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6)

1. 梁·陶隱居序

序云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豈使草木同品,蟲獸共條,披覽既難,圖繪非易。今以序為一卷,例為一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萊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合二十卷。

其十八卷中,藥合八百五十種,三百六十一種「本經」,一百八十一種「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新附」,一百九十三種「有名未用」。)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臣禹錫等謹按本草例:《神農本經》以朱書,《名醫別錄》以墨書。《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今此言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是並《名醫別錄》副品而言也。則此一節,《別錄》之文也,當作墨書矣。

蓋傳寫浸久,朱、墨錯亂之所致耳。遂令後世覽之者,捃摭此類,以謂非神農之書,乃後人附托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上本說如此。今按上品藥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猝之效,然而歲月常服,必獲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應天。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寅、卯、辰、巳之月,法萬物生榮時也。

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於服之者祛患當速,而延齡為緩。人懷性情,故云應人。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午、未、申、酉之月,法萬物成熟時也。

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體收殺,故云應地。一百二十五種者,當謂戌、亥、子、醜之月,法萬物枯藏時也,兼以閏之,盈數加之。

凡合和之體,不必偏用之,自隨人患,參而共行。但君臣配隸,依後所說,若單服之者,所不論爾。

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上本說如此,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周也。而檢仙經、世俗者方,亦不必皆爾。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佐;猶依本性所主,而兼復斟酌,詳用此者益當為善。又恐上品君中,復各有貴賤,譬如列國諸侯,雖並得稱制,而猶歸宗周;臣佐之中,亦當如此。所以門冬、遠志,別有君臣;甘草國老,大黃將軍,明其優劣,皆不同秩。

白話文:

這篇序言提到,過去將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時,常常混雜不清,冷熱屬性搞錯,草、石不分,蟲、獸不辨,導致分類混亂、難以查找。所以現在將藥材整理成冊,分為二十卷,方便查閱: 第一卷是總序,第二卷是分類的準則,接著是玉石類三卷,草類六卷,木類三卷,禽獸類一卷,蟲魚類一卷,水果類一卷,蔬菜類一卷,米穀類一卷,還有尚未使用的藥材一卷,總共二十卷。

在這十八卷中,一共收錄了八百五十種藥材,其中三百六十一種來自《神農本經》,一百八十一種來自《名醫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是新增的,一百九十三種是還沒有實際使用的。

上品藥共有一百二十種,是「君」藥,主要功能是養生,順應天道運行,沒有毒性,可以長期或大量服用,不會傷害身體。想要達到輕身、增強體力、延年益壽的效果,就要使用上品的藥材。

中品藥也是一百二十種,是「臣」藥,主要功能是養護性情,順應人體的需求,可能無毒,也可能有毒,要根據情況斟酌使用。想要治療疾病、補養虛弱的身體,就要使用中品的藥材。

下品藥有一百二十五種,是「佐使」藥,主要功能是治療疾病,順應地氣的運行,大多具有毒性,不可以長期服用。想要去除寒熱病邪、消除積聚、治療疾病,就要使用下品的藥材。

這三品藥加起來一共三百六十五種,符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天數。如果把數量加倍,就是七百三十種。 (臣子禹錫等人按:依照本草的慣例,《神農本經》用朱砂筆書寫,《名醫別錄》用墨筆書寫。《神農本經》有三百六十五種藥材,這裡說數量加倍,達到七百三十種,應該是把《名醫別錄》的副品也算進去了。所以這一段文字應該是《名醫別錄》的內容,應該用墨筆書寫。 可能是因為傳抄時間太久,導致朱筆和墨筆混淆了。這讓後人誤以為這不是《神農本經》的內容,而是後人附加上去的。

以上是關於藥品分類的說明。現在來看,上品的藥性也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只是藥效比較緩和,不求立即見效,但長期服用一定能獲得很大的益處,疾病痊癒後,壽命也會延長。天道是仁慈養育萬物的,所以說上品藥是「應天」的。一百二十種上品藥,對應的是寅、卯、辰、巳這幾個月,是萬物生長繁榮的時節。

中品藥的治療疾病的功效逐漸加強,但輕身養生的作用就比較弱了。服用後見效較快,但延年益壽的效果就比較慢。人有各自的性情,所以說中品藥是「應人」的。一百二十種中品藥,對應的是午、未、申、酉這幾個月,是萬物成熟的時節。

下品藥的藥性,主要用於攻擊病邪,具有強烈的毒性,會損害身體的和諧,不可以長期服用,疾病痊癒後就應該停止使用。地氣是肅殺收藏的,所以說下品藥是「應地」的。一百二十五種下品藥,對應的是戌、亥、子、醜這幾個月,是萬物枯萎藏匿的時節,加上閏月,數量就增加了。

總之,配藥時,不必偏用某一種藥,要根據個人的病情,綜合搭配使用。但是君藥、臣藥的搭配要按照後面的說明,如果是單獨服用一種藥,就不在討論範圍內。

藥物有君、臣、佐、使之分,互相配合,發揮藥效。一般來說,配藥時可以採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比例;也可以採用一君、三臣、九佐、一使的比例。

上面說的是藥物配伍的道理。現在來看,用藥就像治理國家一樣,如果君藥多而臣藥少,或臣藥多而佐藥少,就無法發揮整體功效。查看仙經和民間的藥方,也不一定都是這樣配伍的。大致來說,養命的藥方要多用君藥,養性的藥方要多用臣藥,治療疾病的藥方要多用佐藥。要根據藥物的主要作用,並加以斟酌使用,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還需要注意的是,上品中的君藥,也有貴賤之分,就像各國諸侯,雖然都稱王,但還是要歸順周天子。臣藥和佐藥也是如此。所以,像麥門冬、遠志這些藥物,也分君臣;甘草被稱為國老,大黃被稱為將軍,這都說明了藥物之間等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