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徵要》~ 第四卷 (6)
第四卷 (6)
1. 胡荽
味辛,性溫。
內通心脾,外達四肢。能辟邪惡,最發痘疹。
酒煎。掩頭面含噴遍身,即發痘疹。
2. 大蒜
味辛、性溫,有毒。入脾、腎二經。忌蜜。
消穀化食,闢祟驅邪。破痃癖多功,炙惡瘡必效。搗貼胸前,痞格資外攻之益。研塗足底,火熱有下引之奇。
大蒜用最多,功至捷,外塗皮肉,發疱作疼,則其入腸胃而搜刮,概可見矣。
性熱氣臭,凡虛弱有熱之人,切勿沾唇。即宜用者,亦勿過用,生痰動火,損目耗血,謹之。
3. 薤白
味辛、苦、性溫、質滑、無毒。入心、胃、大腸三經。
溫中散結、下氣散血。胸痹刺痛、心痛宜食。亦治久痢、咽中哽骨。輕身耐寒、能補不足。
《本草匯言》謂:「陰虛發熱病,不宜食。」
4. 生薑
(見發散)
5. 蔥
(見發散)
6. 金針菜
(見萱花下)
7. 冬瓜
味甘淡,性偏涼,無毒。入心、肺、脾、大小腸五經。
清解暑熱,利水消痰。胸悶膈熱,口渴心煩。腫脹溲少,濕困減餐。
暑期連皮子煮食,頗能益人。
冬瓜皮:利水消腫。洗面去黑䵟。
冬瓜子:清肺消癰。治肺癰、腸癰。
8. 西瓜
味甘,性寒。
解暑除煩,利水醒酒。
瓜性寒,曝之尤寒,稽含賦云:「瓜曝則寒,油煎則冷」,物性之異也。
一味單行,名天生白虎湯。但多食傷脾,助濕,至秋易患瘧痢。甜瓜略同。
9. 絲瓜
味甘,性平,無毒。
化痰涼血,除熱利膈。祛風解毒,清上稱良。鼻病齒患,腮腫唇僵。食之有益,常用無妨。
固氣和胎,孕產如常。又能下乳,母子安康。
根、藤、葉、絡另有專條。
10. 大棗
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堅實肥大者佳。
調和脾胃,具生津止瀉之功。潤養肺經,操助脈強神之用。
經言:棗為脾果,脾病宜食之。又曰:脾病人,毋多食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虛泄瀉之類。毋多食者,指有餘之脾也,如中滿腫脹之類。凡用藥者,能隨其虛實而變通之,雖尋常品味,必獲神功,苟執而泥之,雖有良劑,莫展其長,故學者以格致為亟也。
棗雖補中,然味過於甘、中滿者忌之。小兒疳病及齒痛,痰熱之人,俱不宜食;生者,尤為不利。紅棗:功用相仿,差不及耳。
11. 青梅
味酸,性平。
既能止渴生津,又可斂肺澀腸。
口渴咽乾,乾咳少痰,大便稀溏者,以之作食療,甚為有益。
附:核仁,除煩熱,明眼目。吳普本草謂其益氣不飢。
12. 枇杷果
味甘、酸,性平。入肺、胃二經。
利肺氣、止吐逆。治渴、下氣,主上焦熱,能潤五臟。
此果主降、能潤、故咽喉不利,口舌乾燥者,用之甚宜。
13. 梨
味甘、酸,性寒,無毒。入心、肝、脾三經。
外宣風氣,內滌狂煩。潤肺涼心,降火消痰。熱嗽口渴,失音咽乾。
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風之妙。生之,可清六腑之熱;熟之,可滋五臟之陰。
初病連皮蒸食,病七日以上者,可去皮生食。
14. 柿
味甘,性寒,無毒。入肺、脾二經。
潤肺止咳嗽,清胃理焦煩。
乾柿:俗稱柿餅。能厚腸而止泄,主反胃與下血。
柿霜:清心而退熱生津,潤肺而化痰止嗽,口瘡常發,用此含之。
三者主用,大同小異。總之,肅清上焦火邪,兼有益脾之功也。
柿性頗寒,肺經無火,及風寒作嗽者、冷痢滑泄者忌之。不宜與蟹同食,令人腹痛作瀉。
柿蒂:止呃逆。
15. 蘋果
味甘酸,半熟者味兼澀。入胃、腸二經。
止口渴,治瀉痢。
此果尤宜於暑期腹瀉。舌紅口渴者。以用將熟味兼澀者為佳。
16. 山楂
味酸、性平,無毒。入脾、胃二經。去核。
消肉食之積,行乳食之停。疝氣為殃,茴香佐之而取效。兒枕作痛,沙糖調服以成功。發小兒痘疹,理下血腸風。
善去腥膻油膩之積,與麥芽之消穀積者,不同也。核主催生、疝氣。按胃中無積、及脾虛惡食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