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6)

1.

聖惠方:治虛勞腎損,夢中泄精。用韭子二兩,微炒為散。食前酒下二錢匕。外臺秘要:治虛勞尿精。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採,好酒八合漬一宿。明旦日色好,童子向南搗一萬杵。平旦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瘥,佳。千金方:治百蟲入耳。搗韭汁灌耳中,即瘥。又方:治喉腫不下食。

以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之。肘後方: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殺人;但痛齧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孔,冬月用韭根取汁,灌於口中。又方: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搗韭絞汁,飲一升愈。又方:男女夢與人交,精便泄出,此內虛邪氣感發。熬韭子搗末酒漬,稍稍服。

經驗方:治五般瘡癬。以韭根炒存性,旋搗末,以豬脂油調敷之,三度瘥。食醫心鏡:止水穀痢,作羹、粥、炸、炒,任食之。又云韭能充肝氣。又云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蒜、蔥、韭、薤、姜。又方:卒中惡,搗韭汁灌鼻中。斗門方:治漆咬,用韭葉研敷之。《食醫心鏡》同。

子母秘錄:治小兒患黃。搗韭根汁,滴兒鼻中,如大豆許。又方:治小兒腹脹。韭根搗汁,和豬脂煎服一合。又方:卒刺手水腫。搗韭及藍置上,以火灸,熱徹即瘥。黃帝云:霜韭凍,不可生食,動宿飲,令人必吐水出。五月勿食,損人滋味,令人乏氣力。秦運副云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黃,其渴遂止。

法要日吃三、五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極效。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入醬無妨。

衍義曰:韭,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昏神。子,止精滑甚良。未出糞土為韭黃,最不益人,食之滯氣。蓋含噎郁未之氣,故如是。孔子曰:不時不食,正為此輩。花,食之動風。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因身體虛弱、腎臟損傷而導致的夢遺。使用韭菜籽二兩,稍微炒過後磨成粉末。吃飯前用酒送服二錢匕。

**《外臺秘要》:**治療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的尿中帶精。使用新鮮韭菜籽二升,在十月霜降後採摘,用好酒八合浸泡一晚。第二天太陽好時,讓童子朝南方向搗一萬下。早晨空腹用溫酒送服方寸匕的量,一天服用兩次,很快就能痊癒,效果很好。

**《千金方》:**治療各種蟲子進入耳朵。將韭菜搗爛取汁滴入耳中,立即就好。另外一個方子:治療咽喉腫痛,無法進食。

用一把韭菜,搗爛後加熱敷在患處,冷了就更換。

**《肘後方》:**突然昏迷不醒,不要用火照,這樣會導致死亡;只要用力咬住大拇指指甲邊緣,並向昏迷者臉上吐口水,就能救活。取韭菜搗爛取汁,吹入鼻孔,冬天用韭菜根取汁,灌入口中。另一個方子:突然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快要斷氣時。將韭菜搗爛絞汁,喝下一升就能痊癒。另一個方子:男女在夢中與人交合,精液就流出來,這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邪氣侵入所致。將韭菜籽炒過後磨成粉末,用酒浸泡,慢慢服用。

**《經驗方》:**治療各種瘡癬。將韭菜根炒到保留藥性,然後搗成粉末,用豬油調和後敷在患處,敷三次就能好。

**《食醫心鏡》:**止瀉,無論是水瀉還是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都可以用韭菜做成羹、粥、油炸或炒菜等食用。又說韭菜能補充肝氣。還說正月時節,食用五辛(蒜、蔥、韭、薤、姜)可以避開邪氣。另外一個方子:突然中邪昏迷,將韭菜搗汁灌入鼻孔。

**《斗門方》:**治療漆咬傷,用韭菜葉搗爛敷在患處。《食醫心鏡》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子母秘錄》:**治療小孩黃疸病。將韭菜根搗汁,滴入小孩鼻中,像黃豆大小的量即可。另一個方子:治療小孩腹脹。將韭菜根搗汁,和豬油一起煎煮後服用一合。另一個方子:突然被刺傷導致手腫。將搗爛的韭菜和藍草敷在患處,然後用火艾灸,直到熱力透徹皮膚,就能痊癒。

