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論十劑本義

劑者,從齊從刀,用以齊其不齊,而成其所以齊也。夫獨用之謂藥,合用之謂劑,而其才有長短、大小、良毒之難齊,故用有相益、相濟、相畏、相惡、相忌、相制之不同,則劑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者對治之各異。譬夫良相劑量群才,以成治世之功,類良醫劑量群藥,以成治病之功,其義一也。

岐伯論之詳矣!凡和劑者必本乎是。苟昧其旨而違其道,即失對治之義,求疾之瘳,其可得乎!

附錄十劑

劉完素曰:制方之體,欲成七方、十劑之用者,必本於氣味也。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於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氣化則精生,味化則形長。故地產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白話文:

"劑"這個詞,由"齊"和"刀"組成,用來調和那些不一致的因素,使之達到統一。單獨使用稱為藥,合在一起使用則成為劑。藥材各有長短、大小、良惡之分,因此在使用上會有不同的效果,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畏相惡、相忌相制等。這就形成了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等十種不同的對治方式。這就好比好的丞相根據眾人的才能配製出適合國家的政策,好的醫生根據眾多藥材配製出適合病人的藥方,原理是一樣的。

岐伯對此有詳細的論述,凡是調和藥物的人必須遵循這些原則。如果不懂得這些原則,違反了這些原則,就會失去對治疾病的意義,想要痊癒疾病,該怎麼可能呢?

附錄《十劑》

劉完素說,制定方子的原則,想要形成七種基本方和十種劑型的用途,必須要根據藥物的氣味來進行。四種氣候(寒、熱、溫、涼)來自天,五味(酸、苦、辛、鹹、甘、淡)來自地。有形的是味道,無形的是氣息。氣息屬陽,味道屬陰。陽氣從上部發散,陰味從下部流出。氣息變化能產生精華,味道變化能促進身體成長。所以地產的藥物養生,對於身體不足的,需要用氣息來溫暖;天產的藥物養精,對於精液不足的,需要用味道來補充。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各隨五臟之病,而製藥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劑有十。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證,非方也;劑不蠲疾,非劑也。此乃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矩以為方圓。

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於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如是有因其性而為用者,有因其用而為使者,有因其所勝而為制者,有氣相同則相求者,有氣相剋則相制者,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有質同而性異者,有名異而實同者。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翳,虻飲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弩牙速產,以機發而不栝也;杵糖下咽,以杵築下也,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

白話文: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 辛辣和甜味具有發散的特性,屬於陽性;酸和苦味會使身體排除,屬於陰性;鹹味同樣有排除的特性,屬於陰性;而淡味則有助於滲透,屬陽性。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 辛味藥物能散開,酸味藥物能收縮,甘味藥物能緩和,苦味藥物能堅固,鹹味藥物能軟化,這些都是根據藥物的性質來調配的。

各隨五臟之病,而製藥性之品味 - 根據人體的五臟疾病,選擇適合的藥性與味道來調配藥物。

故方有七,劑有十 - 所以有七種基本的藥方,十種不同的藥劑。

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 - 如果只有七個方子或不到十個劑型,就無法完全利用所有可能的變化。

方不對證,非方也;劑不蠲疾,非劑也 - 方子不對應病症,就不算是好方子;藥劑不能治癒疾病,就不算是好藥劑。

此乃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矩以為方圓 - 這是古代的智者,設立標準來確定事物的正誤;後世的醫術家,則根據規則來創制藥方。

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於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 - 物體都有其本性,我們可以根據其性質來使用它們,並通過變換方式來適應不同的用途,在藥物配方中,其功能豈能有止境?

