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七 (8)
卷第七 (8)
1. 營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久服輕身益氣。根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一名薔薇,一名薔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穀及蜀郡。八月、九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即薔薇也。莖間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葛洪治金創方:用薔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藥性論云:薔薇,使,味苦。
白話文:
薔薇味酸,性溫或微寒,無毒。可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癒等症,並能利關節。長期服用可輕身益氣。根部可止瀉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治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薔薇別名有薔薇、薔麻、牛棘、牛勒、薔蘼、山棘等,生長在零陵川谷及蜀郡地區。農曆八月、九月採收,陰乾。
陶隱居認為薔薇子就是[營實],以白花薔薇子為佳。薔薇根可煮釀酒,莖葉也可煮水飲用。根據蜀本圖經記載,薔薇莖上多刺,蔓生,果實類似杜棠子,花有白、紅兩種顏色,葉片多為八出或六出,現今各地均有生長。葛洪在治療金創的方劑中,使用薔薇灰末一日三次。藥性論記載,薔薇味苦。
子,治頭瘡白禿,主五臟客熱。日華子云:白薔微根,味苦、澀,冷,無毒。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腸風瀉血,惡瘡疥癬,小兒疳蟲肚痛。野白者用良。
雷公云:今薔薇也。凡採得,去根並用粗布拭黃毛了,用刀於槐砧上細銼,用漿水拌令濕。蒸一宿,至明出,日乾用。外臺秘要:治鯁及刺不出。薔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又方:治折箭刺入肉,膿囊不出,堅慘及鼠僕。服十日,鯁刺皆穿皮出。又方:治少小睡中遺尿不自覺。
以根隨多少,銼,以酒飲之。千金方:治口瘡久不瘥及胸中並生瘡,三年以上不瘥。以根濃煮汁服之,稍稍咽效。冬取根,夏取莖、葉用之。又方:治壅熱,口中及舌生瘡爛。銼根濃煮汁,含漱之。冬用根皮,夏用枝葉。又方:諸癰腫發背及癰癤已潰爛,疼痛。薔薇殼更炙熨之,即愈。
白話文:
白薔薇根性寒無毒,味苦澀,可以治療頭瘡、白禿,以及五臟熱症。白薔薇根可以治療熱毒風、癰疽、惡瘡、牙痛,並能驅除邪氣,促進血液循環,止瀉痢,治療腸風瀉血、惡瘡疥癬,以及小兒疳蟲肚痛。野生的白薔薇根效果更佳。
白薔薇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薔薇。採摘時要去除根部,並用粗布擦拭掉黃毛,再用刀在槐木砧板上細細銼碎,加入漿水拌勻,蒸一晚,第二天取出,曬乾備用。白薔薇根可以用來治療魚刺卡喉、針刺不出來等情况。將白薔薇根研磨成粉,用溫水送服,一天三次,每次服用一小匙。白薔薇根也可以治療折箭刺入肉中,膿囊無法排出,以及鼠疫等疾病。連續服用十天,箭刺或魚刺就會穿破皮膚出來。白薔薇根還可以治療兒童睡夢中遺尿症。
將白薔薇根根據需要切碎,用酒送服即可。白薔薇根可以治療久治不愈的口瘡,以及胸腔內生瘡,特別是三年以上未愈的瘡口。將白薔薇根濃煮成汁,服用,慢慢吞咽,即可見效。冬天取根,夏天取莖葉使用。白薔薇根還可以治療因熱氣上火導致的口舌生瘡。將白薔薇根濃煮成汁,用來含漱,冬天用根皮,夏天用枝葉。白薔薇根还可以治疗各种痈肿、背上长疮,以及已经溃烂的痈疽,服用白薔薇殼炙烤后,再敷在患处,即可痊癒。
又方:治小兒疳痢,行數暴多。生薔薇根洗淨切,以適多少濃煎汁,稍稍飲之瘥。肘後方:治口瘡。以根避風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易。《聖惠》同。
