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隰草部 (1)
隰草部 (1)
1. 隰草部
2. 地黃
(注:分生地黃、熟地黃)
生地黃:味苦、甘,氣涼。氣薄味厚,沉也,陰也。鮮者更涼,乾者微涼。能生血,補血,涼心火,退血熱,去煩躁、骨蒸、熱痢下血,止嘔血、衄血、脾中濕熱或婦人血熱而經枯,或上下三消而熱渴。總之,其性頗涼,若脾胃有寒者,用宜斟酌。
熟地黃:味甘、微苦。味厚氣薄,沉也,陰中有陽。本草言其入手足厥、少陰經。大補血衰,滋培腎水,填骨髓,益真陰,專補腎中元氣,兼療藏血之經,此雖泛得其概,亦豈足以盡是之妙。夫地黃產於中州沃土之鄉,得土氣之最厚者也。其色黃,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
得土之氣而曰非太陰、陽明之藥,吾弗信也。惟是生者性涼,脾胃喜暖,故脾陽不足者所當慎用;至若熟則性平,稟至陰之德,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藏之真陰,而又於多血之藏為最要,得非脾胃經藥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而耆朮但可為之佐;補血以熟地為主,而芎歸但可為之佐。
然在耆、朮、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人參、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裡;一形一氣,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逾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凡諸真陰虧損者,有為發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於口鼻,或水泛於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陰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氾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何也?以汗化於血,而無陰不作汗也;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陽生於下,而無復不成乾也。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澤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腎泄?有謂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者,則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內經》曰:「精化為氣」,得非陰亦生陽乎,孰謂陽之能生,而陰之不能長也。
又若制用之法,有用薑汁拌炒者,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後可,有用砂仁制者,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後可,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絡壅滯而後可,使無此數者,而必欲強用製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
白話文:
地黃
生地黃味苦甘,性涼。氣輕味重,屬陰寒之性。鮮生地黃更涼,乾生地黃則略微涼一些。它能生血、補血,清心火,退血熱,治療煩躁、骨蒸、熱痢下血、嘔血、鼻出血等症狀,也能治療脾胃濕熱、婦女血熱經閉、消渴等病症。總體來說,生地黃性涼,脾胃虛寒者需謹慎使用。
熟地黃味甘微苦。味重氣輕,屬陰中帶陽之性,藥性入足少陰經與手少陰經。它能大補血虛,滋養腎水,填補骨髓,益養真陰,尤其能補益腎中元氣,並治療血虛的相關經脈病症。地黃產自中原沃土,吸收了最濃郁的土氣,其黃色正是土的顏色,甘味也是土的味道。
有人認為地黃非太陰、陽明經藥物,我並不相信。只是因為生地黃性涼,而脾胃喜溫,所以脾陽不足者應謹慎使用;熟地黃則性平,秉承至陰之特性,氣味平和,能滋補五臟的真陰,尤其對補益血虛效果最佳。 人體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氣和血。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黃耆、白朮只能輔助;補血則以熟地黃為主,川芎、當歸只能輔助。
然而,黃耆、白朮、川芎、當歸都有一些使用禁忌,而人參、熟地黃卻是氣血必不可少的藥物。凡是諸經陽氣虛弱者,非人參不可;凡是諸經陰血虛弱者,非熟地黃不可。人參有溫運的作用,熟地黃則秉持著平和順暢的特性。人參與熟地黃,一陰一陽,互為表裡,一氣一形,相互依存,性味平和中正,不可互相替代。
凡是真陰虧損,出現發熱、頭痛、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多、呼吸困難等症狀,或是脾腎陽虛導致嘔吐,或虛火上炎導致鼻出血,或水腫,或陰虛導致泄瀉,或陰虛導致狂躁,或陰虛導致昏厥等,都屬於陰虛的表現。陰虛神志渙散者,非熟地黃的滋養不足以收斂;陰虛火旺者,非熟地黃的沉重之性不足以鎮降;陰虛煩躁者,非熟地黃的平和之性不足以鎮靜;陰虛急躁者,非熟地黃的甘潤之性不足以緩和;陰虛水腫者,非熟地黃不足以控制;陰虛真氣外泄者,非熟地黃不足以收斂;陰虛精血虧損,體質消瘦者,非熟地黃不足以滋養腸胃。
更神奇的是,熟地黃配伍發汗的藥物,可以發汗,因為汗液源於血液,沒有陰液就不能出汗;熟地黃配伍溫陽的藥物,可以回陽,因為陽氣產生於下焦,沒有陰液就無法化生陽氣。然而,陽氣作用迅速,所以人參用量少也能奏效;陰氣作用緩慢,熟地黃必須用量多才能見效。現在有些人擔心熟地黃滯膩,但崔氏用腎氣丸治療痰飲,張仲景用八味丸治療腎虛泄瀉,又作何解釋呢?有人認為陽氣可以生陰氣,陰氣卻不能生陽氣,其實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滋生的,缺一不可。沒有陽氣,陰氣就不能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內經》說「精化為氣」,不就是陰氣化生陽氣嗎?怎麼能說陽氣能生,陰氣就不能長呢?
熟地黃的炮製方法也有講究,用薑汁炒制,適用於脾胃虛寒兼有嘔吐的患者;用砂仁炮制,適用於腹部脹滿的患者;用酒炒制,適用於經絡瘀阻的患者。如果沒有這些情況,而強行使用這些炮製方法,就是不懂得熟地黃的運用,反而破壞了其平和的特性,如同畫蛇添足。
現在有些人想用熟地黃補陰,又擔心其不利於水液代謝,認為補陰就不能利水,利水就不能補陰,其實補陰的方法不應兼顧利水;有些人用熟地黃補血,又擔心其滯膩,其實血虛就像乾旱的土地一樣渴望雨露,枯竭的腸胃非常需要滋養。如果不明瞭這些道理,用量少還想兼顧利水,又怎麼敢單獨大量使用熟地黃呢?更不敢再添加甘味藥物以發揮其最大功效,豈不是因噎廢食嗎?
唉!熟地黃的功效應用,很久沒有被充分闡明了,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討。我今天特地把它寫出來,希望聰明的人能自己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