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七 (6)
卷第七 (6)
1. 防風
味甘、辛,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久服輕身。葉,主中風熱汗出。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
二月、十月採根,曝乾。(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陶隱居云:郡縣無名沙苑。今第一齣彭城、蘭陵,即近琅邪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俗用療風最要,道方時用。唐本注云: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
《別錄》云: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云無沙苑,誤矣。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採根。藥性論云:防風,臣。
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青州防風子,可亂蓽茇。日華子云: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圖經曰: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上蔡,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採根,曝乾。關中生者,三月、六月採,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
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採根,曝乾。亦療頭風眩痛。又宋、亳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動風氣。《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
經驗後方:治破傷風。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風去蘆頭,炙赤色,為末。每服二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此藥累經有效。
衍義文具黃耆條下。
白話文:
防風味甘辛,性溫,無毒。主治大風病、頭暈頭痛、怕風、風邪、目盲、周身風痛、骨節疼痛、胸悶、脅肋疼痛、頭痛、四肢抽搐、乳癰、刀傷、內痙攣等症。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其葉子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汗出。防風別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蕳根、百蜚。生長在沙苑川澤以及邯鄲、琅邪、上蔡等地。
二月和十月採挖根部,曬乾。(與澤瀉、藁本合用可治療風症;與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合用可治療婦女子宮風疾;可以解附子毒;忌與乾薑、藜蘆、白蘞、芫花同用。)
陶弘景說:郡縣中沒有名為沙苑的地方。現在最好的防風產於彭城、蘭陵(靠近琅邪),郁州互市也有。其次是襄陽、義陽縣界(靠近上蔡),也可使用。品質好的防風根部飽滿,油潤,根頭堅硬,像蚯蚓頭一樣。民間常用它治療風疾,道家方劑也常使用它。唐代注釋說:現在齊州、龍山產的防風最好,淄州、兗州、青州產的也很好。防風葉子像牡蒿、附子苗。
《名醫別錄》記載:根部分叉頭的防風,服用後會使人發狂;根部分叉尾的防風,服用後會使人舊病復發。防風的果實像芫荽但更大,可以食用,香味濃郁,治療風疾的效果更好。同州南部沙苑也出產防風,但品質輕虛,不如東部地區的。陶弘景說沒有沙苑,是錯誤的。襄陽、義陽、上蔡本來就沒有防風,陶弘景的記載是錯誤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記載:防風葉子像牡蒿,開白色花,八月九月採挖根部。《藥性論》記載:防風,性平。
防風的花可以治療心腹痛、四肢拘急、行走困難、經脈虛弱、骨節疼痛等症。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青州產的防風子可以代替蓽茇使用。日華子說:防風可以治療三十六種風疾,以及男子一切勞倦,可以補益中氣,益氣養神,治療風眼、止淚、癱瘓,通利五臟,疏通經脈,治療五勞七傷、體虛、盜汗、心煩、身體沉重,可以安神定志,調和氣血。
