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9)

1.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郄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穀及泰山。五月採根,曝乾。(畏鹹水,反藜蘆。)

陶隱居云: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酒漬飲之療風痹。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為謬矣。唐本注云:此藥冬採良,夏採虛惡。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紫蘇有細毛;花紫亦似蘇花;根赤,大者如指,長尺余,一苗數根。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採根。

白話文:

苦味,微寒,無毒。能治療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流水聲,寒熱積聚,破除症結和瘕塊,止煩滿,益氣,養血,消除心腹痼疾,積氣,腰脊疼痛,腳痺,去除風邪留下的熱氣。長期服用有益身體。又名郄蟬草,赤參,木羊乳。生長在桐柏山川谷地和泰山。五月採收根部,曬乾。(忌用鹹水,與藜蘆相克。)

陶隱居說:這個桐柏山是淮水發源地,位於義陽,不是江東臨海的桐柏山。現在道路附近處處都有。莖方有毛,紫色的花,當地人稱它為逐馬草。用酒浸泡飲用可以治療風痺。道家經常使用它,有些人服用過多會眼赤,所以應該屬性熱。現在說它微寒,恐怕是錯誤的。唐本注釋說:這種藥物冬天採收品質好,夏天採收品質差。臣禹錫等人謹慎參考蜀本圖經:葉子像紫蘇,有細毛;花是紫色的,也像蘇花;根是紅色的,大的像手指,長一尺多,一株有幾根。現在各地都有,九月、十月採收根部。

藥性論云:丹參,臣,平。能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蕭炳云: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日華子云: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又名山參。

圖經曰:丹參,生桐柏山川穀及泰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稈方稜,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五月採曝乾。又云冬月採者良,夏月採者虛惡。

白話文:

丹參藥性及栽種

藥性論記載:丹參,屬臣藥,性平。能治療腳弱疼痛、痺症,主治中惡(食物中毒),驅除百邪鬼魅,止腹痛,治療氣逆上衝導致聲音嘶啞,能安定心神。蕭炳記載:酒浸服用,可治風邪導致的腳軟無力,行走如奔馬一般,故稱奔馬草,此法曾被驗證有效。日華子記載:丹參能養神定志,通暢經脈,治療寒熱勞損、骨節疼痛、四肢癱瘓,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清除瘀血,補益新血,安胎,墮胎,止血崩帶下,調和婦人經脈不調、血瘀心煩,治療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躁等症狀。丹參又名山參。

圖經記載:丹參生長於桐柏山川穀地以及泰山,現今陝西、河東等州郡以及隨州也有生長。二月萌發,高約一尺。莖稈呈方形,青色。葉片對生,形狀類似薄荷,但有毛。三月開花,花色紅紫色,類似蘇花。根部赤色,粗如手指,長約一尺,一株有多根。五月採收曬乾。也有記載說冬月採收的丹參品質最佳,夏月採收的丹參則品質較差。

聖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參一兩,杵為散。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佳。千金方:治落胎,身下有血。丹參十二兩,以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丹參八兩,細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敷瘡上。《肘後方:》同。

白話文:

聖惠方記載:治療寒疝,小腹和陰部連續疼痛,伴隨出白汗,快要死去的症狀。用丹參一兩,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用熱酒調和二錢匕,效果很好。

千金方記載:治療墮胎,陰道出血。用丹參十二兩,加入五升酒,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

梅師方記載:治療熱油或火燒傷,去除外傷疼痛。用丹參八兩,切碎,用少量水調和,取羊脂二斤,煎煮三次,敷在傷口上。《肘後方》記載的方法相同。

2.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搜,一名茜。生喬山川穀。二月、三月採根,曝乾。(畏鼠姑。)

陶隱居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俗道、經方不甚服用。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詩》云茹藘在阪者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採根。

爾雅云:茹藘,茅搜。疏引陸機云: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藥性論云:茜根,味甘。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用之。陳藏器云:茜根,主蠱,煮汁服之。今之染緋者,字亦作茜。《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蘘荷與茜,主蠱為最也。

白話文:

【苦味,寒性,無毒。主要功效包括治療寒濕風痹,黃疸,調補中焦,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治療跌打損傷,解毒。長期服用可增強體力和精神,使身體輕盈。可用於染紅色織物。又名地血、茹藘、茅搜、茜。生長於高山上和山谷中。二月、三月時採收根部,曬乾備用。(忌與鼠姑同用。)

陶隱居指出,這種草就是現在用來染紅色織物的茜草。東方地區有但較少,西方則較多。現今民間和傳統醫方並不常使用它,可能是因為它的療效有限,且價格不菲或便宜。《詩經》中提到「茹藘在阪」即是此草。

臣禹錫等人依照蜀本圖經所述,染緋草的葉子形狀像棗葉,頭尖底寬,莖葉都帶有澀感,四到五片葉子對生在節間,蔓延在草木上,根部呈紫紅色。現在各地均有栽種,八月時採收根部。

爾雅中稱之為茅搜,陸機的註釋中提到另一個名稱為地血,齊地的人稱之為茜。徐州人稱之為牛蔓。藥性論中說,茜根的口味是甜的。主治心肺受傷、吐血、瀉血的情況。陳藏器則提到,茜根可以解毒,煮成汁飲用。現在用來染緋色的字也作茜。《周禮·庶氏掌》提到用嘉草來解蠱毒,其中茜草和蘘荷都是解蠱的最佳選擇。】

日華子云:味醶。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瘻,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酒煎服。殺蠱毒,入藥銼、炒用。