白話文:
治療小孩的蟲痢,大便頻繁。使用生薔薇根清洗乾淨後切片,根據情況調節量,濃縮成汁液,讓小孩少量多次飲用,即可痊癒。
肘後方:治療口腔潰瘍。將薔薇根遠離風吹的地方打掉泥土,煮出濃厚的汁液,讓患處含著熱的汁液,待冷卻後再換新汁液。
《聖惠》同:(這裡的《聖惠》可能是指一本醫學古籍,具體內容未詳細說明)
2. 天名精
味甘,寒,無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遂水大吐下。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姜,一名蛤蟆藍,一名豕首,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覲。生平原川澤,五月採。(垣衣為之使。)
陶隱居云:此即今人呼為豨(音喜)薟(音杴),亦名豨首。夏月搗汁服之,以除熱病。味至苦,而云甘,恐或非是。唐本注云:鹿活草是也。《別錄》一名天蔓菁,南人名為地菘,味甘、辛,故有姜稱。狀如藍,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瘻痔,金瘡內射。
白話文:
麥句姜,又名蛤蟆藍、豕首、天門精、玉門精、彘顱、蟾蜍蘭、覲,性寒,味甘,無毒。它主要用於治療瘀血、血瘕危重症、下血、止血、利尿、驅除小蟲、消除痺症、去除胸中積熱、止渴、治療水腫、嘔吐和腹瀉。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這種藥材生長在平原、川澤地區,五月採收。垣衣是它的配伍藥物。
陶隱居說,這種草藥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豨薟,又名豨首。夏季將其搗汁服用,可以治療發熱病。雖然記載中說它味甘,但實際上它味苦,可能是記載有誤。唐代本草注中記載,鹿活草就是麥句姜,別名天蔓菁,南方人稱之為地菘,味甘辛,因此稱為姜。它形狀像藍草,所以稱為蛤蟆藍,香味像蘭花,所以稱為蟾蜍蘭。它主要用於破血、生肌、止渴、利尿、殺蟲、去除毒腫、疔瘡、瘻痔、金瘡內射等病症。
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豨薟苦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類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地菘也。《小品方》名天蕪菁,一名天蔓菁,聲並相近。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其葉似山南菘菜。爾雅云:茢薽,豕首。釋曰:藥名也。一名麥句姜。
郭云:江東豨首,可以炒蠶蛹者。三蒼云:炒,熬也。藥性論云:麥句姜,使,味辛。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陳藏器云:天名精,《本經》一名麥句姜。蘇云:鹿活草也。《別錄》云:一名天蔓菁,南人呼為地菘,與蔓菁相似,故有此名。《爾雅》云:大鞠,蘧麥。注云:麥句姜,蘧麥,即今之瞿麥,然終非麥句姜,《爾雅》注錯如此。
白話文:
身體發癢,疹子不斷,只要用手一擦就立刻止癢。豨薟苦澀帶臭味,天名精辛辣香氣,兩者完全不同。根據蜀本圖經記載,地菘就是天名精。小品方中將它稱為天蕪菁或天蔓菁,發音相似。夏秋季節會長出像薄荷一樣的莖,開紫白色花,味道辛辣香氣,葉子像山南的菘菜。爾雅記載,茢薽就是豕首,也稱為麥句姜。
郭璞說,江東的豨首可以炒蠶蛹吃。《三蒼》解釋「炒」為熬煮。藥性論說,麥句姜性溫,味辛,可以治療瘡瘍,止血和鼻血不止。陳藏器說,天名精就是《本經》中的麥句姜。蘇頌認為,天名精就是鹿活草。《別錄》記載,天名精又叫天蔓菁,南方人稱它為地菘,因為它和蔓菁很像,所以有這個名字。《爾雅》記載,大鞠就是蘧麥。注釋說,麥句姜就是蘧麥,也就是現在的瞿麥,但其實麥句姜並不是瞿麥,《爾雅》的注釋錯了。
陶公注釣樟條云:有一草,似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燼草,主金瘡,言劉燼昔曾用之。《異苑》云:青州劉燼,宋元嘉中,射一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燼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燼密錄此草種之,主折傷多愈,因以名焉。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會。
