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隰草部 (3)
隰草部 (3)
1. 蜀葵子
(注:附黃葵花)
味甘,性寒。能利小水,通淋閉,消水腫,潤大腸,催生落胎,通乳汁,亦治一切瘡疥並瘢疵赤靨。苗葉可作菜茹。古以葵為五菜之主,今不復用之矣!
黃葵花,性滑利,與蜀葵大同。若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用花為末,傅之即愈,為瘡家要藥;浸油,可塗湯火瘡。
白話文:
蜀葵子味甘性寒,能利尿消腫,通利小便,潤滑腸道,催生墮胎,通乳。也能治療各種瘡疥、疤痕和臉上的紅色斑點。蜀葵的莖葉可以當作蔬菜食用。古時候把蜀葵列為五種主要蔬菜之一,現在已經不常這樣用了。
黃葵花性滑利,功效與蜀葵相似。若治療久治不癒的惡瘡膿腫,可用黃葵花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即可痊癒,是治療瘡瘍的重要藥物;將黃葵花浸泡在油中,可製成藥油塗抹燙傷和火傷。
2. 車前子
(即芣苡)(注:附車前根葉)
味甘、微咸,氣寒。入膀胱、肝經。通尿管熱淋澀痛,驅風熱目赤翳膜,利水,能除濕痹;性滑,極善催生;兼治濕熱瀉痢,亦去心胸煩熱。
根葉:生,搗汁飲,治一切尿血、衄血、熱痢;尤逐氣癃,利水。
白話文:
車前子(也就是芣苡),味甘微鹹,性寒。歸膀胱經、肝經。能治療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以及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眼翳,具有利水消腫、除濕痹的功效;因其性滑,很擅長催生;還能治療濕熱引起的瀉痢,以及心煩胸悶。
車前子的根和葉:鮮用,搗碎取汁飲用,可以治療各種尿血、鼻出血、熱痢;尤其能通利水道,排除體內濁氣,利水消腫。
3. 白蒺藜
(注:附沙苑蒺藜)
味苦、微辛、微甘,微涼。能破癥瘕結聚,止遺溺泄精,療肺痿、肺癰、翳膜目赤,除喉痹、癬疥、痔、瘰、癜風,通身濕爛、惡瘡、乳岩、帶下俱宜;催生,止煩亦用;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最良。
沙苑蒺藜,性亦大同。若用固精補腎,止遺瀝、尿血,縮小便,止煩渴,去燥熱,則亦可用此。
白話文:
白蒺藜味苦、略帶辛辣和甘甜,性微涼。它能消除腹部腫塊,止遺尿、遺精,治療肺癆、肺癰、眼瞼腫痛發紅,以及喉嚨阻塞、皮膚癬疥、痔瘡、瘰癧(淋巴結腫大)、白癜風,各種皮膚濕爛、惡瘡、乳腺腫瘤、陰道分泌物異常等症狀;它也能催生、止煩躁;此外,它還能涼血養血,並有很好的滋陰功效。若要補益,宜炒熟後去除刺;若要清熱,則宜連刺生用搗碎。 白蒺藜去風解毒,白色的藥效最佳。
沙苑蒺藜的藥性與白蒺藜大致相同。如果要固精補腎,治療遺尿、尿血,減少尿量,止煩渴,清除燥熱,也可以使用沙苑蒺藜。
4. 紅花
味甘、微苦、微辛,氣微涼。陰中微陽。惟入血脈,多用女科。少用可活血引經,多用能破血通瘀。可下死胎,亦療血暈,達痘瘡血熱難出,散斑疹血滯不消,潤燥活血,止痛通經,亦消腫毒。
白話文:
紅花味道甘甜、略苦、略辛辣,性微涼,屬陰中帶陽。它主要作用於血液循環系統,多用於婦科疾病。少量使用可以活血化瘀,促進經絡運行;大量使用則能破血通瘀。能排出死胎,治療血暈(暈厥),以及痘瘡(天花)因血熱而疹子難以排出、斑疹因血瘀而消退緩慢等症狀。此外,紅花還能潤燥活血、止痛通經、消腫解毒。
5. 紫菀
味苦,平,微辛。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若以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失血者,則非所宜。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治五勞體虛,其亦言之過也。
白話文:
紫菀味苦、性平,略帶辛味。辛味能入肺經,苦味能降氣,因此可以治療咳嗽、上氣不接、痰多喘息等症狀。但是,如果是肺實氣壅(肺氣壅塞)或因火邪傷肺而導致咳嗽咳出膿血者,才能使用它。如果因勞累損傷肺腎,陰津虧損、肺燥金傷而導致咳嗽、喘息、咳血,則不適合使用紫菀。參考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紫菀能補益不足,治療五勞七傷導致的身體虛弱,這說法恐怕有些誇大。
6. 甘菊花
(白菊花根:善利水,搗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閉)(注:並附菊花葉)
味甘,色黃者,能養血散風,去頭目風熱眩暈疼痛,目中翳膜及遍身遊風風疹;作枕,明目。葉亦可用。
