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8)

1. 菾(音甜)菜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陶隱居云:即今以作鮓蒸者。菾,作甜音,亦作時忝。時行熱病初得,便搗汁皆飲得除瘥。

唐本注云:此菜似升麻苗,南人蒸缹(音缶)食之,大香美。今按別本注云: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搗敷灸瘡,止痛,易瘥。又按,陳藏器本草云:菾菜,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人及禽獸有傷折,敷之立愈。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潤澤有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高三、四尺,莖若蒴藋,有細稜,夏盛冬枯。孟詵云:菾菜,又,搗汁與時疾人服,瘥。子,煮半生,搗取汁,含,治小兒熱。陳士良云:菾菜,葉似紫菊而大,花白,食之宜婦人。日華子云:甜菜,冷,無毒。炙作熟水飲,開胃,通心膈。

白話文:

甜菜,味道甘甜帶苦,屬性大寒。主要用於治療流行性高熱病,能解風熱引起的毒。

陶弘景說:就是現在用來製作魚肉醬或蒸煮食用的那種。甜菜,讀音同「甜」,也讀作「時忝」。流行性熱病剛發作時,將甜菜搗汁飲用,就能痊癒。

唐代的註解說:這種菜像升麻的幼苗,南方人將其蒸煮食用,非常香美。現在根據其他版本的註解說:夏天將甜菜研磨成粥食用,能解熱,還能止熱毒引起的痢疾。搗爛敷在灸瘡上,能止痛,容易痊癒。又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甜菜,搗爛絞汁服用,能治療冷熱痢疾,還能止血生肌。人或動物有外傷骨折,敷上它就能立刻痊癒。還可以收集甜菜的種子,用醋浸泡後擦臉,能使皮膚潤澤有光。

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根據蜀本圖經記載:甜菜高三、四尺,莖像蒴藋,有細稜,夏天茂盛,冬天枯萎。孟詵說:甜菜,又,搗汁給患有時疫的人服用,會痊癒。種子煮至半熟,搗爛取汁,含在口中,能治療小兒發熱。陳士良說:甜菜,葉子像紫菊但更大,花白色,適合婦女食用。日華子說:甜菜,屬性寒涼,沒有毒。烤熟後煮成水飲用,能開胃,使心胸舒暢。

2. 假蘇

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一名姜芥。生漢中川澤。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復用。唐本注云: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薑、荊聲訛耳。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錄在菜部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荊芥,去邪,除勞渴,出汗,除冷風,煮汁服之。搗和醋,敷疔腫。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引吳氏本草云: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

藥性論云:荊芥,可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喎邪,遍身𤸷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久食動渴疾,治疔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孟詵云:荊芥,多食燻人五臟神。

陳士良云: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別。按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日華子云:荊芥,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食。並煎茶,治頭風並出汗。

豉汁煎,治暴傷寒。

圖經曰:假蘇,荊芥也。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並取花實成穗者,曝乾入藥,亦多單用,效甚速。又以一物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取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立效。

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皆效。近世名醫用之,無不如神云。醫官陳巽處,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蘇恭以《本經》一名姜芥,薑、荊聲近,便為荊芥,非也。又以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

石荊芥,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陳藏器:一名姜芥,即今之荊芥是也,薑、荊語訛耳。按張鼎《食療》云:荊芥一名析蓂。《本經》既有荊芥,又有析蓂,如此二種,定非一物。析蓂是大薺,大薺是葶藶子,陶、蘇大誤,與假蘇又不同,張鼎亦誤爾。荊芥本功外,去邪,除勞渴,主疔腫,出汗,除風冷,煮汁服之。

杵和酢敷疔腫。新注云:產後中風,身強直,取末,酒和服,瘥。食療性溫。辟邪氣,除勞,傳送五臟不足氣,助脾胃。多食熏五臟神。通利血脈,發汗,動渴疾。又,杵為末,醋和,封風毒腫上。患疔腫,荊芥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經驗方:產後中風,眼反折,四肢搐搦,下藥可立待應效。

如聖散:荊芥穗子為末,酒服二錢,必效。《集驗方》同。經驗後方: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瓷器內,看厚薄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漉滓不用,將二分滓,曬乾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

白話文:

假蘇,味道辛辣,性質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鼠瘻(淋巴結核)、瘰癧(頸部淋巴結核)等瘡瘍,能破除體內結聚的氣,排除瘀血,去除濕氣引起的痹症。它又名鼠蓂,也叫姜芥。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沼澤邊。

陶弘景說:現在的藥方中已經不使用假蘇了。唐朝的註解說:這種藥就是菜裡的荊芥,只是「薑」和「荊」的發音相似導致的訛誤。它原本被歸在草部,現在人們食用它,所以被歸入菜部。現在考證,陳藏器的本草書記載:荊芥能祛除邪氣,消除勞累引起的口渴,使人出汗,去除寒冷的風邪,煎煮汁液服用。搗爛後和醋一起敷在疔瘡腫痛處。臣禹錫等人仔細查閱蜀地的本草註解,其中引用的吳氏本草說:它叫做荊芥,葉子像落藜但更細小,蜀地的人們生吃它。

