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三 (37)
卷第三 (37)
1. 勞鐵
主賊風。燒赤投酒中,熱服之。勞鐵經用辛苦者,鐵是也。
白話文:
勞鐵可以治療中風。將燒紅的鐵塊投入酒中,趁熱服用。勞鐵指的是長期辛勞工作的人,這裡的鐵指的就是勞累。
2. 神丹
味辛,溫,有小毒。主萬病。有寒溫飛金石及諸藥隨寒溫共成之,長生神仙。
白話文:
神丹:此藥味辛、性溫,略帶小毒。能治百病。寒熱並存的金石藥物及其他藥材,皆可依其寒熱屬性與神丹合用,以求長生成仙。
3. 鐵鏽
主惡瘡疥癬,和油塗之。蜘蛛蟲等咬,和蒜磨敷之。此鐵上衣也。鏽生鐵上者堪用。
白話文:
鐵鏽主要用於治療惡瘡、疥癬,可以和油一起調和後塗抹患處。如果被蜘蛛或蟲子叮咬,可以將鐵鏽和蒜一起磨碎後敷在患處。鐵鏽是鐵器上的鏽,只有生在鐵器上的鏽才能使用。
4. 布針
主婦人橫產。燒令赤,納酒中,七遍,服之,可取二七布針,一時火燒。粗者用縫布大針是也。
白話文:
婦人難產,將針燒紅,放入酒中淬七次,再服用此酒。可用二七(十四)根縫補衣服的粗針,同時燒紅。
5. 銅盆
主熨霍亂。可盛灰厚二寸許,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熱,下以衣藉患者腹,漸漸熨之。
腹中通熱瘥。
白話文:
銅盆可用於治療霍亂。可在盆中盛放約二寸厚的灰燼,上面用炭火慢慢加熱,使盆底微熱。然後用布墊在患者腹部,再將銅盆慢慢放在布上熨燙腹部。 待腹部感到溫熱,霍亂症狀就會痊癒。
6. 釘棺下斧聲
之時,主人身胬肉。可候有時,專聽其聲,聲發之時,便下手速捺二七遍,以後自得消平也。產婦勿用。
白話文:
當時,患者身上長了贅肉。可以等待適當時機,專心聆聽聲音,聲音發出的時候,就迅速按壓二七(十四)遍,以後自然會消平。產婦禁止使用。
7. 枷上鐵及釘
有犯罪者,忽遇恩得免枷了,取葉釘等,後遇有人官累,帶之除得災。
白話文:
曾經犯錯的人,意外得到恩赦免除了枷鎖,於是取下枷鎖上的鐵釘等物收藏起來,後來遇到有人因官司受累,便帶著這些鐵釘,結果災禍得以解除。
8. 黃銀
銀注中蘇云:作器辟惡,瑞物也。按:瑞物黃銀載於《圖經》。銀甕丹甑,非人所為,既堪為器,明非瑞物。今烏銀辟惡,煮之,工人以為器物,養生者為器,以煮藥。兼於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別器中,飲長年。今人作烏銀,以琉黃熏之,再宿,寫之出,即其銀黑矣。此是假,非真也。
白話文:
黃銀
古書中記載,銀器可以避邪,是吉祥之物。但是,據《圖經》記載的黃銀器皿(如銀甕、丹甑),並非人工製作,既然能製成器皿,顯然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吉祥之物。現在所說的烏銀(一種黑色的銀),具有避邪的功效,工匠用它製作器物,養生的人也用它來煮藥。還有人在庭院中豎立高一丈的烏銀器皿,夜裡收集露水,再倒入其他容器中飲用,以求長壽。現在人們製作烏銀的方法是用硫磺燻製,放置一夜,再拿出來,銀子就變黑了。這種方法是假的,並非真正的烏銀。
9. 石黃
雄黃注中蘇云:通名黃石。按石黃,今人敲取精明者為雄黃,外黑者為薰黃。主惡瘡,殺蟲,熏瘡疥蟣蝨,和諸藥熏嗽。其武都雄黃,燒不臭。薰黃中者,燒則臭。以此分別之,蘇云通名,未之是也。
白話文:
石黃:雄黃是眾多黃色礦石的通稱。現在人們開採到的,顏色精純明亮的叫做雄黃,外表顏色較深暗的叫做薰黃。它們可以治療惡瘡,殺死蟲子,用來熏患有瘡疥、蟣蝨的部位,也可以和其他藥物一起熏治咳嗽。武都產的雄黃,燃燒時沒有臭味;而薰黃燃燒時則有臭味。可以藉此來區分它們。蘇頌將其通稱為黃石,是不夠精確的。
10. 石脾
芒硝注中陶云:取石脾為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石投中則消,故名硝石。按石脾、芒硝、硝石,並生西戎鹵地。鹹水結成,所生次類相似。