《圖經》記載:防風生長在沙苑川澤以及邯鄲、上蔡,現在京東、淮、浙等州郡都有。根部呈土黃色,像蜀葵根;莖葉青綠色,莖深綠,葉淺綠,像青蒿但更短小。嫩時呈紫紅色,可以當蔬菜食用,味道鮮美。五月開花,小白花,中心密集,像蒔蘿花。果實像芫荽但更大。二月、十月採挖根部,曬乾。關中地區產的防風,三月六月採挖,但品質輕虛,不如齊州產的。
還有一種石防風,產於河中府,根部像蒿根,顏色黃色,葉子青綠,花白色,五月開花,六月採挖根部曬乾。也可以治療頭痛眩暈。宋州、亳州和江東也產一種防風,其苗春初就生長,嫩時紅紫色,當地人作為蔬菜食用,味道很好,但據說容易動風氣。《本經》說防風葉子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汗出,與此相反,恐怕是不同的種類。
經驗方:治療破傷風。防風、天南星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三匙,用童子尿五升煎至四升服用,痊癒即止。另一方:治療崩漏。防風去除蘆頭,炙烤至赤色,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麵糊和酒調服,並用麵糊和酒送服。此方屢經有效。
詳見黃耆條下。
2. 蒲黃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生河東池澤,四月採。
陶隱居云:此即蒲釐(力之切)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仙經》亦用此。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蒲黃,君。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日華子云:蒲黃,治撲血悶,排膿,瘡癤,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墜胎,血暈,血症,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遊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黃花。入藥要破血消腫即生使,要補血止血即炒用。蒲黃篩下後有赤滓,名為萼。
炒用,甚澀腸,止瀉血及血痢。
圖經曰:蒲黃,生河東池澤,香蒲,蒲黃苗也。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周禮》以為菹,謂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筍,大美,亦可以為鮓,今人罕復有食者。至夏抽梗於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謂蒲捶,亦謂之蒲釐。
花黃,即花中蕊屑也。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有便取之。市廛間亦採。以蜜搜作果食貨賣,甚益小兒。醫家又取其粉,下篩後有赤滓,謂之蒲萼。入藥以澀腸已泄,殊勝。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黃並黃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跙及吐人。凡欲使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焙令乾,用之妙。千金方:治重舌,舌上生瘡,涎出。以蒲黃敷之,不過三度瘥。又方:治丈夫陰下濕癢。蒲黃末敷之,三、四良。肘後方:治腸痔,每大便常血水。
服蒲黃方寸匕,日三服良。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轉。以蒲黃裹腰腎,令頭致地,三度通。又方:若血內漏者。蒲黃二兩,水服方寸匕,立止。梅師方:治產後血不下。蒲黃三兩,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孫真人食忌:主卒吐血,以水服蒲黃一升。簡要濟眾:治吐血,唾血。
蒲黃一兩,搗為散。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妙。又方:治小兒吐血不止。蒲黃細研,每服半錢,用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進之。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黃末,空心溫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墜傷樸損,瘀血在內,煩悶。蒲黃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匕服。子母秘錄治日月未足而欲產者。
蒲黃如棗許大,以井花水服。又方:治脫肛腸出。蒲黃和豬脂敷上,日三、五度。楊氏產乳:療母勞熱胎動下血,手足煩躁。蒲黃根絞汁,服一、二升。產寶:治產後下血,虛羸迨死。蒲黃二兩,水二升,煎取八合,頓服。又方:治產後妒乳並癰腫。蒲黃草熟杵,敷腫上,日二度易之。