陶、蘇兩說俱是地菘,功狀既同,定非二物。
圖經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夏秋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謂之地菘。香氣似蘭,故名蟾蠩蘭。狀如藍,故名蛤蟆藍。其味甘、辛,故名麥句姜,一名豕首。《爾雅》所謂茢(音列)薽(音真),豕首是也。江東人用此以炒(音炒)蠶蛹。五月採此草。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條。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有一種草藥,外形像狼牙,氣味辛辣難聞,名叫地菘,民間也稱之為劉燼草。相傳,東晉時期的青州刺史劉燼曾經用這種草藥治好了金瘡。據說,劉燼射中一隻獐子,剖開它的五臟,用地菘草塞進去,獐子竟然活了過來。劉燼好奇地拔出草藥,獐子就倒下,如此三次。劉燼便將此草種植起來,專治骨折傷,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地菘草有活鹿之名,與獐子之事相吻合,可見其藥效之神奇。
陶弘景和蘇頌都認為地菘草是一種草藥,功效相同,絕非不同之物。
古籍記載,地菘草生長在平原水澤之地,如今江河湖泊邊都有。夏秋季節會抽條,形狀有點像薄荷,花朵呈紫白色,葉子像菘菜但較小,所以南方人稱之為地菘。它帶有蘭花的香氣,故又名蟾蠩蘭。外形類似藍草,也叫蛤蟆藍。地菘草的味道甘辛,所以又名麥句姜,也叫豕首。《爾雅》中所說的“茢薽”,就是豕首。江東地區的人用它來炒蠶蛹。地菘草在五月採集,除了地菘草之外,還有一種下品的草藥叫做地菘條。
3. 決明子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輕身。生龍門川澤。石決明生豫章。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陶隱居云:龍門乃在長安北。今處處有。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用之當搗碎。又別有草決明,是萋(音妻)蒿子,在下品中也。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云:石決明,是蚌蛤類,形似紫貝,附見別出在魚獸條中,皆主明目,故並有決明之名。俗方唯以療眼也,道術時須。
白話文:
石決明味鹹、苦、甘,性平微寒,無毒。主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唇口青等症。長期服用能益精光,輕身。石決明產於龍門川澤,豫章也有產。應在十月十日採收,陰乾百日。石決明以蓍實為使,忌大麻子。
陶隱居說:龍門位於長安北邊,如今各地都有。石決明葉子像茳芒,果實形似馬蹄,因此也叫馬蹄決明,使用時要搗碎。此外還有草決明,也就是萋蒿子,屬於下品。臣禹錫等查閱唐本記載,石決明是一種蚌蛤類,形狀像紫貝,在魚獸類中另有記載。石決明和紫貝都主治明目,因此都稱為決明。民間常用石決明來治療眼疾,道術中也偶爾需要使用。
蜀本圖經云:葉似苜蓿而闊大,夏花,秋生子作角,實似馬蹄,俗名馬蹄決明。今出廣州、桂州,十月採子,陰乾。爾雅云:薢茩,芵茪。釋曰:藥草,決明也。郭云: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或曰䔖也。關西謂之薢茩。藥性論云:決明,臣。利五臟,常可作菜食之。又除肝家熱,朝朝取一匙,挪令淨,空心吞之,百日見夜光。
陳藏器云:茳芏,是江離子。芏字音吐,草也。似莞,生海邊,可為席。又與決明葉不類。本草決明注又無,好事者更詳之。陶云:決明葉如茳芏。按茳芏性平,無毒。火炙作飲極香,除痰止渴,令人不睡,調中。生道旁,葉小於決明。隋·稠禪師作五色飲,以為黃飲進,煬帝嘉之。
白話文:
