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自序
自序
1. 自序
《神農本草經》者,古「三墳」之一也。其成於黃帝之世乎?觀其嘗藥別味,對病主治,施之百世,無可逾越。其為開天大聖,憫生民疾苦,於飲食衣服之外,復設針石藥物,用拯夭札,俾得盡其天年是已。原夫藥之生也,氣稟乎天,味承乎地,性在其間,氣為陽,味為陰,五味四氣,各歸其類,斯親上親下之義也。
既述之以本性,又制之以君臣,合之以佐使,以成其攻邪已疾之能,遂使無情之用,同諸有識。自非生而神靈,冥契萬物者,其孰能與於斯乎!去古滋遠,民性滋漓,心識粗浮,莫能研精殫思,深入玄要,而不察乎即象即理,物物昭然,弭疾延年,功力自著。正以「三墳」之書,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言亦象也。
予因據經以疏義,緣義以致用,參互以盡其長,簡誤以防其失;而復詳列病忌藥忌,以別其微;條析諸藥,應病分門,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劑,以定其法;闡發五臟苦欲補瀉,以暢其神;著論三十餘首,以通古今之變。始悉一經之趣,命之曰《神農本草經疏》。讀之者宜因疏以通經,因經以契往,俾炎黃之旨,晦而復明,藥物之生,利而罔害,乃予述疏意也。餘生也晚,親年已衰,得於稟者固薄,故少善病,長嗜方伎,僻耽藥妙。
顧念自昔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藥道,以濟群生。加之友生協贊,後先不一。馴屆耳順,良友凋喪,百念灰冷,惟茲一事,尚用嬰懷,手所論著,裒然成帙,倘典則可師,幽隱可顯,試用於世,有廣來學,固所願也,不敢必也。採真同好,其相證諸。
白話文:
[自序]
《神農本草經》是古代「三墳」之一。它是否成書於黃帝時代呢?從書中詳盡記載各種藥物滋味、主治病症,並沿用至今,歷久彌新來看,的確是部曠世奇作。神農氏作為開天闢地的聖人,憐憫百姓疾苦,除了衣食之外,更創立針灸、礦物藥物療法,以拯救夭折,使人們得以享盡天年。
藥物產生於天地之間,其氣稟賦於天,其味承載於地,藥物的特性則介於天地之間。氣屬陽,味屬陰,五味四氣各有歸類,這便是藥物與天地相應的道理。
本書不僅闡述藥物的本性,更說明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以達到攻邪治病的效果,使無情之物也能發揮其作用,如同有知覺一般。若非生來便具有神靈之性,通曉萬物之理者,怎能做到這一點呢?
隨著時間推移,世風日下,人們的心性也變得粗浮,很少有人能深入研究,窮盡思慮,探究藥物的深奧玄妙,而未能體會到藥物表象與內在道理的統一,從而達到治病延年的效果。正因為「三墳」類書籍講述的是大道,只講述現象而不講述其原因,只講述現象的表象。
我根據《神農本草經》來闡釋其義理,並將其義理用於實際,綜合運用,取其精華,簡化錯誤,避免失誤;又詳細列出疾病禁忌和藥物禁忌,以分辨其細微之處;條理清晰地分析各種藥物,根據疾病分類,以探究其用途;制定七方十劑,以確定其用法;詳細闡述五臟的喜惡、補瀉方法,以暢通其氣機;撰寫三十多篇論述,以貫通古今的變化。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神農本草經》的精髓,故將此書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疏》。閱讀此書的人,應該藉助本書來理解經文,藉助經文來理解過去,讓炎黃時期的智慧重放光芒,使藥物能造福人類而不致造成危害,這就是我撰寫此疏的用意。
我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天賦有限,所以自幼多病,長年以來喜好醫方技藝,尤其沉迷於藥物奧妙。
我想到自古以來,仙人和道士都依靠藥物之道來救濟眾生。本書的完成也多虧友人協助,前後歷經多年。如今我已年過耳順之年,朋友也多已離世,百感交集,唯有此事尚縈繞於心,我親自撰寫的這些論著,終於編纂成冊。如果本書能成為典範,能闡明一些隱晦之處,並能為世人所用,廣泛學習,那便是我的願望了,也不敢奢望太多。希望志同道合者能互相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