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三十 (9)
卷第三十 (9)
1. 崖棕
生施州石崖上。味甘、辛,性溫,無毒。苗高一尺以來,四季有葉,無花。彼土醫人採根與半天回、雞翁藤、野蘭根等四味,淨洗焙乾,去粗皮,等分搗羅,溫酒調服二錢匕。療婦人血氣並五勞七傷。婦人服,忌雞、魚、濕面;丈夫服無所忌。
白話文:
崖棕生長在施州的石崖上。味道甘甜辛辣,性溫和,沒有毒性。植株高度從一尺到更高不等,四季都有葉子,沒有花。當地醫生用它的根,和半天回、雞翁藤、野蘭根等四種藥材一起,清洗乾淨後烘乾,去除粗皮,按等量磨成粉末,用溫酒調服兩錢(約一克)。可以治療婦女的血氣病和五勞七傷。婦女服用時,忌食雞肉、魚肉和濕面;男子服用則沒有禁忌。
2. 鵝抱
生宜州山洞中。味苦,性寒。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及解蠻箭藥毒,篩末以酒調服之,有效。亦消風熱結毒赤腫。用酒摩塗之,立愈。此種多生山林中,附石而生,作蔓,葉似大豆,根形似萊菔,大者如三升器,小者如拳。二月、八月採根切片,陰乾。
白話文:
鵝抱生長在宜州的山洞裡。味道苦,性寒。能治療風熱壅盛、咽喉腫痛,以及解蠻箭的毒。將它磨成粉末,用酒調服,很有效。也能消散風熱引起的毒邪和紅腫。用酒調和後塗抹患處,很快就能痊癒。這種植物多生長在山林中,附著在岩石上生長,像蔓藤一樣,葉子像大豆葉子,根像蘿蔔,大的像三升的容器那麼大,小的像拳頭那麼大。二月和八月採收它的根,切成片,陰乾。
3. 雞翁藤
出施州。有其苗蔓延大木,有葉無花。味辛,性溫,無毒。採無時。彼土人與半天回、野蘭根、崖棕四味,淨洗去粗皮,焙乾,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溫酒調下,療婦人血氣並五勞七傷。婦人服,忌雞、魚、濕面、羊血;丈夫無忌。
白話文:
雞翁藤產於施州。它的莖蔓生在大樹上,有葉子但沒有花。味道辛辣,性溫和,無毒。任何時候都可以採集。當地人會將雞翁藤、半天回、野蘭根、崖棕四種藥材,洗淨去皮,烘乾,磨成等分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約3克),用溫酒送服,可以治療婦女血氣病和五勞七傷。婦女服用期間,忌食雞肉、魚肉、濕面、羊血;男性則無忌諱。
4. 紫金藤
生福州山中。春初單生葉,青色。至冬凋落。其藤似枯條,採其皮曬乾為末。治丈夫腎氣。
白話文:
紫金藤生長在福州的山中。春天開始時單葉生長,葉子呈現青綠色,到了冬天則枯萎凋落。它的藤蔓看起來像乾枯的枝條,採摘它的莖皮曬乾研磨成粉末,可以治療男性腎虛。
5. 獨用藤
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葉上有倒刺。其皮味苦、辛,性熱,無毒。採無時。彼土人取此並小赤藥頭二味,洗淨焙乾,各等分,搗羅為末。溫酒調一錢匕,療心氣痛。
白話文:
獨用藤生長在施州,四季都有葉子,但不開花,葉子上長有倒刺。藤皮味苦辛,性溫,無毒,隨時可採摘。當地人用獨用藤和少量赤藥頭這兩種藥材,洗淨後烘乾,按相同比例研磨成粉末。用溫酒調和一錢(約3克)服用,可以治療心痛。
6. 瓜藤
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其皮味甘,性涼,無毒。採無時。與刺豬苓二味,洗淨去粗皮,焙乾,等分搗羅。用甘草水調貼,治諸熱毒惡瘡。
白話文:
瓜藤生長在施州,一年四季都有葉子,卻不開花。它的莖皮味甘性涼,無毒,可以隨時採摘。將瓜藤和刺豬苓這兩種藥材,洗淨去除粗皮,烘乾,研磨成粉末,比例相等。再用甘草水調成糊狀,敷貼在患處,可以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惡瘡。
7. 金稜藤
生施州。四時有葉無花。其皮味辛,性溫,無毒。採無時。與續筋、馬接腳三味,洗淨去粗皮,焙乾,等分搗羅。溫酒調服二錢匕。治筋骨疼痛,無所忌。
白話文:
金稜藤生長在施州,四季都有葉子,但不開花。它的樹皮辛味溫性,沒有毒性,任何時候都可以採集。將金稜藤、續筋、馬接腳三種藥材洗淨,去除粗皮,烘乾,研磨成粉末,比例相同。用溫酒調服兩錢(約為現代的二克)。可以治療筋骨疼痛,沒有什麼禁忌。
8. 野豬尾
生施州。其苗纏木作藤生,四時有葉無花。味苦、澀,性涼、無毒。採無時。彼土人取此並百藥頭二味,洗淨去粗皮,焙乾,等分搗羅為末。溫酒調下一錢匕,療心氣痛,解熱毒。
白話文:
野豬尾生長在施州。它的枝條纏繞樹木生長,像藤蔓一樣,四季都有葉子,卻不開花。味道苦澀,性涼,沒有毒性,隨時都可以採摘。當地人會取野豬尾和百藥頭這兩種藥材,洗淨去除粗皮,烘乾後,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溫酒調和一錢(約3克)服用,可以治療心痛,以及解熱毒。
9. 烈節
生榮州。多在林箐中生。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冷,筋脈急痛。春生蔓苗,莖葉俱似丁公藤而纖細,無花實。九月採莖,曝乾。以作浴湯,佳。
白話文:
烈節這種植物生長在榮州,多生長在樹林山谷之中。味道辛辣,性溫,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肢節風寒、筋脈疼痛。春天長出蔓生的枝條,莖葉都像丁公藤,但更纖細,沒有花和果實。九月採收莖部,曬乾後,可以用來泡澡,效果很好。
10. 杜莖山
生宜州。味苦,性寒。主溫瘴寒熱發歇不定,煩渴頭疼心躁。取其葉搗爛,以新酒浸,絞汁服之,吐出惡涎,甚效。其苗高四、五尺,葉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實如枸杞子,大而白。
白話文:
杜莖山產於宜州。味道苦,性寒。主要功效是治療溫瘴引起的寒熱反覆發作、煩躁口渴、頭痛心煩等症狀。將它的葉子搗爛,用新酒浸泡,絞汁服用,可以吐出惡心的涎液,療效很好。這種植物的莖高四五尺,葉子像苦蕒菜,秋天開花,花是紫色的,果實像枸杞子,但更大更白。
11. 血藤
生信州。葉如蔢𦽅葉,根如大拇指,其色黃。五月採。攻血治氣塊。彼土人用之。
白話文:
血藤生長在信州。葉子像黃蜀葵的葉子,根莖像大拇指般粗,顏色是黃色的。五月採收。可以治療血瘀和氣滯引起的腫塊。當地人常用它。
12. 土紅山
生福州及南恩州山野中。味甘、苦,微寒,無毒。主骨節疼痛,治勞熱瘴瘧。大者高七、八尺。葉似枇杷而小,無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實。用其葉搗爛,酒漬服之。採無時。福州生者作細藤,似芙蓉葉,其葉上青下白,根如葛頭。薄切,用米泔浸二宿,更用清水浸一宿,取出切,炒令黃色,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小片,同煎服,治勞瘴甚佳。
白話文:
土紅山生長在福州和南恩州的山野間。味道甘苦,性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骨節疼痛和勞熱、瘴氣、瘧疾。植株較大的可達七、八尺高。葉子像枇杷葉但較小,沒有毛。秋天開白色小花,像小米粒一樣,不結果實。可以用它的葉子搗爛,用酒浸泡後服用。隨時都可以採摘。福州生長的土紅山,莖細長如藤,葉子像芙蓉葉,葉子上面青綠,下面白色,根像葛根。將其薄薄切片,用淘米水浸泡兩夜,再用清水浸泡一夜,取出切片,炒至黃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一杯水,加一小片生薑一起煎服,治療勞熱瘴氣效果很好。
13. 百稜藤
生台州。春生苗,蔓延木上,無花葉。冬採皮入藥。治盜汗。彼土人用之,有效。
白話文:
百稜藤生長在台州。春天發芽,蔓延在樹木上,沒有花和葉子。冬天採收它的樹皮入藥,可以治療盜汗。當地人使用它,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