**黃帝說:**霜降後的韭菜凍住了,不能生吃,會引起體內舊有的痰飲,讓人吐水。五月份不要吃韭菜,會損害人的味覺,讓人感到乏力。秦運副說,有人患有消渴症,不停地喝水,有人讓他吃韭黃,他的口渴就止住了。

**方法要訣:**每天吃三到五兩韭菜,可以炒或做湯,不要放鹽,效果非常好。但吃到十斤就夠了,過了清明節就不要吃了,做成醬料則沒有關係。

**衍義說:**韭菜,春天吃起來香,夏天吃起來臭,多吃會讓人神志昏沉。韭菜籽,對於止住遺精滑精效果非常好。沒有見過陽光的韭菜(韭黃),最沒有益處,吃了會阻滯氣機。這是因為它含有鬱悶之氣,所以會這樣。孔子說:不合時令的食物不要吃,說的就是這類。韭菜花,吃了容易引發疾病。

2.

味辛、苦,溫,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歸於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生魯山平澤。

陶隱居云:蔥、薤異物,而今共條。《本經》既無韭,以其同類故也,今亦取為副品種數。方:家多用蔥白及葉中涕,名蔥苒(音冉),無復用實者。蔥亦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不得令有青也。能消桂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偏入諸膏用,不可生啖,葷辛為忌。

唐本注云:薤乃是韭類,葉不似蔥,今云同類,不識所以然。薤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苦而無味,今別顯條於此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薤,調中,主久痢不瘥,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赤痢取薤致黃柏煮服之,瘥。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形似韭而無實。

山薤一名葝,莖葉相似,體性亦同。葉皆冬枯,春秋分蒔。爾雅云:葝,山葝。釋曰:《說文》云:䪥,菜也。生山中者名葝。又云䪥,鴻薈。釋曰:䪥一名鴻薈。孟詵云:薤,療諸瘡中風水腫,生搗,熱塗上,或煮之。白色者最好。雖有辛不葷五臟。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日華子云: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生食引涕唾。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癥瘕。四月不可食也。

圖經曰:薤,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似韭而葉闊,多白無實。人家種者,有赤、白二種,赤者療瘡生肌,白者冷補。皆春分蒔之,至冬而葉枯。《爾雅》云:䪥(與薤同),鴻薈(烏外切)。又云:葝(目盈切),山䪥。山䪥莖葉亦與家薤相類,而根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然今少用。

薤雖辛而不葷五臟,故道家長餌之,兼補虛,最宜人。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唐·韋宙《獨行方》主霍亂,乾嘔不息。取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遇三作即已。又卒得胸痛瘥而復發者,取薤根五斤,搗絞汁,飲之,立止。

食療:輕身耐老。療金瘡,生肌肉。生搗薤白,以火封之。更以火就灸,令熱氣徹瘡中,干則易之。白色者最好。雖有辛氣,不葷人五臟。又,發熱病,不宜多食。三月勿食生者。又,治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可作羹。又,治女人赤白帶下。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骨鯁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肘後方:救死,或先病,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以薤汁鼻中灌。又方:手指赤,隨月生死。以生薤一把,苦酒中煮沸,熟出以敷之,即愈。葛氏方:治疥瘡。煮薤葉洗亦佳;搗如泥敷之亦得。又方:諸魚骨鯁。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吞薤到鯁處引之,鯁即隨出。

白話文:

薤,味道辛辣、苦澀,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刀劍外傷和傷口潰爛,能使身體輕盈,不易感到飢餓,延緩衰老,作用歸於骨骼。它也屬於一種蔬菜。能去除體內寒熱,排除水濕之氣,溫暖中焦,消散腫塊,對病人有益。可用於治療各種瘡瘍、中風、寒冷引起的水腫,外敷即可。野生於魯山平原濕地。

陶弘景說:「蔥和薤是不同的東西,但現在卻放在一起記錄。」《神農本草經》裡沒有提到韭菜,是因為韭菜和它們相似,所以現在把薤也當作附屬的品種記錄。以前人們大多用蔥白和蔥葉中的黏液,稱為蔥苒,不再使用蔥的實體部分。蔥也有寒熱之分,蔥白屬性寒涼,蔥青屬性溫熱,治療傷寒的湯藥中不能加入蔥青。蔥可以分解桂皮中的水分,也可以轉化礦物,在道家仙方中常被使用。薤的性質溫補,仙方和養生人士都必須用到它,特別適合加入各種膏藥中使用,不能生吃,因為它屬於葷辛之物,會刺激身體。