並煎葉汁飲之亦佳,食之亦得,並瘥。催生蒲黃、地龍、陳橘皮等分。地龍洗去土,於新瓦上焙令微黃,各為末,三處貼之。如經日不產,各抄一錢匕,新汲水調服,立產。此常親用之,甚妙。
衍義曰: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今京師謂槌為蒲棒。初得黃,細羅,取萼別貯,以備他用。將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白話文:
蒲黃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心腹、膀胱寒熱,能利尿、止血、消瘀血。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增強氣力,延年益壽。它生長在河東的池澤之中,四月採收。
陶弘景說:蒲黃就是香蒲花序上的黃色花粉,要等到花粉成熟時,才能用工具拂拭收集,療效甚佳,《仙經》也記載了它的藥用價值。臣禹錫等根據《藥性論》記載:蒲黃是君藥,能通經脈,治療婦女崩漏不止,以及痢疾出血、鼻出血、尿血,還能利水道。
日華子說:蒲黃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排出膿液,治療瘡癤、婦女帶下、月經不調、血氣心腹痛、孕婦下血及墜胎、血暈、各種出血症狀、小兒枕部急痛、小便不通、腸風便血、遊走性腫毒、鼻衄、吐血、乳汁不下、遺精、血痢。它就是香蒲花上的黃色花粉。入藥時,如果要破血消腫,就用生蒲黃;如果要補血止血,就用炒蒲黃。蒲黃篩過之後剩下的紅色殘渣,叫做蒲萼。
炒過的蒲黃具有很強的收斂作用,可以止瀉血和血痢。
圖經記載:蒲黃生長在河東的池澤,香蒲是蒲黃的植株。它也生長在南海的池澤,現在各地都有,但泰州產的最好。春天剛長出的嫩葉,還沒出水的時候,紅白相間,茸茸的。《周禮》中記載把它作為一種腌菜,指的是它剛長出來的時候。取其中心埋在地下的部分,大如匕柄,顏色潔白,可以生吃,味道甘脆。用苦酒浸泡後,像吃筍一樣,味道鮮美,也可以做成鮓,但現在很少有人吃了。到了夏天,它從葉叢中抽出花莖,花序抱在花莖頂端,像武士捧著杵子一樣,所以民間俗稱它為蒲捶或蒲釐。
花黃,就是花序中細小的花粉,像金粉一樣細小。在花將要開放的時候採收最好。市場上也有人採集蒲黃,用蜂蜜拌在一起做成果食出售,非常有利於小兒健康。醫生們也採集它的花粉,篩過之後剩下的紅色殘渣叫做蒲萼,入藥可以止瀉,療效很好。
雷公說:使用蒲黃時,不要用松黃和黃蒿代替,這兩種藥材很像蒲黃,但味道辛辣且有毒性。使用蒲黃之前,必須用三層紙隔著烘烤,烤至黃色,再蒸半日,然後再烘乾,這樣效果最佳。《千金方》記載:治療舌頭腫脹,舌上長瘡,流涎不止,用蒲黃敷於患處,一般三次就能痊癒。同書還記載:治療男性陰部濕癢,用蒲黃末敷於患處,三、四次即可見效。《肘後方》記載:治療腸痔,大便時經常出血,服用蒲黃一錢匕,一日三次,療效很好。葛洪方劑記載:小便憋得太久導致胎位不正,用蒲黃包裹腰腎,讓頭部朝下,三次就能治好。同書還記載:如果內出血,服用蒲黃二兩,療效迅速。梅師方劑記載:治療產後出血不止,用蒲黃三兩,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用。孫真人《食忌》記載:治療突然吐血,用蒲黃一升,用水送服。《簡要濟眾方》記載:治療吐血,唾血,用蒲黃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溫酒或冷水調服,效果很好。同書還記載:治療小兒吐血不止,用蒲黃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生地黃汁調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塞上方劑記載:治療鼠乳痔,用蒲黃末,空腹溫酒送服,每次一錢匕,一日三次。《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妊娠時間不足而要分娩,用蒲黃如棗核大小,用井水送服。同書還記載:治療脫肛,用蒲黃和豬油敷於患處,一日三次到五次。楊氏《產乳方》記載:治療產後勞累,胎動下血,手足煩躁,用蒲黃根絞汁服用一到二升。《產寶方》記載:治療產後出血,體虛將死,用蒲黃二兩,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用。同書還記載:治療產後乳腺炎和癰腫,用蒲黃草搗爛敷在腫脹處,一日換藥兩次。煎汁服用或食用也可痊癒。催生方劑:用蒲黃、地龍、陳橘皮等量,地龍洗淨泥土後,放在新瓦片上烘烤至微黃,研成細末,貼在三個穴位。如果經日未產,取各一錢匕,用新汲水調服,就能立即分娩。這是常用的方法,效果很好。
衍義說:蒲黃各地都有,就是香蒲花序上的黃色花粉。現在京師稱花序為蒲棒。剛採集的蒲黃,要細篩,將篩下的紅色殘渣(蒲萼)另外儲存,備用。將蒲黃用水調成膏狀,做成塊狀,很多人食用,可以解心臟虛熱,小孩子尤其喜歡吃。過了立秋之後,蒲黃就乾燥了,顏色和味道都變淡了,需要用蜜水調和。但是不能多吃,容易腹瀉,也不適合體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