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5)

1. 黃耆

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生白水者冷,補。其莖葉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一名戴糝,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惡龜甲。)

陶隱居云:第一齣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用,消癰腫,俗方多用,道家不須。唐本注云:此物葉似羊齒,或如蒺藜。獨莖,或作叢生。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採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羊齒草,獨莖,枝扶疏,紫花,根如甘草,皮黃肉白,長二、三尺許。今原州者好,宜州、寧州亦佳。藥性論云:黃耆,一名王孫。治發背,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生隴西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熱用之。蕭炳云:出原州華原穀子山,花黃。

日華子云:黃耆,惡白蘚皮。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藥中補益,呼為羊肉。又云白水耆,涼,無毒。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耆。赤水耆,涼,無毒。

治血,退熱毒,余功用並同上。木耆,涼,無毒。治煩,排膿。力微於黃耆,遇闕即倍用之。

圖經曰: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獨莖,作叢生,枝稈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採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數種:有白水耆、有赤水耆、有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耆。

木耆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耆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唐·許裔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

藥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著之。使善醫者,知所取法焉。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並根橫。先須去頭上皺皮了,蒸半日,出後,用手擘令細,於槐砧上銼用。聖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黃耆二兩,杵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又方:治緩疽。以一兩杵散,不計時候,溫水調下二錢匕。

外臺秘要:主甲疽瘡,腫爛生腳指甲邊,赤肉出,時瘥時發者。以黃耆二兩,䕡茹三兩,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三合,絞去滓,以封瘡上,日三、兩度,其肉即消。肘後方:治酒疸,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耆二兩,木蘭一兩,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梅師方:補肺排膿。以黃耆六兩,銼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初虞世治陷甲生入肉,常有血,疼痛。黃耆、當歸等分為末,貼瘡上。若有惡肉,更研少硫黃末同貼。孫用和:治腸風瀉血。黃耆、黃連等分,右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席延賞: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舌咽乾,又不可服涼藥。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別說云:謹按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耆。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耆,然黃耆本皆柔韌,若偽者,但以乾脆為別爾。

衍義曰: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嗣(嗣本羊晉切,犯廟諱,今改為嗣)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嗣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重薄之,是夕語。

2. 肉蓯蓉

味甘、酸、咸,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陰乾。

陶隱居云:代郡雁門屬幷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齣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唐本注云:此注論草蓯蓉,陶未見肉者。

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用代肉爾。《本經》有肉蓯蓉,功力殊勝。比來醫人,時有用者。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出肅州祿福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乾。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鱗甲,根長尺余。其草蓯蓉,四月中旬採,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採取壓令扁,日乾。

原州、秦州、靈州皆有之。吳氏云:肉蓯蓉,一名肉鬆蓉。神農、黃帝:咸。雷公:酸。季氏:小溫。生河西山陰地,長三、四寸,叢生。或代郡,二月至八月採。藥性論云:肉蓯蓉,臣。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日御過倍大補益。主赤白下,補精敗,面黑,勞傷。

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日華子云: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據本草云:即是野馬精餘瀝結成。採訪人方知㪍落樹下並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耳。

又有花蓯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較微耳。

圖經曰: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厚而力緊。舊說是野馬遺瀝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此,非遊牝之所而乃有,則知自有種類耳。或凝其初生於馬瀝,後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皮如松子,有鱗甲。

苗下有一細扁根,長尺余,三月採根,採時掘取中央好者,以繩穿,陰乾。至八月乃堪用。《本經》云:五月五日採。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採之。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刮去鱗甲,以酒淨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食之勝服補藥。又有一種草蓯蓉,極相類,但根短,莖圓,紫色。

比來人多取,刮去花,壓令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耳。又下品有列當條云: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乾,亦名草蓯蓉。性溫,補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鮮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見於此。

陳藏器序云:強筋健髓,蓯蓉、鱔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說出《干寧記》。雷公云:凡使,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不出。凡使用,先須酒浸,並刷草了,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衍義曰:肉蓯蓉,《圖經》以謂皮如松子,有鱗。子字當為殼。於義為允。又曰:以酒淨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氣味皆盡。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藥,少則不效。

白話文:

肉蓯蓉味甘酸鹹,性微溫,無毒。能治療五勞七傷,滋補身體。主治莖中寒熱疼痛,滋養五臟,壯陽,益精氣,促進生育,治療婦女癥瘕,去除膀胱邪氣,腰痛,以及痢疾。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生長在河西山谷和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收,陰乾。

