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14)

1. 菘(音嵩)

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陶隱居云:菜中有菘,最為常食,性和利人,無餘逆忤,今人多食。如似小冷,而又耐霜雪。其子可作油,敷頭長髮;塗刀劍,令不鏽(音秀)。其有數種,猶是一類,正論其美與不美爾。服藥有甘草而食菘,即令病不除。唐本注云: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將子北種,初一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將蕪菁子南種,亦二年都變。土地所宜,頗有此例。

其子亦隨色變,但粗細無異爾。菘子黑,蔓荊子紫赤,大小相似。唯蘆菔子黃赤色,大數倍,復不圓也。其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荊也。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去魚腥,動氣發病,姜能制其毒。葉大多毛者是。蕭炳云:北人居南方,不勝土地之宜,遂病足,尤宜忌菘菜。

又云:消食下氣,治瘴氣,止熱氣嗽,冬汁尤佳。日華子云:涼,微毒。多食發皮膚風瘙癢。梗長,葉瘦,高者為菘,葉闊厚短肥而痹及梗細者,為蕪菁菜也。陳士良云:紫花菘,平,無毒。行風氣,去邪熱氣。花可以糟下酒藏,甚美。爾雅云:苞葖菜,吳人呼楚菘,廣南人呼秦菘,此菘苔不毒,宜食之。

圖經曰:菘,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與蕪菁相類,梗長葉不光者為蕪菁;梗短葉闊厚而肥痹者為菘。舊說菘不生北土,人有將子北土種之,初一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猶南人之種蕪菁而今京都種菘,都類南種,但肥厚差不及耳。揚州一種菘,葉圓而大,或若萐,啖之無滓,絕勝他土者,此所謂白菘也。

又有牛肚菘,葉最大厚,味甘,疑今揚州菘。近之紫菘,葉薄細,味小苦。北土無有菘,比蕪菁有小毒,不宜多食,然能殺魚腥,最相宜也。多食過度,唯生薑可解其性。

食療:溫。治消渴。又發諸風冷。有熱人食之亦不發病,即明其性冷。本草云溫,未解。又,消食,亦少下氣。九英菘,出河西,葉極大,根亦粗長。和羊肉甚美。常食之,都不見發病。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諸家商略,性冷,非溫,恐誤也。又,北無菘菜,南無蕪菁。

其蔓荊子細,菜子粗也。聖惠方:治酒醉不醒。用菘菜子二合,細研,井華水一盞調,為二服。食醫心鏡: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熱,解酒渴。菘菜二斤,煮作羹啜之,止渴。作齏菹食亦得。傷寒類要:闢溫病。菘菜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闢五年溫。又方:治發背。杵地菘汁一升,日再服,以瘥止。

子母秘錄:主小兒赤遊,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杵菘菜敷上。

衍義曰:菘菜,張仲景《傷寒論》,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是此菘菜也。葉如蕪菁,綠色,差淡,其味微苦,葉嫩、稍闊,不益中,虛人食之覺冷。

白話文:

菘菜,味道甘甜,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能使腸胃暢通,消除胸中的煩悶,解除酒後口渴。

陶弘景說:「蔬菜之中,菘菜是最常見的食物,性情溫和且對人有益,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現在很多人都吃它。它帶點微涼,但又很耐霜雪。它的種子可以榨油,塗在頭上能使頭髮生長,塗在刀劍上可以防止生鏽。菘菜有好幾種,但其實都是同一類的,只是在於好不好吃而已。如果吃藥時有甘草,又同時吃菘菜,就會使疾病無法痊癒。」

唐朝的注釋說:「菘菜不生長在北方,有人把它的種子帶到北方種植,第一年半會變成蕪菁,第二年菘菜的品種就會完全消失。如果將蕪菁的種子帶到南方種植,兩年後也會完全改變。這是因為土地環境不同,會產生這種情形。

它的種子顏色也會隨著變化,只是粗細沒有差異。菘菜的種子是黑色的,蔓荊的種子是紫紅色的,大小相似。只有蘿蔔的種子是黃紅色的,大很多倍,而且形狀不圓。菘菜有三種:一種是牛肚菘,葉子最大且厚,味道甘甜;一種是紫菘,葉子薄而細,味道稍微苦澀;還有一種白菘,看起來像蔓荊。

