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隰草部 (5)
隰草部 (5)
1. 麻黃
(注:附麻黃根)
味微苦、微澀,氣溫而辛。升也,陽也。此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一應瘟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
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助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證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之為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可哂也。
雖在李氏有云:「若過發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制用之法,須折去粗根,入滾湯中煮三、五沸,以竹片掠去浮沫,曬乾用之,不爾,令人動煩。
麻黃根,味甘,平,微苦、微澀。同甘斂藥煎服,可以止汗;同牡蠣粉、米粉,或用舊蕉扇杵末,等分,以生絹袋盛貯用,撲盜汗或夏月多汗,用之俱佳。
白話文:
麻黃
麻黃味微苦澀,性溫而辛,具有升提陽氣的作用。由於它兼具輕揚的滋味和辛溫的特性,因此善於到達肌膚表面,通行經絡,能有效地表散風邪,驅除寒邪。對於各種瘟疫、瘧疾、瘴氣等外感疾病,以及足三陽經表實證,都應該使用麻黃。即使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經的筋骨之間,也只有使用麻黃和官桂才能驅除。
然而,麻黃的運用自有其微妙之處,關鍵在於配伍的藥物。可以配合辛溫解表藥以助其發汗,得到衛氣層面的汗;也可以配合養陰生津藥以助其滋陰,得到營氣層面的汗;還可以配合溫陽藥以助其溫陽,驅逐陰寒凝滯的寒毒;或者配合寒涼藥以助其滋陰,解毒熱邪。麻黃是治療傷寒陰證的首要藥物,張仲景的許多方劑都以麻黃為君藥,可見其獨到之處。現在很多人害怕麻黃有毒不敢使用,或者認為夏天不能用麻黃,這些都是不懂麻黃藥性而造成的誤解。
雖然李氏醫家曾說:「如果發汗過度,則汗出過多而耗損陽氣;如果本身就自汗、表虛的人服用,則會損傷元氣。」但這些都是由於過量使用或誤用造成的。如果陰邪深入,無論冬夏,麻黃都是最適合使用的,又何必過於擔心呢?此外,對於手太陰經的風寒咳嗽、手少陰經的風熱斑疹、足少陰經的風水腫脹、足厥陰經的風痛、目痛等需要發散邪氣的疾病,麻黃都是最佳選擇。柴胡和麻黃都是重要的散邪藥物,但陽邪宜用柴胡,陰邪宜用麻黃,這點必須注意。
麻黃的炮製方法是:除去粗大的根莖,放入滾水中煮沸三到五次,用竹片撇去浮沫,曬乾後使用,否則容易引起煩躁不安。
麻黃根味甘平,微苦澀。與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一起煎服,可以止汗;與牡蠣粉、米粉,或用舊蕉扇搗碎的粉末等分混合,用生絹袋盛裝使用,可以治療盜汗或夏季多汗,效果都很好。
2. 萱草
(一名忘憂,一名宜男,一名鹿蔥)(注:附萱草根)
萱草者,詩作諼草,凡樹此、玩此者,可解憂思,故名忘憂;烹食其苗,氣味如蔥,而鹿喜食之,故名鹿蔥;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花葉:氣味甘而微涼,故能去濕熱,利小便赤澀,除煩渴、酒濕、黃疸,安五臟,利胸膈,令人和悅,亦能明目。
根,治沙淋帶濁,利水氣,解酒疸,宜搗汁服之;治吐血、衄血,研汁一大盞,和薑汁細細呷之;治吹乳、乳癰腫痛,須擂酒服,以渣封之。
白話文:
萱草,又名忘憂、宜男、鹿蔥。萱草的根莖可以入藥。
萱草之所以叫忘憂,是因為古人種植或觀賞它可以讓人忘卻憂愁;它烹煮後的味道像蔥,鹿又喜歡吃它,所以也叫鹿蔥;婦女佩戴萱草花據說可以生男孩,因此又名宜男。萱草的花和葉甘微涼,可以去除濕熱,治療小便澀痛、煩渴、酒濕、黃疸等症狀,能滋養五臟、舒暢胸膈,令人心情愉悅,還能明目。
萱草的根可以治療尿路感染、水腫、黃疸等,宜搗碎榨汁服用;治療吐血、鼻出血,則將根搗汁一大杯,加入薑汁慢慢飲用;治療乳腺炎,則將根搗碎加酒服用,並用藥渣敷在患處。
3. 連翹
味苦、微辛,氣微寒。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中有陰。入手少陰,手足少陽、陽明。瀉心經客熱,降脾胃濕熱,去寸白、蛔蟲,通月水、五淋。以其味苦而輕,故善達肌表,散鼠痿(注:當是「瘻」之誤)、瘰癧、癭瘤結熱、蠱毒、癰毒、斑疹,治瘡癤、止痛消腫、排膿,瘡家號為聖丹。以其辛而能散,故又走經絡,通血凝、氣滯結聚,所不可無。
白話文:
連翹味苦略帶辛辣,性微寒。藥性輕淡,輕盈清澈,向上浮升,屬陽中帶陰的性質。作用於手少陰心經、手足少陽經和陽明經。能瀉去心經的客邪熱毒,降低脾胃的濕熱,驅除寸白蟲和蛔蟲,通利月經和各種小便不利。因為它味苦而輕,所以善於到達肌膚表面,能治療老鼠咬傷後的廔管、瘰癧、癭瘤等熱毒腫塊、蠱毒、癰疽、斑疹等症,治療瘡瘍腫痛、消腫止痛、排出膿液,在治療瘡瘍方面被譽為良藥。因為它略帶辛辣且能疏散,所以還能通行經絡,治療血凝、氣滯等症,不可或缺。
4. 旋覆花
味苦、甘、微辛。陰也,降也。乃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藥。開結氣,降痰涎,通水道,消腫滿,凡氣壅濕熱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見大腸不實及氣虛陽衰之人,皆所忌用。
白話文:
旋覆花味苦、甘、略帶辛辣。屬陰性,具有下降的功效。它是肺經與大腸經的藥物。可以疏通阻塞的氣體,降低痰液,利尿通便,消除腫脹。凡是因氣體鬱結、濕熱引起的病症都適合使用。但是,它具有發散的作用,因此大腸積滯以及氣虛陽虛的人都不適合使用。
5. 鼠黏子
(一名牛旁子、一名大力子)
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毒、斑疹、諸瘻,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而解中有散也。
白話文:
鼠黏子(又名牛旁子、大力子)味苦辛,具有下降兼具上升的特性。能治療風毒、斑疹、各種廔管,以及散去瘡瘍腫毒、喉嚨阻塞,和腰膝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痹痛。它之所以能有效,是因為它善於運行全身十二經脈,並能同時具有疏通和散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