如是有因其性而為用者,有因其用而為使者,有因其所勝而為制者,有氣相同則相求者,有氣相剋則相制者,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有質同而性異者,有名異而實同者 - 有些藥物是根據其性質來使用的,有些是根據其用途來使用的,有些是根據其優勢來調製的,氣體相同則相吸引,氣體相剋則相互制衡,氣體有餘時補充不足,氣體互相感應則由意念調節,質地相同但性質不同,名稱不同但實際效果相同。

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翳,虻飲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 - 如蛇能向上竄動,引導藥物到達高處;蟬能排出體外,消除眼翳;虻吸食血液,用於治療出血;老鼠擅長挖掘,用於治療漏水,這些都是根據藥物的本性來使用的例子。

弩牙速產,以機發而不栝也;杵糖下嚥,以杵築下也,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 - 弩牙快速產生,因為它能迅速發射而不阻塞;杵糖讓糖在口中溶解,就像築築底層一樣,這些都是根據藥物的用途來使用的例子。

浮萍不沉水,可以勝濕:獨活不搖風,可以治風,所謂因其所勝而為制者如此。麻,木谷而治風;豆,水穀而治水,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鎮恍惚,所謂因其氣相剋則相制也如此。熊肉振羸,兔肝明視,所謂因其氣有餘補不足也如此。

鯉之治水,鶩之利水,所謂因其氣相感則以意使者如此。蜜成於蜂,蜜溫而蜂寒;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茲同質而異性者也。靡蕪生於芎藭,蓬虆並於覆盆,茲名異而實同者也。如斯之類,不可勝舉。故天地賦形,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類,生於陽而屬於陰;鱗甲之類,生於陰而屬於陽。

白話文:

['浮萍' 不會沈入水中,能勝過濕氣:['獨活' 不會隨風搖擺,能治療風病,這就是根據它所抵擋的事物來制定藥效的方法。像麻能治風,豆能治水,這是因為它的氣息與對應的病症相合,所以能療效。牛是土質動物,牛奶可以止渴;豬是水質動物,豬心可以鎮定精神,這就是因為它們的氣息能相互剋制,所以能對應治療。熊肉能提振虛弱,['兔肝' 能明目,這是根據它們的氣息有餘能補充不足的原則。]

鯉魚能治水病,鴨子能利尿,這是根據它們的氣息相互感應,用意在治療的原則。蜂蜜由蜜蜂製成,蜂蜜溫暖而蜜蜂寒冷;油由麻籽產生,麻籽溫暖而油卻寒冷,這是同質但性質不同的例子。靡蕪生長在芎藭的環境中,蓬虆和覆盆子在相同的環境下生長,這些名字不同但實際上相同。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天地賦予生物的形態,不會離開陰陽的概念,形態和顏色自然地都有著特定的模式。羽毛類生物生於陽而屬於陰,鱗甲類生物生於陰而屬於陽。']

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長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為無目夜遊,無足登涉,動致顛殞,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白話文:

空青配伍木,顏色青綠主司肝臟;丹砂配伍火,顏色紅赤主司心臟;雲母配伍金,顏色雪白主司肺臟;磁石配伍水,顏色深黑主司腎臟;黃石脂配伍土,顏色黃亮主司脾臟。因此,觸類旁通,無一物不遵循著自然的規律。

想要成為醫生的人,上要瞭解天象,下要瞭解地勢,中要懂得人情世故,這三者都需明瞭,然後才能對人之疾病進行正確診斷。否則,就像盲人夜間遊走,沒有腳步踏實地行走,行動中總是容易跌倒,想治好病的人,從來沒有這種可能。

徐之才說:藥物有宣散、流通、補益、清洩、輕浮、沈重、滑利、粘滯性、乾燥、濕潤等十種主要特性,這是藥物的基本特質,《本草經》中並未詳細提及,後人也沒有詳細闡述。使用藥物時,需要仔細分辨和詳細考慮,這樣才能避免遺漏重要的治療方法。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從正曰:俚入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矣。

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喘嗽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白話文:

「宣」字的解釋:宣導可以去除壅塞,像是生薑、橘皮這種藥物就是代表。杲認為:當外感六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進入人體,想要深入體內,但三陰(腎、肝、脾)系統因為過實而不接受邪氣,邪氣逆流至胸中,使得體內的氣流通暢受阻,可能會引起噦心或嘔吐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壅塞」。其中,三陰中的脾臟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需要使用破氣的藥物,像是生薑、橘皮、藿香、半夏等類型的藥物,來疏通堵塞。

