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10)

1. 五味子

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一名會及。一名玄及。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八月採實,陰乾。(蓯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陶隱居云:今第一齣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翼州,味過酸,其核並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藥多膏潤,烈日曝之,乃可搗篩,道方亦須用。唐本注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本經》云:味酸,當以木為五行之先也。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道偏酸,性溫,無毒。具有益氣、止咳逆、治療勞傷體虛、補虛弱、壯陽、滋補男性精氣、滋養五臟、清熱、生肌等功效。又名會及、玄及,生長在齊山山谷和代郡。八月採收果實,陰乾儲存。蓯蓉是它的最佳配伍藥物,忌用萎蕤,能克制烏頭的毒性。

陶隱居說:現今品質最好的蓯蓉產自高麗,果肉豐厚且酸甜;其次是青州、翼州產的,味道偏酸,果核形狀像豬腎。還有建平產的蓯蓉,果肉較少,果核形狀不同,味道苦,也是良品。蓯蓉富含油脂,需要在烈日下曝曬後才能搗碎過篩,醫方中也需要使用它。唐本注釋說:蓯蓉的皮肉甘酸,果核辛苦,還帶有鹹味,可謂五味俱全。《本經》說它味酸,應當歸屬於五行中的木。

其葉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蘡子。一出蒲州及藍田山中。今注今河中府歲貢焉。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莖赤色,蔓生,花黃白,生青熟紫,味甘者佳。八月採子,日乾。爾雅云:菋,荎藸。注: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疏云:一名菋,一名荎藸。

藥性論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病人虛而有氣兼嗽,加用之。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白話文:

五味子,葉子像杏樹葉但更大,以藤蔓方式生長在樹上。果實像落葵一樣成串,大小如同蘡子,主要產於蒲州和藍田山一帶。如今,河中府每年都要進貢五味子。據《蜀本圖經》記載,五味子莖為紅色,以藤蔓方式生長,花朵黃白色,果實生時青色,成熟後呈紫色,味甘者品質較佳。八月採摘果實,曬乾即可。

《爾雅》中記載,五味子又稱菋或荎藸。注釋中說明,五味子是五種味道的總稱。其以藤蔓方式生長,果實成叢狀,長在莖的頂端。《爾雅》疏中也提到,五味子又名菋,又名荎藸。

《藥性論》記載,五味子性味甘酸,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的功效。能治療中氣下陷、嘔吐反胃、虛勞諸症,使人面色紅潤有光澤,也能消除體內的熱氣。對於體虛伴有氣喘咳嗽的病人,可以用五味子來治療。

《日華子本草》中記載,五味子具有明目、溫暖水臟、治療風寒咳嗽、消食積、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等功效。

圖經曰:五味子,生齊山山谷及代郡,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爾雅》云:菋,荎藸。注云:五味也。蔓生,子叢莖端。疏云:一名菋,一名荎藸。

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八月採,陰乾用。一說小顆皮皺泡者,有白色鹽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千金月令》:五月宜服五味湯。取五味子一大合,以木杵臼細搗之,置小瓷瓶中,以百沸湯投之,入少蜜,即密封頭,置火邊良久,湯成堪飲。

白話文:

五味子主要生長在齊山山谷和代郡,現在河東、陝西等地也很多,甚至杭越地區也有。春天剛開始就會長出嫩芽,莖蔓攀附在高大的樹木上,長度可達六、七尺。葉子尖圓形,像杏葉一樣。三、四月開黃白相間的花,形狀像小蓮花。七月結果,果實大小像豌豆,生時青色,熟時紅紫色。《爾雅》記載,五味子又名菋、荎藸,蔓生,果實長在莖端。《爾雅》疏文中也說,五味子又名菋、荎藸。

