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讀經疏引

予之作是《疏》也,該括經文,義難概述,求其宗趣,宜有裁節。是以或先經而闡義,或隨文而暢旨,或斷章以相比,或因源以導流,或從末而會本,或根性以知非,凡茲數者,期在發明經旨,適當於用。然俱偏見多遺,難為準的,必欲使纖悉洞了,小大靡遺,開擴來學,臻乎無惑,尚有望於明哲之助焉。

白話文:

我撰寫這篇疏解,需要涵蓋經文的內容,但其義理難以概括闡述。為了抓住經文的宗旨和要義,必須有所取捨。因此,我時而先引經文後闡述其義理,時而隨著經文順序暢達其旨意,時而截取章節互相比較,時而追溯其根源引導其脈絡,時而從結尾歸納其根本,時而從事物的本質去辨別是非。總之,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闡明經文的旨意,使其能夠恰當地應用。然而,這些方法都存在偏見和遺漏,難以作為準確的標準。如果想要做到纖毫畢現,鉅細靡遺,使後學能夠開拓思路,最終達到完全理解,還需要仰賴明智之士的幫助。

3. 《續序例》上

4. 原本藥性氣味生成指歸

夫物之生也,必稟乎天,其成也,必資乎地。天布令,主發生,寒熱溫涼,四時之氣行焉,陽也;地凝質,主成物,酸苦辛鹹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陰也。故知微寒微溫者,春之氣也;大溫熱者,夏之氣也;大熱者,長夏之氣也;涼者,秋之氣也;大寒者,冬之氣也。

凡言微寒者,稟春之氣以生,春氣升而生;言溫熱者,盛夏之氣以生,夏氣散而長;言大熱者,感長夏之氣以生,長夏之氣化;言平者,感秋之氣以生,平即涼也,秋氣降而收;言大寒者,感冬之氣以生,冬氣沉而藏。此物之氣得乎天者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曰潤下,潤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土爰稼穡,稼穡作甘。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氣味多少,各從其類也。凡言酸者,得木之氣;言辛者,得金之氣;言咸者,得水之氣;言苦者,得火之氣;言甘者,得土之氣。惟土也,寄旺於四季,生成之氣皆五,故其氣平,其味甘而淡,其性和而無毒。

土德沖和,感而類之,莫或不然,固萬物之所出,亦萬物之所入乎。此物之味,資乎地者也。

氣之毒者必熱,味之毒者必辛,炎黃言味而不加氣性者何也?蓋古文尚簡,故只言味。物有味,必有氣,有氣斯有性,自然之道也。氣味生成,原本乎是,知其所自,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萬物的生長,必然受到天地的影響。天主導著萬物的發生,寒、熱、溫、涼,四季之氣運行,屬陽;地主導著萬物的生成,酸、苦、辛、鹹、甘、淡,五行的味道滋養萬物,屬陰。所以,微寒微溫是春季的氣候;大溫大熱是夏季的氣候;大熱是長夏的氣候;涼爽是秋季的氣候;大寒是大寒是冬季的氣候。

凡是性質微寒的藥物,是吸收了春季的生機而生長,春氣上升而使萬物生長;溫熱的藥物,是吸收了盛夏的氣息而生長,夏氣散佈而使萬物茂盛;大熱的藥物,是受到長夏之氣的影響而生長,長夏之氣主導著轉化;平性的藥物,是吸收了秋季的氣息而生長,平性就是涼性,秋氣下降而使萬物收斂;大寒的藥物,是吸收了冬季的氣息而生長,冬氣沉降而使萬物收藏。這是事物氣質受到天地的影響。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主潤下,所以味道是鹹的;火主炎上,所以味道是苦的;木主曲直,所以味道是酸的;金主從革,所以味道是辛的;土主稼穡,所以味道是甘的。來自天的,氣質偏上;來自地的,氣質偏下。氣味的多寡,各有其類別。凡是酸味的藥物,吸收了木的氣質;辛味的藥物,吸收了金的氣質;鹹味的藥物,吸收了水的氣質;苦味的藥物,吸收了火的氣質;甘味的藥物,吸收了土的氣質。唯有土,在四季都旺盛,生成之氣皆具備五行,所以它的性質平和,味道甘淡,性情溫和且無毒。

