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七 (4)
卷第七 (4)
1. 絡石
味苦,溫、微寒,無毒。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音寬)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鯪(音陵),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懸石。
生泰山川穀,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正月採。(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
陶隱居云:不識此藥,仙、俗方法都無用者,或云是石類。既云或生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等,系石以為名爾。唐本注云:此物生陰濕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延繞樹石側。若在石間者,葉細厚而圓短。繞樹生者,葉大而薄。人家亦種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謂之石血,療產後血結,大良。
白話文:
石斛味苦,性溫微寒,無毒。可治療風熱、肌膚潰爛、癰疽傷口、口乾舌燥、癰腫不消、喉舌腫痛、吞嚥困難、水液不進、驚嚇入腹等症狀,並能驅除邪氣、滋養腎臟,緩解腰髖疼痛,強健筋骨,舒利關節。長期服用可減輕體重、明目、滋潤肌膚、容光煥發、延年益壽、通達神明。石斛又名石鯪、石蹉、略石、明石、領石、懸石。
石斛主要生長在泰山、山川、谷地、石山陰面、高山岩石上或人居環境附近,於正月採收。其最佳搭配藥材為杜仲、牡丹,忌諱與鐵落同用,畏貝母、菖蒲。
陶隱居說:不認識石斛的人,不管是仙家方法還是民間方法都無效,有些人甚至說它是石頭。但既然有記載說它生長在人間,那麼它就不是石頭,就像石斛一樣,只是因為依附在石頭上而得名。唐本注釋說:石斛生長在陰濕的地方,冬夏常青,果實黑色且圓,莖蔓生,纏繞著樹木和石頭。生長在石頭縫隙裡的石斛,葉子細而厚,圓短;纏繞著樹木生長的石斛,葉子則大而薄。人們也會種植石斛,俗稱耐冬,山南人稱其為石血,對產後血瘀有很好的療效。
以其苞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別錄》謂之石龍藤,主療蝮蛇瘡,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悶。刀斧傷諸瘡,封之立瘥。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絡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風,變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隨木有功。生山之陰,與薜荔相似。更有木蓮、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並是其類,大略皆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
若呼石血為絡石,殊誤爾。石血葉尖,一頭赤,絡石葉圓,正青。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木石間,凌冬不凋,葉似細橘,蔓延木石之陰,莖節著處,即生根鬚,包絡石旁,花白,子黑。今所在有,六月、七月採莖、葉,日乾。藥性論云:絡石,君,惡鐵精,殺孽毒。味甘,平。
白話文:
絡石這種植物,因為會攀附著石頭或樹木生長,所以得名絡石。根據《別錄》記載,它又稱為石龍藤,可以治療蝮蛇咬傷,將其汁液絞出洗患處,喝下也能解蛇毒和心悶。刀斧傷等各種傷口,用它敷上也能快速痊癒。陳藏器在《本草》中提到,絡石煮水喝可以治療各種風症,使人面色紅潤、延年益壽。生長在石頭上的絡石藥效最佳,生長在樹上的也有一定的功效。它通常生長在山陰處,外形與薜荔相似。除此之外,還有木蓮、石血、地錦等十多種藤蔓植物,都屬於絡石的同類,大多具有驅風活血、溫暖腰腳、延緩衰老的功效。
將石血誤稱為絡石是錯誤的。石血的葉子尖端呈紅色,而絡石的葉子則是圓形的,顏色為正綠色。《蜀本圖經》記載,絡石生長在樹木和石頭之間,即使冬天也不枯萎,葉子像細小的橘子葉,會攀附在樹木和石頭的陰面生長,莖節接觸的地方就會長出根鬚,包圍著石頭。它的花是白色的,果實是黑色的。現在各地都有這種植物,人們通常在六月、七月採摘它的莖葉,曬乾後入藥。根據《藥性論》記載,絡石性平,味甘,具有君藥的功效,可以克制鐵精,消除孽毒。
主治喉痹。陳藏器云:地錦,味甘,溫,無毒。主破老血,產後血結,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並煎服之,亦浸酒。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著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產後用之。一名地噤。蘇恭注曰:絡石,石血亦此類也。
又云:扶芳藤,味苦,小溫,無毒。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去百病。久服延年,變白不老。山人取楓樹上者為附楓藤。亦如桑上寄生,大主風血。一名滂藤。隋朝稠禪師,作青飲,進煬帝以止渴。生吳郡。採之忌塚墓間者,取莖葉細銼,煎為煎,性冷,以酒浸服。藤苗小時如絡石、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厚若石葦。生子似蓮房,中有細子,一年一熟。
