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5)

1. 梁·陶隱居序

隱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說皆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天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賛人天。

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岐、黃、彭、扁,振楊輔導,恩流含氣。並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乎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

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嚖,音糜。)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亦作四卷。韓保升又云:《神農本草》上、中、下並序錄,合四卷。今按:四字當作三,傳寫之誤也。

何則,按梁《七錄》云:《神農本草》三卷。又據《本經》陶序後朱書云:《本草經》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蟲獸、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別有序錄,明知韓保所云:承據誤本,妄生曲說,今當從三卷為正。

)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云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普,廣陵人也,華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當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華佗弟子。

修神農舊經,而世少行用。)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

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畛(音軫)物類,兼注銘(音瞑)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

本草經卷上(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題記品錄,詳覽施用。)

本草經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經卷下(蟲獸、果、萊、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藥合七百三十種,名別有目錄,並朱、墨雜書並子注,今大書分為七卷。(唐本注《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外經。班固論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乃班固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唯粱《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陶據此以別錄加之為七卷。

白話文:

隱居先生住在茅山岩嶺之上,利用吐納修煉的空閒時間,熱衷於研究醫術方技,並仔細研讀本草藥性,認為這樣做能體會聖人的心意,所以著書立論。過去的說法都稱這本書為《神農本經》,我認為確實如此。從前神農氏統治天下時,畫八卦來溝通鬼神的情意,發明耕種來減少殺生的弊端,宣揚藥物治療疾病來拯救受傷的生命。這三方面的功績,經過歷代聖人的努力而更加顯著。周文王、孔子通過《易經》的卦象、爻辭來闡明天地間的奧秘。

后稷、伊尹推廣農作物種植,使眾生受益。岐伯、黃帝、彭祖、扁鵲等名醫,以醫術輔助人們,恩澤流傳後世,至今已超過三千年,人民仍然依賴他們的醫術。只是軒轅黃帝以前,文字尚未流傳,像六爻的指示、繪畫的圖象、耕種的農事,都是通過實際行動來留下痕跡。至於藥物的作用,應該是通過口耳相傳來認識,否則如何得知?到了桐君、雷公的時代,才將藥物知識寫在竹簡上。這本書應該和《素問》是同一類型的著作,只是後人又做了許多修改和潤飾。

秦始皇焚書時,醫藥方術、占卜之術沒有被列入焚毀的範圍,所以還能完整地保存下來。但後來經歷漢獻帝遷都、晉懷帝逃亡,文獻書籍被焚毀殆盡,幾乎沒有倖存的。現在所保存下來的,只有這四卷(根據蜀地的版本,這個字應讀作「糜」,音同「糜」),真是千不存一。現今流傳的這四卷(根據《唐本》也是四卷。韓保升又說:《神農本草》上、中、下三卷加上序錄,共四卷。但我認為「四」字應作「三」,是抄寫時的錯誤),就是原來的《本經》。其中所列出的郡縣名稱,是後漢時的行政區劃,我猜想是張仲景、華佗等人所記錄。此外,還有《桐君採藥錄》,描述了藥草的花葉形狀顏色。《藥對》四卷,論述藥物之間的配伍使用,魏晉以來,吳普(根據蜀本記載,吳普是廣陵人,華佗的弟子,撰寫了《本草》一卷)、李當之(根據蜀本記載,李當之也是華佗的弟子,他曾修訂神農舊經,但世人很少採用)等人,又陸續做了增刪修改。有的藥物記載為五百九十五種,有的為四百四十一種,有的為三百一十九種;有的將三種藥物混雜在一起,有的將寒熱屬性搞錯,有的草藥和石頭不分,有的蟲類和獸類沒有區別;而且藥物的主治功效,彼此間也有得有失,醫生們無法全面了解,是因為他們認識和智慧的深淺不同。現在我將各家經典著作的內容綜合起來,仔細研究並簡化其繁瑣之處,以《神農本經》所記載的三類藥物共三百六十五種為主,又加入歷代名醫常用的藥物三百六十五種,總共七百三十種。

無論精粗好壞都加以收錄,沒有遺漏,並將藥物按科條類別區分開來,詳細標明藥物的別名、用途、產地,以及仙家道術所需的藥材,再加上這篇序錄,總共分為七卷。雖然我的著作可能比不上前人的優秀,但也算是一家之言。在我過世之後,可以留給後世知音參考。

《本草經》卷上(序言:說明藥物來源,論述病症的形態診斷,記錄藥物名稱,詳細闡述用法。)

《本草經》卷中(玉石類、草類、木類。)

《本草經》卷下(蟲類、獸類、果實類、蔬菜類、米食類,還有一些有名而未用的藥物。)

以上三卷,《本草經》的中、下兩卷,共收錄七百三十種藥物,每種藥物都有單獨的目錄,並用朱砂筆和墨筆記錄,並加上了註解,現在我將其分為七卷。(唐本註解說:《漢書·藝文志》有記載黃帝的《內經》和《外經》。班固的論述提到:經方醫術以草、石的寒熱為本,並探討疾病的深淺。這只是班固評論經方的說法,並沒有提到本草。只有梁代的《七錄》有記載《神農本草》三卷,陶弘景依此增錄為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