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七 (16)
卷第二十七 (16)
1. 荏子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葉,主調中,去臭氣。九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東人呼為𧄹(音魚),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唐本注云:《別錄》荏葉,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蘇也。
今按陳藏本草云:荏葉,搗敷蟲咬及男子陰腫。江東以荏子為油,北土以大麻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為強爾。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荏子,其葉性溫。用時搗之。治男子陰腫,生搗和醋封之。女人綿裹內,三、四易。蕭炳云:又有大荏,形似野荏高大,葉大小荏一倍,不堪食。
人收其子,以充油絹帛,與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採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葉不堪食。日華子云:荏,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止上氣咳嗽,去狐臭,敷蛇咬。子,下氣,止嗽,補中,填精髓。
食療:主咳逆下氣。其葉杵之,治男子陰腫。謹按子,壓作油用,亦少破氣,多食發心悶。溫。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可蒸令熟,烈曬乾之,當口開。春取米食之,亦可休糧。生食,止渴潤肺。梅師方:治虺中人。以荏葉爛杵,豬脂和,薄敷上。
白話文:
荏子,味道辛辣,屬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逆,能使氣往下走,溫暖中焦,補益身體。
荏的葉子,主要用來調理中焦,去除臭味。在九月採摘,然後放在陰涼處乾燥。
陶弘景說:荏的樣子像紫蘇,高大且呈白色,香味不濃。它的種子磨碎後,可以摻入米中煮成粥,非常美味且滋養,能使氣往下走,補益身體。東方人稱它為「𧄹」(音同魚),因為它的字形與紫蘇相似,只是去掉了「禾」字旁。將它的種子榨油,經過日曬煎熬,就是現在油布和調和漆所用的油。服用這種油也可以斷食,名稱叫做「重油」。唐朝的注釋說,《別錄》中提到,荏的葉子人們常生吃,它的種子就不如紫蘇了。
現在考察陳藏器的本草記載說:荏的葉子,搗碎敷在被蟲咬傷的地方,也可以治療男子陰部腫脹。江東地區用荏的種子榨油,北方地區則用大麻的種子榨油。這兩種油都可以用來塗油物件,但如果用來調漆,荏油的強度更強。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孟詵的說法,認為:荏的種子,其葉子的屬性溫和。使用時搗碎。治療男子陰部腫脹,可以搗碎後和醋一起封敷。如果女性使用,則用棉布包裹後塞入,更換三四次。蕭炳說:還有一種大荏,形狀像野生荏,高大,葉子比小荏大一倍,不能食用。
人們採收它的種子,用來充當油絹布,與大麻籽的作用相同。小荏的種子快要成熟時,人們會採摘它的角狀部分食用,非常香甜美味。大荏的葉子則不能食用。日華子說:荏,可以調氣,滋潤心肺,增長肌肉,使容顏光澤,消除積食,止咳,去除狐臭,敷在被蛇咬傷的地方。它的種子,可以使氣往下走,止咳,補養中焦,填補精髓。
食療方面: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逆,使氣往下走。它的葉子搗碎,可以治療男子陰部腫脹。需要注意的是,種子榨油使用,會稍微破氣,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心悶。屬性溫和,能夠補中益氣,疏通血脈,填補精髓。可以蒸熟,然後暴曬乾燥,讓它開裂。春天將它與米一起煮食,也可以用來代替糧食。生吃,可以止渴潤肺。梅師的藥方:治療被毒蛇咬傷的人,將荏葉搗爛,與豬油混合,薄薄地敷在傷口上。
2. 黃蜀葵花
治小便淋及催生。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近道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與蜀葵頗相似,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採之,陰乾用。(新定)
圖經文具冬葵條下