白話文:
地錦主要治療喉嚨發炎。陳藏器說:地錦味甘性溫,無毒。它能化解陳舊的血塊,治療產後血瘀,改善婦女瘦弱、食慾不振、腹部有硬塊、尿頻、白帶過多等症狀。可以煎水服用,也可以浸泡在酒中服用。地錦生長在淮南的樹林下,葉子形狀像鴨掌,藤蔓貼地生長,節點處有根,也能攀附在樹木和石頭上。冬天也不會枯萎,山區婦女產後常用它來調理身體。地錦又叫地噤。蘇恭註解說:絡石,也屬於石血這一類。
此外,扶芳藤味苦性微溫,無毒。它可以治療各種血症、氣症、寒症,消除百病。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使人容光煥發,不老。山區的人們會採集生長在楓樹上的扶芳藤,稱為附楓藤。它就像桑樹上的寄生植物一樣,對治療風血症有很好的療效。扶芳藤又叫滂藤。隋朝的稠禪師用扶芳藤製作了一種青色的飲料,進貢給煬帝以解渴。扶芳藤生長在吳郡。採集時要避開墳墓附近生長的植株。採集後將莖葉切碎,煎水服用。扶芳藤性寒,也可以用酒浸泡後服用。扶芳藤幼苗時像絡石、薜荔一樣攀援在樹木上,經過三五十年逐漸長大,枝葉繁茂,葉子呈圓形,長二三寸,厚如石葦。果實像蓮蓬一樣,裡面有許多細小的種子,一年成熟一次。
子亦入用,房破血。一名木蓮,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採取無時也。又云土鼓藤,味苦。子,味甘,溫,無毒。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煮服,浸酒服。生林薄間,作蔓繞草木,葉頭尖,子熟如珠,碧色正圓。小兒取藤於地,打用鼓聲,李邕名為常春藤。
日華子云:木蓮藤汁,敷白癜,癧瘍及風惡疥癬。又云常春藤,一名龍鱗薜荔。
圖經曰:絡石,生泰山川穀,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間,今在處有之。宮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間,種以為飾。葉圓如細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莖蔓延,莖節著處,即生根鬚,包絡石上,以此得名。花白子黑,正月採,或云六月、七月採莖、葉,日乾。以石上生者良。
白話文:
木蓮,又稱常春藤,是一種蔓藤植物,生長於山林間。其果實圓潤碧綠,成熟後可食用,味甘溫,無毒。木蓮具有溫經活血、強健筋骨、驅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血虛、體弱多病、腹痛寒涼、血瘀閉經、腰膝酸軟、白髮等症。可將其煮水或浸酒服用。
此外,木蓮的汁液也有藥用價值,可治療白癜風、癧瘍、風疹、疥癬等皮膚病。
絡石,也稱為常春藤,是一種生長在山石間的蔓藤植物。葉片圓潤碧綠,四季常青,莖蔓纏繞,易於生根,故名絡石。其花白色,果實黑色,可用於藥用,採收時間在正月或六月、七月。以生長在石頭上的絡石品質最佳。
其在木上者,隨木性而移。薜荔、木蓮、地錦、石血,皆其類也。薜荔與此極相類,但莖葉粗大,如藤狀。近人用其葉治背癰,乾末服之,下利即愈。木蓮更大如絡石,其實若蓮房,能壯陽道,尤勝。地錦葉如鴨掌,蔓著地上,隨節有根,亦緣木石上。石血極與絡石相類,但葉頭尖而赤耳。
雷公云:凡採得後,用粗布揩葉上莖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時,出,切,日乾任用。外臺秘要: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以絡石草二兩,水一升,煎取一大盞,去滓,細細吃,須臾即通。背癰:《圖經》云:薜荔治背癰。晟頃寓宜興縣,張渚鎮有一老舉人聚村學,年七十餘,忽一日患發背,村中無他醫藥,急取薜荔葉,爛研絞汁,和蜜飲數升,以其滓敷瘡上,後以他藥敷貼,遂愈。醫者云:其本蓋得薜荔之力,乃知《圖經》所載不妄。
白話文:
這些植物都依附在木頭上生長,隨著木頭的特性而移動。像是薜荔、木蓮、地錦、石血,都是這種類型的植物。薜荔跟絡石很像,但是莖葉比較粗大,像藤蔓一樣。近來有人用它的葉子治療背癰,將葉子曬乾磨成粉服用,拉肚子就會好了。木蓮比薜荔更大,跟絡石一樣,果實像蓮蓬,可以壯陽,比絡石的效果還要好。地錦的葉子像鴨掌,在地面上蔓延生長,每個節點都長根,也可以攀附在樹木或石頭上。石血跟絡石很像,但是葉子尖端比較尖,而且葉子是紅色的。
雷公說,採摘這些植物後,要用粗布擦拭葉子和莖蔓上的毛,然後用甘草水浸泡一天,取出切片,曬乾備用。外臺秘要記載,治療喉嚨腫痛、咽喉寒涼、呼吸困難,快要窒息,效果神效。用絡石草二兩,水一升,煎煮成一大碗,去掉渣滓,慢慢喝下去,很快就能通暢。關於背癰,《圖經》記載:薜荔可以治療背癰。以前我住在宜興縣張渚鎮,那裡有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舉人,突然患了背癰,村裡沒有其他藥物,急急忙忙摘了薜荔葉,搗碎擠汁,加入蜂蜜,喝下幾碗,然後將藥渣敷在患處,後來再用其他藥物敷貼,就痊癒了。醫生說,他之所以能治癒,主要是因為薜荔的功效,由此可見《圖經》記載的的確不假。
2. 蒺藜子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㿉,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烏頭為之使。)
陶隱居云: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易》云:據於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也。方用甚稀爾。今按別本注云:《本經》云溫,《別錄》云寒。此藥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則其溫也。
