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八 (9)
卷第二十八 (9)
1. 假蘇
忌動風物。孫真人:荊芥,動渴疾。
衍義曰:假蘇,荊芥也,只用穗。治產後血暈及中風,目帶上,四膚強直。為末二、三錢,童子小便一小盞,調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驗。又治頭目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為末,飯後湯點二錢。風搔遍身,濃煎湯淋渫或坐湯中。
白話文:
假蘇
**注意事項:**要避免接觸會引起風邪的物品。
**孫真人說:**荊芥會加重口渴的疾病。
**衍義說:**假蘇就是荊芥,只使用它的穗。它可以治療產後因失血過多而引起的昏厥,以及中風導致的眼睛向上翻、四肢僵硬的症狀。將荊芥穗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一小杯童子小便調勻後吞服,過一會兒就能甦醒,效果非常好。
另外,它也能治療頭部和眼睛的風邪疾病,將荊芥穗、細辛、川芎等藥材磨成粉末,飯後用湯沖服二錢。如果全身皮膚因風邪而發癢,可以用濃煎的荊芥湯來淋洗或坐浴。
2. 白蘘荷
微溫。主中蠱及瘧。
陶隱居云:今人乃呼赤者為蘘荷,白者為覆菹,葉同一種爾。於人食之,赤者為勝。藥用白者。中蠱者服其汁,並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亦主諸溪毒、沙蝨輩,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人家種白蘘荷,亦云闢蛇。唐本注云:根主諸惡瘡,殺蠱毒。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目中,即出。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初生甘蕉,根似姜牙,其葉冬枯。藥性論云:白蘘荷,亦可單用。味辛,有小毒。
圖經曰:白蘘荷,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荊蘘、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莖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潘岳《閒居賦》云:蘘荷依陰,時藿向陽是也。宗懍《荊楚歲時記》曰:仲冬以鹽藏蘘荷,以備冬儲,又以防蠱。史游《急就篇》云:蘘荷冬日藏,其來遠矣。
干寶《搜神記》云:其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家人密以蘘荷置其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也。乃收小小走。自此解蠱藥多用之。《周記·庶氏》以嘉草除蠱毒。宗懍以謂嘉草即蘘荷是也。陳藏器云:蘘荷、茜根,為主蠱之最。然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昔人呼為覆菹;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
古方:亦乾末水服,主喉痹。
雷公云: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澀。凡使白蘘荷,以銅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只收取自然汁,煉作煎,卻,於新盆器中攤令冷,如干膠煎,刮取,研用。聖惠方:治風冷失聲,咽喉不利。以蘘荷根二兩,研,絞取汁,酒一大盞,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半錢。
《肘後方》同。外臺秘要:喉中及口舌生瘡爛。酒漬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瘥。肘後方:治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可取生蘘荷根、葉合搗,絞汁,服三、四升已。又方:治卒吐血,亦治蠱毒及痔血,婦人患腰痛。向東者蘘荷根一把,搗絞汁三升,服之。經驗方:治月信滯。
