫、寒痰、痰飲、脅肋疼痛、咳嗽氣喘、心腹肢體脹滿、瘴氣瘧疾、鬼瘧、濕毒、寒毒、蠱毒、肉毒、蟲魚中毒等症狀,還能治療疝氣、癰腫,排出瘀血,消退咽喉腫痛。芫花根可治療瘡疥,也能毒魚。將芫花搗汁浸泡線繩,可以治療痔瘡。但芫花毒性較大,體虛者不宜輕易使用。

11. 玉簪

味甘、辛,性寒。有小毒。用根搗汁,解一切諸毒,下一切骨哽,塗消癰瘍。婦人乳癰初起,但取根擂酒服之,仍以渣敷腫處即消。然性能損齒,故亦可落齒取牙。

白話文:

玉簪味甘辛,性寒,略帶毒性。用根部搗碎取汁,可以解毒,治療魚骨等卡在喉嚨裡的異物,外敷可消腫治癒癰瘍(皮膚化膿性炎症)。婦女乳癰初期,可用根部搗碎加酒服用,再將藥渣敷在腫脹處,就能消腫。但玉簪有損傷牙齒的特性,因此也可以用它來脫落鬆動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