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毒草部 (1)

回本書目錄

毒草部 (1)

1. 附子

氣味辛、甘,醃者大咸,性大熱。陽中之陽也。有毒。畏人參、黃耆、甘草、黑豆、綠豆、犀角、童便、烏韭、防風。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暖五藏,回陽氣,除嘔噦、霍亂、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脹滿、瀉痢、肢體拘攣、寒邪濕氣、胃寒蛔蟲、寒痰、寒疝、風濕麻痹、陰疽癰毒、久漏冷瘡、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

白話文:

氣味辛辣、甘甜,醃製後非常鹹,性味極熱。它是陽中之陽。有毒性。忌用人參、黃耆、甘草、黑豆、綠豆、犀角、童便、烏韭、防風。它的性質既浮於上又沉於下,流動不固定,因為它能走遍全身各經絡,所以說它和酒的作用相似。可以去除表裡沉寒、厥逆寒噤,溫暖中焦,強壯陰氣,溫暖五臟,恢復陽氣,消除嘔吐、腹瀉、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脹滿、瀉痢、肢體拘攣、寒邪濕氣、胃寒蛔蟲、寒痰、寒疝、風濕麻痹、陰疽癰毒、久漏冷瘡、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以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狀。它有極強的引火歸源作用,能夠制伏虛熱。

善助參耆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里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故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

白話文:

參耆等補品可以幫助人體氣血順暢,而附子更是功效顯著。無論是表證(外感病)還是裏證(內傷病),只要脈搏細弱無力、氣虛無熱時,都應急用附子。正如虞摶所說:「附子性質雄壯,有破除困境的強勁氣勢,它能將補氣藥帶到十二經脈,恢復流散的元陽之氣;還能將補血藥帶入血分,滋養不足的真陰之氣;它還能發散驅邪藥,打開皮膚腠理,驅逐表面的風寒;它還能帶動溫暖藥物到達下焦,祛除體內的寒濕。」

」吳綬曰:「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脈沉細者尤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直待陰極陽竭而用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此二公之言皆至言也,不可不察。

惟孕婦忌服,下胎甚速。合蔥涎塞耳,亦可治聾。

白話文:

吳綬說:「附子是治療陰證的重要藥物。凡是傷寒轉變為三陰證,或夾雜陰寒的證狀,即使身體發熱但脈搏微弱沉細,都必須使用附子。如果出現昏厥、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細小的情況,更需要立即使用。附子具有驅除陰寒、振奮陽氣,起死回生的功效。近世醫家對於陰證傷寒,常常猶豫不決,不敢使用附子,等到陰氣極盛、陽氣耗盡才用,這時就太遲了!而且夾雜陰寒的傷寒,內外都屬陰寒,除了附子以外,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救治。」這兩位醫家的話都是至理名言,不可不仔細體會。

辨製法:附子製法,稽之古者,則有單用童便煮者,有用薑汁、鹽水者,有用甘草、黃連者,有數味皆兼而用者,其中宜否最當詳辨。夫附子之性熱而剛急,走而不守,土人醃以重鹽,故其味鹹而性則降。今之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熱性以回元陽,以補脾腎,以行參、耆、熟地等功。

白話文:

製作方法: 對於附子的製作方法,根據古代記載,有單獨用童尿煮製的,有用薑汁和鹽水煮製的,有用甘草和黃連煮製的,還有同時使用多種材料煮製的。其中哪些方法適合哪些方法不適合,應當仔細分辨清楚。附子性熱而剛烈,藥性發作快而不持久。當地人用重鹽醃製附子,所以附子的味道變鹹,藥性也變得沉降。現在之所以使用附子,正是要利用它的熱性來扶助元陽,補益脾腎,發揮人參、黃耆、熟地等藥物的功效。

若制以黃連則何以藉其回陽,若制以鹽水則反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則必不免於尿氣,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氣大虛者極易嘔噦,一聞其臭便動噁心,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達脾?惟是薑汁一制頗通,第其以辛助辛似欠和平,若果直中陰寒等證,欲用其熱,此法為良;至若常用而欲得其補性者,不必用此。

白話文:

如果用黃連來制寒,那麼怎麼能藉此恢復陽氣?如果用鹽水來制寒,反而會助長寒性。如果用童便來制寒,必定會帶有尿氣,不僅會助長寒性,而且脾氣虛弱的人很容易反胃嘔吐。一聞到尿氣,就會噁心。藥物還沒入口就已經受到傷害,而且尿氣沉降得很快,怎麼能到達脾胃呢?只有薑汁可以用來制寒,但薑汁辛上加辛,似乎不夠平和。如果確實是陰寒證,需要用它的溫熱之性,那麼這個方法很好。但是如果經常使用,只想得到它的補益之性,就不用這個方法了。

又若煮法,若不浸脹而煮,則其心不能熟,即浸脹而煮及其心熟,則邊皮已太熟而失其性矣,雖破而為四煮亦不勻,且煮者必有汁,而汁中所去之性亦已多矣,皆非制之得法者。

白話文:

如果烹飪的方法不對,例如不浸泡就直接煮,那麼它的核心就不會熟。即使浸泡後煮到它的核心熟了,邊緣的皮也會過於成熟而失去其營養價值。即使將它切成四塊再煮,也不均勻。而且,煮的時候肯定會產生湯汁,而湯汁中流失的營養成分也很多。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烹飪方法。

製法:用甘草不拘,大約酌附子之多寡而用。甘草煎極濃甜湯,先浸數日,剝去皮臍,切為四塊,又添濃甘草湯再浸二、三日,捻之軟透,乃咀為片入鍋,文火炒至將干,庶得生熟勻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乾則太熟而全無辣味,並其熱性全失矣,故制之太過,則但用附子之名耳,效與不效無從驗也。

白話文:

製作方法:

用適量甘草,大致依照附子的分量而定。將甘草煎煮成濃甜湯汁,先浸泡幾天,然後剝去根蒂,切成四塊。接著再次加入濃甘草湯浸泡兩三天,直到捻起來變軟,再咀嚼成片狀放入鍋中,用小火炒到快乾。這樣就能讓生熟恰到好處,口嚼時還能感受到辣味,這就是適當的程度。

如果炒得太乾,就會太熟而失去全部辣味,連熱性也完全消失。所以如果製作過度,就只是用了附子的名稱,實際功效如何也無法驗證。

其所以必用甘草者,蓋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營衛。此無他,亦不過濟之以仁而後成其勇耳。若欲急用,以厚紙包裹,沃甘草湯,或煨、或炙,待其柔軟,切開,再用紙包,頻沃,又炙以熟為度;亦有用麵裹而煨者亦通。若果真中陰寒、厥逆將危者,緩不及制,則單用炮附,不必更用他制也。

白話文:

使用甘草是必須的,因為附子的藥性急躁,需要甘草來緩和它的毒性;附子的藥性走散,需要甘草來滋養心脾;附子的藥性發散,需要甘草來調和營衛之氣。這些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用甘草的仁厚來中和附子的激進,這樣才能發揮它的效用。

如果需要急用附子,可以把它用厚紙包起來,倒入甘草湯中,或者煨製或炙烤,直到附子變軟,切開,再用紙包起來,頻頻倒入甘草湯,再炙到熟為止;也可以用麵粉裹著來煨製,這也是可行的。

如果患者真的是中陰寒、厥逆將臨危境,情況緊急,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制附子,直接用炮製過的附子就可以了。

辨毒:附子之性,剛急而熱,制用失宜,難云無毒,故欲制之得法。夫天下之製毒者,無妙於火。火之所以能製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氣而遇火則失其氣,味而遇火則失其味,剛者革其剛,柔者失其柔,故制附之法,但用白水煮之極熟,則亦全失辣味,並其熱性俱失,形如蘿蔔可食矣,尚何毒之足慮哉!今制之必用甘草者,蓋欲存留其性而柔和其剛耳。

白話文:

辨毒:

附子的性質,剛烈而燥熱,使用不當,難以避免毒害,所以需要有適當的製法。天下用來解除毒性的方法,沒有比火更好的了。

火之能夠解除毒性的原因,是因為它能改變物體的性質。所以,氣體遇火則失去氣性,味道遇火則失去味道,剛硬之物變柔弱,柔軟之物變堅硬。

因此,制附子的方法,只要用白水煮透,就能使其完全失去辛辣味和熱性,形狀如同蘿蔔,可以食用。這樣,哪還有什麼毒性可擔憂呢?

