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三 (31)
卷第三 (31)
1. 青石脂
味酸,平、無毒。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疸,泄痢腸澼,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久服補髓,益氣,不飢,延年。生齊區山及海崖。採無時。
別說云:謹按唐注云:出蘇州餘杭山。今不採。而蘇州今乃見貢赤、白二種,然入藥不甚佳。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兩石中取之。延州每以蕃寇圍城,苦無水,乃撅地深廣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貯水,得經時久不滲漏,宜以此為良。
白話文:
青石脂味酸,性平,無毒。能滋養肝膽之氣,明目,治療黃疸、泄瀉、痢疾,以及婦女的白帶等各種疾病,還有癰疽、痔瘡、惡瘡等。長期服用可以補益骨髓,增強體力,不感覺飢餓,延年益壽。它生長在齊地山區和海邊的懸崖峭壁上,四季皆可採集。
據記載,唐代的注釋中說,青石脂產於蘇州餘杭山,但現在已經不採集了。雖然蘇州現在有赤色和白色的青石脂進貢,但藥效並不太好。只有延州山中產出的青石脂最好,取自兩塊石頭之間。延州經常被敵人圍困,缺水,人們就挖地三到五丈深,用青石脂密封儲存水,可以長時間不滲漏,由此可見延州產的青石脂質量最佳。
2.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採無時。(惡大黃,畏芫花。)
唐本注云:此石濟南太山不聞出者,今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並有,色理鮮膩,宜州諸山亦有。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力勝鍾乳。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赤石脂,君,惡松脂,補五臟虛乏。
圖經曰: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蘇恭云:濟南泰山不聞出者,唯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並有,及宜州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鮮膩者為勝。採無時。古人亦有單服食者。《乳石論》載服赤石脂,發則心痛,飲熱酒不解,治之用蔥豉綿裹,水煮飲之。
《千金翼》論曰: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淡飲,服諸藥不效,用此方遂愈。
其雜藥用者,則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薑一兩,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為準,去滓,每飲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服,日三愈。止後服,不爾,盡之。又有烏頭赤石脂丸,主心痛徹背者。烏頭一分,附子二分,並炮,赤石脂、乾薑、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斗門經:治小兒疳瀉。用赤石脂杵羅為末如面,以粥飲調半錢服,立瘥。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衍義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試之,黏著者為佳。有人病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後有人教服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白話文:
赤石脂味甘、酸、辛,性溫,無毒。能滋養心氣,明目益精,治療腹痛、尿頻、赤白痢疾、小便不利,以及癰疽瘡痔等症,還能治療婦女崩漏、難產及胎盤不下等。長期服用可補益骨髓,使面色紅潤,增強智力,不感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赤石脂產於濟南、射陽及泰山陰處。採集時間不限。(忌與大黃同用,畏芫花。)
古代典籍記載:濟南、泰山地區不見赤石脂產出,現今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及宜州諸山均有出產,以色澤鮮豔、質地細膩者為佳。五石脂中,另有一種石骨,形似骨骼,質地堅硬潤澤,藥效更勝鍾乳石。據《藥性論》記載:赤石脂為君藥,忌與松脂同用,能補益五臟虛損。
圖經記載:赤石脂產於濟南、射陽及泰山陰處。蘇恭則說:濟南、泰山地區並無出產,僅在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及宜州諸山有產出,現今潞州也有出產,以色澤鮮豔、質地細膩者為佳。採集時間不限。古人也有單獨服用赤石脂的。據《乳石論》記載,服用赤石脂後引起心痛,飲用熱酒也無效時,可用蔥豉包裹,水煮後飲用治療。
《千金翼》記載:治療因過度飲用冷飲而引起的痰飲、隨時嘔吐清水的病症,由於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飲食,飲食入胃後都變成冷水而反覆嘔吐,可用赤石脂散治療。方法是將一斤赤石脂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逐漸增加劑量至三錢。服用完一斤後,終身不再嘔吐痰水,也不再腹瀉,還能補益五臟,使人肥胖健壯。有人因飲水過度,服用其他藥物無效,使用此方後痊癒。
赤石脂也常被用於其他藥方中,例如張仲景治療傷寒引起的持續性下痢,並伴有膿血的桃花湯方劑,其中就用到了赤石脂一斤(一半整塊使用,一半磨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半升,加水七升煮粥,米熟後去渣,每次服用七合,並加入赤石脂粉末一錢,一日三次,直至痊癒。如果服用後仍未痊癒,則繼續服用直至藥物用完。此外,還有烏頭赤石脂丸,主治心痛徹背的症狀,其組成包括烏頭、附子、赤石脂、乾薑、蜀椒等。
《斗門經》記載:治療小兒疳瀉,可用赤石脂搗碎過篩,研磨成粉末,如同麵粉一樣細膩,用粥水調服半錢,即可見效。或與川芎等量混合服用,效果更佳。
《衍義》記載:現在各地都有赤石脂產出,可用舌頭舔嘗,黏性強者為佳。有人患大腸寒滑,小便遺精,服用其他溫熱藥物達一斗二升仍無效,後來有人建議服用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兩,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或飯前用米湯送服五、七十丸,服用四劑後痊癒。
3. 黃石脂
味苦,平,無毒。主養脾氣,安五臟,調中,大小、小兒泄痢腸澼,下膿血,去白蟲,除黃疸,癰疽蟲。久服輕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鶯雛。採無時。(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
唐本余畏黃連、甘草、蜚蠊。雷公云凡使,須研如粉,用新汲水投於器中,攪不住手,了,傾作一盆。如此飛過三度。澄者去之,取飛過者,任入藥中使用,服之不問多少,不得食卵味。
白話文:
黃石脂味苦,性平,無毒。能滋養脾胃,安定五臟,調理脾胃功能,治療大人小孩的泄瀉、痢疾、腸胃絞痛,排出膿血,驅除蛔蟲,消除黃疸,以及癰疽等蟲傷。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它生長在嵩山的高山上,顏色像黃鶯的雛鳥。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它與雄黃相配伍,忌諱細辛,畏避蜚蠊。)
唐代的本草書記載,它還忌諱黃連、甘草、蜚蠊。雷公說,凡是使用黃石脂,都要研磨成粉末,用新汲取的水倒入容器中,不停地攪拌,直到手都攪不動為止,然後倒入盆中靜置。如此反覆三次,取其沉澱物,除去澄清的水,再將沉澱物入藥使用。服用多少不限,但服藥期間不能食用帶有卵腥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