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三 (3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32)

1. 白石脂

味甘、酸,平,無毒。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不飢,輕身,長年。生泰山之陰。採無時。(得厚朴並米汁飲,止便膿。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於余處者。泰山左側不聞有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及簫炳云:畏黃連、甘草、飛廉。藥性論云:白石脂,一名白符。(惡馬目毒公。味甘、辛。澀大腸。)

圖經曰:白石脂,生泰山之陰。蘇恭云:出慈州諸山,泰山左側,不聞有之。今唯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家亦稀使。採無時。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並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並同,後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用之當依後條。然今唯用赤、白二種,余不復識者。

唐·韋宙《獨行方》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以白石脂細末,熬溫,撲臍中,日三,良。又,《斗門方》:治瀉痢。用白石脂、乾薑二物停搗,以百沸湯和麵為稀糊,搜勻,並手丸如梧子,曝乾,飲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亂,煎漿水為使。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痢,形羸不勝大湯藥。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別說云:謹按唐注云:出蘇州、餘杭山,今不採。而蘇州今乃見貢赤、白二種,然入藥不甚佳。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兩石中取之。延州每以蕃寇圍城,苦無水,乃撅地深廣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貯水,得經時久不滲漏,宜以此為良。

衍義曰:白石脂,有初生未滿月小兒,多啼叫,致臍中血出,以白石脂細末貼之,即愈。未愈,微微炒過,放冷再貼,仍不得剝揭。

白話文:

白石脂味甘酸,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滋養肺氣,滋潤腸道,補益骨髓,治療五臟驚悸不足、心煩意亂、腹痛洩瀉、小腸熱盛便溏、便血、婦女崩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痔等症。長期服用可以安心寧神,不感覺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白石脂生長在泰山的陰面,四季皆可採集。用白石脂配伍厚朴,加米湯服用,可止瀉痢便血;燕屎是白石脂的輔藥,忌與松脂同用,畏黃芩。

據唐代本草注記載,現在慈州的山區出產白石脂,品質優於其他地區;泰山左側則未曾發現。據蜀本和簫炳的記載,白石脂畏黃連、甘草、飛廉。另有《藥性論》記載,白石脂又名白符,味甘辛,具有澀腸止瀉的功效,並忌與馬目毒公同用。

圖經記載,白石脂生長在泰山的陰面。蘇恭記載,慈州諸山出產白石脂,泰山左側未曾發現,現在只有潞州有出產,而潞州與慈州相近,因此也可以使用。古代醫方多有使用,但現代醫家較少使用。四季皆可採集。古代典籍中將五色石脂歸為同類,均生長在南山陽面的山谷中,主治功效也相同,後人將其區分開來,產地和功效也有所不同,使用時應參考後世記載。現在主要使用赤、白兩種石脂,其他顏色則很少見到了。

唐代韋宙的《獨行方》記載,治療小兒肚臍流液不止並伴有紅腫,可用白石脂研成細末,溫熱後敷在肚臍上,每日三次,療效很好。另據《斗門方》記載,治療瀉痢,可用白石脂和乾薑一起搗碎,用沸水煮麵做成稀糊,拌勻後搓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曬乾後服用,每次三十丸。久瀉不止者,可再加服三十丸。霍亂者,可用煎好的漿水送服。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水痢,體質虛弱無法服用大量湯藥者,可用半兩白石脂研成粉末,與白粥拌勻空腹服用。另有記載說,唐代本草注記載,白石脂產於蘇州、餘杭山區,但現在已不採集了。而現在蘇州貢獻赤、白兩種石脂,但藥效並不好。延州山中出產的石脂品質最好,採集自兩石之間。延州曾多次被敵軍圍困,缺水時,人們會挖深三到五丈的坑,用石脂密實地封固儲水,可以長時間不滲漏,所以延州出產的石脂品質最好。

《衍義》記載:對於初生嬰兒,如果啼哭不止導致肚臍出血,可用白石脂細末敷貼,即可痊癒。若未痊癒,可將藥粉微微炒一下,放涼後再敷,敷貼過程中不要揭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