現在市面上有幾種五味子,外觀大都相似,但以味道較甜的為上品。八月採收,陰乾後使用。據說,顆粒小、果皮皺縮、表面帶有白色鹽霜的五味子才是真品,其味酸、鹹、苦、辛、甘,五味俱全。古書《千金月令》記載,五月適合服用五味湯。方法是取一大合五味子,用木杵臼搗碎,放入小瓷瓶中,用百沸湯沖泡,加入少許蜂蜜,密封瓶口,放在火邊加熱,待湯煮好即可飲用。

雷公云:凡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水浸一宿,焙乾用。抱朴子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義曰:五味子,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紅熟時,採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肺虛寒人可化作湯,時時服。作果,可以寄遠。《本經》言溫,今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以謂除熱氣。日華子云謂暖水臟,又曰除煩熱。

後學至此多惑。今即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補下藥亦用之。入藥生曝不去子。

白話文:

雷公說:凡是顆粒小、表皮皺巴巴的五味子,如果有一層白色粉末,而且具有酸、鹹、苦、辛、甘五味,味道俱全的才是真品。使用時,用銅刀將五味子劈成兩半,用蜂蜜浸泡蒸煮,從巳時(上午十點到下午一點)蒸到申時(下午一點到下午三點),然後再用漿水浸泡一晚,烘乾備用。據說抱朴子服用了五味子十六年,面色白皙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五味子現在華州以西至秦州都有生長。當五味子完全成熟時,採收後蒸爛,研磨過濾去籽,熬成稀稠的膏狀。加入適量的酸味和甜味,再用蜜糖浸泡,上火煮至蜜糖熟透,冷卻後裝入容器保存。可以做成湯,適合肺虛寒的人經常飲用。也可以做成果脯,方便遠途保存。雖然《本經》記載五味子性溫,但現在人們食用後,往往會感到虛熱,尤其是小孩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藥性論》認為五味子可以除熱氣,日華子則認為它可以溫暖水臟,並可以治療煩熱。

後學看到這些記載,往往感到困惑。現在用五味子治療肺虛寒,就不需要考慮它的除煩熱功效。五味子也可以作為補下藥使用,入藥時生晒即可,不必去籽。

2. 旋花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生豫州平澤。五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薑。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之,辟穀止飢。近有人從南還,遂用此術與人斷谷,皆得半年、百日不飢不瘦。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其葉似姜,花赤色,殊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

今山東甚多。唐本注云:此即生平澤,旋葍(音福)是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旋(徐兗切)花,陶所證真山姜爾。陶復於下品旋葍注中雲:此根出河南,北國來,根似芎藭,唯膏中用。今復道似高良美,二說自相矛盾。且此根味甘,山姜味辛,都非此類。其旋葍膏療風逐水,只用花,言根亦無妨,然不可以杜若亂之也。

白話文:

這是一種味甘溫,無毒的藥材,可以補氣、改善面部蒼白和黑斑,使人容光煥發。它的根味辛,能治腹中寒熱邪氣,並有助於排尿。長期服用可以讓人不感到飢餓,身體變得輕盈。它有筋根花、金沸、美草等名稱,生長在豫州平澤,五月採收,陰乾。

古人記載,北方人稱之為山姜,南方人稱之為美草。它的根像杜若,也像高良薑。對於腹中冷痛,煮著服用效果顯著。製成丸散服用,可以辟穀止飢。近來有人從南方回來,用此藥方幫助他人斷食,都能達到半年或百日不飢不瘦的程度。但因為意志力薄弱,無法長期服用。它的葉子像薑,花是紅色,味道非常辛辣香美,果實像豆蔻,這就是旋花的別稱。

現在山東地區這種藥材很多。古書記載,這就是生長在平澤的旋葍。它的根像筋,所以叫筋根花。旋花,陶隱居所證實的正是山姜。陶隱居在旋葍的注釋中也提到,它的根產自河南,來自北方,形狀像芎藭,只用於製作膏藥。然而又說它像高良薑,這兩種說法自相矛盾。而且這種藥材的根味甘,山姜味辛,都與之不同。旋葍膏治療風寒和水腫,只用它的花,說用根也無妨,但不能與杜若混淆。

