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開寶重定序
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辯,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粱·正白先生陶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註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八百餘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
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闕;非聖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如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類之間。敗鼓皮移附於獸皮,胡桐淚改從於木類。
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明鹽。生薑、乾薑,同歸一說。至於雞腸、蘩蔞、陸英、蒴藋,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討源於別本,或傳效於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舊說灰類,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異。
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余刊正,不可悉數,下采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白話文:
開寶重定序
《神農本草經》是古代醫藥學的基礎,歷代醫家不斷增補修訂,使它流傳至今。最早的三卷本《神農本草經》加上後來的《名醫別錄》,成為重要的醫藥典籍。梁代陶弘景先生參照《名醫別錄》,對《神農本草經》進行了註釋,整理成七卷本,在南方廣泛流傳。唐代又對其進行了修訂,增加了八百多種藥物,擴充到二十一卷,補充了原書遺漏的內容,並糾正了陶弘景的一些錯誤。
然而,經過數百年,由於時間久遠,原書的文字和注釋都出現了許多錯誤和缺失。宋代皇帝下令對《神農本草經》進行全面修訂,以恢復其原本面目。此次修訂,根據藥物的特性重新分類,例如將原本歸類在草部的「筆頭灰」(兔毫)移到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等水生植物則移到土石類中;「敗鼓皮」移到獸皮類,「胡桐淚」移到木類,「紫礦」從玉石類移到木類,「伏翼」從蟲魚類移到禽類,橘柚歸入果實類,食鹽歸入鹽類。生薑和乾薑的記載則合併為一。一些外形相似的藥物,如雞腸、蘩蔞、陸英、蒴藋等,也按照相似性歸類。
修訂過程中,參考了陳藏器《本草拾遺》、李含光《本草音義》等書籍,並徵求了許多醫家的意見,辨別藥物的真偽和功效。一些藥物的信息也經過了更正,例如「突屈白」的歸類由灰類改為木根,「天麻根」和「赤箭」的描述也做了區分。
這次修訂,去蕪存菁,建立了新的體系。修訂的內容很多,無法一一列舉。最終,將修訂後的《神農本草經》刻印成書,以白字標註神農本經原文,以墨字標註名醫所傳內容,唐代增補和此次修訂增補的內容則另加註釋。對藥物特性、形狀、功效的說明,以及對以往錯誤的更正,都作了詳細的註釋。
修訂完成的《神農本草經》收錄藥物九百八十三種,共二十一卷,廣泛頒發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學習和使用。
2. 唐本序
(禮部郎中孔志約撰)
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棲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侯隙,構手足之災。機(當作幾)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肓,期於夭折。
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恩邁財成,日用不知,於今是賴。歧、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
梁·陶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與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鐘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
秋採榆人,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釐正。乃復採杜蘅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
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摭陶氏之乘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
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
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草序作五十三卷,及唐英公《進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三卷,據此三者,合作五十三卷。
又據李含光《本草音義》云:正經二十卷,目錄一卷,又別立圖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圖經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說不同,今並注之。)庶以網羅為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白話文:
唐本序
據說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育萬物,運行陰陽來播種滋養;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是性命,依靠天地滋養才能完成生命歷程。冬眠的動物,棲息的鳥獸,感受外界事物的感情比較淡薄,而人類則追求慾望,因此容易生病。飲食不節制,六氣失調,內外侵襲,導致身心交戰。飲食上的過失容易導致腸胃疾病;風濕入侵則會引起手足疾病。疾病纏綿肌膚,不知如何醫治;漸漸發展到膏肓之處,最終導致夭折。
後來,隨著炎帝神農的出現,人們認識到藥物的功效;歷代名醫們,窮究醫理,鑽研診斷方法。草木都各有其特性,鬼神也無法逃脫藥物的作用。人們運用麝香犀角等藥物驅除邪惡,用煉丹製藥的方法吸收天地清和之氣。廣泛地庇護百姓,拯救黎民百姓;其功德如同造化之功,恩澤超過財富,人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受惠於此。岐伯、扁鵲、倉公、華佗等名醫在古代就已聲名顯赫;李時珍、華佗、張仲景、吳鞠通等也在後來名揚天下。秦朝焚書坑儒,此書得以倖免;永嘉時期發生動亂,但這門學問仍然保存下來。
梁朝的陶弘景喜好養生,精研藥物學。他認為《神農本草經》是神農氏所作,是一部不可更改的經典著作。但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典籍殘缺不全,與桐君、雷公等人的著作相比,有很多錯誤和矛盾之處。陶弘景將其整理編纂,使之成為一部完整的著作,也因此潤色了醫學。然而,當時社會動盪,資訊流通不暢,許多地方的知識和見聞都存在缺漏,所以陶氏的著作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他將防己和半夏弄混了。
他把秋季採摘的榆樹葉和冬季採摘的雲實搞錯;把米粒的顏色搞混,把荊芥的雄雌株弄混;把繁縷和雞腸草搞混,把鳶尾和射干搞混。他把防葵和狼毒說成是同根生長;把鉤吻和黃精說成是同類。他不能區分鉛和錫,也分不清橙子和柚子。像這樣的錯誤還有很多。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雖然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名醫輩出,互相借鑑學習,卻很少有人能夠糾正這些錯誤。甚至有人把杜蘅和白芷搞混,把忍冬和絡石搞混;把陟釐和莂藤搞混,把飛廉和馬薊搞混。
這些錯誤一直延續下來,沒有人發現並糾正;由於這些錯誤,疾病治療屢屢失敗,令人十分惋惜。於是,朝議郎兼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蘇恭上奏朝廷,指出陶弘景著作中的錯誤,以及民間使用的藥物中存在的混亂現象,請求朝廷修訂本草。皇帝准奏,並下令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無忌、太中大夫兼尚藥奉御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一起詳細校訂。他們認為,動植物的生長,藥物的功效,都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
如果離開了其生長的地方,即使藥物看起來相同,功效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採摘時間不對,即使是同種藥物,功效也會不同。名稱和實際情況不符,寒熱溫涼也容易弄錯。這些錯誤應用於百姓,危害已經很大;如果應用於君主,後果則不堪設想。因此,他們向上天祈禱,向下請教眾人;遍查天下,搜集藥物資訊。無論是羽毛、鱗甲、還是介殼,都搜集齊全;各種植物的根、莖、花、果實,也都收集齊全。他們詳細研究藥物的特性,廣泛蒐集醫學知識。《神農本草經》中沒有記載的有效藥物,他們也會記載;《名醫別錄》中記載有誤的內容,他們都會予以糾正。
他們仔細考證藥物的同異,辨別藥物的取捨。經過精心的編寫和修訂,最終完成了這部著作,闡明了各種藥物的特性和用途,詳細描繪了藥物的形態。最終編撰完成本草、圖經、目錄等,共計五十四卷。(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草序作五十三卷,及唐英公《進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三卷,據此三者,合作五十三卷。又據李含光《本草音義》云:正經二十卷,目錄一卷,又別立圖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圖經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說不同,今並注之。)希望這部書能夠網羅古今醫學知識,讓後人開闊眼界,充分理解醫學的精妙,拯救更多的生命。讓這部著作流傳萬世而不朽,讓百代帝王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