如今制附子時一定用甘草,蓋因甘草可以保留附子的藥性,同時緩和他剛烈的一面。

今人但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無用也,故凡食物之有毒者,但製造極熟便當無害,即河豚、生蟹之屬,諸有病於人者,皆其欠熟而生性之未盡也,故凡食物之有毒者,皆可因此以類推矣。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知道附子可怕,卻不知道煮得太熟就會沒有效果。因此,所有有毒的食物,只要烹煮得非常熟,就可以避免危害。像河豚、生螃蟹等對人有害的食物,都是因為沒有煮熟,它們的毒性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凡是有毒的食物都可以以此類推。

至若藥劑之中有當煅煉而用者又何以然?大凡(注:凡,原漏,補)物之經火煅者,其味皆咸澀,而所以用煅者,非欲去其生剛之性,則欲用其咸澀之味;而留性與不留性則其中各有宜否,故凡當煅煉而用者,皆可因此以類推矣。

白話文:

至於藥物之中,有些需要煅煉後才能使用的,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般來說,經過火煅煉的物質,味道都會變得又鹹又澀。使用煅煉的原因,並不是希望去除其生硬的性質,而是要利用其鹹澀的味道。至於是否要保留其性質,則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決定。因此,所有需要煅煉使用的藥物,都可以根據這個原理來推斷。

又如藥之性毒者,何可不避?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某無毒,余則甚不然之,而不知無藥無毒也,故熱者有熱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當,凡能病人者無非毒也,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亦能毒人,而況以偏味、偏性之藥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權宜,此不可不察耳。

白話文:

就好像藥的性質有毒性的,怎麼可以不去避免呢?像本草綱目所說的某種藥有毒、某種藥無毒,但我認為這並不對,其實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是完全沒有毒性的。所以,熱性的藥物有熱毒,寒性的藥物有寒毒,如果使用不當,任何能使人致病的藥物都是有毒的。就如我們日常食用的茶飯,本都是滋養人體的正味,但如果過量食用或誤用,也能使人中毒。更何況是那些藥性偏激、藥味偏僻的藥物呢?但毒性大小不同,運用藥物也要權衡利弊,這是一定要弄清楚的。

矧附子之性雖云有毒,而實無大毒,但製得其法、用得其宜,何毒之有?今之人不知其妙,且並人參、熟地而俱畏之。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病而至於可畏,勢非庸庸所濟者,非此四物不可。設若逡巡,必誤乃事,今人直至必不得已而後用附子,事已無濟矣!事無濟則反罪之,將附子誠廢物乎?嗟!夫人之所以生者,陽氣耳,正氣耳;人之所以死者,陰氣耳,邪氣耳。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

白話文:

此外,附子雖然被認為有毒,但實際上並非有大毒性。只要炮製得法、使用得當,怎麼會有毒呢?現在的人不瞭解附子的妙用,甚至和人參、熟地一樣畏懼它。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際上是藥物中的四根棟梁。大病危急的情況下,絕非平庸之輩所能應付,非這四味藥不可。如果猶豫不決,必定會錯失良機,等到情非得已才使用附子,已為時已晚!事情無法挽回後,反而責怪附子,難道附子真的是廢物嗎?唉!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靠陽氣、正氣;人之所以會死亡,是因陰氣、邪氣。人參、熟地是治國的良相;附子、大黃是亂世的良將。

兵不可久用,故良將用於暫;亂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矧夫附子雖烈,而其性扶陽,有非硝黃之比;硝黃似緩,而其性陰泄,又非桂附可例。華元化曰:「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內經》曰:「門戶不要,是倉廩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今之人履芒硝、大黃若坦途,視參、附、熟地為蛇蠍,愚耶?知耶?

白話文:

戰爭不能長久,因此好的將領只適合暫時使用;天下混亂時不能忘記治理,因此好的丞相不可或缺。

附子雖然藥性強烈,但其特性是扶助陽氣,與硝黃的特性完全不同;硝黃看似緩慢,但其特性是陰寒泄瀉,也與桂附的特性不同。

華元化說:「得到陽氣者生,得到陰氣者死。」

《黃帝內經》說:「如果門戶不設防,就如同倉庫沒有儲備糧食一樣;有守護者就會存活,沒有守護者就會死亡。」

現在的人把服用芒硝、大黃當成坦途,卻把人參、附子、熟地當成毒蛇猛獸,這是愚蠢還是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