白話文:
烏頭味苦辛,性溫微寒,無毒。可以治療惡血、破除癥結積聚、喉嚨疼痛、乳房腫塊、全身風癢、頭痛、咳嗽傷肺、肺痿、止煩悶氣短、小兒頭瘡、癰腫陰疽,還可以製成摩粉。烏頭的葉子可以治療風癢,可以煮水洗澡。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肌肉、明目、輕身。烏頭又名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茨。生長在馮翊平澤或路旁。七月八月採收果實,曬乾。烏頭以附子為之使。
陶隱居說:烏頭多生長在道路上,葉子鋪滿地面,果實有刺,形狀像菱角但較小。長安地區最常見,人們行走時常穿著木屐。現在軍隊用鐵製成木屐,佈置在敵人道路上,也稱為蒺藜。《易經》中說:「據於蒺藜」,指的是烏頭的凶險。《詩經》中說:「牆有茨,不可掃也」,是指烏頭的刺梗穢物,難以清除。烏頭的應用很稀少。現在根據其他版本注釋,本經中記載烏頭性溫,別錄中記載烏頭性寒。烏頭的藥性宣通,長期服用不寒涼也不燥熱,所以它性溫。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茨,蒺藜。注: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藥性論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諸風癧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不入湯用。日華子云: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入藥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圖經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又冬採。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此《詩》所謂牆有茨者。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
白話文: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茨,即蒺藜。注釋說:蒺藜生長在地面上,蔓延生長,葉子細小,果實上有三根尖刺,會刺傷人。
《藥性論》云:白蒺藜的果實,為君藥,味甘,有小毒。主治各種風濕性疾病、瘡瘍,破除陳舊積血,治療吐膿,治難產,去除躁熱,但不能用於湯劑中。
《日華子本草》云:白蒺藜可以治療奔豚氣、腎虛氣、肺氣、胸膈滿悶,催生及墮胎,補益精氣,治療腫毒及水腫,小便過多,止遺尿、滑精、尿血。使用時不分丸散,均需炒去刺後才能入藥。
《圖經本草》曰:蒺藜果實,生長於馮翊平澤或路旁。七月、八月採收果實,曬乾。冬天也可以採收。果實呈黃白色,形狀像軍隊使用的鐵蒺藜。這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牆有茨”的植物。郭璞在《爾雅》注釋中說:蒺藜生長在地面上,蔓延生長,葉子細小,果實上有三根尖刺,會刺傷人。還有一種白蒺藜,現在生長於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路邊也有。葉子呈綠色,細蔓,覆蓋在沙地上,七月開花,花呈黃紫色,像豌豆花,但較小。
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採。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薸子酷相類,但馬薸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辨之。今人多用。然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云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陰汗及婦人髮乳,帶下。
葛洪治卒中五屍,搗蒺藜子,蜜丸,服如胡豆二枚。日三,愈。
雷公云:凡使,採後淨揀,擇了蒸,從午至酉,出,日乾。於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乾用。聖惠方: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水出不止。以蒺藜二握,當道車碾過,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不過再灌之,嚏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即瘥。
白話文:
蒺藜在九月結果,結出莢果,就可以採摘了。蒺藜的果實味道甘甜帶微腥,顏色呈褐綠色,和蠶豆種子很像,但比蠶豆種子大。它也和馬薸子非常相似,但馬薸子稍大,不能入藥,要仔細分辨。現在很多人都在使用蒺藜,但古方記載:蒺藜都要選用有刺的,治療風疾明目效果最佳。神仙方中也有單獨使用蒺藜的,說是不分黑色白色,只要選擇堅實的蒺藜,舂掉刺後即可使用。蒺藜還能治痔瘡、陰汗、婦女乳房問題和白帶。
葛洪治療中風五屍的方法,是將蒺藜子搗碎,做成蜜丸,每次服用兩枚,像胡豆一樣大小,一天三次,直到痊癒。
