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隰草部 (6)
隰草部 (6)
1. 決明
味微苦、微甘,性平,微涼。力薄。治肝熱風眼,赤而多淚及肝火目昏,可為佐使。惟多服、久服方可得效。或作枕用,治頭風、明目,其功勝於黑豆。
白話文:
決明子味道略苦、略甜,性溫和偏涼,藥力較弱。能治療肝火導致的風眼症(眼睛紅腫、流淚),以及肝火上炎引起的視力模糊。通常作為輔助藥物使用,需長期服用才能見效。也可以將其作成枕頭,治療頭痛和改善視力,其功效比黑豆更好。
2. 葶藶
味苦,大寒。沉也,陰也。氣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氣,不減大黃,但大黃能泄血閉,葶藶能泄氣閉,氣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氣膹滿脹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氣虛者不可輕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謂也。第此有甜苦二種,雖曰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緩。
白話文:
葶藶味苦,性寒,沉重陰寒,氣味濃厚,有毒。它擅長排除體內水氣,功效不亞於大黃,但大黃能瀉血瘀,葶藶則能瀉氣滯,氣機通暢了,水氣自然也就消除了。如果肺部水氣壅盛,脹滿急迫,非葶藶不可治。然而,葶藶性急峻,瀉下作用強烈,凡是氣虛的人都不宜輕易使用。《淮南子》說:「大戟能去水,葶藶能治脹滿,但使用不慎,反而會生病。」這句話正說明了這個道理。葶藶有甜、苦兩種,即使是甜的,也不是真正的甜味,只是略微淡一些而已;略微淡一些的,藥性也相對溫和一些。
3. 夏枯草
味微苦、微辛。氣浮而升,陰中陽也。善解肝氣、養肝血,故能散結開鬱,大治瘰癧、鼠瘻、乳癰、癭氣,並治頭瘡、目疾。樓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藥點眼反甚者,亦神效。一男子目珠痛,至夜則重,用黃連點之更甚,諸藥不效,乃用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即疼減,至四、五服,良愈也。」
白話文:
夏枯草味略苦、略辛,氣味輕浮上揚,屬陰中之陽。它擅長疏解肝氣、滋養肝血,因此能散結消腫、舒肝解鬱,主要治療瘰癧、鼠瘻、乳癰、甲狀腺腫大等疾病,也能治療頭瘡、眼疾。樓全善說:「夏枯草治療眼睛疼痛,尤其晚上加劇的病症,效果神奇!即使用苦味藥物點眼反而加重病情者,也同樣有效。曾經有個男子眼睛疼痛,晚上加重,用黃連點眼反而更嚴重,其他藥物也無效,後來用夏枯草二兩、香附子二兩、甘草四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清茶送服,藥物下咽後疼痛就減輕了,服用四五次就痊癒了。」
4. 蒼耳子
(一名羊負來)
味苦、微甘。治頭風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去風明目,養血暖腰膝,及瘰癧、瘡疥,亦治鼻淵。宜炒熟為末,白湯點服一二錢,久之乃效。忌豬肉、馬肉。
白話文:
蒼耳子味苦微甘,可以治療頭痛、風濕痹痛、四肢僵硬抽搐,具有祛風明目、滋養血液、溫暖腰膝的功效,還能治療瘰癧(淋巴結核)、瘡疥等皮膚病,以及鼻淵(鼻竇炎)。 最好炒熟研磨成粉末,用溫開水送服一到兩錢(約3-6克),療效需要長期服用才能顯現。服用期間忌食豬肉和馬肉。
5. 漏蘆
味微咸,性寒。有小毒。主熱毒惡瘡、瘰癧、乳癰、痔漏,排膿長肉,止金瘡血出,亦下乳汁,通經脈,消赤眼,利小便,止尿血、腸風、淋瀝、遺溺及小兒壯熱,療跌撲損傷,可續筋骨。
白話文:
漏蘆味微鹹,性寒,略帶毒性。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頸淋巴結核、乳腺炎、痔瘡及肛門廔管,能促進膿液排出,幫助傷口長肉,止血,還能催乳、疏通經絡、消退紅眼、利尿、止血尿、治療腸風(腸道炎症)、尿頻、尿失禁以及小兒高燒,治療跌打損傷,有助於修復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