經驗後方:治臨產催產。以黃蜀葵子焙乾為末,井華水下三錢匕。如無子,以根細切,煎汁令濃滑,待冷服。
衍義曰:黃蜀葵花,與蜀葵別種,非為蜀葵中黃者也。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為數處,就曬乾之;不爾,即浥爛,瘡家為要藥。子,臨產時,取四十九粒,研爛,用溫水調服,良久,產。
白話文:
黃蜀葵花可以治療小便淋瀝不暢和催生。還可以治療各種惡瘡,如果膿水流不停、很久都沒好的,將花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就會痊癒。這種植物在各地都很常見。春天長出嫩苗和葉子,與蜀葵很像,但葉尖比較狹窄,有很多缺刻。夏天末開花,花是淺黃色的,在六、七月採摘,陰乾後使用。(這是新修訂的內容)
(相關圖經記載在冬葵的條目下)
經驗方:治療臨產時催生。將黃蜀葵的種子烘乾磨成粉末,用井水送服三錢匕。如果沒有種子,可以用根切成細末,煎煮成濃稠的湯汁,放涼後服用。
陳衍義說:黃蜀葵花與蜀葵是不同的品種,並不是蜀葵中黃色的那種。它的葉子中心下方有紫檀色,摘下來後,要將葉子割開幾處,再曬乾;不然就會腐爛。黃蜀葵花是治療瘡瘍的重要藥材。種子,在臨產時,取四十九粒,研磨成糊狀,用溫水調服,過一會兒就會生產。
3. 蜀葵
味甘,寒,無毒。久食鈍人性靈。根及莖並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葉燒為末,敷金瘡。煮食,主丹石發,熱結。搗碎,敷火瘡。又葉炙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搗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飲之。
花,冷,無毒。治小兒風疹。子,冷,無毒。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一切瘡疥並瘢疵,土靨。花有五色,白者療痎瘧,去邪氣。陰乾末食之。小花者名錦葵,一名⿳廿父口葵,功用更強。
《爾雅》云:菺,戎葵。釋曰:菺,一名戎葵。郭曰:蜀葵也,似葵,華如槿華。戎、蜀蓋其所自也,因以名之。[(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冬葵條下。
聖惠方:治婦人白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以白葵花一兩,陰乾為末,空心溫酒下二錢匕。如赤帶下,用赤花。千金方:治橫生倒產。末葵花,酒服方寸匕。經驗後方:治癰毒無頭,杵蜀葵末敷之。孫真人:食之,狗咬瘡不差。又能鈍人情性。
衍義曰:蜀葵,四時取紅單葉者,根陰乾。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驗。
白話文:
蜀葵,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長期食用會使人反應遲鈍。它的根和莖可以治療身體內的熱症,能利尿,散除膿血和不好的分泌物。把葉子燒成灰,可以敷在金瘡傷口上。煮食則可以治療因服用丹石而引起的發熱和熱結。搗碎後敷在火傷處。將葉子烤過後煮熟,給小孩吃,可以治療熱毒引起的腹瀉以及大人因熱毒引起的痢疾。搗汁服用也可以,但可能會引起腹痛,所以最好搭配溫熱的飲品。
蜀葵花,性冷,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小兒風疹。蜀葵的種子,性冷,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小便不暢,疏通小腸,催生並幫助墮胎,治療水腫,治療各種瘡疥和疤痕、黑痣。蜀葵花有五種顏色,白色的可以治療瘧疾,去除邪氣,陰乾後磨成粉末食用。小花品種名為錦葵,又名冬葵,功效更強。
《爾雅》說:菺,就是戎葵。解釋說:菺,又名戎葵。郭璞說:就是蜀葵,外形像葵,花像木槿花。戎、蜀可能是它的產地,因此這樣命名。[(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上的文字在冬葵條目下。
《聖惠方》:治療婦女白帶過多,臍腹部冷痛,面色萎黃,身體日漸虛弱。用白蜀葵花一兩,陰乾後磨成粉末,空腹用溫酒服用二錢匙。如果是紅帶,則用紅花。 《千金方》:治療胎位不正的難產,將蜀葵花磨成粉,用酒送服一小匙。 《經驗後方》:治療沒有頭的癰瘡腫毒,將蜀葵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孫真人說:吃了蜀葵,狗咬的傷口不會好,而且會使人變得遲鈍。
衍義說:蜀葵,四季都可以取用紅色的單瓣葉子,將根部陰乾。治療婦女帶下病,排出膿血等污穢之物,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