圖經曰:茜根,一作茜。生喬山山谷,今近處皆有之。染緋草也。許慎《說文解字》以為人血所生,葉似棗葉而頭尖下闊,三、五對生節間,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色。陸機《草木疏》云:茹藘,茅搜,茜草也。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二月、三月採根,曝乾。今圃人或作畦種蒔。

故《貨殖傳》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地利之厚也。醫家用治蠱毒尤勝。《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干寶以嘉草為蘘荷。陳藏器以為蘘荷與茜,主蠱之最也。

白話文:

茜草,又稱茜根,生長在山谷中,如今各地都有。它是一種染料植物,可用於染紅色。古人認為茜草是由人血生成的,葉子像棗葉,尖頭寬底,三到五片葉子長在枝節間,莖蔓生於草木之上,根部呈紫色。茜草的根在二月、三月採收,晒乾後可用於入藥。古代人認為茜草能止鼻血、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瘻、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並能殺蠱毒。它可以煎酒服用,也可以磨成粉末或炒過後使用。茜草是一種重要的藥材,在古代被認為是治療蠱毒的最佳藥物之一,其經濟價值很高,足以媲美千乘之家。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只是味酸澀,不入藥中用。若服,令人患內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氣散。凡使茜根,用銅刀於槐砧上銼,日乾,勿犯鐵並鉛。簡要濟眾:治吐血不定。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良。

傷寒類要:治心癉煩心,心中熱,茜根主之。又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蘘荷葉根各三兩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頓服即愈。

白話文:

雷公說:使用藥物時,不要使用紅柳草根,它雖然外觀與茜草根相似,但味道是酸澀的,不適合用在藥方中。如果誤服,會導致眼睛內部障礙,應立即服用甘草水解毒,這樣毒氣就會消散。使用茜草根時,需要用銅刀在槐木砧板上切割,然後曬乾,避免接觸鐵和鉛。

簡易濟眾:治療不定期嘔血。取茜草一根,生長時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杯,煮至剩餘七分,放涼,於飯後服用效果好。

傷寒類要:治療心臟煩躁,心中發熱,以茜草根為主藥。另一個方子:治療中蠱中毒,或吐血如爛肝。取茜草根和蘘荷葉根各三兩切碎,加水四升,煮至剩餘二升,去渣後適度調節溫度,一次性飲服即可痊癒。

3.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痠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干。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菟,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得烏大良,惡麻黃。)

陶隱居云:處處有,極似苦芺(烏老切),唯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唐本注云:此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用葉莖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

白話文:

藥味苦,性平,無毒。主治骨節發熱、腿部沉重酸痛、頭昏腦脹、皮膚風邪像蜂螫針刺般疼痛、皮下長出細小疙瘩、熱瘡、癰疽、痔瘡、濕痺,能止風寒咳嗽,促進乳汁分泌。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盈,益氣,明目,延緩衰老,可煮食或曬乾。

此藥又名漏蘆、天薺、伏豬、飛輕、伏菟、飛雉、木禾。生長於河內川澤地區。正月採收根部,七月八月採收花朵,陰乾保存。(與烏頭藥性相合,忌與麻黃同用。)

陶隱居說:此藥到處都有,外形極像苦芺,但葉片下方連接莖部的地方,有輕微的皮起,像箭羽一樣,葉子也比較多缺刻,花呈紫色。民間方劑很少使用它,但道家會服用其枝莖,相信能延年益壽,並且會將它加入神枕方劑中。現在已經有了另一種漏蘆,因此這不是漏蘆的其他別名。唐本注釋說:此藥有兩種:一種是陶隱居所描述的,生長在平原澤地中的。另一種生長在山崗上的,葉子與前者相似,但沒有缺刻,且多毛,莖也沒有像箭羽一樣的皮起,根部直直向下生長,沒有分枝,生長時肉質白色帶黑皮,內有黑色筋脈,曬乾後顏色變成黑色,像玄參一樣。可以用其葉子、莖部和根部治療疳積、蝕瘡,殺蟲,兩種漏蘆都有療效。

今俗以馬薊以苦芺為漏蘆,並非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苦芺,莖似軟羽,紫花,子毛白。今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日乾。藥性論云:飛廉,使,味苦,咸,有毒。主留血。蕭炳云: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之,大效。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只赤脂蔓見酒色便如血色,可表之。凡修事,先刮去粗皮了,杵,用苦酒拌之一夜,至明漉出,日乾,細杵用之。千金翼:治疳䘌食口齒及下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復。

白話文:

現在民間常把馬薊和苦芺當作漏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我等謹慎參考《蜀本圖經》記載:漏蘆的葉子像苦芺,莖像柔軟的羽毛,開紫色花,果實上有白色絨毛。現在各地平原都有這種植物,五月六月採摘,曬乾。醫書《藥性論》記載,漏蘆性寒,味苦鹹,有毒,主治瘀血。蕭炳說,小孩疳痢可以用漏蘆散劑,用漿水送服,效果很好。

雷公說,使用漏蘆時,要注意不要用赤脂蔓代替,因為赤脂蔓的外形和漏蘆很像,但赤脂蔓遇到酒就會變成血紅色,可以以此辨別。使用漏蘆時,要先刮去粗皮,搗碎,用苦酒浸泡一夜,第二天濾出,曬乾,再研磨成粉末使用。醫書《千金翼》記載,漏蘆可以治療疳疾、口齒疼痛和下部病症。將漏蘆燒成灰,研磨成粉末,取兩錢敷在患處,如果疼痛難忍,就是疳疾;如果沒有感覺,就不是疳疾。下部蟲病,如果像馬尾一樣粗,互相纏繞,數量很多,可以用漏蘆治療,十天就會好轉,二十天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