從正則指出:一般人可能誤解「宣」字的意思為「瀉」或「通」,但實際上在十種不同功能的藥物中,已經包含了「瀉」的功能。

張仲景提到:春天時如果發生疾病,大原則上應採用吐法(即利用藥物或方法使體內邪氣排出)治療,這是宣導類藥物的用途之一。經典中還提到:對於高處的問題,應該用開導的方法解決;木頭堵塞了,應該用開闢的方式疏通。宣導,就是指向上提升的意思,就像君主召喚臣子一樣。凡是有風癇、中風、胸中各種實症、痰飲、寒結、胸中熱鬱,導致上昇不下的情況,長期下來會引起喘息、腹脹、水腫等病狀,只有透過宣導類藥物纔能夠得到改善。吐法中還包括了出汗的情況,像是引涎、追淚、打噴嚏等上行的反應,這些都屬於吐法的範疇。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解表亦同。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斅曰:宣,揚制曰宣明,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召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病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白話文:

完素說:情緒抑鬱不散開會導致堵塞,必須用散開的方法來處理,例如像胃脹滿不通暢這種情況。攻擊內在,就是指散開上面的問題,排泄則是下面的問題。能引吐的藥物,如瓜蒂、梔子這類就是了。發汗解熱也是同樣的道理。好古說:經典中有提到五種鬱結,木鬱結可以用通暢的方法來解決,火鬱結要用發散的方式來處理,土鬱結要用奪取的方法來應對,金鬱結需要用排泄的方法來應付,水鬱結則要用折斷的方法來處理,都是為了散開鬱結。

「通劑」 之才說:通暢可以去除阻滯,如通草、防己這類的藥物就是了。完素說:如果東西留在體內不流動,必須用通暢的方法來讓它流動,例如水病引發的痰濕這種情況。用木通、防己這類藥物攻擊內在,就能使停留在體內的東西流動。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這類的藥物就是了。從正說:通暢就是讓物質在體內流通。如果前後都無法排尿排便,應該使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這類的藥物來通暢。如果出現了阻滯的病狀,經脈和通道不暢通,也需要使用通暢的藥物來處理。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瀉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從正曰:實則泄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白話文:

補劑:

補藥可以強化體質,例如人參和羊肉就是補藥的例子。人參甘溫性,能補充氣虛;羊肉甘熱性,能補充血虛。羊肉可以補強體質,人參可以補充氣力。只要與這兩種藥材性質相同的食物都可以使用。

瀉劑:

瀉藥可以清除堵塞,如葶藶和大黃就是瀉藥的例子。葶藶苦寒性,氣味濃厚,效能接近大黃,可以清除肺中的堵塞,也能清除大腸的堵塞。大黃可以流動而不固定,可以清除血液堵塞以及腸胃內的雜物。一種是清除氣體堵塞利尿,另一種是清除血液堵塞通便。只要與這兩種藥材性質相同的東西都可以使用。

實則瀉之,各種疼痛都是實症,疼痛會隨著通暢而減少。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等就是瀉藥。它們的功能包括催生、下奶、消積、除水、破經和洩氣,凡是下行的東西,都屬於下法。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凡熏、洗、蒸、灸、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從正曰:重者鎮墜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失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鎮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墜之。經曰: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白話文:

輕劑:

輕藥的作用在於去除實症,例如麻黃和葛根等。運用輕藥的目的在於治療風寒侵襲皮膚所引起的頭痛和發熱,這是根據《內經》中提到的「輕而揚之」原則。對於癰瘍、皮疹、痤瘡等疾病,都需要通過解除表症來治療,使用發汗或薰蒸的方法,都是輕藥的應用。無論是燻蒸、洗浴、蒸煮、灸療、熱敷、烙治、針刺、刮痧、導引、按摩等方法,都屬於發汗療法的範疇。

重劑:

