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2)
卷一 (2)
1. 藥性簡誤指歸
夫藥石稟天地偏至之氣者也。雖醇和濃懿,號稱上藥,然所稟既偏,所至必獨脫也,用違其性之宜,則偏重之害,勢所必至。故凡有益於陽虛者,必不利乎陰;有益於陰虛者,必不利乎陽。能治燥者,必不宜於濕;能治濕者,必不宜於燥。能破散者,不可以治虛;能收斂者,不可以治實。
升不可以止升,降不可以療降。寒有時而不宜於熱,熱有時而不宜於寒。古人半夏有三禁,謂渴家、汗家、血家。仲景嘔家忌甘,酒家亦忌甘。王好古論肺熱忌人參之屬。諸如此類,莫可勝數。苟昧斯旨,吉凶貿焉。人命至重,冥報難逃,醫為司命,其可不深思詳察也哉!此與「十劑」互證。
「十劑」對治,反則為誤,故作「簡誤」,以防其失。
白話文:
藥物來自天地,其性質必然有所偏倚。即使是最好的藥物,也因其稟受的氣質偏向某一方,作用也必然單一。如果使用方式違背藥性,就會導致偏性加重的危害。因此,凡是能治療陽虛的藥物,必定不利於陰;凡是能治療陰虛的藥物,必定不利於陽。能治療燥症的藥物,必定不適合濕症;能治療濕症的藥物,必定不適合燥症。能散邪的藥物,不能用於治療虛症;能收斂的藥物,不能用於治療實症。
上升的藥物不能止住上升的病氣,下降的藥物不能治療下降的病氣。寒涼藥物有時不適合用於熱症,溫熱藥物有時不適合用於寒症。古人說半夏有三種禁忌症:口渴、多汗、出血。張仲景說嘔吐忌食甘甜之物,酒後也忌食甘甜之物。王好古說肺熱忌用人參等藥物。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不明瞭這些藥性,就可能導致治療成功或失敗的結果。人命關天,因果報應難逃,醫生作為掌管人命的職位,豈能不仔細思考、審慎觀察呢?這與「十劑」的療法互相印證。
「十劑」的對治方法,反過來用就會出錯,所以寫下這篇「藥性簡誤指歸」,以避免錯誤發生。
2. 論七方本義
夫方者,法也。法乃所以制物者也。故大、小、緩、急、奇、偶、復七者,為法制之變且盡也。七方不同,同歸已疾,其制各異。異以從宜,岐伯言之已詳,後人演之彌悉。凡制方者,必本乎是。苟悖其制,則非法矣。非法則不能所施合轍,而反致乖剌,惡在其能攻邪已疾耶!
附錄七方
岐伯曰: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近者偶之,遠者奇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一之。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王冰曰: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證有表裡,藥用有輕重。單方為奇,複方為偶。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腸、膀、胞、膽,亦有遠近。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近而偶制,多數服之;遠而奇制,少數服之。則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為常制也。
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良,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則反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夫微小之熱,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熱。其大寒熱,則必能與異氣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氣,夏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也。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佐,即從治也。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下膈之後,熱氣既散,寒性隨發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下膈之後,寒氣既消,熱性隨發也。此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妙也。溫涼仿此。
完素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制方之體,本於氣味。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於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隨臟腑之證,而施藥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復,三方也,大、小、緩、急,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偶奇,制小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小則一之。完素曰:身表為遠,里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湯、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裡而用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表而用之也。
白話文:
所謂的「方」,指的是法則。法則是用來駕馭事物的方法。因此,大、小、緩、急、奇、偶、復這七種方法,可以說是法則變化的完整體現。這七種方法雖然不同,但最終目標都是治好疾病,它們的配製各有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用。岐伯對此已經有詳細的說明,後人也做了更深入的闡述。凡是配製藥方的人,都必須以這些原則為基礎。如果違背這些原則,就不是正確的法則。不是正確的法則,就不能正確地運用,反而會造成混亂,這樣又怎麼能驅除邪氣、治好疾病呢?