古籍記載,代郡雁門(屬幷州)多馬的地方就有肉蓯蓉,相傳是野馬精液落地所生。新鮮時像肉一樣,可用來做羊肉羹,補虛乏效果極佳,也可直接生吃。河南芮芮地區也很多。現今以隴西產的最好,形狀扁平寬大,柔潤,花多味甘;其次是北地所產,形狀較短,花少;巴東建平也有,但質量不如前兩種。唐代注釋說:此注論述的是草蓯蓉,陶隱居未見過真正的肉蓯蓉。

現在常用的是草蓯蓉,刮去花朵後代替肉蓯蓉使用。《本經》記載的肉蓯蓉,藥效更勝一籌。近來醫生有時也會使用。據《蜀本圖經》記載:肉蓯蓉產於肅州祿福縣的沙地中,三月四月挖取根部,選取中間最好的三寸到四寸長的部分,穿繩陰乾。八月成熟,其皮如松子鱗甲,根長約一尺。草蓯蓉則在四月中旬採收,長五到六寸甚至一尺,莖圓形紫色,採收後壓扁曬乾。

原州、秦州、靈州都有肉蓯蓉。吳氏記載:肉蓯蓉,又名肉鬆蓉。神農、黃帝本草記載其味鹹;雷公本草記載其味酸;季氏本草記載其性微溫。生長在河西山陰地,長三到四寸,叢生。或產於代郡,二月到八月採收。《藥性論》記載:肉蓯蓉能滋補骨髓,使面色紅潤,延年益壽,治療女性血崩,壯陽,即使房事過度也能大補元氣。主治赤白帶下,補益精氣,治療面黑,以及勞傷。

使用方法:取四兩肉蓯蓉,水煮至爛,切薄細研,與精羊肉分四次服用,加入五味調料,煮成粥,空腹食用。據《日華子本草》記載:能治療男性陽痿,女性不孕,滋潤五臟,增強肌肉,溫暖腰膝,治療男性遺精、尿血、遺尿、帶下、陰部疼痛等症狀。據《本草》記載:肉蓯蓉是野馬精液餘瀝凝結而成。實際採集者發現,肉蓯蓉多生長在樹下和土塹上,並非馬匹交配的地方,陶隱居的說法有誤。

還有一種花蓯蓉,是春天抽出的苗,藥效較弱。

《圖經》記載:肉蓯蓉生長在河西山谷和代郡雁門,現在陝西各州郡也有,但不如西羌地區產的質量好,西羌產的肉厚而緊實。舊說認為是野馬遺精落地所生。現在西域人說肉蓯蓉多生長在大樹下或土塹垣中,並非馬匹交配的地方,說明肉蓯蓉有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可能是最初由馬的精液凝結而成,後來才繁衍生息,如同茜草根生於人血一樣。其皮如松子,有鱗甲。

肉蓯蓉的根細而扁平,長約一尺,三月採收根部,選取中間最好的部分,穿繩陰乾,至八月才能使用。《本經》記載五月五日採收,但五月可能已老,故多在三月採收。西域人常將其作為食物食用,刮去鱗甲,用酒清洗乾淨,去除黑汁,切薄,與山芋、羊肉一起做成羹,味道極佳,益人身體,食用勝過服用補藥。還有一種草蓯蓉,與肉蓯蓉極為相似,但根短,莖圓,紫色。

近來人們常取草蓯蓉,刮去花朵,壓扁後代替肉蓯蓉使用,但藥效遠不如肉蓯蓉。下品還有列當,生長在山南岩石上,像藕根,初生時採挖,陰乾,也叫草蓯蓉,性溫,補益男性。可能也是肉蓯蓉的一種,但現今很少使用,因此少有辨識,故在此附錄。

陳藏器記載:強筋健髓,可將蓯蓉和鱔魚研末,用黃精酒製成丸藥服用,功效可增十倍,此說出自《干寧記》。雷公記載:使用肉蓯蓉前,須先用清酒浸泡一夜,次日用棕刷刷去沙土和浮皮,劈開中心,去除一層白膜,使其如竹絲草樣。若不這樣處理,會阻礙心氣流通,導致胸悶氣短。使用前必須酒浸,刷洗乾淨,再蒸,從中午到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取出後再用酥油炙烤。

另有記載:圖經記載肉蓯蓉皮如松子,有鱗,子字應為殼字。用酒清洗,去除黑汁後做羹,但黑汁去除後,氣味也會消失。只有嫩的肉蓯蓉才能做羹,老的則苦澀。入藥,用量少則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