又將旋葍花名金沸,作此別名,非也。《別錄》云:根,主續筋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飢。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根,主續筋骨,合金瘡。陶注誤而唐注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旋葍花根也,蔓生,葉似薯蕷而多狹長,花紅白色,根無毛節。

蒸煮堪啖,味甘美,根名筋根。今所在川澤皆有,二月、八月採根,日乾。蕭炳云:旋(徐元切)復(音伏)用花,葍(音福)旋(徐願反)用根,今云旋覆根即葍旋誤矣。

圖經曰:旋(徐願切)花,生豫州平澤,今處處皆有之。蘇恭云:此即平澤所生旋葍(音福)是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別錄》云:根主續筋,故南人皆呼為續筋根。苗作叢蔓,葉似山芋而狹長。花白,夏秋生遍田野。根無毛節,蒸煮堪啖,甚甘美。五月採花,陰乾。

白話文:

旋葍花及筋根之辨

有人將旋葍花誤稱為金沸,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別錄》記載旋葍的根可以接續筋骨。現在根據陳藏器《本草》記載,旋葍除了藥用價值外,其根還可以食用,食用後可以消除飢餓感。同時,將旋葍根、莖搗碎取汁服用,可以治療丹毒和小兒發燒。旋葍根還可以接續筋骨,治療金瘡。陶弘景注釋有誤,唐代注釋則正確。

臣禹錫等人查閱蜀本《圖經》發現,旋葍花指的是其根,植物呈蔓生狀,葉子類似山藥但更狹長,花為紅白色,根部沒有毛也沒有節。

旋葍根可以蒸煮食用,味道香甜可口,所以也稱為筋根。目前旋葍在所有川澤地區都有生長,可在二月或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備用。蕭炳指出,旋覆花指的是花,葍旋則指的是根,現在有人將旋覆根說成是葍旋,這是不正確的。

《圖經》記載,旋花生長在豫州平澤地區,現在各地都有。蘇恭說,旋葍就是平澤地區生長的旋花。由於其根部形狀像筋,所以也稱為筋根。《別錄》記載,旋葍根可以接續筋骨,所以南方人將其稱為續筋根。旋葍的莖呈叢蔓狀生長,葉子類似山芋但更狹長,花為白色,夏秋季節遍布田野。根部沒有毛也沒有節,可以蒸煮食用,味道非常香甜。五月可以採收花朵,陰乾保存。

二月、八月採根,日乾。花今不見用者,下品有旋(徐元切)復花,與此殊別。人疑其相近,殊無謂也。《救急方》續斷筋法:取旋葍草根,淨洗去土,搗量瘡大小敷之,日一、二易之,乃瘥止。一名肫腸草,俗謂鼓子花也。黔南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別是一物也。

衍義曰:旋花,蔓生,今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世又謂之鼓之花,言其形肖也。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方涉旬,苗已生。《蜀本·圖經》是矣。

白話文:

二月和八月採收續斷的根部,晒乾即可。市面上有些花朵不明顯的草藥,被稱為「旋葍」,和續斷是完全不同的植物,雖然外觀相似,但實際上沒有關係。《救急方》記載續斷治療筋傷的方法:取旋葍草根,洗淨泥土,搗碎敷在傷口上,一天換藥一到兩次,直到傷口癒合。旋葍草又名肫腸草,民間俗稱鼓子花。貴州南部地區也出產一種旋花,莖粗葉大,不開花,不蔓生,可能與其他品種不同。

《衍義》中提到旋花是一種蔓生植物,現在河北、京西、關陝等地的田野中非常常見,非常難清除,除掉之後又會長出來。人們也稱它為鼓子花,因為它的形狀像鼓。四、五月開花,有些品種葉片較多。將根部切成一寸長的小段埋在土裡,經常澆水,大約十天左右就會長出新苗。《蜀本·圖經》中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