唐代的註解說:「薤其實是韭菜的一種,葉子不像蔥,現在卻說它們是同類,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薤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白色的滋補又美味;紅色的主要用於治療刀劍外傷和風症,味道苦澀無味,所以在這裡單獨列出來說明。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薤可以調和腸胃,治療長期痢疾不癒、腹部不適的人,只要多煮食即可。紅痢可用薤搭配黃柏煮水服用,即可痊癒。我們經過考證,發現蜀本圖經記載:「薤的形狀像韭菜,但沒有果實。」

山薤,又名葝,莖葉與家薤相似,性質也相同。葉子在冬天枯萎,春秋兩季分開播種。《爾雅》記載:「葝,山葝。」解釋說,《說文解字》說:「䪥,是一種蔬菜。生長在山中的稱為葝。」又說:「䪥,鴻薈。」解釋說:「䪥又名鴻薈。」孟詵說:「薤可以治療各種瘡瘍、中風、水腫,新鮮搗爛後熱敷,或者煮後敷用,其中白色效果最好。雖然味道辛辣,但不屬於葷菜,不會影響五臟。修道之人長期服用,可以通神,安定魂魄,增強氣力,恢復筋骨力量。」

日華子說:「薤能使身體輕盈,耐寒,調和腸胃,補益不足。食用可以止住長期痢疾和冷瀉,使人身體健壯。生吃會產生黏液唾沫。不能和牛肉一起吃,會使人產生腫塊。四月不可以吃。」

圖經記載:「薤,生長在魯山平原濕地,現在到處都有。外形像韭菜,但葉子較寬,多為白色,沒有果實。人們種植的薤,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紅色的可以治療瘡瘍、促進肌肉生長,白色的可以補虛。都在春分時節播種,到了冬天葉子會枯萎。《爾雅》說:「䪥(與薤同),鴻薈(讀音烏外切)。」又說:「葝(讀音目盈切),山䪥。」山䪥的莖葉也與家薤相似,但根更長,葉子稍大,像鹿蔥,性質也與家薤相同,但現在很少使用。

薤雖然辛辣,但不屬於葷菜,不會影響五臟,所以道家人士長期食用,既能補虛,又最適合人。凡是使用蔥和薤,都要去掉青色部分,留下白色部分,據說白色屬性寒涼,青色屬性溫熱。所以治療赤痢時,會取薤白和黃柏一起煮水服用,因為它們的屬性寒涼,可以解毒。唐代韋宙的《獨行方》中記載,薤可以治療霍亂、乾嘔不止,取一捧薤,加三升水,煮至一半,一次性服用,通常不超過三次即可痊癒。又說,突然胸痛痊癒後又復發,取五斤薤根搗碎取汁飲用,可以立即止痛。

食療方面,薤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可以治療刀劍外傷,促進肌肉生長。將新鮮的薤白搗爛,用火覆蓋在傷口上,再用火來烘烤,使熱氣進入傷口,乾了就更換。其中白色薤效果最好。雖然味道辛辣,但不屬於葷菜,不會影響五臟。另外,發燒的病人不宜多吃。三月不要吃生的。還可以治療寒熱病症,去除體內水濕之氣,溫暖中焦,消散結氣。可以用來煮湯。還可以治療女性赤白帶下。修道之人長期服用,可以通神,安定魂魄,增強氣力,恢復筋骨力量。

魚骨卡在喉嚨裡取不出來,吃一些薤就能讓魚骨滑下去。《肘後方》中記載,可以救治突然昏倒、或經常躺臥睡覺時突然昏厥的人,都是因為中了邪氣,可以用薤汁灌入鼻中。還有一個方子說,手指發紅,會隨著月份變化而生死,將一把新鮮的薤在苦酒中煮沸,煮熟後取出敷在患處,就能痊癒。葛氏的方子中記載,可以治療疥瘡,用煮過的薤葉清洗患處也很好,搗爛成泥狀敷在患處也可以。還有一個方子說,各種魚骨卡住喉嚨,將薤白嚼軟,用繩子繫住,吞下薤到魚骨卡住的地方再拉出來,魚骨就會跟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