《蜀本圖經》記載:決明葉子像苜蓿但更寬大,夏季開花,秋季結果,果實像馬蹄,俗稱馬蹄決明。現在廣州、桂州都有出產,十月採收果實,陰乾。 《爾雅》中提到:薢茩,芵茪。解釋是:藥草,就是決明。郭璞說:決明葉子黃色尖銳,花紅色,果實像山茱萸,有人說它是䔖。關西地區稱之為薢茩。《藥性論》記載:決明性寒,有利五臟的功效,平常可以當菜吃。還可以去除肝火,每天早上取一匙,洗乾淨,空腹吞服,連續一百天就可以看到夜光。
陳藏器說:茳芏就是江離子。芏字讀音為「吐」,指的是草。它像莞,生長在海邊,可以製成席子。而且茳芏的葉子跟決明葉子不一樣。《本草決明注》也沒有記載,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閱更詳細的資料。陶弘景說:決明葉子像茳芏。按,茳芏性平無毒。用火烤後做成飲料,味道非常香,可以化痰止渴,讓人不昏睡,調理脾胃。它生長在路邊,葉子比決明小。隋朝的稠禪師製作了五色飲料,用黃色飲料進獻給煬帝,煬帝非常賞識。
日華子云:馬蹄決明,助肝氣,益精。水調末塗消腫毒。協太陽穴治頭痛。又貼腦心止鼻洪。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也。
圖經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蒔。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葉似苜蓿而大。七月有花,黃白色。其子作穗,如青綠豆而銳,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按《爾雅》薢茩,芵茪。釋曰:藥草,決明也。郭璞注云: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
關西謂之薢茩與此種頗不類。又有一種馬蹄決明,葉如江豆,子形似馬蹄,故得此名。又萋蒿子亦謂之草決明,未知孰為入藥者。然今醫家但用子如綠豆者。其石決明,是蚌蛤類,當在蟲獸部中。
白話文: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馬蹄決明具有助肝氣、益精的功效。將其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可以塗抹消腫毒。將其敷貼太陽穴可以治療頭痛,貼在腦心部位則能止鼻血。用馬蹄決明做枕頭比黑豆枕頭更有效,可以治療頭風,明目。
決明子生長在龍門川澤,現在各地都有種植,人們常在家中園圃種植。夏初發芽,株高三到四尺,根呈紫色。葉子像苜蓿但更大。七月開花,花色黃白。果實成穗狀,像青綠豆但尖銳,十月十日採摘,陰乾一百天。根據《爾雅》記載,決明又稱為薢茩、芵茪。郭璞注釋說,決明葉子黃色尖銳,花朵紅色,果實像山茱萸。
關西地區也有一種稱為薢茩的植物,但與決明並不相同。還有一種叫做馬蹄決明的植物,葉子像江豆,果實形狀像馬蹄,因此得名。另外,萋蒿子也被稱為草決明,但究竟哪種才是入藥者,尚不清楚。不過現今醫家只使用像綠豆一樣的決明子入藥。而石決明則屬於蚌蛤類,應該歸類於蟲獸部。
食療云:平。葉,主明目,利五臟,食之甚良。子,主肝家熱毒氣,風眼赤淚。每日取一匙,挪去塵埃,空腹水吞之。百日後,夜見物光也。外臺秘要:治積年失明不識人。決明子二升杵散,食後以粥飲服方寸匕。千金方:治肝毒熱,取決明作菜食之。
衍義曰:決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種。《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闕大,甚為允當。
白話文:
食療與決明子的功效:
食療記載: 決明子性平,葉子能明目、利五臟,食用對人體十分有益。決明子主治肝熱毒氣、風眼赤淚,每天取一小匙,去除塵埃,空腹用清水吞服。堅持服用百日後,夜間便能看見光亮。
外台秘要記載: 治療多年失明、看不見人。將二升決明子研磨成粉末,飯後用粥湯送服,每次服用一小匙。
千金方記載: 治療肝熱毒氣,可以用決明子作菜食用。
衍義: 決明子植株高四、五尺,春季可作為蔬菜食用。秋季深時會結出莢果,果實生長在莢果中,形狀如羊腎。如今湖南、北方的農家種植決明子非常多,無論是村野還是田間都能見到。據《蜀本·圖經》記載,決明子的葉子像苜蓿葉,但比苜蓿葉更大,這點非常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