附錄七方
岐伯說:人體的氣有盛衰多少,形體有強弱,治療有緩急,藥方有大小。他又說:疾病有遠近,症狀有內外,治療有輕重。對於近處的病,用偶數的配方;對於遠處的病,用奇數的配方。發汗不用奇數的配方,攻下不用偶數的配方。補養上部的,用緩和的方法;補養下部的,用急迫的方法。近處的病用偶數的配方,但可以用奇數的方式處理;遠處的病用奇數的配方,但可以用偶數的方式處理,並且要減少劑量。劑量大的,服用次數要少;劑量小的,服用次數要多。服用次數多,可以到九次;服用次數少,可以到一次。如果奇數配方沒有效果,就用偶數配方;如果偶數配方沒有效果,就反過來用輔助藥來達成目的,也就是所謂的根據寒熱溫涼來反向治療疾病。
王冰說:臟腑的位置有高低,腑氣的遠近不同,疾病有表裡之分,用藥也有輕重之別。單方為奇數,複方為偶數。心肺屬於近,肝腎屬於遠,脾胃居中。腸、膀胱、胞宮、膽,也有遠近之分。要有高遠的見識,才能權衡選用適合的藥方。如果藥方是奇數,那藥量就用偶數;如果藥方是偶數,那藥量就用奇數。近處的病用偶數的配方,可以多次服用;遠處的病用奇數的配方,可以減少服用次數。這樣,肺服用九次,心服用七次,脾服用五次,肝服用三次,腎服用一次,這是常用的方法。
藥方寧可輕一點,也不要太重;寧可選用良藥,也不要用毒藥;寧可藥量小一點,也不要太大。因此,如果奇數配方沒有效果,就用偶數配方;如果偶數配方沒有效果,就用輔助藥來調和同種疾病的氣來治療。輕微的熱症,用寒涼藥來消除;輕微的寒症,用溫熱藥來消解。如果寒熱很嚴重,就一定要用不同性質的藥物來調和,就像聲音不同就不能相互應和,氣息不同也不能相互融合。所以,要用輔助藥來調和病氣,像夏天一樣,寒熱相互摻雜,使其開始相同,最後卻產生不同的效果。
逆向的是正治法,順向的是反治法。反佐就是順治法,例如:熱在下而上面有寒邪阻擋,就在寒藥中加入熱藥作為輔助,當藥力到達下膈之後,熱氣散去,寒性隨之發揮作用。寒在下而上面有浮火阻擋,就在熱藥中加入寒藥作為輔助,當藥力到達下膈之後,寒氣消解,熱性隨之發揮作用。這就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的奧妙,溫涼也可以這樣運用。
完素說:變化在於疾病,治療在於藥方,配製藥方則在於人。藥方有七種:大、小、緩、急、奇、偶、復。配製藥方的方法,根基於藥物的氣味。寒、熱、溫、涼,四種氣來自於天;酸、苦、辛、鹹、甘、淡,六種味來自於地。因此,有形的為味,無形的為氣。氣屬於陽,味屬於陰。辛味甘味具有發散作用,屬於陽;酸味苦味具有瀉下作用,屬於陰;鹹味具有瀉下作用,屬於陰;淡味具有滲泄作用,屬於陽。
藥物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燥濕,有的滋潤;有的軟化,有的堅固。要根據臟腑的症狀,來選用適合的藥物品味,這就是七方的配製原則。所以,奇、偶、復,是三種藥方;大、小、緩、急,是四種配製方法。因此說,治療有緩急,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說:君藥一份,臣藥三份,佐藥九份,這是大劑量的配製方法;君藥一份,臣藥三份,佐藥五份,這是中劑量的配製方法;君藥一份,臣藥兩份,這是小劑量的配製方法。他又說:遠處的病用奇數配方,但可以用偶數方式處理,並且要加大劑量;近處的病用偶數配方,但可以用奇數方式處理,並且要減少劑量。劑量大的,服用次數要少;劑量小的,服用次數要多。服用次數多,可以到九次;服用次數少,可以到一次。完素說:身體的表面屬於遠,身體的內部屬於近。大小指的是配製奇數偶數方的方法。例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奇數的小方;大承氣湯、抵當湯,是奇數的大方,這些是根據攻瀉內裡而使用的。桂枝湯、麻黃湯,是偶數的小方;葛根湯、青龍湯,是偶數的大方,這些是根據發散表邪而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