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三 (35)
卷第三 (35)
1. 無名異
味甘,平。主金瘡折傷內損,止痛,生肌肉。出大食國。生於石上。狀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煉如黳石,嚼之如餳。(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無名異,無毒。
圖經曰:無名異,出大食國,生於石上。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龍濟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墨石子。採無時。《本經》云:味甘,平。主金瘡折傷內損,生肌肉。今云味鹹,寒。消腫毒癰疣,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別是一種。又嶺南人云:有石無名異,絕難得。
有草無名異,彼人不甚貴重。豈《本經》說者為石,而今所有者為草乎?用時以醋磨塗敷所苦處。又有婆娑石,生南海,解一切毒。其石綠色,無斑點,有金星,磨之成乳汁者為上。胡人尤珍貴之,以金裝飾作指彄帶之。每欲食及食罷,輒含吮數四,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許塊,則價值百金。
人莫能辯,但水磨涓滴,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乃真也。俗謂之摩娑石。
衍義曰:無名異,今《圖經》曰:《本經》云,味甘,平。治金瘡折傷,生肌肉。今云味鹹,寒。消腫毒癰腫,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別是一種。今詳上文三十六字,未審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處云也。
白話文:
無名異味甘性平,能治療金屬造成的傷口、骨折以及內傷,止痛,並促進肌肉再生。它產自大食國,生長在石頭上,外觀像黑炭。當地人會用油煉製它,使其像黑石一樣,嚼起來像麥芽糖。
古代文獻記載無名異無毒。據說它產自大食國,生長在石頭上,廣州和宜州的一些山區也發現過。顏色黑褐色,大小不一,大的像彈珠,小的像墨色的石子,採集沒有季節限制。《本經》記載它味甘性平,主治金瘡、骨折、內損,能生肌。但也有記載說它味鹹性寒,能消腫解毒,這與《本經》的記載不同,可能指的是不同種類的藥物。嶺南地區的人說,石頭狀的無名異非常稀有。
也有人說有草本類的無名異,當地人不怎麼重視。難道《本經》記載的是石頭狀的,而現在發現的是草本狀的嗎?使用時可以用醋磨碎後塗敷患處。還有一種婆娑石,產於南海,能解百毒。這種石頭是綠色的,沒有斑點,有金色的斑點,磨成乳狀汁液的品質最好。胡人非常珍視它,用黃金裝飾做成指環或腰帶佩戴。每次進食前後,都會含吮幾下,以預防中毒。現在如果能得到指頭大小的一塊,價值就達百金。
人們難以辨別真偽,但如果用水磨成細微液滴,滴在雞冠上的熱血上,能化成水,那就是真的。民間俗稱它為摩娑石。
古代文獻中關於無名異的記載互相矛盾,《圖經》和《本經》記載它味甘性平,能治療金瘡、骨折,促進肌肉再生。但也有記載說它味鹹性寒,能消腫解毒,這與之前的記載不同,可能指的是不同的藥物。 文中提到三十六字的描述,但來源不明確。
2. 菩薩石
平,無毒。解藥毒、蠱毒,及金石藥發動作癰疽渴疾,消撲損瘀血,止熱狂驚癇,通月經,解風腫,除淋,並水磨服。蛇蟲、蜂蠍、狼犬、毒箭等所傷,並末敷之,良。(新補,見日華子。)
楊文華談苑:嘉州峨眉山有菩薩石,人多采得之。色瑩白,若太山狼牙石,上饒州水晶之類,日光射之,有五色如佛頂圓光。
衍義曰:菩薩石,出峨嵋山中,如水精明澈,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賢菩薩圓光,因以名之。今醫家鮮用。
白話文:
菩薩石性平,無毒。可以解毒,包括藥物中毒、蠱毒,以及金石藥物服用後引起的癰疽、口渴等疾病;能消散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止住發熱、狂躁、驚癇等症狀,促進月經通暢,治療風腫、淋病,服用方法是研磨後用水服用。被蛇蟲、蜂蠍、狼犬咬傷,或被毒箭射傷,也可以將其研磨後敷在傷口上,療效很好。(此段內容引自《日華子本草》)
嘉州峨眉山盛產菩薩石,許多人都採集它。它的顏色晶瑩潔白,像泰山的狼牙石或上饒州的水晶,陽光照射它時,會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光芒,如同佛頂上的圓光。
菩薩石產於峨眉山,晶瑩剔透如同水晶,陽光照射下會顯現出五彩光芒,如同峨眉山普賢菩薩的圓光,因此而得名。但現在的醫生很少使用了。
3. 婆娑石
主解一切藥毒,瘴疫熱悶頭痛。生南海。胡人採得之,無斑點,有金星,磨成乳汁者為上。又有豆斑石,雖亦解毒,功力不及,復有鄂綠,有紋理,磨鐵成銅色。人多以此為之,非真也。凡欲驗真者,以水磨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是也。(此即俗謂之摩娑石也。今附)
圖經文具無名異條下。
衍義曰:婆娑石,今則轉為磨娑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磨之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於石上有黑斑點,無金星。
白話文:
婆娑石能解各種藥物中毒、瘴氣疫病、以及因熱悶引起的頭痛。它產於南海,由胡人採集。上品婆娑石沒有斑點,帶有金星,磨成乳狀汁液。也有一種豆斑石,雖然也能解毒,但功效不如婆娑石。還有一種叫做鄂綠的石頭,有紋理,磨起來呈銅色,很多人誤認為是婆娑石,其實並非真品。要驗證真假,可以用水磨出婆娑石的汁液,滴在雞冠的熱血上,如果能將血液化成水,就是真品。(這就是俗稱的磨娑石。此處附錄)
圖經記載的內容與其他書籍記載有所不同。
進一步解釋:婆娑石現在被稱為磨娑石,顏色淺淡,石綠中帶有少許金星的為上品,磨成像稀薄乳汁一樣,味道淡。也有一種豆斑石,與婆娑石相似,但石頭上有黑色斑點,沒有金星。
4. 綠礬
涼,無毒。治喉痹,蚛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和服,療腸風瀉血。(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礬石條下。
集驗方:治小兒疳氣不可療。神效丹:綠礬用火煅通赤,取出,用釅醋淬過復煅,如此三度。細研,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日進兩、三服。
白話文:
綠礬性涼,無毒。可以治療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以及各種惡性瘡瘍和疥癬。用釀製的鯽魚燒成灰,和綠礬一起服用,可以治療腸風下血。(新補見日華子)
古代圖書記載綠礬的相關信息,與礬石的記載相近。
驗方:治療小兒疳積久治不癒,效果顯著的丹藥:將綠礬用火煅燒至通紅,取出,用濃醋淬火再煅燒,如此重複三次。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溫水送服,每日服用兩到三次。
5. 柳絮礬
冷,無毒。消痰,治渴,潤心肺。(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礬石條下。
白話文:
柳絮礬性寒,無毒。能消除痰液,治療口渴,滋潤心肺。(這是《日華子本草》新補的記載。)
圖經裡在記載礬石的條目下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