《藥性論》記載:荊芥可以單獨使用。能治療惡風、賊風引起的疾病,以及口眼歪斜、全身麻痹、心虛健忘等症狀,可以增強體力,補充精氣,還能辟除邪毒之氣,消除勞累。長期食用容易導致口渴等疾病,能治療疔瘡腫痛。取一把荊芥,切碎,加五升水煮到剩下二升,冷卻後分兩次服用。主要功效是疏通血脈,傳送五臟不足的氣,能發汗,去除寒冷的風邪。還可以搗成末和醋一起敷在毒腫上。孟詵說:荊芥吃多了會熏傷人體的五臟神。

陳士良說:荊芥主要治療因血虛勞損、風邪引起的氣滯血瘀,導致背脊疼痛、虛汗、男性腳氣、筋骨疼痛以及陰陽毒、傷寒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手足筋攣等症狀。本草稱之為假蘇,假蘇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植物。根據記載,假蘇的葉子尖而圓,多為野生,因其香氣類似紫蘇,所以被稱為「蘇」。日華子說:荊芥能疏通五臟,幫助消化,降氣,醒酒。可以當作蔬菜生吃或熟食,也可以煎茶,能治療頭風病並使人出汗。用豆豉汁煎服,能治療突發的傷寒。

《圖經》記載:假蘇,就是荊芥。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沼澤邊,現在到處都有。葉子像落藜但更細小,剛長出來的時候香而辛辣,可以食用,人們採摘它當作蔬菜。古代的藥方中很少使用它。近代的醫家把它當作治療頭風、虛勞、瘡疥、婦女血風等病症的重要藥物。通常採摘花和結成果實的穗,曬乾後入藥,也多單獨使用,效果很快。還有一種方法,用它來治療產後血暈,導致心慌、眼睛上翻、風邪侵襲而將要死亡的情況。取乾燥的荊芥穗,搗成粉末,每次用兩錢左右,用一小杯童子小便調和加熱後服用,立刻見效。

如果患者牙關緊閉,就撬開牙齒灌藥,如果鼻孔閉塞,就將藥液灌入鼻中,都能見效。近代的很多名醫使用它,都覺得效果神奇。醫官陳巽是江左人,他認為假蘇和荊芥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假蘇的葉子尖而圓,多為野生,因其香氣類似紫蘇,所以得名。蘇恭認為《本經》中記載的姜芥,只是因為「薑」和「荊」的發音相近,所以就是荊芥,這是不對的。他又把胡荊芥俗稱為新羅荊芥。

石荊芥的藥性與它們相似,入藥的作用也相同。

陳藏器說:它又名姜芥,也就是現在的荊芥,只是「薑」和「荊」的發音錯誤導致的。根據張鼎的《食療》記載:荊芥又名析蓂。《本經》中既有荊芥,又有析蓂,由此看來,這兩種植物肯定不是同一種。析蓂是大薺,而大薺就是葶藶子,所以陶弘景和蘇恭的說法是錯誤的,與假蘇也不同,張鼎的說法也是錯誤的。荊芥除了它本身的功能外,還能祛除邪氣,消除勞累引起的口渴,治療疔瘡腫痛,使人出汗,去除寒冷的風邪,煎煮汁液服用。

搗爛後和醋一起敷在疔瘡腫痛處。新註解說:產後中風,導致身體僵硬,可以用荊芥末,用酒調服,可以痊癒。從食療的角度看,它的性質溫和,能辟除邪氣,消除勞累,傳送五臟不足的氣,幫助脾胃消化。多食會熏傷五臟神。能疏通血脈,發汗,但容易導致口渴。另外,搗成粉末,和醋一起敷在風毒引起的腫痛處。如果患有疔瘡腫痛,用一把荊芥,加五升水煮到剩下二升,冷卻後分兩次服用。經驗方:產後中風,導致眼睛上翻,四肢抽搐,用藥後立刻有效。

如聖散:用荊芥穗子磨成粉,用酒送服兩錢,一定有效。《集驗方》中也有相同的記載。經驗後方: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口眼歪斜。用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在砂盆裡研磨,用生絹絞出汁液放在瓷器裡,觀察濃稠度,煎成膏狀,除去三分之一的藥渣,剩下的藥渣不用,把剩下的三分之二藥渣曬乾磨成粉末,再用之前煎的膏調和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從早到晚可以服用三次。

服用期間忌食會引起風邪的食物。孫真人說:荊芥會引起口渴等疾病。

衍義說:假蘇,就是荊芥,只用它的穗。治療產後血暈以及中風,導致眼睛上翻,全身僵硬。將其磨成粉末,每次用二三錢,用一小杯童子小便調和服用,過一會兒就能痊癒,效果非常好。還能治療頭目風,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磨成粉,在飯後用湯送服兩錢。風邪導致的全身搔癢,可以用濃煎的荊芥湯淋浴或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