雷公說:使用蒺藜時,要採摘後清洗乾淨,挑選出好的蒺藜,蒸煮,從中午到酉時,取出,晒乾。然後在木臼中舂,把刺都去掉,再用酒拌勻,蒸煮,從中午到酉時,取出,晒乾,就可以使用了。聖惠方記載,治療鼻子不通多年,聞不到香味,流鼻涕不止的方子:取兩把蒺藜,用當道車碾過,加一大盞水,煮到剩下一半。患者仰臥,先在口中含滿飯,再用煮好的汁液灌入鼻中,最多灌兩次,就會打出一個或兩個像紅色蛹蟲一樣的息肉,病就好了。
外臺秘要:治急引腰脊痛。搗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又方: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乾搗散。食後水服方寸匕。又方:治腫。蒺藜子一升熬令黃,搗篩,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以塗故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㰦上。又方: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七月七日採蒺藜子,陰乾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又方:治一切疔腫。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釅酢和封頭上,如破,塗之佳。又方:備急小兒蠼螋瘡,繞身匝即死。以蒺藜搗葉敷之,無葉用子亦可。千金方:塗瘡腫。蒺藜蔓洗,三寸截之,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如稠糖下,取敷瘡腫上。又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
白話文: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突然發生的腰脊疼痛,可以將蒺藜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成丸,酒服,每次兩丸,一日三次。另一個方子是補肝散,用於治療失明三十年的人。七月七日收取蒺藜子,陰乾研磨成粉,飯後用適量溫水服用。治療腫脹,可以將蒺藜子熬至黃色,研磨過篩,再用麻油調成泥狀,炒至焦黑,塗在布上,剪成與腫脹大小一致的形狀,敷在患處,但不要貼在傷口上。治療蛔蟲攻心如刺,吐出清液,可以將七月七日採收的蒺藜子陰乾製成灰,飯前服用適量,一日三次。治療各種疔腫,將蒺藜子製成灰,用濃醋調和,敷在患處。如果已經破潰,就更適合塗抹。另外,治療小兒蠼螋瘡,如果蟲子繞身一周就會死亡,可以用蒺藜的葉子搗碎敷在患處,沒有葉子的話,可以用蒺藜子代替。千金方記載,治療瘡腫,可以用蒺藜蔓洗淨,切成三寸長,用五升水煮至剩兩升,去渣,再放入銅器中煮至剩一升,濃度像稠糖一樣,就可以敷在瘡腫上。治療全身風癢,生瘡疥,可以用蒺藜蔓煮水洗浴。
以蒺藜子苗煮湯洗之,立瘥。《千金翼》同。梅師方:治難產礙胎在腹中,如已見兒,並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米湯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孫真人食忌:治白癜風。以白蒺藜子生搗為末,作湯服之。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碩,當七、八月熟時收,日乾,舂去刺,然後杵為末。
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服之二年,老者復少,發白復黑,齒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輕長生。
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此正是牆有茨者。花收摘,蔭干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收馬處。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內腎。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唯用刺蒺藜。
白話文:
用蒺藜的幼苗煮湯洗滌患處,就能馬上治癒。《千金翼》記載相同方法。梅師的方子:治療難產,胎兒卡在腹中,即使已看到孩子,胎盤和胎兒也無法娩出,且胎兒已死。將蒺藜子和貝母各四兩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一匙,相隔四五里路程後,如果還沒有排出,就再服用一次。孫真人的飲食忌諱:治療白癜風。用生白蒺藜子搗碎成粉末,用湯送服。神仙秘旨記載:服用蒺藜子,應該在七、八月成熟時採收,曬乾,去除刺,再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新鮮的井水調服,每天三次,不可間斷,並且要禁食。長期服用,就能長生不老。服用一年後,冬天不寒冷,夏天不炎熱。服用兩年後,老人恢復年輕,白髮變黑,掉落的牙齒重新長出來。服用三年後,身體輕盈,長生不老。
衍義:蒺藜分兩種:一種是杜蒺藜,就是現在路邊地上生長的,或者長在牆上,開黃色小花,結滿帶刺的果實,這就是「牆有茨者」。花朵收穫後,陰乾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到兩錢,飯後用溫酒調服,可以治療白癜風。另一種是白蒺藜,產自同州沙苑收馬的地方。開黃紫色的花,結莢,種子像羊的腎臟。它是補腎藥,現在的人常用它。而治療風症的人只用帶刺的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