味苦者,性涼。能解血中鬱熱,清頭目,去風熱眼目腫痛、流淚。根、葉辛香,能消癰毒,止疼痛。
白話文:
甘菊花:
白色菊花根具有利尿的功效,可以搗碎榨汁,用酒送服,能有效治療尿閉。菊花葉也可入藥。
味道甘甜,顏色偏黃的菊花,具有養血、散風的功效,可以治療頭目風熱、眩暈、疼痛、目翳以及全身遊走性的風疹;用其做枕頭,還有明目的功效。葉子也能使用。
味道苦澀的菊花,性涼。能消除血液中的鬱熱,清熱明目,治療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流淚等症狀。菊花的根和葉辛香,能消散癰疽腫毒,止痛。
7. 野菊花
(一名苦薏)
根、葉、莖、花皆可同用。味苦、辛。大能散火,散氣,消癰毒疔腫、瘰癧、眼目熱痛,亦破婦人瘀血。孫氏治癰毒方,用野菊連根葉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或同蒼耳搗汁,以熱酒沖服;冬月用乾者煎服,或為末,酒服亦可。
白話文:
野菊花
野菊花(也叫苦薏),根、葉、莖、花都可以一起使用。味道苦、辛辣。它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治疗痈疽、疔疮、肿毒、瘰癧(淋巴结核)以及眼睛紅腫疼痛等症,也能治疗女性的瘀血。孙氏治疗痈疽的方子是用野菊花的根和叶捣烂,加酒煎煮后服用,使其出汗,再用药渣敷在患处;或者将野菊花和苍耳子一起捣烂取汁,用热酒冲服;冬天可以用晒干的野菊花煎服,或者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
8. 豨薟
味苦,氣微寒,有小毒。此物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隨宜,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如神;散撒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或搗爛封之,或煎湯,或散敷並良。其掃蕩功力若此,似於元氣虛者非利。
白話文:
豨薟味苦,性微寒,略帶毒性。它藥性強勁,擅長驅除風濕及各種毒邪。需用蜂蜜和酒反覆拌和,經過九蒸九曬製成蜜丸,空腹用酒送服,用量可根據情況調整。它能有效治療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以及因濕邪導致的腰腳痿軟疼痛、麻木等症狀。鮮豨薟用酒煎煮,能神奇地治療破傷風危急症狀;研磨成粉末,可治療麻瘋、癰疽等惡性瘡瘍、浮腫,以及虎咬狗咬、蜘蛛蟲咬等毒傷。可以搗碎敷貼患處,或煎湯內服,或研成粉末外敷,療效都很好。雖然它具有如此強大的清除毒邪功效,但似乎並不適合元氣虛弱的人使用。
9. 益母草
(子名茺蔚)
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號。能去死胎,滑生胎,活血,涼血,行血,故能治產難、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及經脈不調、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瘀血等證。
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謂婦人所必用也,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輕身,誠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腫,下水氣及打撲瘀血,通大小便之類,皆以其能利也。若治疔腫、乳癰、丹毒、惡毒,則可搗汁飲之,其渣亦可敷貼。
子名茺蔚,功用略同。但子味微甘,稍溫,故能涼血,補血,亦益陰氣,明目。
白話文:
益母草味微苦辛,性寒涼滑利。它擅長調理婦女的各種孕產疾病,因此稱為益母草。它能排出死胎,幫助胎兒順利娩出,活血、涼血、行血,所以能治療難產、胎盤滯留、胎死腹中、月經不調、崩漏、尿血、便血、瘀血等症狀。
然而,只有血熱、血瘀以及孕產過程艱難的人才適合服用。如果本身血氣虛弱又怕冷,或是有臟器下垂的情況,都不適合服用。不能因為它叫益母草,就認為所有婦女都必須使用,因為它主要作用是滑利,而非補益。古籍記載長期服用可以益精輕身,這並不可靠。此外,它還能治療水腫、利尿、跌打瘀血,以及通大小便等症狀,這都是因為它的利水作用。如果治療疔瘡腫毒、乳腺炎、丹毒等症,可以用益母草搗汁服用,渣滓也可以外敷。
益母草的種子叫茺蔚,功效大致相同。但種子略帶甘味,性溫和,因此除了涼血、行血之外,還能補血、滋陰、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