白話文: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說:石脾就是硝石。用一斛水煮石脾,可以得到三斗,煮出來的硝石潔白如雪,將石頭投入其中就會溶解,因此稱為硝石。石脾、芒硝和硝石,都產自西戎的鹽鹼地,都是鹹水凝結生成的,所以它們的種類和外形都很相似。
11. 諸金
有毒。生金有大毒。藥人至死。生嶺南夷獠洞穴山中。如赤黑碎石,金鐵屎之類。南人云:毒蛇齒脫在石中。又云:蛇著石上。又鴆屎著石上皆碎,取毒處為生金,以此為雌黃,有毒;雄黃亦有毒。生金皆同此類。人中金藥毒者,用蛇解之。其候法在金蛇條中。《本經》云:黃金有毒,誤甚也。生金與彼金全別也。
白話文:
諸金有毒,尤其未經加工的生金毒性極大,服用後可能致死。這種生金產於嶺南地區的蠻夷洞穴山林中,外觀像赤黑色碎石,像是金屬的糞便。當地人說,那是毒蛇的牙齒脫落後,或毒蛇、乃至鴆鳥的糞便附著在石頭上,經過長時間的分解後形成的。這些生金都屬於同一類,都含有劇毒,與雌黃、雄黃的毒性類似。若因服用金屬藥物中毒,可以用蛇毒來解毒(解毒方法詳見金蛇條)。《本經》中記載黃金有毒,這是錯誤的,因為生金與黃金完全不同。
12. 水中石子
無毒。主食魚膾腹中脹滿成瘕痛悶,飲食不下,日漸瘦,取水中石子數十枚,火燒赤投五升水中,各七遍,即熱飲之。如此三、五度,當利出瘕也。
白話文:
水中石子
無毒。主治魚生吃後,肚子脹滿形成腫塊,疼痛悶脹,吃不下東西,日漸消瘦。取幾十顆水中石子,用火燒紅後投入五升水中,反覆燒煮七次,趁熱服用。如此服用三到五次,腫塊就能排出。
13. 石漆
堪燃燭膏半缸如漆,不可食,此物水石之精,固應有所主療,檢諸方,見有說《博物志》酒泉南山石出水,其如肥肉汁,取著器中如凝脂,正黑,與膏無異,彼方人為之石漆。今檢不見其方,深所恨也。
白話文:
石漆可以燃燒,像半缸的燭油一樣漆黑,但不能食用。這種物質是水和石頭的精華,理應有其療效,但查閱各種方劑,只看到記載《博物志》中說酒泉南山產一種石頭,會滲出像肥肉油一樣的汁液,收集起來凝固後像脂膏一樣,顏色漆黑,與油脂沒有區別,當地人稱之為石漆。可惜的是,現在找不到關於它藥方的記載,實在令人遺憾。
14. 燒石
令赤投水中,納鹽數合。主風瘙癮疹,及洗之。又取石如鵝卵大,猛火燒令赤,納醋中十餘度。至石碎盡取屑曝乾,和醋塗腫上。出北齊書,醫人馬嗣明、發背及諸惡腫,皆愈。此並是尋常石也。
白話文:
燒熱石頭投入水中,加入幾合鹽。主要治療風瘙癢疹,用此水洗患處。另外,取鵝卵石大小的石頭,用猛火燒到發紅,放入醋中煮十幾次,直到石頭完全碎裂,取出粉末曬乾,再用醋調和塗抹在腫脹處。據《北齊書》記載,醫生馬嗣明用此法治療發背及其他惡性腫脹,都治癒了。這些石頭都是普通的石頭。
15. 石藥
味苦,寒,無毒。主折傷內損,瘀血,止煩悶欲死者,酒消服之,南方俚人,以敷毒箭鏃,及深山大蝮中人,速取病者當頂上十字釐之。令皮斷出血,以藥末瘡上,並敷所傷處,其毒必攻上,下泄之,當出黃汁數升,則悶解。俚人重之,帶於腰,以防毒箭。亦主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瘻蝕等瘡。
北人呼腫名之曰遊,並水和敷之。出賀州石上山內,似碎石、硇砂之類,土人以竹筒盛之。
白話文:
石藥味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骨折內傷、瘀血,以及能止煩悶欲死的情況。服用時需用酒送服。南方民間常用它來治療毒箭傷和被大蝮蛇咬傷。方法是:迅速找到患者头顶正中的十字部位,劃破皮膚使其出血,然後將藥粉敷在傷口上,以及被咬傷的地方。毒性會向上走,然後向下排出,排出黃色液體數升後,煩悶感就會解除。南方人很重視這種藥,常把它裝在腰間以預防毒箭。此外,它還能治療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腫、廔管等瘡瘍疾病。北方人稱腫脹為「遊腫」,可以用水調和藥粉後敷在患處。這種藥物產自賀州石上山,外觀像碎石或硇砂,當地人用竹筒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