重藥的作用在於去除膽怯或恐懼,例如磁石和鐵粉等。運用重藥的原則在於鎮靜沈澱。膽怯會導致氣息浮現,使人感覺像是靈魂失守,並出現驚悸和氣息上沖的症狀。硃砂、水銀、沈香、黃丹、寒水石等物質,都能起到鎮定沈降的效果。對於長期病痛引起的咳嗽、涎液上泛、體弱難以攻擊的情況,可以使用重藥來進行沈降治療。這符合經典中的說法:對於重病,應當逐步減輕,注重緩慢的治療過程。

滑劑

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皮之屬是也。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癃閉,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二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牡蠣、五味、五倍之屬;滑泄不已,澀以肉豆蔻、訶黎勒、沒食子、亞芙蓉、龍骨之屬。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白話文:

滑劑:

滑可以去除粘滯物,例如冬葵子和榆皮這一類的藥材。完素說:澀會導致氣息被黏著,必須使用滑劑來幫助流通。滑劑能滋潤孔道,所以有潤滑的效果。從正則指出:大便乾結時,應使用如麻仁、郁李這類的藥材;小便阻塞時,則應使用如冬葵子、滑石這類的藥材。大便和小便都無法流通,兩性器官都被封閉的情況下,稱為「三焦約」。「約」在此處意指束縛。首先應使用滑劑來滋潤並緩解乾燥的狀況,然後再進行治療。

澀劑:

滑可以去除粘滯物,例如牡蠣和龍骨這一類的藥材。完素說:澀可以防止氣息散失,例如開腸洞洩、大小便失禁等情況,必須使用澀劑來收斂。從正則指出:無法控制的睡眠時出汗,可以使用牡蠣、五味、五倍這類的藥材;無法停止的滑洩,則可以使用肉豆蔻、訶黎勒、沒食子、亞芙蓉、龍骨這類的藥材。所有帶有酸味的藥材,都有收斂的作用。然而,在使用這種藥材之前,應該先治療根本問題,然後再進行收斂治療。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陳皮、白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

而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化,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二術之類為燥劑乎?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下、在中、在經、在皮、在裡。

白話文:

燥劑:

李燥劑說:燥可以去濕,如桑白皮、赤小豆這類藥物就是。完素認為:濕氣過盛會導致腫脹和脾濕,需要用燥劑來去除,比如桑白皮這類的藥物。如果濕氣上行,可以用苦味藥物來吐出,用淡味藥物來滲透排出。從正認為:長期的寒冷和體質虛弱,引起嘔吐和腹瀉,排出的水分清澈冷涼,這是寒氣嚴重的情況,適合使用薑、附子、胡椒這類藥物來去除寒氣。如果生病是由於濕氣引起的,則可以用陳皮、白朮、木香、蒼朮等藥物來清除,這也是屬於燥劑的用途。

黃連、黃柏、梔子、大黃,這些藥物的性質都是苦的,苦屬火,都能夠去除濕氣,這是《內經》的基本原理,不只是蒼朮這類藥物纔是燥劑。

好古認為:濕氣可以分為在上、在下、在中、在經絡、在皮膚、在內部六種情況。

濕劑

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云: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硝味雖咸,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故非濕劑不能愈。完素曰:津耗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澀,必濕劑以潤之。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白話文:

溼劑的原理是通過溼潤來去除乾枯,如白石英和紫石英這類藥物具有此效用。從正向的觀點來看,溼性指的是潤溼的特性,雖然它與滑膩的性質相似,但仍有細微的區別。經書中提到,辛味能夠潤澤,這是因爲辛味能流通氣機,能轉化體液的緣故。鹽和硝酸的味道雖然鹹,但它們屬於真正的陰性之水,確實是潤澤乾枯的上等藥物。人體若有乾燥、皸裂的病症,並不只是因爲金屬性的元素導致的,通常還有火氣的助勢,因此非用溼劑不可治癒。完素說,津液的耗損會導致乾枯。五臟若出現萎弱無力,氣血乾涸,必定需要用溼劑來滋潤。好古認爲,有的是因爲氣虛導致乾枯,有的則是因血虛而致乾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