蘘荷根細切,煎取二升,空心酒調服。梅師方:治卒中蠱毒,下血如雞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葉密安病人席下,亦自說之,勿令病人知覺,令病者自呼蠱姓名。又方:治喉中似物吞吐不出,腹脹羸瘦。取白蘘荷根絞汁服,蟲立出。荊楚歲時記蔣士先得疾下血,言蠱,密以根布席下。
忽自笑曰:蠱食我者張小也。乃收小小走。
衍義曰:白蘘荷,八、九月間淹貯之,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療只用白者。
白話文:
白蘘荷,性味微溫,主要用於治療中蠱毒和瘧疾。
陶弘景說,現在的人把紅色的叫做蘘荷,白色的叫做覆菹,它們的葉子是同一種。人們食用時,紅色的比較好,但藥用價值以白色的為佳。中蠱毒的人服用白蘘荷的汁液,並躺在它的葉子上,就能說出下蠱的人的名字。它也可以治療各種溪水中的毒,以及沙蝨等蟲害。但多吃會損害藥效,並且對腳部不利。人們在家裡種植白蘘荷,也認為可以避蛇。唐代的註解說,蘘荷的根主要治療各種惡瘡,並能殺滅蠱毒。根的中心部分,可以用來治療稻、麥芒刺入眼睛無法取出的人,用它的汁液滴入眼中,芒刺就能出來。
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蜀本圖經》中記載,蘘荷的葉子像剛長出來的香蕉葉,根像薑芽,它的葉子在冬天會枯萎。《藥性論》說,白蘘荷也可以單獨使用,味道辛辣,略有毒性。
《圖經》說,白蘘荷以前沒有記載產地,現在荊州、襄陽、江蘇、江西一帶很多種植,北方也有。春天剛長出來的葉子像香蕉葉,根像生薑一樣肥大,根莖可以醃製成泡菜。它的特性喜歡陰涼,生長在樹下的尤其好。潘岳的《閒居賦》說:「蘘荷依陰,時藿向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農曆十一月用鹽醃藏蘘荷,以儲備冬天食用,也可以用來防蠱。史游的《急就篇》說:「蘘荷冬日藏」,說明這個習俗由來已久。
干寶的《搜神記》記載,有個叫蔣士先的人得了病,大便下血,說自己中了蠱毒。家人偷偷把蘘荷放在他床下,他忽然大笑說:「蠱惑我的人是張小也!」然後張小就趕緊跑了。從此以後,解蠱毒的藥大多使用蘘荷。《周禮·庶氏》用嘉草來去除蠱毒,宗懍認為嘉草就是蘘荷。陳藏器說,蘘荷和茜草是治療蠱毒最好的藥。但蘘荷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白色的入藥,古人稱之為覆菹;紅色的可以吃,也常被用來做蜜餞。
古方中,也有將蘘荷曬乾磨成粉末,用水沖服,用來治療喉嚨腫痛的。
雷公說,使用蘘荷時,不要誤用革牛草,它們長得很像,但革牛草有腥味且澀。使用白蘘荷時,要用銅刀刮掉表面的粗皮,切細,放入砂盆中研磨成膏狀,只取自然流出的汁液,熬製成膏狀。然後將膏藥攤在新的器皿中冷卻,像乾膠一樣,刮下來研磨使用。《聖惠方》記載,用來治療風寒引起的失聲,以及咽喉不適,可以用兩兩蘘荷根研磨,絞汁,加入一杯酒,不拘時間,溫服半錢。
《肘後方》的用法相同。《外臺秘要》記載,喉嚨和口舌生瘡潰爛,可以用酒浸泡蘘荷根半天,含漱它的汁液,就能痊癒。《肘後方》記載,治療傷寒、時氣溫病,出現頭痛、高燒、脈象強盛等症狀,可以取新鮮的蘘荷根和葉,一起搗爛,絞汁,服用三到四升就能痊癒。另一個方子記載,治療突然吐血,也可以治療蠱毒和痔瘡出血,以及婦女腰痛。取朝東方向生長的蘘荷根一把,搗爛絞汁三升服用。經驗方記載,治療月經不暢,將蘘荷根切細,煎取兩升,空腹用酒調服。梅師方記載,治療突然中蠱毒,導致大便下血像雞肝一樣,晝夜不停,內臟衰敗,等待死亡的人,可以將蘘荷葉密鋪在病人床下,病人就會自己說出下蠱者的姓名,但不要讓病人知道。另一個方子記載,治療喉嚨像有異物吞吐不出,腹脹消瘦,可以取白蘘荷根絞汁服用,蟲子就會出來。《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蔣士先得了病,大便下血,說自己中了蠱,(家人)偷偷把蘘荷根鋪在床下,他忽然自笑道:「蠱食我者是張小也」,張小就趕緊跑了。
衍義說,白蘘荷在八、九月間醃漬儲存,以備冬天當做蔬菜和水果食用,藥用只用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