臣禹錫等人仔細考證陳藏器的說法,認為:「菘菜能去除魚腥味,但會使體內氣血運行不順,導致疾病發作,生薑可以化解它的毒性。葉子大且多毛的菘菜就是這樣。」蕭炳說:「北方人住在南方,不適應當地的水土,容易生腳病,尤其應該忌吃菘菜。」

又有人說:「菘菜可以幫助消化,使氣下行,治療瘴氣,止咳,冬天時的菜汁特別好。」日華子說:「菘菜性涼,帶有微毒。吃多了會使皮膚搔癢起疹子。梗長、葉子瘦、植株較高的稱為菘菜,葉子寬厚、短肥且較為遲鈍,或是梗細的稱為蕪菁菜。」陳士良說:「紫花菘,性平,沒有毒性。可以疏通氣血,去除邪熱。花可以醃製後用來下酒,味道很好。《爾雅》中說:「苞葖菜,吳地人稱之為楚菘,廣南人稱之為秦菘,這種菘菜的菜苔沒有毒,可以食用。」

《圖經》記載:「菘菜,以前沒有記載產自哪些地方,現在南北方都有。它與蕪菁很相似,梗長葉子不光滑的是蕪菁;梗短葉子寬厚肥大遲鈍的是菘菜。以前的說法認為菘菜不生長在北方,有人把種子帶到北方種植,第一年半會變成蕪菁,兩年後菘菜的品種就會完全消失。就像南方人種植蕪菁,現在京都種植的菘菜,都和南方種植的相似,只是肥厚程度稍差一些。揚州有一種菘菜,葉子圓而大,有如萐草,吃起來沒有渣滓,比其他地方的更好,這就是所謂的白菘。

還有一種牛肚菘,葉子最大且厚,味道甘甜,懷疑就是現在揚州的菘菜。另一種是紫菘,葉子薄而細,味道稍微苦澀。北方沒有菘菜,相較於蕪菁,菘菜的毒性比較小,不宜多吃,但能去除魚腥味,最適合搭配魚類食用。如果吃太多,只能用生薑來解其特性。

食療方面,菘菜性溫,可以治療消渴症,也會引發各種風寒症狀。體內有熱的人吃了也不會發病,這就說明它的性質偏涼。本草書上記載的性溫,可能無法解釋這個現象。另外,菘菜可以幫助消化,也能稍微使氣下行。河西出產的九英菘,葉子非常大,根也很粗長。搭配羊肉一起吃非常美味。經常吃也不會看到發病。冬天時可以醃製成酸菜,或是煮成羹湯食用,能幫助消化積食,使氣下行並治療咳嗽。各家研究討論認為,菘菜的性質是涼性的,並非溫性,可能是誤傳了。而且,北方沒有菘菜,南方沒有蕪菁。

蔓荊的種子細小,菘菜的種子粗大。《聖惠方》記載:治療酒醉不醒。用菘菜子二合,磨成細粉,用井水一杯調和,分成兩次服用。《食醫心鏡》記載:主要功效是使腸胃通暢,消除胸中煩熱,解除酒後口渴。用菘菜二斤,煮成羹湯喝,可以止渴。也可以做成醃菜食用。《傷寒類要》記載:可以辟除溫病。將菘菜搗爛如粟米大小,用酒送服一小匙,一天三次,可以辟除五年內的溫病。另一個方子是:治療背部生瘡。將搗爛的地菘菜汁一升,一天服用兩次,直到痊癒。《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紅斑遊走,在身體上下移動,到心臟就會死亡。將搗爛的菘菜敷在紅斑上。

衍義說:「菘菜,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凡是用到甘草的地方都會禁用菘菜,就是指這種菘菜。它的葉子像蕪菁,是淺綠色的,味道微苦,葉子嫩、稍寬,對脾胃沒有益處,體虛的人吃了會感覺寒冷。」