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三 (3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34)

1.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功同上。去殼研用即是,殼內未乾凝者。

圖經曰石中黃子,《本經》不載所生州土,云出禹餘糧處有之,今唯出河中府中條山谷內。舊說是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今云其石形如面劑,紫黑色,石皮內黃色者,謂之中黃。兩說小異。

謹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黃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濕不燥,打石,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得者即當飲之,不爾,便堅凝成石,不中服也。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數合,法當正及未堅時飲之,即堅凝,亦可末服也。若然舊說,是初破取者。

今所用,是久而堅凝者耳。採無時。

衍義曰石中黃子,此又字誤也。子當作水,況當條自言未成餘糧黃濁水,焉得卻名之子也?若言未乾者,亦不得謂之子也。子字乃水字無疑。又曰:太一餘糧者,則是兼石言之者也。今醫家用石中黃,只石中乾者及細末者,即便是。若用禹餘糧石,即用其殼。故本條言一名石腦,須火燒醋淬。

如此即是石中黃水為一等,石中黃為一等,太一餘糧為一等,斷無疑焉。

白話文:

石中黃子味甘性平,無毒。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保持青春不老。它其實是禹餘糧殼中,尚未完全形成的、顏色黃濁的液體,產於禹餘糧產地。陶弘景說它屬於芝類,這是錯誤的。

據《日華子》記載,其功效與上述相同,去殼研磨後即可使用,指的是殼內尚未乾燥凝固的部分。

《圖經》記載,石中黃子的產地,《本經》未載明,只說產於禹餘糧產地,現在只在河中府中條山谷內出產。舊說認為它是禹餘糧殼中尚未完全形成的黃濁液體。現在則說它形似麵劑,呈紫黑色,石皮內呈黃色的部分,稱為石中黃。兩種說法略有不同。

葛洪《抱朴子》記載:石中黃子到處都有,靠近水源的山區尤其多見,存在於潮濕不乾的大石頭中。鑿開石頭,往往會發現石層疊疊,裡面呈現赤黃色,像雞蛋在蛋殼裡一樣。發現後應立即飲用,否則就會凝固成石頭,就不能服用了。一塊石頭中,多的有一升,少的也有幾合,最好在尚未凝固時飲用。即使凝固了,也可以磨成粉服用。舊說指的是剛採集到的未凝固的。

現在使用的,都是經過長時間凝固的。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根據推測,石中黃子中的「子」字有誤,應為「水」。況且文中自己也說它是未成形的禹餘糧的黃濁水,怎麼還能稱為「子」呢?如果說是未乾的,也不能稱為「子」。「子」字無疑應是「水」字。又說,太一餘糧,是兼指石頭而言。現在醫家用石中黃,指的是石頭中乾燥的或研磨成細末的部分。如果使用禹餘糧石,則使用它的殼。因此,本條記載又稱它為石腦,需經火燒醋淬煉。

總之,石中黃水、石中黃、太一餘糧,都是同一種藥物,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