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三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卷 (9)

1. 桑螵蛸

味鹹,性平,無毒。入腎經。畏旋覆花,蒸透,再焙。

起陽事而痿弱何憂。益精氣而育麟可冀。

即螳螂之子,必以桑樹上者為佳也。

2. 茯苓

味甘淡,性平,無毒。入心、腎、脾、胃、小腸五經。馬藺為使。畏牡蒙、地榆、秦艽、龜甲。忌醋。產雲南、色白而堅實者佳。去皮膜用。

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濕都消。止嘔吐而定泄瀉,氣機咸利。下行伐腎,水泛之痰隨降。中守鎮心,憂驚之氣難侵。保肺定咳嗽,安胎止消渴。抱根者為茯神,主用俱同,而安神獨掌。紅者為赤茯苓,功力稍遜,而利水偏長。

茯苓,假松之餘氣而成。無中生有,得坤厚之精,為脾家要藥。素問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利水之藥,皆上行而後下降也。故潔古謂其上升,東垣謂其下降,各不相背也。按小便多,其源亦異。素問云:肺氣盛則便數,虛則小便遺,心虛則少氣遺溺。

下焦虛則遺溺。胞絡遺熱於膀胱,則遺溺。膀胱不約為遺溺。厥陰病則遺溺。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宜茯苓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肺虛心虛、胞絡熱、厥陰病,皆虛熱也。必上熱下寒,法當升陽,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皆非茯苓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

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義,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神。赤者入丙丁,但主導赤而已。

病人小便不禁,虛寒精滑者皆不得服。

3. 豬苓

味甘淡,性平,無毒。入腎、膀胱二經。去皮。

分消水腫,淡滲濕痰。

豬苓感楓根之餘氣而成,利水諸藥,無如此訣。

寇宗奭曰:「多服豬苓,損腎昏目。」潔古云:「淡滲,亡津液,無濕證者勿服。」

4. 澤瀉

味甘、咸,性微寒,無毒。入腎、膀胱二經。畏文蛤。

去皮、酒潤,焙。

利水泄熱,滲濕通淋。若與白朮配合,滌飲平眩甚妙。伍於六味之中,補瀉相輔而行。

李時珍曰:澤瀉利水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使人明爽,故有治頭眩、聰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得不目昏耶。

澤瀉善瀉,古稱補虛者,誤矣。扁鵲謂其害眼者,確也。病人無濕,腎虛精滑,目虛不明,切勿輕與。

5. 茵陳

味苦,性寒,無毒。入脾、胃、肝、膽、膀胱五經。

理黃疸而除濕熱,佐五苓而利小腸。

茵陳去濕熱,獨宜於五疸,然亦須五苓之類,佐助成功。濕熱上干,口舌生瘡,甘露飲中用之。後世普治暑濕內蘊,時毒項腫等之甘露消毒丹中,亦用之。

用茵陳者,中病即已,若過用之,元氣受賊。

6. 黃櫨

味苦,性寒,無毒。入肝、膽、膀胱三經。

解煩熱,除黃疸。塗漆瘡,洗赤眼。

即北京香山紅葉也,清利濕熱,兼能解毒,故主用如上。

7. 滑石

味甘、淡,性寒,無毒,入胃,膀胱二經

利小便,行積滯。宣九竅之閉,通六腑之結。

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竅,下能利精竅,蓋甘淡先入胃家,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上則發表,下則利水,為蕩熱燥濕之劑。與甘草為伍,名六一散,能利水瀉火,解暑除煩。再入硃砂,名益元散,可以清心。

多服使人精滑。脾虛下陷者禁之。

8. 通草

味甘、淡,性寒,無毒。入肺、胃、膀胱三經。

瀉肺利水,引熱下行。通氣滲濕,來乳催生。

通草之花上粉,外治痔瘻惡瘡、納之多效。蘇頌謂其療胸中伏氣攻胃咽。咽喉不利,如存異物者,用之亦有效。惜藥肆不備。

9. 車前子

味甘,性寒,無毒。入肝、腎、小腸三經。酒拌蒸曝。

利水止瀉,解熱催生。益精明目。開竅通淋。用其莖葉,行血多靈。濕熱瘡癢,用之安寧。

利水之品,乃云益精,何也?男女陰中,各有二竅,一竅通精,乃命門真陽之火;一竅通水,乃膀胱濕熱之水。二竅不並開,水竅開,則濕熱外泄,相火常寧,精竅常閉,久久精足,精足則目明。

陽氣下陷,腎氣虛脫,勿入車前。多用久用,滲利太過,反致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