土的德性平和,萬物都受到它的影響,這是沒有例外的。它是萬物生成的根本,也是萬物歸宿之所。這是事物味道來自於地的原因。

藥物的毒性,如果屬氣的,一定是熱的;如果屬味的,一定是辛辣的。《黃帝內經》講述藥物的味道卻沒有詳細說明藥物的氣性和毒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文字比較簡潔,所以只說明了味道。事物有味道,必然有氣,有氣就一定有特性,這是自然的法則。藥物的氣味生成,其根本就在於此。明白了藥物來源,就已經理解了一大半了。

5. 藥性主治參互指歸

今夫醫,譬諸兵焉。料敵出奇者,將之謀也;破軍殺賊者,士之力也。審度病機者,醫之智也;攻邪伐病者,藥之能也。非士無以破敵,非藥無以攻邪。故良將養士,上醫蓄藥。然不知士,何以養?不知藥,何以蓄?夫士猶有情實可考,才略可試,尚曰難知。以孔明之明,一馬謖用違其才,卒致敗衄,悔不可追。

況乎藥石無情,才性莫測,既非言論之可考,又非擬議之可及,而欲知其的然不謬,非神聖之智,其孰能與於斯。假令嘗試漫為,則下咽不返,死生立判,顧不大可懼耶!上古之人,病生於六淫者多,發於七情者寡。故其主治,嘗以一藥治一病,或一藥治數病。

今時則不然,七情彌厚,五欲彌深,精氣既虧,六淫易入,內外膠固,病情殊古,則須合眾藥之所長,而又善護其所短,乃能蘇調瘵而起沉疴,其在良醫善知藥性,劑量無差,庶得參互旁通,彼此兼濟,以盡其才,而無乖剌敗壞之弊矣。故作「主治參互」,俾後之醫師循而求之,共收平定之功,期無夭枉之患,斯作《疏》意也。昔人云:「用藥如用兵」,旨哉言乎!旨哉言乎!

白話文:

藥性主治參互指歸

現在的醫生,就像帶兵打仗一樣。預料敵情,出奇制勝,是將領的謀略;打敗敵軍,殺敵制勝,是士兵的戰力。醫生判斷病情,是醫生的智慧;攻克邪氣,治療疾病,是藥物的功效。沒有士兵就無法打敗敵人,沒有藥物就無法攻克邪氣。所以,優秀的將領會培養士兵,優秀的醫生會儲備藥物。然而,不了解士兵,怎麼培養?不了解藥物,怎麼儲備?士兵尚且有情感,可以考察,才能和策略也可以測試,都還說難以完全了解。即使像諸葛亮那樣聰明,因為用錯馬謖,導致兵敗,後悔也來不及了。

何況藥物沒有感情,特性難以預測,既不能用言語考證,也不能憑空推測,想要準確無誤地了解藥物,非得有神聖的智慧不可,還有誰能做到呢?如果隨便嘗試,藥物服用後無法吸收,生死立判,不是很可怕嗎?古代的人,疾病多是因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所致,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致的較少。所以治療時,常常用一種藥治療一種病,或者一種藥治療幾種病。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七情越來越盛,五慾越來越深,精氣都虧損了,六淫就更容易入侵,內外邪氣交錯纏綿,病情與古代大不相同,所以需要綜合各種藥物的優點,並且善於避免其缺點,才能治療頑固的疾病,治愈沉重的病症。這就要求優秀的醫生熟知藥性,劑量準確無誤,才能使藥物互相參照,互相補充,發揮各自的效用,避免藥物互相衝突而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撰寫《主治參互》,讓後世的醫生遵循它來學習,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避免誤診誤治,這就是寫作這部書的用意。古人說:「用藥如用兵」,真是精闢的論述啊!真是精闢的論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